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90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熊貓書庫    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
🔊點這里聽書

  “組長太厲害了。”

  “這故事明明我們聽過,但現在講出來,竟然如此的蕩氣回腸。”

  “只能說,此前我們聽的都是簡化版本。”

  另一邊。

  與之陳凡一起修史的一眾教授,這時亦是閃爍著別樣的光芒。

  當然。

  比之他們。

  今天司馬遷的出現,卻是一次又一次震撼著觀眾們的眼睛。

  只是。

  有的時候,人的一生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

  哪怕司馬遷出身于史官世家。

  按道理。

  他原本可以繼承父親一樣,記錄歷史就可以。

  但就在這時。

  舞臺上風格一遍,出現了萬千將士。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之孫李陵幫助李廣利押送糧草,做為李廣之孫李陵亦想出擊匈奴。于是便向漢武帝請詔,漢武帝肯定了李陵的勇氣,于是便答應了他。但可惜,李陵與他的爺爺李廣一樣,命運并不是很好。他們一出擊便遭受到了匈奴的主力,最后不敵被俘虜。司馬遷為李陵求情,說李陵與他的爺爺李廣一樣,都是忠孝為了國家,斷然不可能投敵的。他們一定是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之下,為了保全將士們的性命,只能這樣做。漢武帝覺得司馬遷說得有道理,于是就派公孫熬前往匈奴接李陵回家,但在中間出了差錯,公孫熬卻說李陵不但投敵,而且還幫助匈奴訓練士兵。最終,漢武帝大怒,殺了李陵全家,司馬遷也因為給李陵說情,犯了欺君之罪。”

  這個背景一說,不少人一下子想到了李陵的爺爺李廣。

  李廣威名赫赫,但一輩子沒有被封侯。

  反而最后還自殺而死。

  他的孫子,竟然也落到如此悲劇。

  事實上。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當中,對于李廣,以及李廣的子孫,都是評價非常高的。

  這個高。

  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力值有多么的高,而在于他的美德。

  就像司馬遷此前寫五帝本紀一樣。

  他寫史記,就是要傳頌像舜一樣的美德,并讓忠孝行天下。

  如此。

  在司馬遷心中,李廣是忠孝的代表,所以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說,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艷,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于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

  這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

  與之李廣一樣,李廣的孫子李陵,司馬遷也認為李家世代忠良。

  但現實往往并沒有像司馬遷一樣想的那么理想。

  世家忠良的李廣與李陵,都是一個悲劇。

  “原本司馬遷按律當斬,不過武帝也知道司馬遷的才情,便讓他罰50萬錢以及腐型選擇其一,司馬遷雖然是史官世家,但史官在漢朝時的地位并不高,他擔當的太史令俸祿也并不多。沒能湊及50萬錢,最終,司馬遷選擇了腐刑。”

  對于腐刑,可能不少人不太了解。

  不過沒關系。

  很快。

  在陳凡講解完司馬遷此時的背景時,飾演司馬遷的楊君儒卻是看了看腳下,又看了看陳凡。

  隨即整個身體都在顫抖。

  “這個腐刑不會是自宮吧?”

  “不要懷疑,就是。”

  “妹喲,漢武帝也太惡心了吧,怎么會有這樣的邢罰?”

  “古代就是這樣,如果相比之我們現代,古人遭受到的羞愧完全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當然。

  如果是一般的情況下。

  像司馬遷這樣的史官世家出身,這樣的羞辱他是不會接受的。

  哪怕就是死,司馬遷也不可能接受。

  但司馬遷為什么還會接受?

  這時。

  鏡頭里面出現了司馬遷與他的父親司馬談的對話。

  司馬談臨終之前囑咐司馬遷,一定要將太史公書完成。

  最終。

  司馬遷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羞辱,選擇了腐刑。

  他為的,就是活下去。

  只是雖然如此,但在承受這樣的腐刑之下,哪怕再剛烈,再能忍的人,內心也是悲痛欲加。

  這個時候,司馬遷給自己的好朋友“任安”寫了一封回信。

  “任安”很欣賞司馬遷。

  哪怕司馬遷遭受到了腐刑,但任安還向朝廷一次又一次推薦他。

  但司馬遷卻看得清楚,在他的回信當中,司馬遷說道:“受過宮刑的人,社會地位是沒法比類的,這并非當今之世如此,這可追溯到很遠的時候。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便離開衛國到陳國去,商鞅靠了寵臣景監的推薦而被秦孝公召見,賢士趙良為此寒心;太監趙同子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自古以來,人們對宦官都是鄙視的。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關系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況一個慷慨剛強的志士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但怎么會讓一個受過刀鋸摧殘之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杰俊才呢?”

  報任安書里,在前世版本的《典籍里的中國》,他是沒有的。

  他只截取了這一封信里的兩句話。

  但其實這一封回信,里面卻有太多太多司馬遷想給任安,想要回應世人的話。

  所以。

  在陳凡制作《典籍里的中國》時,說什么這一封《報任安書》,陳凡也要將他讀出來。

  “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我的看法,但沒有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認為我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于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終于同意了法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關閉在牢獄之中,我向誰去訴說內心的痛苦呢?”

  楊君儒飾演的司馬遷,可以說是將司馬遷的精髓完全的演繹了出來。

  看著舞臺上楊君儒的回信,無數觀眾不自覺摸了摸眼睛。

  他們怕控制不住自己。

  “我的祖先,沒有剖符丹書的功勞,職掌文史星歷,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類,本是皇上所戲弄并當作倡優來畜養的人,是世俗所輕視的。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么區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的人相比,只會認為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于死刑,而終于走向死路的啊!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地認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依靠的東西不同啊!”

  這是司馬遷闡述自己為什么茍且偷生,為什么會去選擇這樣的邢法。

  這不是他愿意,也不是他太柔弱。

  他只是認為,有的人死了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人,卻比鴻毛還要輕。

  他之所以還要活下來,就是他的理想還沒有完成。

  “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賢們抒發憤懣而寫作的。”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事實,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于當今,寫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紀,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一共一百三十篇…”

  說到這里。

  舞臺上的司馬遷露出了無比的堅定:“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就是為什么司馬遷要活下來的原因。

  這也是司馬遷哪怕遭受了宮邢,也要完成的志愿。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位于后臺的許量。

  看著司馬遷念出來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時…他再也忍不住的拍案而起。

  隨即。

  當看到后臺收視記錄時,許量激動的大喊了一聲:“臺長,臺長,我們的收視。”

  “不要激動,不要激動,不就是20個點嘛。”

  央視臺長淡定的說道。

  只是說完。

  央視臺長卻是離開了后臺,找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然后痛快的吼出了一嗓子。

  當然。

  不只是他們。

  “我叉,我聽到了什么?”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我聽到了什么,太史公,太史公…”

  這一刻。

  所有人都激動的站了起來。

  這是他們聽過的最為讓人激動,最為讓人瘋狂,最為讓人銘記于心的話語。

  報任安書回復完畢。

  舞臺上再一次出現了一場情景劇。

  戰鼓雷動,喊殺聲震天。

  這是黃帝與炎帝部落發生了一場大戰。

  但可惜。

  一向在南方的農耕文明炎帝部落,卻是不敵黃帝部落。

  但就在這個時候。

  黃帝與炎帝突然出現。

  炎帝:“你可以殺我,但請你放了我的族人。”

  黃帝:“請起。”

  黃帝命令放了炎帝的族人。

  在炎帝的不解當中,黃帝看著炎帝說道:“神農氏世衰,各諸侯相爭暴虐百姓,使生民陷入戰亂,飽受苦難。你我兩族,本就是一家人,本應同心同德。”

  炎帝:“如今各部落相爭,早已不復當年盛況。我數次交戰,也是為了能夠再次實現天下一統,民生安定。”

  黃帝:“我族善戰,你族善耕。只要兩族一統,就可安定天下,百姓就能免于戰亂。”

  炎帝:“好,至今日起,我炎帝部族與黃帝部族,同歸一體。”

  黃帝:“同歸一體”。

  至此,炎黃同體。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所寫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不是吹噓,也不是瞎扯。

  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當然,在這里面還包括他的父親,兩代人的努力。

  以及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欺辱,完成的史家絕唱。

  正如炎黃一體,天下統一…這也成為了他向后人推崇的完美品德,成就了司馬一家之言。

  這一幕情景劇,陳凡看得也是熱血沸騰。

  他昂然說道:“此乃史記之開篇,記載了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生平,四千多年前,炎黃合體,諸侯賓從,開創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統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華人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炎黃子孫。這個名字,千年不改,萬年不變。”

  掌聲涌來。

  人群當中大家站了起來,并高喊:“炎黃子孫,炎黃子孫。”

  “日月永恒,這月亮照亮過多少人。人生苦短,數十個寒暑。”

  又是一個情景劇。

  出場的是一代天驕漢武帝:“司馬遷,你和朕一樣都老了。太史公書開篇,五帝本紀,黃帝你寫的好,崇德尚武,賑撫萬民,我大漢應效黃帝之美德,后世,亦當以黃帝為典范。”

  司馬遷:“謝陛下。太史公書詳細寫了秦漢,上記軒轅黃帝,下至于今,著十二本紀,修訂表代表述差異,作十《表》,禮樂損易,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弊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列星環繞北辰,三十根車輻集于車轂,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與此相當,忠信行道,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有些人仗義而行,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總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稱為《太史公書》。”

  漢武帝:“青史可以資政,可以育人,此書很重要。但也不可隨意翻閱流傳,朕會擇精要篇目給皇子們讀讀。”

  司馬遷:“現太史公書已入閣。”

  漢武帝:“太史公書是一部巨作,只有我大漢太史才寫得出。”

  司馬遷:“謝陛下。”

  漢武帝緩緩離去。

  此時的司馬遷,已然淚流滿面。

  他即為自己寫出的《太史公書》得到漢武帝的認可而感到欣慰,但又為自己的《太史公書》不能夠流傳天下而悲痛。不過,這時陳凡卻說道:“太史公書雖然入閣,但您的外孫楊惲手里還有一卷。我猜,您給楊惲手里的那一卷,是想留給世人。”

  “是啊,但我卻不知,后世是否還能看到此書。”

  “先生,我是來自2000多年后的人,如果后世沒能夠流傳您的書籍,我又怎么可能知道您書里的內容。先生,我帶您去后世看一看。”

  舞臺星光流轉,時間如星光一樣,穿梭而過。

  此時還只是六七歲小娃娃的楊惲,這時已經步入中年。

  中年楊惲緩緩走來:“太史公書,是我外祖太史公司馬遷所寫,今日,我將他公之于世。太史公書,應該被天下人所看到。”

  楊惲之后,又來了兩人。

  一個叫做班彪,另一個叫做班固。

  對著兩人,陳凡解釋說道:“班彪和班固續寫了您的太史公書,稱之為漢書。”

  兩人之后,又有一人來到。

  這人正是唐朝的魏征。

  陳凡說道:“后世,唐朝也是極為強盛的朝代。宰相魏征領銜撰寫了《隋書》,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設立了,編寫紀傳體史書的國家制度。史記,成為了正史。”

  司馬遷:“家國青史,國家主修,好。”

  陳凡:“您再看這個。”

  前面的大屏幕上,赫然顯示了一眾史書書籍。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新唐書》、《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這是二十四史。”

  司馬遷有些被震撼到了,渡步細看。

  陳凡指著排在第一位置的史記說道:“先生,您的史記,位例二十四史之首。而且我告訴您,后世歷代正史,全都傳承了您的紀傳體。”

  司馬遷:“天地永恒,青史永新…好。”

  一連,司馬遷說了三個好了。

  說完之后。

  腳下的舞臺又一次星光流轉。

  人們知道。

  星光象征著時間。

  就像剛才那些人物出現一樣。

  事實上。

  此時的司馬遷能出現在大家眼前,也是因為時間的流傳,讓我們看到了2000年前的司馬遷。

  而當星光再次流轉,司馬遷知道,他應該離去了。

  他到底不屬于這個世界的人。

  他沒有說話。

  但他內心卻是無比的滿足。

  滿足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寫下了史記,完成了他與父親的心愿。

  更為滿足的是,后世歷代傳承了他的青史觀念,萬古流傳。

  沒有說話。

  司馬遷踏步往前走去。

  陳凡摸了摸眼睛,看著離去的司馬遷,他多么想喊一聲,太史公先生,您別走。

  但陳凡還是忍住了,看著司馬遷的背影,陳凡說道:“感謝先生,書寫青史,寫得精彩。請受,炎黃子孫一拜。”

  陳凡朝著司馬遷拜去。

  司馬遷回頭朝著陳凡,朝著天下眾生,朝著所有的民眾,深深的鞠禮。

  再踏前一步,舞臺上已經再沒有司馬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