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13章 吏部傳說之其四

熊貓書庫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點這里聽書

  胖鴿子飛回來后,蘇澤再次拿出最新育種的稻谷,這才算是安撫了連續兩次出差的鴿子。

  打開信籠,蘇澤看起李成梁的回信。

  看完了李成梁的信,蘇澤感慨,楊思忠這位吏部尚書,真的是知人善用啊!

  這段暉明顯就是搞邊疆開拓的人才,他在遼東的工作確實辦的不錯。

  民族同化是個細致活兒,也是個技術活兒。

  段暉到了遼東之后,對女真人安置的辦法就是循序漸進的。

  他首先做的,是推動漢人衣冠制度。

  段暉到了遼陽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蓄留女真頭發胡須,身穿女真服飾的女真人不能入城。

  想要入城,就必須要改穿漢人的衣冠服飾制度。

  但是段暉也沒有強制性的搞什么“剃發令”,要不要漢化是你們女真人的“自由”。

  可這說起來是“自由”,段暉也給了那些不愿意漢化的女真人壓力。

  女真服飾的女真人是無法進城的,如果和這種沒有漢化的女真部落交易,遼陽兵備道衙門也是要處罰的。

  雖然這未必能夠禁止商人向女真部落交易,但是幾次從嚴執法之后,也讓商人們心存顧慮。

  只要不是非買不可的東西,那還不如就找漢化了的女真部落買好了,反正現在很多女真部落都在漢化,干嘛非要和那些深山里的蠻夷交易呢?

  看到這里的時候,蘇澤也已經要鼓掌了。

  恩威并施,就是要這樣,野蠻的一刀切,反而會激發女真人的反抗情緒,在反抗中形成民族意識。

  但如何和李成梁那樣,只是用人就不讓女真人歸心,結果就是他個人在的時候能夠控制手下的驕兵悍將,他不在了這些女真人就開始有自己的野心。

  一邊孤立那些強硬不肯漢化的女真部落,在經濟上拉進那些主動漢化的女真部落,再以漢化為標尺,決定各女真部落的待遇。

  主動漢化,漢化程度高的,就能享受更多的待遇。

  其實這一套在后世也常用,那就是利用各種政策,制造一個從國民到非國民的體系。

  一個非國民要歸化,就要一步一步從這個體系里往上爬,在爬的過程中,就能從心里認同這個國家的文化和秩序。

  而對于那些不愿意在體系內爬的,那就只能用武力消滅了。

  段暉是個人才啊!

  蘇澤看著自己的奏疏,卻又有些犯難。

  在決定通過木材問題,來引導朝廷向遼東開拓以后,蘇澤冒出來一個新的計劃。

  《請開拓遼東疏》

  這份奏疏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請求朝廷加大投入資源,用于遼東開拓。

  關于這件事,蘇澤也和高拱通氣了,高拱原則上也同意他的奏疏。

  以往大明反對開拓,主要是出于成本考慮,維持邊疆穩定就已經需要消耗大量的銀子了,更不要說開拓了。

  但是現在蘇澤改變了思路,開拓也是有收益的。

  九邊馬市,給大明帶來了大筆財源,解決了北方蓄力短缺的問題,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開發東北的森林資源,給大明造船業提供木材,這也是現實需求。

  農耕和育種技術的發展,讓這里的土地也可以種植,也大大降低了開拓成本。

  開拓的收益和成本對等,那誰不想要開疆拓土啊?

  文官也不是天然保守的,早期儒家可都是講究出將入相的。

  經濟上不反對,思想上的反對浪潮也已經小了很多。

  《新君子報》打出了“恢復漢唐故土”的口號,這個口號明廷的上層士大夫都持保留態度,但是卻在中下級官員和普通百姓中,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這也讓《新君子報》從原本的四大報最后一位,超越了《商報》成為發行量第三的報紙。

  當然,現在是五大報了。

  今上繼位之后,大明國力確實是蒸蒸日上,對外征討不僅僅勝利,還帶來了切實的好處。

  但是頭疼的是人才。

  如果要開拓遼東,必然需要人才,而且是文官和武將方面的人才。

  遼東本就是苦寒之地,普通官員都不愿意去。

  其實蘇澤中意的是李成梁和段暉這對組合。

  但是有一個問題,這兩人的官職和資歷都不夠。

  李成梁雖然有戰功,但不過是個遼陽總兵,這樣的總兵在大明有大把,只不過遼陽在邊疆地區,所以才會被朝堂記住。

  要是內陸地區的總兵,別說是兵部尚書了,就是兵部武選郎申時行那邊,也不過是路人甲乙丙丁。

  段暉也不用說了,正五品郎中外調的兵備道,這在大明也不算高級官員,至少不算在大佬們心中掛上號的。

  在領導心中沒印象,結果就是領導會懷疑你的能力,有了關鍵崗位的時候,也會置疑你有沒有出任的資格。

  這就很要命了。

  有的崗位,是沒有容錯率的。

  比如主持開拓遼東的官員,這事情辦的好了自然是大功一件,辦不好會引發邊疆動亂。

  就算是自己向高拱再三推薦,高拱對此也猶豫不決。

  就連高拱都難以說服,別說是其他閣臣了。

  蘇澤嘆了一口氣,大明的攤子越來越大,人才是越來越不夠用了。

  人才不僅僅是能力這么簡單,一個能托付眾任的人才,還需要經驗和威望。

  可人才培養還真沒有捷徑可以走,這還是自己穿越在隆慶朝,這個大明人才鼎盛的時期。

  算了,還是讓系統想辦法吧。

  蘇澤將《請開拓遼東疏》塞進了系統。

  ——模擬開始——

  《請開拓遼東疏》送到內閣。

  雖然內閣都很支持你的奏疏,但如何設立這個遼東開拓機構,由誰去負責主持這個機構,內閣都沒能達成一致。

  無奈之下,內閣只能將你的奏疏遞交給皇帝。

  隆慶皇帝也無法決定合適的人選,最后只能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余威望:580。

  若要通過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8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皇帝和內閣都無法決定人選,如果沒有系統,這份奏疏還是失敗了。

  但是蘇澤也沒想到,只要80點的威望值就能完成?

  這也太少了吧?

  蘇澤也不知道系統是用了什么辦法,但是既然只用80點威望值,蘇澤果斷選擇扣除。

  威望值已經扣除,剩余威望500點,請盡快完成上書,等候奏疏生效。

  蘇澤看著系統,看來是需要積攢一波威望值了。

  隨著隆慶五年過半,也不知道隆慶皇帝還有多少壽數,一旦皇帝龍馭歸天,必然會引起朝局的劇烈動蕩。

  那時候系統會怎么樣?

  直接修改皇帝遺詔嗎?

  還是用別的辦法左右朝局?

  反正無論怎么辦,只要自己有足夠的威望點,不僅僅能渡過危機,還能在新朝撈到不錯的政治資本。

  除了要節流之外,蘇澤也準備做一些能刷威望值的事情。

  蘇澤想了想,又開始準備起草下一份奏疏。

  八月十日。

  自從通政司進行驛站改革之后,遼東和京師的消息傳遞極為迅速。

  特別是海上飛剪船開通航線之后,三日內遼陽的消息就能傳遞到京師。

  蘇澤上書請求朝廷開拓遼東奏疏,朝廷上下也確實討論不出合適的人選。

  京師的官員們都在好奇,無事不允的蘇二疏,難道因為這個原因要破了不敗金身?

  這未免也太離奇了。

  可仔細想想,遼東確實是這樣。

  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誰愿意去遼東啊!

  沒能力沒威望的,皇帝和閣老們又不放心。

  吏部。

  吏部尚書楊思忠來到自己的公房。

  等簡單批閱了一下公文之后,楊思忠就開始巡部。

  和前任不同,楊思忠不喜歡下屬前呼后擁,他更喜歡一個人閑逛。

  楊思忠也不會在固定時刻巡部,只要是一時興起,就會四處轉轉。

  這一方面是為了觀察下屬的工作狀態,另一方面也是他思考放松的時刻。

  比起以往的通政司,吏部是個大衙門。

  楊思忠這個巡部的習慣,也逐漸被吏部官員知道,如今吏部的官員也不敢在背后議論這位吏部天官。

  畢竟京師有傳聞,這位吏部尚書心眼小。

  雖然大部分吏部官員還是不信的,楊思忠辦事能力出眾,對待屬下也如沐春風,還能夠吸取工作上的意見,是不可多得的好領導,怎么可能心眼小?

  但是傳言這種事情,總是另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此事也成了吏部的禁忌。

  作為一個成熟的官僚系統,大明已經運行了兩百年。

  這樣一個系統內,如何討好上級的學問,這幫人精的文官已經研究透了。

  而如何利用上級的弱點,更聰明的一撥人也在研究。

  唐謹行就是這樣一個更聰明的人。

  作為遼東軍衛出身的進士,遼東上下是非常重視的。

  唐謹行的遼東老鄉,對他在遼東的家人頗為關照,年節時候老家都會來人拜會。

  其中遼陽將軍李成梁對唐謹行最是貼心,上一次唐謹行病了,李成梁專門派人送來遼參。

  這種以鄉黨為聯絡紐帶的“投資”是十分常見的,不僅僅邊鎮的武將會做,藩王也會做,甚至一些會做人的鎮守太監都會這么做。

  畢竟大家明白,朝中有人好做官。

  唐謹行如今是文選司的主事,這個崗位十分的關鍵,他也如同他的名字一樣,平日里十分謹言慎行。

  但是今日他一改往日的作風,坐在公房中和幾個文書吏侃侃而談。

  “大家還記得段主司嗎?”

  眾人點頭。

  段暉在吏部的年頭很久了,吏部的老吏基本上都認識他。

  唐謹行說道:

  “段主司不是去了遼東嗎?我遼東的鄉黨,遼陽李總兵和他公事。前幾日來私信說,他在遼東還經常抱怨,說是咱們尚書大人對他不公平,將他調到遼東這等苦寒之地,經常嚷嚷著要辭官呢。”

  這下子屋內的老吏們都緊張的閉上嘴巴,事關吏部尚書,他們不敢多說。

  唐謹行連忙說道:

  “沒想到段主事竟然是這樣的人!誰不知道我們楊尚書知人善任,而且去遼東擔任兵備道也不算是貶謫,如今我大明重視親民實務的經驗,這是楊尚書栽培他!”

  在場的老吏連連附和,但是他們此時心情十分的糾結。

  這種積年老吏,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最重要的社交貨幣就是“談資”。

  他們是吏部消息最靈通的群體,一個掌握了談資的吏員,就是這段時間吏部最亮眼的人。

  但是有關楊尚書的“談資”是危險的。

  可越是“危險”,就越是吸引人。

  他們又想要聽,又怕這件事牽連到自己。

  唐謹行說完,又將李成梁信中段暉的抱怨說了一些。

  在場一些老吏都是和段暉共事過的,知道他的說話風格,很快就確定這些話真的是段暉說的。

  “散布消息”完畢,唐謹行果斷停止了這個危險的話題,接著說道:

  “今日的事情,可不是本官說的!”

  眾老吏紛紛點頭。

  唐謹行這才滿意的讓眾人離開。

  等老吏們離開,唐謹行這才嘆氣。

  冒著危險幫著李成梁完成這個人情,只希望楊尚書聽到傳言,別發現是自己傳播的就行。

  次日,就在朝廷因為開發遼東的人選還遲遲未定的時候。

  吏部尚書楊思忠出手了。

  楊思忠首先提議,仿效漢唐舊制,在遼東設置安東都護府。

  都護府是三品的機構,也就是說都護府的大都護是正三品。

  但是按照楊思忠的意思,都護府兼管文武,所以只是虛設,也就是不真正派人任職,由朝廷重臣或者王公貴戚遙領,僅作為朝廷的榮譽職位。

  下面再設置副都護,從三品武官,負責安東都護府的軍務。

  再設置都護府司馬,從三品文官,負責安東都護府政務。

  這樣一來,安東都護府文武分置,這也是吸取唐代節度使的教訓,給都護府分權。

  楊思忠推薦遼陽兵備道段暉,出任都護府司馬,遼陽總兵李成梁,出任都護府副都護。

  并且楊思忠請求將安東都護府的治所設置在古扶余城。

  這里曾經是金國的都城黃龍府,而蘇澤知道這里日后的名字——長春。

  請:m.llskw.org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