設置

第415章 追復漢唐之風

熊貓書庫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點這里聽書

  八月十二日。

  中秋佳節將近,京師之中節日氣氛比往年更濃。

  原本京師普通百姓沒什么余錢,自然也沒什么過節的想法,過節反而是過關,年關難過的說法可是比很多過年習俗都要久。

  但現在不一樣了。

  除了家里有余錢,更追求生活質量之外,很多百姓的日子也比以往更忙了。

  這也是工業化時代的特點,相比對時間要求不高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人更加的忙碌。

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家人們出游休息的日子少了,自然也會更加重視難得的假日  中秋節本身又有合家團聚的意味,所以這個節日又有了更高層次的意義。

  而就在這些日子,京師的商鋪中又推出了一種新式的月餅。

  月餅其實早已有之,《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宋人吃餅過中秋的傳統。

  只不過那時候的月餅,不完全是圓形的餅,也沒有大家公認的月餅做法和樣式。

  等到了明初的時候,太祖朱元璋會在中秋節給大臣賞賜中秋酥餅,這時候才有了月餅的雛形。

  不過酥餅的外殼是脆的,蘇澤剛穿越的時候吃過一次,口感類似于原時空的蘇式月餅。

  而且那時候餡料也比較簡陋,很多酥餅干脆就是實心面餡的,蘇澤吃過一次后就沒有再吃了。

  而這一次,東宮的商鋪開始出售一種新式月餅。

  含蛋液的面粉餅皮加上大量的糖,烤出來的月餅外皮更加的酥軟。

  棗泥、豆沙加上糖制成的餡料,對于這個時代可以稱得上是甜味炸彈,卻更能俘獲普通人的心。

  這年頭除了最頂尖的權貴,誰家能天天吃糖啊。

  這些月餅都是用模具壓制的,月餅上還印著“團圓美滿”的吉祥話,一推出后賣爆了。

  京師的孩子們從此以后,對中秋節又多了一個念想。

  但是蘇澤惡意的猜想,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這些甜膩的月餅會成為甜蜜的負擔。

  中秋佳節的氣氛隨著新月餅的推出,變得更加濃厚。

  權貴人家都請來戲班,準備搭臺唱戲。

  而今年官府也出錢,在水晶宮博覽會前搭起了臨時戲臺,請來戲班唱戲,算是中秋節的慶祝活動。

  這樣團圓日子中,離別也同步發生著。

  軍令如山,鎮北軍得到命令后,五日內就完成了集結,京師百姓紛紛來到北門,看著軍隊開拔。

  京營之中有不少都是京師子弟,離別總是充滿哀愁的,更不要說送去北方苦寒之地。

  李如松也站在人群中,朱時坤走了,如今夏忠孝也走了,只剩下他們克虜軍還在京師。

  李如松本不是那種多愁善感的人,但是現在也有些惆悵。

  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能上戰場。

  隨著軍隊北上的,還有一批前往安東都督府赴任的官員。

  如果是鎮北軍北上,軍官們是悲喜參半,悲的是離開京師,喜的是終于有了去戰場建功立業的機會了。

  但是被安排到安東都護府的唐謹行,就是純悲了。

  為了幫李成梁的忙,現在唐謹行要去和李成梁團聚了。

  安東都護府甚至還在遼東以北,這里可都是白山黑水的凍土森林,是生女真出沒的蠻荒邊境!

  到這里去當官,和發配有什么區別?

  自己苦讀多年,好不容易考上進士,從遼東到京師當官,可這又要回去了!

  一想到這里,唐謹行后悔到捶胸頓足,早知今日,當年就不該為了李成梁的人情,在吏部散布消息!

  唐謹行愁眉苦臉,一名工部官員湊過來問道:

  “是吏部的唐大人吧?”

  唐謹行在吏部做了幾年官,認識的官員不少,他認出這名工部官員,名叫孫懷遠,和自己一樣原來都是從六品的主事。

  這也是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倒霉蛋。

  這次成立安東都護府,六部九卿衙門都湊了人,去填充都護府內的文職崗位。

  同病相憐,日后又要一同為官,唐謹行對孫懷遠也做出拉攏的樣子,兩人寒暄了一陣子后,孫懷遠問道:

  “唐大人,你是選的幾年啊?”

  “啊?”

  孫懷遠疑惑的說道:

  “不是你們吏部定的章程嗎?這次去安東都護府,孫某是主動報名的。”

  “主動報名?”

  唐謹行愣了一下,還有主動報名的蠢蛋?

  那些武夫去遼東,是想著建功立業的,你們文臣還能在邊疆建功嗎?

  只聽到孫懷遠說道:

  “你們吏部不是定了章程,可以選三年或者五年援邊,孫某選的是五年的。”

  “在安東都護府五年,只要五年考滿合格,回京之后就能在原職的基礎上官升半品。”

  “官員雙俸,另一半的俸祿可以發給京師的家人,子弟可以優先入學,還能分到新式土樓的公租房。”

  “孫某在京師為官多年,始終碌碌無為,這次去安東都護府,也算是給家人一個交代了。”

  “難道唐大人選的三年?我都算過了,三年和五年其實時間差不多,但是五年多了子弟入學國子監預科和武監預科的優待,這可是很劃算的。”

  還能選?

  唐謹行因為打擊過大,和張四維談話過后就請假回家休息了,并不知部里這件事。

  不是,我怎么沒得選啊?

  尚書大人,我也要選啊!

  唐謹行恨不得現在就沖回吏部,詢問自己是不是可以三年后歸朝。

  “聽說都是蘇翰林向楊尚書提的,楊尚書也準了,楊尚書真是一名好官啊!”

  “唐大人你出自六部,一定是楊大人看中的人才吧?”

  “都說楊大人舉賢不避親疏,連自己身邊的得力人才都舍得派出去,果然如此啊!”

  聽到這里,唐謹行的心終于死了!

  他本來想要澄清這些荒唐的傳言,這位楊尚書可不是什么知人善用的君子,根本就是一個不報隔夜仇的小人!

  可是他又不敢說,生怕這話傳到楊思忠耳朵里,怕是這輩子都別想要回京了!

  算了算了,還是先去了遼東,然后再想辦法請求調回來吧。

  《請開拓遼東疏》通過。

  東北開拓時代從此開始,大量內陸百姓闖關東,最終將凍土變成了家園。

  安東都護府的成立,宣誓了東北和遠東地區的治權,大明逐漸將這些地方變成穩定的統治區域。

  這片遠東土地,同樣也帶來了領土戰爭,一個充滿土地擴張欲望的鄰國,給邊疆帶來了新的威脅。

  國祚2。

  威望1000。

  剩余威望:1700。

  蘇澤關閉了手提式大明朝廷,竟然加了這么多的威望?

  蘇澤想了想,這大概和民間越來越強烈的“追復漢唐”的思潮有關。

  自從大明幾次對外戰爭勝利,并且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戰利品后,民間對于盛世的期待又多了一些。

  追復漢唐故土,這是《新君子報》最先打出的口號,然后就被各大報紙引用。

  《新君子報》甚至還考舉了漢唐時期的地圖,將漢唐控制的西域區域都囊括進去,作為單獨的地圖出版。

  這份地圖也獲得了熱捧,不僅僅《新君子報》出版的地圖賣空了,就連京師的盜版書商紛紛加印,市場上也供不應求。

  看來是自己切中了民意,所以才能漲這么多的威望的啊。

  可以往蘇澤也做了不少百姓歡迎的事情,為什么以前沒有增加這么多?

  蘇澤有了一個猜測。

  這個威望,大概是能對國家有影響力階層的威望。

  以往這個群體就是“官員”,甚至可以狹隘的說是“文官階層”。

  因為只有這種威望值,才能決定政策的走向。

  但是如今隨著更多階層冒頭,就連朝廷制定政策,也要顧慮很多階層的呼聲,那能夠影響朝政的群體也增加了。

  正在追復漢唐狂熱之中的京畿市民階層,也有了自己的需求。

  自己迎合了他們的需求,自然也就增長了威望值了。

  當然,這只是蘇澤的猜測,他合上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不一會兒一名身穿工匠服飾的人走進了報館工坊。

  以往大明的匠人都是短打加上半褲的打扮,實際上普通勞動人民基本上都是這副打扮,儒衫是讀書人才會穿的衣服,穿上儒衫根本沒辦法干活。

  隨著京師百姓的生活變好,加上從事工匠工作的人增多,也有了“工作服”的需求。

  現在匠人衣服,一般用耐磨的買棉布制作,竟然也和原時空一樣,進化出工裝背帶褲(類比小黃人)。

  蘇澤不由的感慨,果然大眾服飾的發展,最終都是為了適應工作和生活,這種背帶褲方便干活,流行起來似乎也是必然的。

  張畢原來是印刷館的雕版學徒,在發明了滾筒印刷機后,蘇澤舉薦他成為匠官。

  匠官雖然也是不入流的官員,但也算是進入到官員行列,但是張畢依然喜歡這幅工匠的打扮。

  張畢算是蘇澤出名之前的舊部了,《樂府新報》算是蘇澤從政后第一個功績,所以張畢依然用“總編”來稱呼蘇澤。

  “蘇總編,上次卑職說的鐘表,已經制作出來了!”

  張畢在機械上很有天賦,在改進了印刷機之后,他又迷上了鐘表。

  鐘表可以說是最精密復雜的機械裝置了,張畢一邊拆解一邊研究,將自己從印刷機上賺到的獎金全部砸了進去。

  在蘇澤知道這件事后,又將涂澤明送給自己的西洋座鐘送給了張畢,同時又掏出一筆錢來資助他對鐘表的研究。

  張畢果然在鐘表上非常有天賦,他在聽了蘇澤的描述之后,摸索出一套機械原理,并且設計出了名為擒縱的特殊機械裝置。

  在發明了擒縱裝置之后,張畢制作的鐘表精度又上了大臺階。

  在蘇澤看來,張畢制作的鐘表已經非常精密了,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西洋鐘表。

  這個時代大部分的西洋鐘表只有時針,能夠精確到分針的,就是涂澤明送給自己的高檔精密鐘表了。

  而張畢制作的鐘表,已經有了秒針,并且一天下來誤差已經在一分鐘內了。

  這已經是了不起的精度了!

  這樣的鐘表,其實用來計時已經完全足夠了。

  可蘇澤需要的不僅僅是計時的鐘表。

  航海的時候,海上確定緯度是很容易的,無論是六分儀和鄭和使用過的牽星板,都可以非常準確的測量緯度。

  但是經度就很困難了。

  測量經度的兩條路線:

  一是制作準確時鐘,在確定了標準時間后,利用當地時間和標準時間的時差,計算出經度的方法,名為鐘表法,這也是蘇澤資助張畢,試圖制作出更精密鐘表的原因。

  二是通過測繪天象,利用星體位置來計算時間,以星體為鐘表來計算時差,最后計算出經度的方法,名為天鐘法,既以天為鐘。

  這條路線就是在南京天文臺測繪的少史令黃驥,正在鉆研的事情。

  黃驥在南京不僅僅自己測繪星圖,還從民間搜集星圖資料,同時又讓沿海各港口,搜集各國的星圖測繪結果。

  黃驥前陣子來信,天鐘法已經有了新的突破,他從月亮運行軌跡中找到了規律,似乎發現了利用月相來計算標準時間的方法。

  這些年來的投入,終于有了結果。

  張畢將一座精致的鐘放在了蘇澤面前,向蘇澤說道:

  “總編大人!這是卑職制作出來新鐘!在陸地上十天的誤差在一秒以內!”

  “這么高!”

  蘇澤驚喜看著這座鐘,這個精度已經足夠充當航海鐘了!

  但是蘇澤又問道:“可是這座鐘在船上準嗎?”

  時鐘法最重要的就是航海鐘了,海上和陸地上的環境不一樣,顛簸的海浪和潮濕的海上空氣,都會對鐘表產生極大的影響,能夠在陸地上準確的時鐘,到了海上就未必準確。

  張畢自信的說道:“總編大人,卑職在牙雕繡球上等到了靈感,使用了多級平衡的裝置,可以保證在顛簸的環境下,依然保證鐘表的穩定。”

  張畢拆開了外殼,蘇澤看到了類似于后世相機云臺一樣的裝置,不由感嘆張畢的巧思。

  張畢又介紹了他為了應對濕度和溫度影響,使用雙金屬來抵消金屬熱脹冷縮的工藝,最后說道:

  “總編大人!卑職愿意攜帶鐘表出海,驗證時鐘法可行!”

  請:m.llskw.org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