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010章 埃及王

熊貓書庫    我在法蘭西當王太子
🔊點這里聽書

  “真的?那太好了。”

  達爾松話一出口便想起來不對,忙干咳道:“咳,您這是在幫禁衛軍提升威望,怎么能說是幫我?”

  默罕默德·阿里摩挲著咖啡杯,微笑道:“我聽人說,如果奧地利擊敗了普魯士人,那他們很快就會強大到能嚴重威脅法國。

  “而最新的戰爭消息表明,普魯士人在戰場上有些撐不住了。

  “這個時候有人對奧地利南部發起襲擊的話,將大量牽制奧地利能夠投入北線的兵力。”

  達爾松一怔,剛要否認,便見默罕默德·阿里又擺手道:

  “其實我也不太懂這些。不過梅馬克男爵是我最好的朋友,而他又是您的朋友,所以我想要力所能及的幫助。”

  “我代表梅馬克男爵向您表示感謝。”達爾松猶豫了一下,又道,“只是,您是否有足夠的兵力?我是說,足以影響到維也納的軍隊。”

  他從默罕默德·阿里的裝束判斷出,他只是個禁衛軍的中層軍官,恐怕沒多大兵權。

  “希臘正在發生暴亂。”默罕默德·阿里道,“而我正是平叛的指揮官。大維齊爾大人將8千軍隊交給了我。”

  達爾松正要說“這遠遠不夠”,就聽小軍官道:“不過我曾在阿爾巴尼亞生活過很久,這也是派我去希臘平叛的重要因素。”

  阿爾巴尼亞就在希臘北部,相距不到100公里。

  “我和阿爾巴尼亞的很多部族都有交情,只要能拿出足夠的好處,他們的士兵隨時可以跟隨我出征。”

  達爾松大喜,忙問道:“那么,怎樣才能‘打動’他們?”

  “大概,9千枚蘇坦尼金幣就能讓1千名士兵為我賣命。哦,也就是5萬4千法郎。”

  達爾松頓時沉默了。

  以奧斯曼人的戰斗力,至少要5萬兵力才能讓維也納感到緊張,阿爾巴尼亞兵恐怕得更多。

  也就是說,得拿出230萬法郎才行,而塔列朗大人給他的經費只有80萬法郎,以及一些政治利益。

  他嘆了口氣,道:“可我恐怕拿不出這么多錢…”

  小軍官攤手道:“100萬法郎而已,您或許可以從梅馬克男爵那里周轉一點兒。”

  “100萬?那就是1萬8千多名士兵,加上您的部隊,也只有2萬6千人而已。”

  默罕默德·阿里連連搖頭:“不,不,沒有那么多,一共只有兩萬人,我還要留下些錢購買后勤物資。”

  達爾松跟著搖頭:“可這點兒人根本不夠撼動布加勒斯特…”

  小軍官自信道:“足夠了。”

  “上次穆斯塔法大人帶了11萬大軍,都大敗而歸。”

  默罕默德·阿里的雙眼緊盯著他,認真道:“那是因為指揮官不是我。請相信我,兩萬人,足以攪動瓦拉幾亞。

  “當然,如果您能提供七八千支燧發槍的話,我就更有把握了。您知道,阿爾巴尼亞人一貧如洗,大多沒什么像樣的武器。”

  達爾松和他對視了幾秒,終于點頭道:“我會盡量多準備些槍支的。不過這需要一些時間。”

  “我三天后就要動身去希臘了,男爵閣下,我們可以在萊什碰頭。”

  巴黎。

  杜伊勒里宮廣場上搭起了一個木臺,上面掛著“煤油提煉設備招標會”的紅色橫幅。

  木臺下方,幾十名衣著各異的人分成了4個小團體,正各自小聲議論著什么。

  早上十點整,工業部副部長夏普塔爾伯爵帶著十來名官員走了過來。人群立刻安靜下來,齊齊轉頭看向了他。

  在杜伊勒里宮二樓的一個房間里,約瑟夫也正透過窗戶看著廣場上的招標會現場。

  夏普塔爾對眾人頷首示意,而后來到木臺上,先是拿出一份精裝的文件,高聲宣讀起來。

  那是半個月前剛通過的《法蘭西招投標法》。約瑟夫專門為此次招標會準備的。

  實際上,在十多年前,英國的“物資供應部”就已經開始利用招投標模式采購物資了。不過他們的招投標還處于萌芽階段,整個過程都非常簡陋,后面的撥款及驗收更是毫無標準可言。

  歷史上,直到1830年,英國人才開始規范招投標流程,并開始出臺相應的法規。

  實際上,這種模式是政府利用民間生產力的最佳手段,不僅能讓有技術有能力的私人工廠獲得大量訂單,還能促進工廠間的公平競爭。

  最重要的是,可以從制度上避免官商勾結的情況——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徹底堵住的,但至少讓官員無法全憑自己的意愿暗箱操作,屬于行政管理上的巨大進步。

  而約瑟夫則照抄后世的招投標制度,制訂出了全歐洲第一份招投標標準。

  隨后,夏普塔爾的助手又宣讀了招標內容、要求、評標標準,以及合同的核心條款等內容。

  在一陣整齊的鼓聲之后,夏普塔爾宣布投標正式開始。

  一共4家工廠,先后將自己的投標文件送到了工作人員手中,而后便直接進入了“標書技術講解”環節。

  通常來說,投標之后需要評審專家組進行初步審核,大致了解了標書的技術規格之后再進行講解。

  但約瑟夫對于從煤焦油中提煉煤油的原理還是有些了解的,所以也就跳過了“讀標書”的步驟。

  隨著前兩家工廠的技術人員先后離開技術講解室,坐在最后排的約瑟夫已是微微皺眉。

  對于這種前沿技術,這兩家工廠顯然全憑瞎蒙,連邊兒都不挨。

  尤其是第二家,竟然打算用離心分離的方式進行提純。倒是很符合工業革命初期所有人都“腦洞大開”的習慣。

  很快,第三家工廠的技術人員走進了講解室,開始講解。

  約瑟夫看著標書里的信息,得知臺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名叫菲利普·勒邦的化學家,這次受工廠高薪聘請,專門為他們研究煤油的工業提煉技術。

  “在脫水、脫鹽之后,將煤焦油注入蒸餾釜,進行170攝氏度的初步分餾,主要是將酚、萘等成分分離出來,具體技術細節是…”

  隨著勒邦的不斷講述,約瑟夫的眼睛終于開始亮了起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