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這么大勁搞這個飛翼構型,到底有什么好處啊?值得你們花這么多心思?”這事兒可得問明白了。
說到這個,重飛的同志可就不困了,這個事情他們還是知道一些的。
他們屬于是知道這東西的好處,但是解決不了這構型的壞處,所以暫時只能看著干瞪眼。
“這個構型升力高,機內空間利用率高,所以在同等情況下,載重大、航程遠。”重飛的同志如數家珍。
這是飛翼最早受到重視的核心原因,至于隱身,還排不上號。載重大、航程遠,實際上,飛翼是最徹底的升力體機身構型之一。
漢斯佬在S2的時候走投無路,寄希望于先進武器扭轉戰局,整出過很多抽象玩意,最抽象的莫過于這貨真的想造飛碟。
不過細說下來,其實好想法也不少,比如飛翼Ho229就是其中一個。
“航程遠,載重大?”說到這個,空裝局的同志可就不困了,這不就先天轟炸機圣體?
“對,這么說吧,如果用這個構型,保守估計,使用推力和現有圖16仿制型差不多的發動機,能在載彈5噸的前提下,實現7000公里的航程。”
實際上這也是高振東選B21沒選B2的原因,大小太合適了,雖然B21用的什么發動機還不清楚,但是最有可能的F135發動機的中間推力也就12噸出頭。
考慮到圖16的發動機雖然只有8.7噸推力,但是已經是50年代的技術水平,還是個渦噴,可以通過換材料、增加渦扇等手段增推,最終兩者的非加力推力相差不會太大。
他并沒有想做個B21出來,那不可能,他只想做個比較靠近B21的出來就行了。
同時他也沒奢望短期就就能搞得很完善,這東西不用太完善,說得難聽點,只要能正常飛行,隱身性能基本實現,就算載彈量只有2噸,部隊的同志牙齒都能笑掉。例如通過比較簡單的換材料,將圖16仿制型的推力增加到接近10噸,這個想法其實并非不能實現。
高振東報的數據,是直接拿B21打折,那貨的性能沒公開,但是比較公認的是最大載彈13噸以上,最大航程80009000公里,至于是不是最大載彈下實現最大航程,尚不清楚,所以高振東直接打折打了個狠的。
這個折雖然打得狠,但是對于空裝局的同志來說卻是意外之喜,圖16是載彈3噸6000公里,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有點大的。
有這個能力,少裝一點例如3噸的話,甚至能勉強夠得著第二島鏈在西太的支點——冠島,畢竟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在逼急眼的時候,不需要像戰斗機那樣航程除3,除個2.5也差不多勉強夠用。
而彈道導彈夠得著這地方和轟炸機夠得著這地方可是兩碼事。
畢竟現在沒有“核常兼備”,這個射程的彈道導彈扔起來,兩字兒,心疼!而且常規彈頭的威力來考慮的話,導彈還打不準。
扔炸彈就沒這顧忌。
3噸炸彈,就是6枚500kg級炸彈,除了航母和S2軍剩物資戰列艦,對其他軍艦可是都有重創乃至一擊必殺的能力的,如果再整點1噸以上的大炸彈…豈不美哉…
而且3000公里以上的打擊范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范圍,同時,振東同志也說過,這是“保守”估計,萬一事情隨著技術的進步樂觀起來了呢?那豈不是…
他們的興趣越發大了起來,問出了剛才重飛廠的同志沒說完的話:“那么,代價是什么呢?”
高振東差點笑出來,這話聽著耳熟啊,自己穿越前,哪天不在網上聽個十遍八遍的。
“速度慢,操縱困難,機動性差。”重飛廠的同志道。
其實不止。
空裝局兒和委總工想了想…
“操縱困難,剛才振東同志解決了一部分吧?困難一點也問題不大,關鍵是要能操縱就行。”這年頭可沒那么多講究,關鍵是要能用,F104操縱同樣困難,但處在冷戰第一線的西漢斯同樣用得飛起,關鍵就是這貨擁有足夠的高速截擊能力,在急需的戰斗力面前,困難什么的都要靠邊站。
“機動性不好,這就是個轟炸機,要機動性干嘛,沒事沒事。”
“速度慢…這是個問題啊…”
“問題好像也不大,如果隱身真的能實現的話。”空裝局的同志道。“而且,只要巡航速度不低,其實也能接受,畢竟轟炸機大部分時間都在巡航,而且現在的主流轟炸機,其實速度也沒多少快的…”
同志們說到這里,高振東給了個定心丸:“巡航速度不低,可以做到0.70.8馬赫。”
這同樣是打折的結果。
“0.70.8?那沒事兒了。”這個巡航速度實際上也就是大部分轟炸機的實用巡航速度。作為“空氣動力學專家”的高振東能作出這個保證,那同志們心里的擔憂也就少了很多。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倒是真的有搞頭啊!”部隊的同志雙眼放光。
高振東這時才把重飛廠的同志沒有提到的缺陷說了出來,畢竟剩下這些缺陷,他們是真的考慮不到。
“不過這個飛機還有一些缺陷,一是結構設計需要多花心思,因為這個飛機空間雖然大,但是因為載荷分布與普通飛機完全不同,應力集中的分布區域也與普通飛機不一樣,在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否則容易造成機翼斷裂等問題。”
高振東在心中感謝飛翼界的先驅,試驗最為完整的YB49轟炸機,這貨就是因為這樣機翼斷裂墜毀過。
同志們聽了高振東的話,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這個毛病就屬于是初見殺,不知道的話很容易中招,但是一旦提前發現,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者減輕這個問題帶來的危害。
“振東同志,你已經把這個問題提前找到了,我相信如果真的要做的話,重飛廠等廠所的同志就不會掉以輕心的。”委總工笑得比誰都厲害。
重飛廠的同志也點頭稱是:“對啊,高委員,這個問題我們是真沒考慮到,但是你已經替我們找到了,那我們還是有點辦法的。就算是用有限元一段一段的算,我們算上個年把兩年也要把這些數據給算扎實了。”
用有限元算承力結構,已經成了他們在和高盧人合作的支線客機中最常用的設計手段之一,配合已經搞好的工業設計軟件,效果非常好。
再說了,不還有你剛剛更新的高速計算機嘛,算得更快!同志們信心十足。
高振東也忍不住自嘲起來,這個問題還真就是這么回事。
“另外還有個問題,那就是這個飛機的構型有一大好處,非常有利于隱身,很容易布置出各邊緣相互平行的外形來,而且外形非常光潔,對隱身設計非常有利。不過這樣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其實和操縱困難一母雙生——那就是太過光潔導致缺少氣動配平手段,起降性能差。”
空軍的同志完全忍不住,振東同志對飛行員實在是關心,起降性能差的飛機,同志們難道還見得少了?大不了把跑道修得好一點長一點嘛,這個飛機要是真搞的話,也配得上這個待遇。
米格21:在說我的事情?
不過重飛廠的同志反倒是非常重視,他們順著高振東的話往下一想就知道,這個起降性能差不只是說起飛降落對跑道要求高,而且還隱含了起降安全性差,容易受外界條件影響的意思。
“這個如果要搞,我們會在這方面予以充分的考慮!”他們說得很是認真。
“嗯,這個只是原理性上的問題,如果真的要上馬,那具體細節方面我們到時候也可以仔細討論。”
實際上在高振東看來,如果有隱形戰斗機的研究經驗打底,同時對隱身性能的追求又不是要到B2那個級別的情況下,那這個飛機最大的難度,就在飛機本身,而不是隱形。
主要是飛翼想要飛得好,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是有相當的難度,好在現在的同志們手上掌握的武器,別說自己上輩子那條線上的60年代,就算是和80年代比,也算是各有短長,所以多多少少還是有希望的。
其中最核心的除了氣動設計之外,就是電傳操縱系統,飛翼想要飛得好,這套系統非常重要。
電傳操縱本來重飛的同志就在和高盧人的大客機項目中在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成果。
至于飛翼氣動,原理性質的東西高振東還是能找到的,在這方面能幫上大忙。
“高委員愿意撥冗跟進,那就太好了,這個飛機以前沒搞過,我們還是很有壓力的。”重飛廠的同志這時,已經完全把這件事情當作要上馬來討論了,而且壓力也的確存在。聽見高振東愿意在技術細節上跟進,自然大喜過望。
高振東笑了起來:“其實你們也不用壓力太大,這個東西我們搞起來,還是有一些優勢和便利條件在手上的。”
“還有優勢和便利?”說實話,重飛廠的同志是萬萬沒想到這一點的,這玩意兒幾乎一片空白啊。
高振東點點頭:“還真有。”
說著,他把自己剛才想的一些現有條件,逐一分析,除了自己能找到飛翼氣動理論這一點之外,這可不能說。
同志們聽得那是津津有味,越想越覺得這事情好像真的很靠譜的樣子,原來我們已經這么強大,做了這么多準備了?
“而且,除了上面這些之外,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條件…”
“什么條件?”
“我們的高音速風洞建設雖然還差點意思,但是亞音速風洞已經比較多、比較好了,而這個飛機,是亞音速的,正好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多吹風洞,理論不夠,試驗來湊嘛!”
空氣動力學這事兒,在半個世紀之內,理論是永遠都不夠的,只有試驗,大量的試驗才能解決問題。
而我們的風洞建設現狀,也是高振東壓根不考慮超音速和隱身相結合的原因之一。
只要能隱身,亞音速就夠用,而超音速風洞的試驗條件也遠不如亞音速風洞。
同志們一想,還真是!
不得不佩服,振東同志那是把所有的條件,都考慮了進去。
同志們心里美滋滋的,端詳著高振東在黑板上畫的那個圖,此時這張圖在他們眼里,已經成了徹底的寶貝。
而此時,有心思仔細品味這張圖的同志們,才從這三視圖上看出些門道和疑惑來。
門道自然不用說,相互平行的機身輪廓線條,光潔的外形,凸出的腹部和機翼…
而疑惑也有。
“高委員,這個進氣道在飛機背部?”
“對。為了把進氣口和進氣道遮住,這樣地面雷達就看不到進氣口,對隱身很有好處。”眾所周知,進氣道的處理對正向RCS非常重要。
“可是這樣大迎角性能會受影響吧,這個結構大迎角進氣效率很低,都被機身遮擋了。”
“這是個轟炸機,不用大迎角性能。”空裝局的同志都會搶答了。
“不過高處的預警機依然能看到吧?”
這下連空裝局的同志都傻了,好像還真是。
高振東看了這位同志一眼,眼里滿是笑意:“都隱身了,就不要低空突防了吧,這個飛機飛到和預警機差不多甚至高一點的高度,同時做好進氣口鋸齒、進氣道S形等處理,影響不大。”
空裝局的同志恨不能給自己一下,還是局限了,局限了。
“那這個噴口也是在飛機背上咯?”重飛廠的同志問道。
難怪總覺得這個發動機噴口看起來怪怪的,還以為是高委員畫圖手藝太差,沒想到人家是故意的。
“對!這個噴口就是在飛機背部,這樣能減小飛機的紅外特征,降低紅外探測距離。”
同志們瞪圓了眼睛,合著你說的隱身,還不止雷達?
看見他們的眼神,高振東解釋道:“隨著技術的發展,紅外的發現距離也是很遠的,能處理自然是要處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