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八十三 他自己的“門生故吏”

熊貓書庫    我不是袁術
🔊點這里聽書

  宦官們興致勃勃的開始操作,首先就把目光瞄向了袁氏家族。

  袁氏家族地位特殊,又是閥閱家族,又是宦官的合作者,態度曖昧,讓袁氏家族的人出任三公之職,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而且出于修復關系、避免沖突的考慮,用三公之位拉攏袁氏家族的人也是應該去做的。

  再有,袁氏家族的人得了三公之位的好處,那么接下來是不是也應該投桃報李、給我們一些對等的回饋呢?

  袁氏家族目前有實力和威望出任三公的也就袁逢和袁隗兩人,就算這兩人一起做了三公,還是能空下一個職位,安排給宦官集團真正的自己人。

  只要開了這個先例,那么以后,宦官集團安排自己人登上三公之位、提拔門生故吏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三公將不再是士人的禁臠,宦官也能染指,也能從中分一杯羹。

  嘖嘖嘖,這一杯羹不咸不淡,味道好極了!

  宦官們做著如此美夢,期待著美夢成真。

  袁赦雖然出身袁氏旁支,但是也已經是宦官,行事自然不可能完全向袁氏靠攏,也會為宦官集團考慮,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他不可能拒絕。

  所以袁赦向袁隗提出了這個建議。

  袁隗對此很是心動。

  不過袁隗沒想到,袁逢居然考慮得這么深,還能直接看出宦官如此操作的目的,并且為之深深擔憂。

  對于這種可能性,袁隗沒有辦法反駁,因為他自己也認為這的確很有可能,可是,三公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三公之位所帶來的朝堂之上的人事權力更是至關重要,這直接決定了汝南袁氏第六代的發展問題。

  只要他們擔任了三公職位,就能順理成章開府治事、辟召官吏,就能正大光明的培植屬于他們自己而不僅僅是屬于袁氏家族的政治勢力,這對于個人的政治野望來說,是極大的助力。

  相對于袁逢來說,袁隗是一個很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對于袁氏家主的位置不是很看重,但是對于朝堂上的官位和他個人的名利還是很看重的。

  “仲兄,你我都不是年輕人了,也不知還能活多久,若是繼續蟄伏,繼續等待,萬一如大兄那般…又該如何是好?”

  袁隗說完,整個人都垂頭喪氣的,十分沮喪,

  袁逢看出了袁隗的猶豫和糾結。

  自從大哥袁成去世以后,最了解這個弟弟的,就是袁逢。

  袁逢很清楚袁隗的功名心和政治野心,知道這個弟弟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同時也有點自視甚高的毛病。

  大哥袁成早喪,對袁隗的打擊很大,讓袁隗意識到他們兄弟幾人都不年輕了。

  在這個年代,人命是不值錢的,皇帝都常常壯年而亡,達官顯貴也未必能比平民活得更久,稍有不慎,一個風寒就能要人命。

  袁隗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但是他絕對不愿意在自己還沒有成為三公、繼承先輩名望的時候就喪命。

  那太悲哀了。

  一念至此,袁逢也沉默了。

  沒人知道意外和驚喜哪個先來,甚至沒人知道他們明天是否還能活著,死亡就是一把利劍,懸在每一個人頭頂,不知何時就會落下,要說不怕,那是不可能的。

  兄弟兩人都不年輕了,袁逢的長子袁基都要成婚生子了,放在這個年代,已經是妥妥的“老夫”了,還要等待多久,才能成為三公、續寫汝南袁氏的傳奇呢?

  袁逢沒法兒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最后,袁逢還是松了口,點了頭,同意讓袁逢和袁赦去商量這個事情。

  袁隗可以自己決定自己什么時候登上三公之位,但是袁逢自己不會追求登上三公之位的可能。

  兩兄弟絕對不能同時登上三公之位,否則袁氏必然會有禍事。

  袁隗喜不自勝,感謝了袁逢的理解,隨后便開始操作這件事情。

  袁樹送來的葡萄酒也被他拿去三分之一贈送給了宦官集團的幾個頭面人物,與他們交好、修復關系,進一步達成私下里的政治聯盟。

  袁逢繼續做正常的事情,把剩下三分之二葡萄酒的效用最大化。

  一部分拿去贈送給官位高、地位高的士人官員或者宗室官員,繼續為袁氏在雒陽的政治力量添磚加瓦。

  一部分則拿出來作為獎勵,獎勵給為袁氏家族付出最多的門生故吏及其家族,催動更多的門生故吏及其家族為袁氏家族的政治目標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而袁樹也因為這件事情得到了袁逢的夸獎。

  袁逢在信件里把袁樹狠狠的夸了一遍,讓他繼續保持現在的狀態,盡可能地展現出他對于整個袁氏家族的必要性。

  如此一來,他早前在家族內對族老們不夠尊敬的事情也能被完全抵消掉,未來,袁逢就能為袁樹謀取更大的利益。

  得到各方面的回饋反應之后,袁樹就知道自己這一步棋走的實在是太漂亮了。

  用袁氏資源撬動涼州官方的資源,用自己的學術地位撬開涼州的地方資源,獲得傳播心學、收買人心的好處的同時,還得到了一批穩定的葡萄酒資源。

  而這一批葡萄酒不僅能賺錢,也能幫助袁氏進行高層之間的人際往來,為袁氏家族獲得人情資源,反過來增加袁氏家族對袁樹本人的看重程度。

  這一系列操作的投入產出比簡直高的離譜。

  所以,以袁樹結束守孝、恢復正常活動為契機,在宦官和袁氏的沖突結束之后這一段時間的和平休養期之中,袁樹把良莊的發展帶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經濟層面,他有了更多的資金,以此向右扶風官方購置更多的土地,將良莊的土地規模擴大到了三萬畝以上,且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人力層面,從建寧三年三月到建寧三年年末,隨著宣傳的持續進行,越來越多的“流民”通過“流浪”抵達了良莊,使得內的農戶數量也有了一個較大的增長。

  莊戶數量正式突破了九千戶,朝著一萬戶的數字上漲,向更高一個數量級邁進。

  學術層面,袁樹不僅收獲了一大批屬于自己的“袁氏門生”,也順便增加了一心會的會員數量。

  守孝期內,袁樹沒有正式接過馬融的衣缽傳道授業,一方面是守孝的因素,一方面也是想給自己更多時間成長、積累。

  現在守孝結束,名聲、勢力各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語,袁樹當然敢于頂著十五歲的年紀正式接過馬融的衣缽,正式收徒,正式傳道授業。

  他要營造嚴格意義上只屬于他自己的“門生故吏”集團了。

  這是屬于他個人的政治勢力,也是未來“扶風袁氏”的重要基礎。

  之前,袁樹給這些求學者統一安排了學前班,讓他們學一些必要的前置學問,等建寧三年三月結束了守孝之后,四月中旬,他就開始正式遴選門生了。

  袁樹對于自己這邊的學術教育體系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辦法。

  首先,他把原先根據求學者出身、家庭財富狀況為主的選拔方式改為了針對學術能力的考核,所有求學者首先要進入一個學前班進行前置學問的學習。

  通過學前班的考核遴選之后,才能正式進入袁氏心學體系內,被認可為袁樹的門生,開始學習心學和馬融傳下來的古文經學。

  因為這是初步的遴選,所以難度不大,只要用心學習,就算學習能力不強,也能通過成為門生。

  然后就是門生到弟子這一環節了。

  這一環節也是根據遴選考試的成績作為主要依據,輔以袁樹親自參加的面試環節,根據考試成績和面試成績綜合判斷,選拔優秀者為弟子,進入到袁氏心學團體的核心圈層之中。

  至于高足,袁樹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高足,也沒有宣布什么時候收納高足。

  至于一心會的入選條件,倒不是根據文化成績來判斷的,門生和弟子都可以參加,主要的選拔標準是助農環節和責善會議環節,能夠在這些實際行動中獲得一心會考察組織的認可的,才會被接納進入一心會。

  助農環節不積極、責善環節不參加的,就算考核成績再好,能成為弟子,也不會獲得進入一心會的機會。

  而袁樹培植勢力的主要針對對象,就是一心會會員,門生弟子只是他招攬一心會會員的一個前置環節罷了。

  他真正關注的就是一心會。

  所以只要在助農環節和責善環節出了問題的,學術能力再強,也不會被袁樹接納為自己人,反而還會在日后被直接清退。

  他要的是真正認可自己的人,是真正愿意相信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人,這樣的人才能成為他日后翻天覆地的依仗,至于那些容易動搖的墻頭草,他根本不在乎。

  隨著一心會人數的增多,袁樹也開始進一步收緊一心會成員的入選門檻,還設置了退出機制,對新加入的人設置更高的門檻,對一心會體系內的人也設下了嚴格的紀律約束。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