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八十四 良莊美甚

熊貓書庫    我不是袁術
🔊點這里聽書

  守孝的三年里,袁樹進一步完善了一心會的會規,對于會員的紀律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任何違背會規的成員都會受到嚴懲,情節嚴重者驅逐、送官、治罪,上不封頂。

  整個三年守孝期內,因為觸犯會規而被清退乃至于送官治罪的會員人數高達三百七十九人。

  所以在一心會內部,袁樹個人的權威已經牢固不可動搖。

  相比較于一心會之外的家學圈子里那較為自由散漫的氛圍,一心會內部的氛圍是嚴肅、較真的。

  犯了事兒,那是真罰啊!

  同樣的,高要求也對應著高福利,袁樹個人積攢到現在的全部資源基本上只會對一心會員開放。

  尤其是仕途方面。

  因為學習古文經沒有體制內渠道可以走上仕途,所以跟隨古文經師學習古文經的學子們往往只能依靠古文經師個人的人脈渠道走上仕途,跟隨古文經師學習并不能確保獲得仕途。

  這是明明白白的規矩。

  就算是馬融,他傳授的近萬名門生弟子里,能通過他的渠道成為官員的,也沒有多少。

  大家伙兒跟著袁樹主要就是謀生,至于是不是能當官,他們沒抱多大希望。

  所以跟隨袁樹、加入一心會的,更多只是在搏一種可能性比較微小的可能,期待袁樹長成之后他們可以雞犬升天,隨著袁樹學習、蟄伏、等待,主要也是為了這種微小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加上給未來布局的考量,袁樹在內部會議里明確表示過。

  加入一心會,就是自己人,愿意跟隨自己蟄伏、修身養性的人,可以放心等待,等自己長成了,只要不死,絕不會虧待他們。

  年紀大了或者想要有所作為的人,覺得自己合適,不想浪費時間,那就可以給自己提出申請,自己會根據他們個人的能耐和意向,尋求袁氏家族的渠道,提前給他們安排正式工作。

  雖然袁樹本人現在還沒有正式官職,無法自己親自操作會員們的入仕過程,但是這一點上,袁逢這個便宜老爹絕不含糊。

  自家兒子想要開始政治布局,他這個疼兒子的老爹怎么會不幫忙呢?

  所以這三年來,陸陸續續有一百多人被袁樹走了袁氏家族的渠道,安排到三輔、三河以及汝南郡、潁川郡等地方出任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職位進行歷練。

  袁氏家族在這些地方罩得住,隨便安插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崗位還是很輕松的,這些人就是一心會最佳的宣傳榜樣,都不需要袁樹怎么現身說法,這些人的例子一舉出來,大家就都知道了。

  袁樹對待自己人,那是真不含糊,有東西真給!

  這也就進一步增加了一心會的凝聚力和對外吸引力。

  那些通過遴選考試成為袁氏門生的新生們聽說一心會的事情之后才知道,原來成為袁氏門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進入一心會才是最終的目標。

  但是進入一心會不單單需要文化水平,還要有“致良知”的實績,所以他們成為袁氏門生以后想要躺平擺爛?

  想得美!

  袁某人和馬融不一樣!

  于是屬于袁樹的“袁氏門生”群體就不得不收起自己的種種心思,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和致良知方面,準備迎接袁樹一輪接一輪的嚴峻考驗。

  從建寧三年四月到十二月,八個多月的時間里,袁樹主持通過了一批又一批學子的考核。

  總人數接近四千的各地學子成功通過考核成為了袁樹的門生,而這批人里面,又有五百多人在第一輪就通過了一心會的考核,成功加入了一心會。

  其中,就包括少年荀攸。

  一心會的總人數隨之突破五千人,袁樹的政治軍事基本盤進一步鞏固。

  他的勢力在右扶風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為右扶風提供了相當重要的發展推動力,連官府都要仰仗袁樹勢力的幫助,良莊所擁有的武裝更是成為右扶風官方的重要協作者。

  袁樹踏踏實實的講學、發展一心會,踏踏實實的做起了自己的大漢最年輕經師,靠著袁氏家族和他自己共同努力造就的龐大名望,在三輔之地、漢中、涼州頗有成就學術巨星的趨勢。

  與此同時,因為庇護黨人的緣故,非學術層面的名聲也在關東之地廣泛流傳起來。

  關東地區的學術宗派多如牛毛,他們不一定贊賞袁樹的心學,但是對于袁樹收納、保護黨人的舉措,他們還是佩服的。

  更兼之前對抗宦官、逼迫宦官退讓的事情,盡管最后的結局讓士人集團頗為無語,但是袁氏畢竟正面對抗了宦官,顯示出了一定的獨立性。這對于袁氏聲望的扭轉是有幫助的。

  對身為馬融傳人的袁樹來說,聲望的提升更加明顯。

  部分黨人和親近黨人的人群儼然把袁樹的良莊當作了秘密集會地點、安全屋。

  一批又一批聲名赫赫的黨人以及黨人協作者先后來訪,拜訪藏在他這里的張儉等人,也拜訪袁樹這位冉冉升起的大漢新星。

  比如南陽名士何颙。

  何颙曾在太學游歷、學習,期間與郭泰等人友好,在兩次黨錮之禍時期與黨人交游甚密,二次黨錮之禍爆發之后,何颙受到牽連而被追殺,無奈潛逃于汝南郡,在荊州豫州一帶輾轉流離。

  后面通過秘密渠道得知在右扶風有個安全屋,有不少黨人都在這里避難,何颙便輾轉抵達右扶風,拜見了張儉、劉表,也隨之拜見了袁樹,與袁樹談論了一些時局、經學的問題。

  在這些問題層面,袁樹與何颙各有各的看法,對于袁氏心學,何颙也只是初步了解,并未深究,但是對于一些實際問題,何颙還是很佩服袁樹的。

  何颙發現良莊規模之大、人口之多超乎想象,進一步詢問之后,更是意識到袁樹相當于是良莊的縣令,雖然沒有官身,但實際上做的就是官府的事情。

  他就是在“治理”良莊,還治理的非常好。

  良莊里生活著漢人、羌人和匈奴人,彼此和氣,生活殷實,農戶臉色紅潤,并無菜色,臉帶笑容,一副安居樂業的模樣,這讓在荊州和豫州之間輾轉流離、目睹悲慘現狀的何颙非常驚奇。

  之后,他得知了袁樹治理良莊的一系列方法以及袁氏心學的方法論,得知了袁樹貫徹落實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精髓的一系列做法。

  何颙對此很好奇,就和之前的楊彪一樣,不是很理解出身高門的袁樹為何如此精通庶務。

  于是他詢問袁樹。

  袁樹也給了他十分坦然的回答。

  “自商君起,世人皆知農為國之本,皆言重農,可重在何方?糧食減產、絕收,農戶餓死,這難道對國家來說是有利的嗎?樹雖然年幼,也知道古之賢人治理國家,沒有不從農業著手的。

  脫離農業,國家談不上治理,因此治理國家的賢者也沒有不懂農業的,重視忠孝,這是為人臣子的良知,重視農業,這是代天子牧民的良知,假使天下人都明白這一點,哪里又會有千里餓殍呢?

  我年輕,不懂太多的政事,也不懂政爭為何發生、何時結束,但是我知道,如果農田荒蕪、糧食絕收、農民餓死、流離失所,那么吾輩士人的死亡就在眼前了。”

  聽了袁樹的一番話,再看著那些幫助農戶耕田種地、打理農業生產業務的一心會成員們,何颙大為感嘆。

  “世人皆尚空談,唯有袁君愿行實事,世人皆知而不行,唯有袁君知行合一,良莊美甚!”

  何颙遂把袁氏心學當作值得學習的東西,把良莊當作了人間理想之地,又向袁樹請教了《孟子解詁》與《知行論》,頗有感悟。

  后面為了不給袁樹添麻煩,何颙返回了汝南和南陽之間繼續避難。

  不過經過一番和袁樹的交流以及在良莊的觀摩之后,何颙的思想發生了一些變化,他開始不僅僅是反對宦官,也開始關注起了實際事務,并且對袁樹的著作大為推崇。

  他在荊州、豫州避難的時候,與當地士人、豪強私下里多有來往,名聲很大。

  從良莊返回之后,再與他們私下里會面,言必談袁樹、良莊、致良知,對袁樹大為推崇,儼然成為一名熱情洋溢的袁樹自來水,把良莊形容為地上天國、理想之地。

  得益于何颙的宣揚,袁樹的名聲也從豫州北部延伸到了豫州南部、荊州北部。

  不少當地大族原本只是知道袁樹的名聲,但是現在紛紛關注起了袁氏心學,算是更進一步了。

  在這個大家都在空談學術、不談學以致用的時期,唯有袁樹獨樹一幟。

  他創建袁氏心學之后不單單是只是講學,還直接拿來用,直接用里頭的方法論來指導現實政治,還指導出了成績,打造了一個樣板間給世人看。

  這大大增加了袁氏心學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讓一些有實干情緒的士人頗為注意,開始認真研習起了沒有防自學機制的袁氏心學。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