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熙說的不錯,大漢的腳步并不會因為任何人的離去而停下。
但自他離開廟堂之后。
整個廟堂卻仍是仿佛失去了靈魂一般,氣氛總是有些莫名的沉重。
劉保真的已經成長起來了。
他雖然很傷心,但作為帝王,還是負起了帝王的責任。
就在顧熙離開洛陽的沒幾日后。
他便宣布改元“陽嘉”。
向天下表明——
大漢的新時代,徹底到來了。
巨鹿。
顧熙這一路返程,凡到一城,百姓、官員無不是自發前來相送。
但若說哪里的百姓最為開心。
自是冀州。
顧氏于整個冀州的聲望之高,遠超旁人想象。
在昔年那連續的天災之中。
整個冀州便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州郡,顧氏在這其中發揮的努力不知道救了多少人。
尤其是巨鹿百姓。
這也和顧氏一向的政策有關。
當田地無產之時,顧氏往往會救助百姓,收購他們的田產,甚至是借糧種給百姓。
且這些年來。
顧氏從未停止過于巨鹿之地施恩于民。
這種影響力是難以想象的。
當巨鹿百姓聽說顧熙回到巨鹿之時,紛紛前來相迎。
顧熙此時的表情也是格外復雜。
他通讀顧康當初留下的典籍,其中自然也包括家族的族史。
忽然間他便想起了顧康當年臨終前說過的話。
巨鹿乃是心安之地。
若是以往,顧熙是絕對沒有這般心境能領略出這句話的深意的。
但如今他還真的明白了這其中的含義。
當他踏入巨鹿的這一刻起。
整個人心中的躁動,就瞬間平靜了下來。
廟堂爭斗;
朝野狀況;
天下時局。
等等這一切伴了他數十年的問題,竟真的在心中漸漸隱去,整個人也完全放松了下來。
這注定是一件,震動整個冀州的大事。
各地官員,還有豪族。
幾乎全都前來拜見顧熙。
顧熙也并沒有任何架子,親自接見了他們。
他整個人好像都變了。
再也沒有了昔日于朝堂之中的那種凌人的銳利。
但舉手抬足之間卻還是能給眾人帶來很大的壓力。
這就是顧熙于整個天下的地位。
哪怕他如今已經離開了廟堂,但卻也根本沒有任何人敢小覷顧熙。
這場盛大的交際場面持續了數日。
而隨后,顧熙也未出乎顧易的預料。
他真的靜下心來。
開始琢磨起了,左雄提出的政策。
這注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顧熙的水平不及顧康的,他只能一點點的去想。
根據這些年來治世的經驗。
細細的去考慮其中的各種問題。
——陽嘉元年,春。
劉保就如原本的歷史之中一般冊立梁妠為皇后。
但不同的是他卻實行了如當初劉莊時一樣的制度,根本沒有賞賜外戚的打算。
只是偶爾會和梁妠商談國事。
而也正是在此事之后。
新制,再次開啟。
顧熙的離朝,確實是讓劉保有了很大的轉變。
他的依靠沒了。
劉保不得不親自面對一切問題。
但或許是為了不讓顧熙失望,劉保的表現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他太勤奮了。
真的就如同當初的孝明皇帝孝和皇帝在世之時一般。
也正是因為如此。
整個大漢朝的新政就如同潮水一般向四地蔓延。
任何時候的改制都注定會引起一場全面的大地震。
但劉保顯然早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他于天下頒布詔令。
但凡敢有不遵法令之人,皆處重罰。
不過這件事注定是要有麻煩的。
哪怕是當年的劉秀再行度田之時,都會有種種麻煩,更何況劉保?
這種事,注定見血!
而且最關鍵的是,隨著顧熙離開了洛陽越來越久。
這始終懸于百官頭上的利刃漸漸散去。
百官們的心思也是自然活躍了起來。
當下便有人聯名上書,言新政之弊人心浮動之類的蕓蕓,想請劉保收回詔令。
但劉保的處理方式著實是驚到了所有人。
這其實只是百官的試探。
但劉保卻仿佛是知道這種扣子絕對不能開一般,將所有反對此事的官員或是罷免或是降職。
此事一出,天下震動!
皇帝的雷霆手段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直至這一刻,各地官員這才完全反應過來。
劉保可是自幼跟在顧熙身邊學習治世的!
別人可能他們還不了解。
但顧熙是個什么人他們還能不清楚嗎?
自此之后,群臣震顫.
這新政再也沒有了阻攔。
——陽嘉二年。
劉保再次開啟了一系列的人事調動。
他先是將一眾因選舉不實的官員全都罷免,隨后又相繼提拔官員。
并將自己的乳母宋娥送出了皇宮。
再次向群臣展示了自己要壓制外戚的決心。
此外,更是再一次整頓宮內宦官。
朝廷肅然!
并且劉保宣布擴建太學!
他就真的好像繼承了顧熙的一切優點一般,帶頭將整個大漢朝著興盛的方向前進。
——陽嘉二年,隴西發生地震,天下各地亦有小災。
人心稍有悸動。
如今天下百姓還有不少從昔年連續天災之中活到現在的。
對于天災這件事本來就很敏感。
劉保在得知此事之后,立刻親自率領百官于洛水畔效仿顧熙祭祀,并宣布大赦天下,賜民爵。
并賞賜八十歲以上的百姓一人一斛米、二十斤肉、五斗酒。
九十歲以上的民眾加賜二匹帛,三斤絮。
致使天下尊老之德再次興盛。
人心瞬安。
天下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并且,劉保還效仿昔年劉莊削減宮內開銷,將各地上供來的無用之物,全都取消。
只保留了些許。
而這些東西亦是直接送往巨鹿,賞賜給顧熙。
沒錯,這些年來劉保的書信和賞賜就沒斷過。
幾乎都是一些各地上供而來的特產和寶物。
這些東西放在現代而言可能不值一提。
但是在如今的這時代,這就是天大的恩寵!
并且,劉保還增設太醫,讓他們前往巨鹿照看著顧熙的身體,態度十分堅決。
這種變化是明顯的。
顧熙治世,確實也能打造出盛世。
但攝政大臣治世與皇帝親自治世給人的感覺就是完全不同。
這就是封建時代的不同之處!
皇帝的所作所為。
就是能夠影響到很多人的思想!
各地祥瑞不斷。
昔年那個最巔峰的大漢好像真的回來了,甚至都已經有大臣提議讓劉保前往泰山封禪。
但劉保卻將此事壓了下來。
——陽嘉三年。
回遷的部分北匈奴進攻車師后國,于伊吾屯田的顧寒聯合敦煌太守裴岑率軍馳援,大破于敵。
并且天災又止。
在這種情況下,群臣再次上疏劉保封禪泰山。
并且這一次。
還有人說出了一個讓劉保無法拒絕的理由。
“昔年光武皇帝未能同忠武侯顧嘯一同前去泰山封禪,此乃一憾。”
“孝明皇帝未能同文成侯前去泰山封禪,此乃二憾。”
“如今天下已有盛世之象,各地祥瑞不斷,且太傅年事已高,以太傅對大漢之功,若無此封禪之事,豈不是三憾?”
這一次,劉保答應了。
顧易一直都在注意著整個大漢的發展。
如今的大漢已經與原本的歷史有了太大的差別,強上了不止一點。
顧熙的出現,解決了劉保性格上的一些問題。
造就了這個局面的出現。
但要說這真的就是中興但卻還是差了太多太多。
因為他們都沒能解決掉最關鍵的問題。
——土地兼并。
其實這也怪不得劉保和顧熙。
當初那場連續不斷的天災,再加上東漢的核心體系,便注定會形成如今的局面。
若是顧康在世的話。
他或許能看出來這其中的隱患。
畢竟他真的在治世政治方面屬性達到了極致。
而顧熙則不然。
他確實是個六邊形戰士,各方面都算是稱得上人中龍鳳。
但在單獨側重的方面,自然是不可能比得過顧康這種人。
就連顧氏都已經有了那么多的土地,便可以感覺出這其中的所以然來。
這就是時代的產物。
而且最關鍵的是。
在顧熙多年的治理之下,如今大漢土地兼并問題并沒有引起如原本歷史之中那么尖銳的矛盾。
這個最核心的問題被掩蓋于這盛世表象之下。
顧易也不知道這會不會在將來引發出更大的矛盾。
但很顯然,這個問題就如同一顆隨時都會引爆的炸彈,若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所引出的局變可能會遠超原本的歷史。
消息迅速便被送到了巨鹿。
顧熙也完全沒料到竟會發生這種事。
其實若是其他事的話,顧熙是絕對不會有任何猶豫,肯定會拒絕的。
既已決定出了廟堂。
那他便不會參與其中了,如若不然還不如不退。
但封禪這種事可就不同了。
這可是顧康當年最大的遺憾。
劉莊親口說出要與他共同前往泰山封禪,但只可惜當年便崩殂了。
后來雖然劉炟前往泰山封禪了。
甚至還打算帶顧良前去。
但顧良卻知道自己的功勞不足,所以便拒絕了此事。
這可是顧氏的遺憾之一啊!
顧熙并沒有做作,當即答應了此事。
時隔數年時間。
君臣二人再次相見。
劉保親率群臣,于洛陽城外迎接顧熙。
這是一種天大的殊榮。
顧熙仍是那般頭發雪白,但整個人的狀態卻沒有半點衰老的感覺,仍是那般令人膽寒。
這就是長壽卡效果的恐怖之處了。
顧熙如今才五十四歲,根本就還達不到壽終正寢的地步。
而劉保如今更是意氣風發的年紀。
且因為這幾年的執政,整個人愈發的具有威嚴。
走下馬車。
顧熙當即便要給劉保行禮。
但劉保卻不顧禮節快步向前,直接攔住了顧熙,正色道:“太傅于朕,如師如父,豈能向朕行禮?”
說著,他也不顧顧熙如何。
當即朝著顧熙一拜。
而在這一瞬間,城門前的百官亦是紛紛對著顧熙行禮。
這注定是一場盛事。
劉保真的很開心,面對顧熙時就根本沒有半點昔日執政時的銳氣,滿臉都是笑容,如同昔年那般。
雖是重回洛陽。
但是這一次,顧熙卻仍是沒有半點接觸政事的心思,向天下人表明著自己的態度。
既退隱,那便不會重回。
——陽嘉四年,春。
劉保率領群臣親赴泰山。
這注定是一場舉世關注的盛況。
自昔年劉炟封禪之后,大漢已經有多少年沒有天子封禪過了?
連續的天災,邊疆的禍患.
這些年所發生的一切事,緩緩的將當初正值巔峰的大漢拉下了神壇。
而如今,大漢又回來了!
于泰山山下。
劉保設壇行祭,進行著各種禮儀,最關鍵的是將記錄功勛的玉牒上還刻上了顧熙的名字,并宣布改元“永和”
以盼大漢能永遠康和。
隨后更是親引顧熙登臺。
令畫師做畫。
他似乎是知道顧氏的傳統,于畫上蓋璽,最后賜給了顧熙。
這讓顧易頗為高興。
都是底蘊啊!
只要底蘊夠多,但凡能流傳下來一兩件,都是足矣震世的寶物!
這場盛大的儀式落下帷幕。
顧熙并沒有選擇再回洛陽,而是打算直接回河北。
分別之時。
劉保似乎還是有意讓顧熙回到洛陽。
但時至今日,他也是漸漸明白了顧熙處境的艱難。
其聲望之盛遠超正常臣子。
只要身居朝堂,就定會影響到皇帝的權威。
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對于他這個皇帝也好,亦或是對顧氏也罷,顧熙隱退才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對于他而言,看著顧熙那滿頭的白發。
他又何忍再自私的留下顧熙?
君臣二人再次分別。
雖然這一次的場面并沒有當年那般盛大,但這給天下帶來的影響卻也同樣不小。
封禪之時登壇啊。
還留名于玉牒。
這還能以臣子來看待嘛?
可以說,劉保的這種行為,徹底是將當今的盛世功勞分給了顧熙。
但誰又能說出什么呢?
當今如此的盛世誰能說出完全與顧熙無關?
這就是顧氏該得的殊榮!.
“陽嘉四年春正月,帝巡狩岱宗,行封禪禮。
“是時天下安豫,陰陽和暢,州郡奏祥瑞者日繼:河內現白麟,東萊出甘露,泰山之陽草木皆生華彩。
太史奏曰:“此圣主德被四海,天降休徵也。
三月辛卯,帝登泰壇,燔柴瘞玉,告成于天,遂以金繩銀檢封玉牒,刻功勛于其上,特錄顧熙之名。
禮成,帝執熙手,同升壇陛,乃詔畫工圖君臣同禮之狀,筆精墨妙,神采如生。
復取傳國玉璽,親鈐其側,賜熙曰:“朕與卿共承天命,此跡當傳百世。”
群臣莫不感泣。
是日,山巒肅穆,云霞成綺,觀者咸嘆:“君臣相得之盛,雖周召之治,未可逾也!”
——《后漢書,順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