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凝雪在申城接到母親電話,聽說四合院改造方案需要調整,心里便明白了七八分。
等顧知行在電話里支支吾吾說起“見了三位長輩”時,她握著話筒無聲地笑了。
“我爸媽沒為難你吧?”她故意問。
電話那頭傳來顧知行略顯局促的聲音:“沒有。何伯伯問得很專業,另外兩位老先生.問題有點特別。”
“怎么特別?”
“一位問我在國外為什么不留下,另一位問我如果甲方非要改方案怎么辦。”他頓了頓,“還有.對家庭生活的看法。”
何凝雪幾乎能想象出老方和老趙背著手審問人的模樣,忍不住笑出聲:“那你怎么答的?”
“實話實說。”顧知行的語氣認真起來,“何小姐,我是不是.給你添麻煩了?”
“沒事,”她輕描淡寫,“他們就是好奇。”
掛了電話,想起顧知行說起建筑時發亮的眼睛,和自己談起項目時的樣子確實有幾分相像,不禁莞爾一笑 顧知行周末回家吃飯時,他順口提起這次經歷。
父親顧建明放下筷子,皺起眉,然后嘆了口氣道:“你啊!也不知道一天一天的腦子里都想點啥。你被人相看了都不知道?何家那是普通人家嗎?黃河集團多大的產業?他們家改造個院子用夫妻齊上陣,人家這是挑女婿呢。”
“啊!!!”顧知行這才后知后覺地反應過來,那些看似隨意的問題背后深意。
母親林曉君倒是想得開:“知行你要是真和何家姑娘投緣,那你就努努力。”
“你懂什么?”顧建明搖頭,“那樣的家庭,規矩大著呢。知行這孩子一根筋,就怕他以后受委屈。”
“爸,我和和何小姐只是工作往來。”顧知行解釋道,“沒到那一步。”
“最好沒有。”顧建明看著他,“何家門檻高,咱們小門小戶,攀不起。”
這話說得重,飯桌上的氣氛頓時冷了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顧知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四合院博物館的設計中。
他跑遍了四九城的古建筑研究所,請教了多位退休的老工匠,連一塊磚雕的紋樣都要反復推敲。
不過人都是逆反的,顧知行倒是對再次見到何凝雪很是期盼,他又不是真傻,何凝雪多漂亮呢,是他見過最漂亮的姑娘,要說不心動怎么可能,只是他之前沒敢往那方面想罷了,更不敢提出,要是真拒絕了,以后生意上估計都很難相見了。
何凝雪也沒什么動作,可小滿急啊,就找了個理由把閨女叫了回來,何凝雪順勢而為就回了一趟四九城。
何凝雪回到四九城的第二天,便被安排去了那處待改造的四合院。
她到的時候,顧知行正蹲在院子里,對著一處殘損的磚雕仔細描摹。
“顧工好早。”何凝雪的聲音從他身后響起。
顧知行聞聲站起,轉身時略帶倉促,手中的素描本差點滑落。“何小姐?你回四九城了?”
“家里有點事。”何凝雪走近幾步,目光掃過他本子上精細的紋樣,“進展如何?”
“主體結構的測繪和評估基本完成了,正在補充一些裝飾細節。改成博物館,很多內部格局要調整,尤其是安保、溫濕度和照明系統,需要重新規劃管線,又不能破壞原有的梁柱和墻面。”顧知行引著她往里走,一邊介紹他的新思路。
他的講解專業而投入,何凝雪聽著,偶爾提出一兩個問題,目光卻不時落在他專注的側臉上。
“去后院看看吧,”顧知行提議,“那里有幾棵老樹,狀態很好,我考慮在設計里把它們作為景觀核心保留下來。”
后院比前院更顯幽靜,一棵高大的銀杏樹亭亭如蓋。
兩人在樹下站定,秋日的陽光透過枝葉縫隙灑下斑駁的光點。
“我記得你之前說,好的項目應該能成為城市記憶。”何凝雪忽然開口。
顧知行微微一怔,點頭:“是,我認為建筑是有生命的。”
“那你覺得,什么樣的‘記憶’值得留下來?”她轉過頭看他,眼神清亮。
顧知行沉默片刻,認真答道:“真誠的,經得起時間推敲的。無論是建筑,還是其他。”
院子里安靜下來,只有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
這時,院門外傳來熟悉的說話聲。
何凝雪回頭,看見父親何雨柱陪著方、趙兩位爺爺走了進來,母親小滿和霞姨、萍姨也跟在后面,最后跟著的居然還有何大清和陳蘭香夫婦。
“喲,這么巧!”小滿笑著先開了口,目光在女兒和顧知行之間不著痕跡地轉了一圈。
何凝雪心下明了,這“偶遇”未免太過刻意。
她面上不動聲色:“爺爺,奶奶,爸,媽,方爺爺,趙爺爺,霞奶奶,萍奶奶。我來看看現場。”
顧知行連忙上前,恭敬地向各位長輩問好。
老方打量著他,又看看院子:“小顧啊,這院子讓你這么一折騰,以后怕是要成個景點了?”
顧知行謹慎地回答:“方老,目標是讓它成為一個能安靜欣賞藝術、感受歷史的地方。”
老趙笑瞇瞇地指指那棵銀杏樹:“這樹好,有年頭了。能留住的東西,就該好好留著。”
何雨柱沒多說什么,只對顧知行點了點頭:“按你的思路,拿出最好的方案。”
長輩們并未久留,說是順路過來看看,很快便離開了。
院子里又只剩下何凝雪和顧知行兩人。
顧知行輕輕舒了口氣。
何凝雪看著他,忽然笑了:“現在知道,我上次說他們就是好奇是什么意思了吧?”
顧知行看著她明朗的笑容,也忍不住笑了,之前的緊張感消散不少:“有點體會了。”
接下來的幾天,何凝雪留在四九城處理集團事務,偶爾會去四合院看看進度。
她發現顧知行不僅專業扎實,做事也極認真,為了一個不起眼的構件,能跑遍舊貨市場去找匹配的老料。
一次傍晚,何凝雪去時,顧知行正就著夕陽的余暉,修補一塊窗欞上的卡子花。
他低著頭,動作輕柔而專注。
何凝雪沒有打擾他,靜靜站在廊下看著。
直到他完成手里的活,抬起頭,才發現她的存在。
“你什么時候來的的?”他有些驚訝。
“來了一會了,順便問問,顧工晚上有沒有空?我知道附近有家小店,羊肉燴面做得不錯,算是慰勞你這幾天的辛苦。”
顧知行看著她,夕陽給她周身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
他放下工具,露出一個清晰的笑容:“好。”
何凝雪帶顧知行去的是一家藏在胡同深處的老店。店面不大,只擺著五六張舊木桌,灶臺上的大鍋冒著熱氣。
“兩碗燴面,一盤醬牛肉,拌個黃瓜。”何凝雪熟門熟路地點了菜。
顧知行有些意外:“沒想到何總對這里這么熟。”
“讀中學時常來。”何凝雪用熱水燙著碗筷,“老板沒換,味道也沒變。”
面很快端上來,湯濃肉爛。顧知行嘗了一口,點頭:“確實地道。”
“比你在國外吃的如何?”
“不一樣。”顧知行笑笑,“這是家的味道。”
飯后,兩人沿著胡同慢慢走。夜色漸濃,路燈把影子拉得很長。
“博物館的方案,下周三能完成。”顧知行說。
“不急。”何凝雪看著前方,“做好比做快重要。”
走到停車的地方,何凝雪停下腳步:“下周我還要去申城,那邊項目到了關鍵階段。”
顧知行點點頭:“好。”
何凝雪看著他,忽然問:“顧知行,你覺得我們算朋友了嗎?”
顧知行微怔,隨即認真點頭:“算。”
“那以后別叫何小姐了,叫凝雪吧。”
“好的,凝雪!”
看著她坐進車里離開,顧知行在原地站了一會兒,才轉身走向地鐵站。
何凝雪待了幾天就走了,因為南邊還有事情等著她做,走的時候是顧知行來送的。
戰略發展部送來了最新的集團產業匯總報告。
何雨柱翻開報告,黃河系龐大的產業版圖清晰呈現:
通訊領域,以黃河通訊為主體,旗下“Nem”在歐洲、北美與老牌廠商周旋,主打GSM系統與“NeoLink”系列手機;國內方面,“大麥”手機與郵電系統合作建設的GSM網絡穩步推進,占據先發優勢。
2G研發進入關鍵階段,現在就是搶時間爭取多注冊一部分專利,這對以后商戰非常重要。
電子制造,特區工業園規模不斷擴大,程控交換機、手機組裝線滿負荷運轉;津門的電子產品物流與組裝基地已初具雛形。
半導體與精密制造,微電子研究所的“龍芯”系列已獲軍方認可,開始量產供貨,雙方正探討成立專用操作系統的項目;“Elbrus”項目也進入關鍵階段。
精工與重工板塊,分別為通訊、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領域提供精密零部件與特種材料,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盾構機何雨柱給的存貨已經賣空,出貨訂單已經排滿了下一年。
541那邊給廣州交付了裝甲車后,又接到了其他地方的訂單,另外他們已經開始制造武裝巡邏車和防彈押運車了。
計算機與軟件,基于“Vision”系統的個人電腦在國內外市場銷售良好,微軟被壓的抬不起頭;北美“NetLink”公司開始涉足網絡接入服務,探索互聯網應用。
ADM已經超過了英特爾一個版本,提前進入486時代,IBM不得不加大ADM芯片的采購量。
半島泰山已經研發出1024768的液晶顯示,碾壓同行。
特區的根服務器建成,正在和郵電系統商談接入問題。
地產板塊,由何凝雪主導,在南方幾個重點城市及四九城均有大型項目落地,開始嘗試商業地產與高品質住宅開發。
君悅酒店現在已經開遍發達城市,開始布局省會城市。
此外,集團在港口物流、酒店管理等領域也有布局,并通過香江的黃河投資進行海外資金運作與戰略性投資。
對比國內的蓬勃發展,香江只有地產、港口和通訊業務比較出彩,其他汽車、直升機、鋼鐵廠的項目已經在開會討論是否移到國內,把廠房騰出來做別的項目。
何雨柱仔細審閱著報告,手指在“香江產業”一欄輕輕敲擊。
他拿起桌上電話,接通了香江何耀祖的手機。
“爸!”何耀祖的聲音傳來。
“耀祖,報告我看了。關于汽車、直升機和鋼鐵廠轉移的討論,你們拿出具體方案了嗎?”
“初步方案有了。考慮到國內的土地、人工成本優勢,以及未來主要市場都在內地,轉移是明智的。我們計劃分三到五年,將生產線逐步遷至津門和特區的工業園。香江原廠區,打算轉型做高端精密加工和研發中心,同時依托港口優勢,發展跨境物流倉儲。”
“思路可以,做好資產評估和人員安置方案,尤其是跟了集團多年的老員工,要妥善處理。愿意北上的,待遇從優;想留下的,盡量安排到新崗位。”
“明白,爸,我會親自跟進。”
掛了電話,何雨柱又翻到地產板塊。女兒凝雪在南方和四九城的幾個項目都運作良好,資金回流很快。
他想了想,喊來了小滿:“凝雪那邊,資金上不要卡她。只要項目論證充分,該投就投。”
“知道,我剛批了她申城那個項目的二期款。柱子哥,那丫頭和小顧你看能成么?”小滿話題一轉。
“這個我可說不好,年輕人的事,讓他們自己發展,你別插手太多。”
“我這不是著急嘛”
“急了你讓慧珍去側面了解下,他們姑嫂倆聊的多一些,估計也少一些。”
“嗯,我怎么就想到呢,等等我就就慧珍給她打電話。”
“你有空也關心下書怡。”
“忘不了。”
兩天后,小滿接打了兩通電話后,臉上帶著壓不住的笑意對何雨柱道:“慧珍來電話了,說凝雪那丫頭,跟小顧處得挺好。”
何雨柱轉過身,嘴角微揚:“那就好。感情的事,水到渠成最好。”
“還有一樁喜事,書怡有了。”
何雨柱怔了一下,隨即笑容綻開:“真的?多久了?”
“剛查出來,兩個多月。耀宗高興壞了,這會兒正圍著書怡打轉呢。”
“好,好啊!”何雨柱連連點頭,“這可是咱家的大事。你跟娘說一聲,讓她也高興高興。還有,囑咐書怡,工作先放放,身體要緊。”
“放心吧,書怡那邊我都安排好了。”
這消息就在家里傳開后。
所有人都高興了一把,陳蘭香還提議讓陸書怡回四九城,小滿說月份大點再說。
何雨柱根據精工、重工、微電子、雷達、航電這些零散的信息拼湊起來,確認了一個信號。
他之前帶回來的那些“資料”和“樣品”,正在被快速消化、吸收,并結出果實。
大船的建造恐怕已近尾聲,而天空中的翅膀,想必也已躍過了一個時代,正向著更遙遠的目標振翅。
半導體產業升級的方案,經過數月的研討與博弈,終于有了初步定論。
小滿拿著份剛收到的文件進來,臉上帶著幾分鄭重:“柱子哥,正式通知下來了。我們被列為‘九零三工程’民用技術轉化試點單位,重點扶持方向是高純度硅材料提純和微米級光刻工藝。”
何雨柱接過文件,快速瀏覽。
條件比預想的要好,不僅有政策傾斜和低息貸款,還允許黃河牽頭組建產業技術聯盟,吸納國內有條件的院所和企業參與。
“另一個試點呢?”他問。
“定了,是跟一家歐洲公司合作,引進他們的生產線和技術。”小滿頓了頓,“聽說條件很苛刻,對方要求控股,而且核心工藝環節不允許中方人員接觸。”
何雨柱并不意外。
這本就是預料中的局面,兩條腿走路,一條自主攻堅,一條引進消化。
“知道了,通知微電子研究所和精工那邊,全力實施。”
“行,你是不是要過去講一講,鼓鼓勁?”
“不用了,之前該說的都說過了,做出成果該給的不會少給他們。”
“好吧,那我也不過去了。”
“你看著處理,要相信下面的人。”
“你這幾年是越來越懶了。”
“難道還讓我親力親為,做不來咯。”何雨柱笑道。
何凝雪再次回到四九城,是受母親所托,跟進四合院博物館項目的階段性匯報。
她抵達時,顧知行正帶著工人在后院做木結構的防蟲處理。
“這部分完成,主體結構的修繕就基本告一段落了。”顧知行見到她,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了過來。
他穿著工裝,袖口沾了些木屑,額角有薄汗,眼神卻清亮有神。
何凝雪點點頭,環視著修繕一新的梁柱:“效果比我想象的還好。”
兩人沿著抄手游廊慢慢走著,顧知行詳細講解著已完成的工序和后續計劃。
陽光透過廊窗,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走到垂花門旁,何凝雪停下腳步,狀似隨意地問道:“知行,聽說最近有設計院想挖你過去?”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