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七十六章、豬隊友

熊貓書庫    復山河
🔊點這里聽書

  朝會不歡而散,永寧帝卻陷入了惶恐中。

  盡管路國恒的彈劾,都是一些無稽之談,可勛貴集團勢大也是現實問題。

  一起坐大的不光勛貴系,還有更令人棘手的遼東系。

  見皇帝失神,留下來的一眾閣臣和六部尚書,也暗自叫苦。

  壞人機關算盡,不及蠢人靈機一動。

  挑撥皇帝和勛貴之間的關系可以,但這必須要分時候。

  天下尚未太平,正是需要人家賣命的時候,此時干這種事無疑是自毀長城。

  他們這些文臣代表,整日謀劃也不過是想削減勛貴系的權柄,而不是要搞死勛貴系。

  甭管是否愿意承認,勛貴系現在都是大虞朝的支柱,不再是他們口中的酒囊飯袋。

  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可沒想著掀翻桌子。

  路國恒的公開彈劾,相當于把矛盾擺在了明面上。

  到了這一步,原本的削權計劃,現在只能被迫中止。

  不光不能削弱權柄,還要想辦法安撫有功之臣。

  此時采取任何過激措施,都有可能讓勛貴系和朝廷離心離德。

  一個獨立的遼東系,就讓大家抓狂,再把勛貴系逼到對立面,日子就不用過啦。

  “陛下,舞陽侯遞交了折子。

  希望辭去兩廣總督之位,并且舉薦漢水侯出任兩廣總督。”

  吏部尚書岳銘宇上前說道。

  原本這份奏折,應該在朝堂上討論的。

  可是大朝會上的意外,讓事情擱置了下來。

  “準了!”

  永寧帝面無表情的說道。

  這樣的人事任命,擱在今天之前,肯定少不了一番龍爭虎斗。

  放在現在這種時候,連討論的必要都沒有。

  勛貴系的發展,離不開皇帝的支持。

  皇帝想要坐穩江山,同樣離不開勛貴們的支持。

  即便內心深處產生了忌憚,為了政治需要,此時他也必須表現出對勛貴系的信任。

  “擬旨,加封成國公為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

  加封舞陽侯為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

  加封鎮遠侯為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保。

  加封漢水侯為太子少師…”

  一連串的加封,讓一眾文官眼饞想要流口水。

  三公之位,可是大家的畢生追求。

  別看這些都是虛職,但能夠獲得冊封的官員,在大虞朝無一不是一代名臣。

  正常情況下,數十年都不一定能出一位。

  想要反對,大家也找不到理由。

  被加封的三人,不光在軍事上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處理地方政務上也成績顯著。

  “陛下,英明!”

  群臣勉強的回應道。

  眼紅歸眼紅,人家做出來的成果,確實配得上這份待遇。

  用這份封賞,安撫勛貴系,無疑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行了!

  這些廢話,朕不想聽。

  大家都來議一議,東南八省的稅制問題。

  首輔,先說說你的看法。”

  永寧帝擺擺手說道。

  大虞朝一半的矛盾,都在缺錢上。

  好不容易才征收上來的稅款,他自然不愿意放棄。

  不過群臣的反對,也是一個棘手問題。

  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后續必然引發更多的問題。

  “陛下,東南八省的新稅法,不少地方和大虞律存在抵觸。

  考慮到這是特殊情況下,做出的非常選擇,倒也沒什么大問題。

  下面的官員,好不容易適應了新稅法,要是匆忙改回去也容易出現亂子。

  臣認為不妨再試行一段時間,等到時機成熟后,再考慮是否改回去。”

  萬俊輝硬著頭皮說道。

  稅制改革,這是歷代大虞皇帝,都沒有能夠完成的偉業。

  東南八省的成功,完全是一場意外。

  叛軍出手重創了士紳集團,把稅制改革的阻力,下降到了最低。

  迫于叛軍的威脅,無數士紳選擇了暫時妥協。

  讓他頂著壓力,強行推動改革,萬俊輝沒那勇氣。

  可現在造成了既定事實,情況就不一樣了。

  朝堂上百官反對,實際上也分情況的。

  北方各省的官員反對,那是反對把東南八省的改革成果,推廣向全國。

  如果單獨只在這八省執行,不損害他們的利益,大家還是希望朝廷財政改善的。

  即便是東南八省內部,一眾官員的立場,也各不相同。

  本次稅制改革,損害了士紳的利益,其實也是分情況的。

  不是所有的士紳,都在從事商業貿易,同樣不乏傳統的耕讀世家。

  這些“守舊派”,最是鄙視商人,主張重農抑商。

  對朝廷加征商稅,并沒有那么抵觸。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之前競爭中失利的士紳,同樣樂得看笑話。

  畢竟,勛貴系搗鼓的稅制改革,沒有對土地動手。

  如果在改革推動前,他們或許會跟著反對,可現在已經成了既定事實。

  新增的稅收,主要用在軍事和戰后重建上,他們也成了受益者。

  看群臣前面的表現就知道,雖然有人叫囂著裁軍,但并未成為主流。

  其中最反對裁軍的,還是東南八省的官員。

  親身經歷了戰火,方知和平的可貴。

  反對稅制改革和反對裁軍的,居然成了同一波人,足以證明他們的反對并不激烈。

  洞察了人心,萬俊輝決定賭一把。

  朝廷的財政收入大漲,眼下面臨的大部分麻煩,都可以迎刃而解。

  局勢一旦好轉,他這個首輔也可以多干幾年,沒必要這么早辭官回鄉。

  享受到了權力的魅力,非到萬不得已,沒人想要放棄。

  “陛下,首輔大人言之有理。

  東南八省的情況特殊,短時間內不宜大動干戈。

  為了江山社稷,只能先苦一苦,東南八省的商賈。

  可以三年為限,等到局勢穩定下來之后,再討論這個問題。”

  谷嘉熙跟著附和道。

  皇帝的意思是明牌,肯定是不想到手的錢再溜走。

  甭管稅制改革,里面存在多少問題,在每年三千多萬兩白銀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以永寧帝的性格,縱使群臣反對,估摸著也會硬剛一波。

  畢竟,稅制改革是勛貴系搗鼓出來的,他們肯定是支持的。

  東南八省三十多萬募兵,是這一制度的最大支持者。

  地方上的反彈,直接武力鎮壓便是。

  有了這些助力,皇帝就有對抗百官底氣。

  知道皇帝手中有籌碼,首輔又打了頭陣,谷嘉熙當即決定跟上。

  “谷閣老,此言不妥!”

  “東南八省剛遭遇戰火,怎么也該削減一些稅款,豈能一直橫征暴斂!”

  邱瑞陽當即反對道。

  事實上,他也不想做這個惡人。

  稅制改革損害了士紳利益,卻有利于朝廷。

  能夠坐到內閣的位置上,考慮問題已經不局限于一隅之地,還要兼顧天下。

  可作為東南八省出身的官員,在這種時候,他不能背叛自己的階級。

  復雜的內心,讓他在反對的時候,立場并不堅決。

  找出來的反對理由,也是隨便糊弄,更像是在完成任務。

  見到這一幕,原本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的官員,瞬間做出了選擇。

  一場唇槍舌戰之后,支持派逐漸占據了上風,正當大家以為大局已定的時候。

  “諸位愛卿,既然都認為東南八省稅制改革不錯,那么可否向全國推廣呢?”

  永寧帝的話,把群臣氣了一個半死。

  再怎么想改革,也要分時間啊!

  現在最重要的是保住改革果實,而不是急著向全國推廣。

  東南八省能夠成功,那是有三十多萬大軍,在上面壓著。

  敢明確反對的士紳,都被物理消除了。

  換成其他地方,縱使朝廷下達改革命令,政令也出不了衙門。

  再好的政策,無人去落實執行,最后都是一地雞毛。

  除了損害皇帝和朝廷的威望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利益。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以關稅為例,想要征收起來,先得有海外貿易才行。

  我朝海貿集中在南方,故能夠征收巨額的稅款。

  換成北方各省,怕是連征稅成本都不夠,組建衙門都是浪費。

  地方治理,當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論!”

  萬俊輝急忙駁斥道。

  皇帝的靈機一動,實在是太要命了。

  他敢打賭,今天的事情傳出去后,朝堂上必然引起軒然大波。

  原本可以拉攏的北方各省官員,也會被推到對立面。

  真若是想改革,悄悄的干就行了,何必要說出來呢!

  別的不說,蜀地現在的情況,就適合推動改革。

  只需給鎮遠侯一道密旨,人家就能把東南八省的改革成果,直接給復制過去。

  造成既定事實后,朝廷只需默認改革成果即可。

  類似的操作,還可以在山西搞一遍。

  靠文官無法推進改革,但是靠軍隊可以。

  往后哪個省發生叛亂,就在哪個省推動改革。

  數十年之后,稅制改革就可以推廣到全國。

  完成了這一偉業,大家都可以功成名就,流芳千古。

  大好的局面,全被永寧地一句話給毀了。

  內心深處,萬俊輝氣的想刀人。

  沒有絲毫猶豫,群臣再一次統一立場,當場把永寧帝懟了回去。

  廉州港。

  隨著船鳴聲響起,一眾戰俘的眼神,漸漸變得濕潤起來。

  這一去,有生之年能否再回到故土,都是一個未知數。

  可是沒有辦法,在廣西的生活,雖然比當初在家種地好上一丟丟,可政治地位卻低的可憐。

  作為流放的罪犯,走出去都會受人鄙視,連帶著家眷都跟著受累。

  除非是必要情況,他們都在自己的勞作區活動,絕不去軍戶區串門。

  哪怕心里不說,家眷們對一墻之隔的軍戶區,還是充滿了羨慕。

  同樣是勞作,人家耕種衛所軍田,不光享有高額的收益分成。

  衛所還提供的牲口和種子,災年衛所甚至負責兜底。

  家中有人入伍服役,還有一份錢糧補助。

  只要不是生的太多,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粗糧菜團子管飽。

  逢年過節,改善伙食的時候,還可以吃上一頓肉。

  生活水平比他們原來村中的富戶,都要好上幾分,同一些小地主差不多。

  他們這些罪囚就慘了,不光伙食標準更低,平常也就勉強七八分飽。

  幸好衛所中大力推廣高產蔬菜,他們也跟著受益,不然日子還會更慘。

  想要吃肉,除非是立下功勞,不然就是奢望。

  即便是如此,跟著過來的家眷,也很快接受了現實。

  本來就生活在最底層,流放后生活水平,比之前還好一丟丟,還能奢望啥。

  最關鍵的是壓在身上的債務,現在不用還了。

  如果不是參加叛軍,見過了一些市面,估摸著他們也會安于現狀。

  可正是因為見過市面,他們反而不甘于現狀。

  隔壁的軍戶,就是他們羨慕的對象。

  不光日常生活水平高,還有向上的希望。

  參軍入伍,一旦立了功,整個家庭的命運都會改變。

  現在有了選擇,哪怕是去異國他鄉搏命,一樣有無數人報名。

  謀逆這種重罪,哪怕是皇帝大赦天下,也不會有他們的份兒。

  進入安南搏命,這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三弟,你怎么也來了?

  不是說好的,你留在家中照顧家小,我出來搏命嘛!”

  看著熟悉的面孔,面帶菜色的中年男子當即質問道。

  受宗族觀念影響,大家都對香火傳承看得非常重。

  就算是搏命,也不會全部壓上去。

  “大哥,我瞞著你們報名了。

  爹娘都答應了。

  家中之事,我們出來拼命,衛所會照顧的。”

  青年男子當即回答道。

  這次流放,主要是他們加入叛軍惹得禍,連累了不少親戚。

  惹出了麻煩,總是需要解決的。

  哪怕大家并沒有安排在一起,樸素的邏輯,也認為自己惹的禍應該自己兜著。

  哪怕嘴上沒說,私底下他不只一次看到爹娘以淚洗面,說無顏面對祖宗。

  機會只有這么一次,他不想放過。

  就算老大出來了,可終歸只有一個人,又能拿到多少首級?

  如果無法讓大家獲得赦免,他們有何臉面回去。

  “哎!”

  “你不該來的!”

  “萬一發生意外,家中香火可就斷了。”

  老大的感慨,沒有獲得青年男子的認同。

  “大哥,就我們這種情況,就算留在家中,香火一樣會斷。

  正經人家的姑娘,誰會考慮我們啊!”

  仿佛是引起了共鳴,船上的一眾戰俘,紛紛留下淚水。

  窮人,是不配有后代的。

  別說是現在,哪怕是未被流放前,他們同樣是一群光棍。

  少數有婚配的,也是加入叛軍之后,靠劫掠積累了一筆財富,才完成的娶妻生子。

  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大家才敢去搏命。

  “行了,把眼淚都給我收起來。

  這次帶著你們出去,不光是為了將功贖罪,也是去博取富貴的。

  朝廷可以許諾了,劫掠的財富,分我們一半。

  擔心自家香火的,那就多搶幾個女人,回去慢慢給你生。

  安南人都是軟腳蝦,好欺負的很。

  只要你們肯奮勇殺敵,到時候軍功、土地、女人,全部都是會有的!

  帶隊的將領,當即開啟了大忽悠模式。

  手段粗暴了點,但效果卻是相當不錯。

  人到了低谷期,最需要的是希望。

  哪怕通往成功的路,充滿了各種風險,大家還是愿意奮力一搏。

  鎮南關。

  京中發生的鬧劇,尚未傳過去,大家依舊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江南戰事結束,不僅意味著援兵要來了,還代表著資源傾斜。

  安南戰爭進行到現在,一直處于防守狀態。

  除了戰略需要外,同樣不乏資源上的考慮。

  僅憑兩廣的力量,在軍事上擊敗安南人不難,難的是怎么吞并安南。

  “塵埃落地,大家可以放寬心了。

  戰事進展,比預想中還要順利。

  事先籌集的軍費,還剩下了一部分。

  除了用于戰后重建外,我們也分到了一份。

  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和八十萬石糧草,將在三個月內運抵廣西。

  本侯已經協調好了,閩浙總督衙門和江南總督衙門,都答應了給我們協餉。

  具體的協餉數額,秋稅征收完成后,就會確定下來。

  接下來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同安南人打一仗了!”

  李牧豪氣的向眾人說道。

  參加會議的,全是他苦心打造的班底。

  忠心是不缺的,但眼界著實有限。

  沒有辦法,從小的生活環境,限制了他們的眼界。

  進入軍中之后,才開始后天彌補。

  知識水平可以學習,但固有的認知,卻沒有那么容易改變。

  對經略安南,大多人都持反對意見。

  在大虞待好好的,誰也不愿意去窮鄉僻壤的“安南”。

  戰略計劃,能夠推進下來,全靠李牧的堅持。

  哪怕到了現在,大部分人也只是明面上支持,暗地里對經略安南并不抱有希望。

  這是讀書惹的禍。

  書本上對安南的描述,不是用窮鄉僻壤,就是“瘴氣”橫行。

  縱使李牧一再保證,安南土地肥沃,大家心里還是沒底。

  許多人都擔心是下面的探子,傳回了假情報,糊弄了自家侯爺。

  萬一安南不夠富裕,短時間內無法從當地獲取稅收,那么戰爭經費就會成為壓垮這個團體的重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