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416章 跳大神

熊貓書庫    四合院:我邊做科研邊吃瓜
🔊點這里聽書

  他的話,讓地資部的這位副總工馬上把重視程度提到了最高。

  這位雖然是行外人,但是一來技術級別高,二來在地資工作上時有神來之筆,他都說“研究”過,那絕對值得重視。

  “高委員,您有發現?”他沒按捺住自己的好奇。

  高振東點點頭:“嗯,有一點。”

  說完,他抬頭向地圖上看去,他需要把印象中的坐標和現實中的重合起來,這有些難度,不過難度不大。

  最主要就是,薄海在幾十年里,靠西的海岸線是有所變化的,好在南北兩個“鉗子”的變化并不大,他依然能憑借自己遠超常人的記憶和眼睛,將位置準確的對應上去,不過這需要一點時間。

  看見他真的有所回應,并且有動作,地資部的副總工越發高興起來,如果說海上的石油不好開采的話,那薄海可以算是個例外,至少難度沒有那么高。

  要知道薄海平均深度不過18米,最大深度不過85米,而且深入內陸,有南北陸地深入海中作為屏障,風浪不算嚴重。說得樂觀一點,有些地方拿木頭竹子搭個架子都能鉆井,實際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平臺,就是用木頭搭架子。

  如果高委員真的如他在鋁土礦上那樣能再來一次神來之筆,那這個消息可就太好了。

  如果沒有成功,其實也不是大問題,這整片海域本來就在勘探計劃中,無非是早晚問題,只是這個“晚”,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可能會很晚。

  實際上問題不止他想的這么簡單,不過他考慮的大方向沒有問題。

  此時,高振東皺著眉頭開口了:“嘖,這個圖比例尺有些小了,不過也能用。”

  墻上的地圖是全國地圖,薄海在里面就只有一小塊,比例尺自然大不了。

  地資部的副總工聞言樂了,這事兒你問我啊,別的我沒有,薄海的圖我還真有,甚至還有分海域的:“高委員,您要薄海的圖?是要全圖還是分海域的?”

  高振東愕然,不是,你過來發個獎,帶著薄海的圖干啥?難道早有所料?厲害了我的同志。

  “全圖,比例尺大一點就行。”分海域的,高振東一時之間還真搞不清楚哪兒是哪兒。

  可能是看見高振東的神情,對方自己也覺得有些湊巧,笑著解釋道:“剛才不是說了,在薄海發現油田了嘛,最近一直在匯報相關工作,這個海圖自然是隨時攜帶著的。”

  說完,轉頭對一位正和三分廠的同志聊得熱火朝天的同志道:“小燕,把薄海的圖取過來,全圖!”

  也不知道這位同志是名燕還是姓燕,反正她還真帶著,聞言手腳麻利的從挎包里拿出一疊圖紙,抽了一張拿過來。

  高振東心里有些好笑,燕國地圖是吧?也不知道這地圖短不短啊。

  很明顯,這里面是沒有匕首的,地圖很快被打開,這個圖比墻上那幅全國地圖,就要清晰得多,高振東迅速在腦海里對比了一下,然后把手指頭在一個地方點了一下,然后畫了一個小區域。

  “這里,我覺得這里會有石油,而且量不小,但是深度有些深。”

  “能有多深?”

  “我預估在1000米到1500米深度。”高振東皺著眉頭,這個深度有些深了。

  就算是新型地震儀,恐怕也不能探得清楚這下面的情況,只有鉆井,但是這個深度是不是有點麻煩。

  沒想到地資部的總工笑了起來,嘿,高委員還真挺有意思,高深的問題頭頭是道,但是這種簡單參數卻不掌握。

  大佬大佬,抓大放小。

  “高委員,如果是水深1000米,不,就算是100米我們現在都困難,但是1500米的地層深度,您放心,一點兒問題沒有。”

  水太深,地資部的同志是真的暫時把握不住。

  但是地層深1500米,在這年頭還真就不是什么問題。

  別說現在,19世紀末,蜀省最深的鹽井,就已經打到近900米深了,而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在東北鐵人油田的一口井已經打到了4700多米深。

  所以在薄海這個特殊的海域,打一些1000米以上的井,還真不是辦不到。

  “真的?那太好了!”高振東興奮不已。

  如果是這樣,那樂子就大了去了。

  實際上,他之所以對這個油田記憶深刻,是因為這個油田很大,到他穿越為止,我國最大的海上油田。

  大到什么程度,探明地質儲量6億噸,是我國最大的整裝海上油田,同時也是全國第二大整裝油田,而第一大,正是東北的鐵人油田。

  整裝油田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為這里的油都是集中在一起的,像是一個地下的大湖泊,而不是星羅棋布的地下水鄉。這一點,從這個大油田的面積不過50平方公里就能看出來。

  “這里?1500米?”地資部的同志有點懵,主要是這有些玄學。

  高振東點點頭,沒有多說,然后眼睛看向了另外一個地方,薄海的南部海灣,這個海灣的東部,正是著名的尋仙市,而西部,則是渾河入海口。

  他的手指頭在這個海灣里某個地方點了一下:“這里也有,不過深度要深一些,1500米2000米的樣子。”

  這里這個要小一些,1億噸。

  “這里?這里是凹陷區,按說淺層不太容易有油啊。”

  高振東這才明白,原來這個深度對他們來說就是淺層?

  他笑了起來,這里如果不是凹陷淺層石油的話,那他根本就不會記住這個油田。

  因為這個油田是首次在薄海的凹陷淺層區域發現油田,屬于巖性油田,其發現打破了傳統構造油氣藏模式,比較特殊,所以他看到過報道,才能記得住。

  高振東伸手在剛才點的兩片區域,用筆很精準的點了幾個點,笑道:“反正我覺得這兩個地方有門兒。”

  這幾個點,是他上輩子利用科學原理上網,在某數字地球儀上直接看到鉆井平臺衛星照片的位置,要說精準,恐怕不可能有比這個更精準的了。

  能做的他都做過,接下來同志們信不信,那就只有聽天由命,看同志們的運氣了。

  “嗯,謝謝高委員!我們回去研究研究您的成果,適時開展工作。”這事兒實在是透著玄乎,其中一塊甚至和當前的油氣藏經驗不符,這讓地資部的副總工都不敢說盡快,只能含糊的說“適時開展”。

  高委員這種頂級研究人員,你反對他的意見沒問題,但是騙他可就麻煩,也只能說得含糊一點。

  到底地資部最終是個什么情況,那是日后的事情,不過在某飛機大修廠,倒是有一件和高振東早先的建議有關的工作正在進行。

  飛機大修廠的跑道上,一架戰5型戰斗機正在整裝待發。

  不過這架飛機看起來,和普通的戰5有些不一樣,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機身上凸起的座艙蓋完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的,是一個與機身幾乎平齊的橢圓形鋁合金蒙皮補丁。

  如果要說還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飛機機頭進氣口周圍的37炮和25炮,包括照相槍都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進氣口上部一個較為明顯的凸起,看起來有些像裝了早期的RP1“綠寶石”雷達的型號。只是沒有綠寶石雷達的發射機,顯得要精干一些。

  說起來曾經安裝RP1“綠寶石”的米格17,也為眼前這架“飛機”的研制帶來了不少的福利,至少在安裝雷達后的進氣口氣動上,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和試驗。

  沒錯,作為戰5的大修廠而不是飛機研究所,大修廠的同志在研制這架“飛機”的時候,策略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能抄就抄,能仿就仿。

  而這架飛機,真正的身份并不是無人機,而是一架反輻射巡飛彈。

  巡飛彈用“架”而不用“枚”來做量詞,聽起來有些奇怪,但是這正好說明了這個彈的特殊之處,這東西是用一架戰5改的。

  要往上追溯的話,戰5最老最老的老底子米格15,還真就和白熊的第一代空射對地/艦導彈KS1長得一樣一樣的,只是尺寸翻了一番。KS1,就是被我們中止仿制的542導彈,這架巡飛彈和542,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巧妙的輪回。

  但是這個彈和542拋開技術水平不說,有一個最大的區別,那就是這是巡飛彈,而542則是飛航彈。

  巡飛巡飛,是要巡的。

  大修廠機場的塔臺里,聚滿了試驗人員。

  一位穿著軍服的同志對旁邊大修廠的同志道:“程總工,今天試驗有沒有信心?”

  旁邊這位,正是曾經去拜訪過高振東的大修廠總工,程總。

  “飛行試驗我們已經做過很多次,有戰5靶的經驗,飛行倒是沒什么問題,而且航程問題也解決得不錯,留空時間達到了預期水平。但是打雷達靶這個事情,還是要看實際效果。”程總性格穩重,沒有大包大攬的夸海口。

  這個巡飛彈的航程,實際上比戰5靶要大不少,戰5靶是用來打靶的,對航程沒什么太大的要求,能堅持飛到試驗區就行,所以改裝工作可謂是因陋就簡。

  人取消變成無人靶機了,但是一套與人有關的系統像是維生、座椅、艙蓋、儀表、航炮等等都還在。

  這一套東西既增大了阻力,同時又增加了重量,還占用了體積,加上靶機并沒有掛副油箱,讓靶機的航程其實并不大。

  而在這架巡飛彈上,這一切都得到了改變,座艙蓋削平了,絕大部分儀表和座艙內的東西被清空了,航炮被拆掉,節約了大量的空間,這些空間除了加裝必要的電子設備和戰斗部之外,都變成了油箱。

  這大大增加了這架巡飛彈的航程和留空能力。

  沒有座艙蓋、副油箱,更小的阻力和更大的機內油箱,讓巡飛彈的航程甚至比起帶副油箱的戰5來,也沒少太多,航程1200公里,如果以600公里/小時的速度巡飛的話,留空時間差不多能到兩小時。

  這些數據,都是同志們在此前飛出來的。所以程總很有信心,但是要說打靶,他就保守一些。

  畢竟反輻射這塊他們不是專業的,還是雷達所的同志研制的導引頭。

  我打我自己,這對雷達所的同志來說,也是挺無語的一件事情。

  旁邊一位雷達所支援過來的同志聽了程總的話,笑道:“放心吧,問題不大,我們還是有信心的。”

  談話間,機場上的同志們也做好了準備,程總與幾位同志交換了一下眼神,拿起電臺話筒。

  “放飛!”

  這東西說發射也不對,說起飛好像也不對,同志們選來選去,最終選定了放飛這個口令。

  巡飛彈在LYP5發動機的轟鳴聲中,從機場拔地而起,飛向天空。

  “等著吧,還要飛一會兒呢。”

  這架巡飛彈的試驗計劃,是飛赴西北方400公里的預設靶場,進入巡飛狀態后,才進行打靶試驗。

  雖然巡飛彈上沒有人,但是一架攻5型飛機一直跟著它,400公里對攻5來說是小意思,能全程跟得住。

  同時,沿途的幾臺雷達也牢牢的鎖定了這架巡飛彈,得虧巡飛彈沒進入攻擊模式,要不然這幾臺雷達還真有點懸。

  “飛得不錯,完全按照計劃在進行。”

  巡飛彈的航跡在一臺顯示器上實時更新著,雖然地圖很簡陋,但是對于同志們來說還是能很清晰的掌握到巡飛彈的飛行情況。

  巡飛彈上有簡易慣導和單基站定位導航系統,飛行本身也平穩,沒有復雜航線和機動,因此巡飛彈的航跡,保持得一如既往的好。

  同志們都松了一口氣,至少在放飛和奔赴戰區這件事情上,這架巡飛彈已經多次證明了自己。

  漫長的40分鐘過去,巡飛彈來到了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上空,下方早有準備的同志們迅速報告。

  “發現試驗彈,飛行正常,我部即將關機!”再不關機就危險了,巡飛彈即將進入攻擊模式,即便離著好幾十公里,也有敵我識別系統,但是一部打開的雷達在試驗階段暴露在反輻射巡飛彈的攻擊范圍里,無疑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此時,觀察的壓力,就給到了天上的攻5,以及雷達模擬靶標5公里外的地面觀察員身上。

  “巡飛彈進入攻擊模式。”攻5的聲音從遠方傳到塔臺上,這是巡飛彈上敵我識別應答機傳出來的特殊信號被攻5識別的結果。

  “嗯,一切都很順利。”塔臺上的同志們又放下了一點擔憂。

  在攻5的眼皮子底下,巡飛彈開始沿著既定的巡飛航線繞圈,圈子繞得有些大,意味著攻擊范圍也大。

  又是20分鐘過去,塔臺上的同志們看著墻上的鐘,心里開始期盼起來,按照計劃,此時模擬雷達的無線電靶標應該開機了。

  參加試驗的所有設備,都在接收同一個長波授時臺的授時信號,各區域和設備執行計劃的時間誤差非常小。

  在巡飛彈的身體里,一些看不見的事情正在發生。

  它發現了無線電靶標的電磁波信號,并且通過分布在機翼兩側的天線迅速測定了方位,操縱著彈頭轉向了信號源。

  “巡飛彈轉向了,方向是無線電靶標方向。”巡飛彈和靶標之間的方位關系是隨機的,也沒法報方位,只能這么說。

  攻5上的好消息傳來,同志們捏緊了拳頭,就差最后一哆嗦了!

  然后主要的工作就被機頭的反輻射導引頭天線所接管,巡飛彈向著信號方向接近。

  突然,巡飛彈打開了加力,以0.85馬赫的速度,向著無線電靶標一頭扎了過去,巡飛彈加力的尾焰,甚至在攻5上都清晰可見。

  在地面觀察員的望遠鏡中,一道銀色的身影帶著略顯沉悶的轟鳴,一頭撞上了無線電靶標,靶標迅速被一團大火吞沒。

  巡飛彈上還有燃油,加上戰斗部,騰起的火光在白天都顯得異常明顯。

  “命中目標!”

  “命中目標!”

  地面觀察員和攻5飛機電臺的聲音,幾乎同時到達。

  “命中!”

  “成功了!”

  “打中了打中了!”

  塔臺里的同志,喊什么的都有,對于大修廠的同志來說,這是完全全新的體驗。以往改的無人機都是被打的份,今兒可算是翻身做了主人。

  程總臉上帶著笑容,但卻并沒有急著和同志們一起高興。

  他在等,他在等最后兩項試驗結果。

  靶場的茫茫戈壁上,一道煙塵在向著靶標延伸,三名地面觀察員正駕駛著一輛軟頂63式越野車,沖向被擊中的靶標。

  5分鐘之后,他們的聲音從電臺中傳來。

  “直接命中,靶標全毀,毀傷效果達到預期要求!”

  程總這才站起身來,和旁邊等了很久的軍代表、雷達所等同志一一握手。

  “初步成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此時的他,比所有同志都激動。

  興奮一陣之后,程總拿起喇叭。

  “同志們,第一次打靶試驗成功,這只是第一步,還有更多的工作在等著我們,我們接下來要再接再厲,直到所有測試項目圓滿完成!”

  “好!”同志們轟然應諾。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