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東吳南郡太守周瑜病逝,他死后,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把周瑜生前鎮守的半個南郡借給了劉備。
自此,劉備擁有了荊州的南郡和荊南四郡,共計五個郡,占據了大半個荊州(南陽郡和江夏郡還在曹操和孫權手中),第二次有了立足之基(第一次是徐州)。
東吳放棄南郡,被動性大于主動性,畢竟,南郡是東吳政權在“赤壁之戰”后,唯一在荊州方向獲得的紅利,還是圖謀益州的唯一前進基地。
但凡有點野心,孫權大概就不會真想把南郡借出去,還是以同盟的名義,借給了所謂的盟友,那意味著,東吳徹底放棄了向西擴張的戰略。
東吳政權如果失去了向西擴張的通道,就只能向北擴張(東吳一直也有向南擴張,但向南是無法爭奪天下的),那難度就太大了。
并且,以江東為根基,向西擴張,是東吳孫權自接手江東后,一直以來堅持的戰略。
這個戰略始于魯肅給孫權獻上的《榻上策》,他給孫權謀劃的稱帝之路,就是向西擴張:
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所以,孫權接手江東后,首先是全取江東六郡(孫策死時,只留給了他江東五郡),然后馬上就向西擴張,五年三攻荊州所屬的江夏郡,直到曹操南下時才終止。
取荊州,本就在東吳的擴張戰略中,制定和執行的時間,比劉備和諸葛亮定計取荊州要早好幾年。
但最終,孫權把好不容易才拿到手中的,荊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給了劉備,還是在《榻上策》的提出者魯肅的建議下借出去的。
孫權肯定不那么甘心放棄一條擴張的通道,魯肅也不是甘心推翻自己提出的戰略構想。
所謂借荊州交好劉備,共抗曹操,這只是表象,歸根結底還是劉備一方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提升上來了,逼迫孫權放棄了南郡。
硬實力不用說,劉備全取荊南四郡后,即先后以劉琦和自己的名義,把荊州牧的頭銜拿到了手(當然是自封的)。
并且,此時的劉備可不是空有荊州牧的名義,不但占著荊南四郡,還獲得了廬江雷緒及其所屬數萬部眾的投靠。
于是,才有了孫權先劃出了半個南郡給劉備,然后還“進妹固好”。
這就是劉備的硬實力提升上來后,所獲得的必然結果,他的硬實力已經使得“權稍畏之”。
否則,要是以“赤壁之戰”前劉備擁有的實力,去找孫權要地盤,孫權才懶得鳥他,不把劉備列為消滅目標之一就算仁慈了。
不過,硬實力只能讓“權稍畏之”,并不是說劉備當時的實力就能跟江東平起平坐了。
除了曹操一方的牽扯,讓孫權顧忌,暫時不愿意跟劉備撕破臉外,劉備一方在荊州擁有的軟實力,也是孫權放棄南郡前,重要考慮的原因之一。
何為軟實力?就是荊州的民心和士心。
劉備也好,孫權也好,要想牢牢地占據荊州,并借著荊州為根基,繼續向西擴張,都離不開荊州境內民眾和士族的支持,也就是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荊州。
否則,總有人在荊州給他們搗亂,后路不穩,他們哪還能安心去圖謀益州?
但在荊州境內軟實力的比拼上,孫權遠遠落后于劉備。
劉備在荊州轄下的新野駐扎了七年,在荊州還是有相當的人脈和群眾基礎。
雖然在劉表生前,劉備無法拉攏更多的已經在荊州為官的士人為其所用,只能招攬像諸葛亮這樣的隱居人士。
可劉備用七年時間打下的基礎,換取的荊州士人對劉備的了解和好感,可不是孫權能比的。
如劉表死后,就馬上有伊籍這樣的荊州官員來投奔:“表卒,遂隨先主南渡江”。
當曹軍已經確定要南下,劉表的繼承人劉琮又確定要投降曹操,劉備還在準備躲避曹軍時,也開始有不愿意投降曹操的荊州士人和百姓主動投靠劉備:“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這就是劉備在荊州擁有的軟實力,有了一定的名望,得到了一部分民心和士心,這對他將來統治荊州五郡是有良好基礎的,不至于總有人跳出來搗亂。
而同期的孫權,卻是荊州的敵人,他的父親孫堅是被荊州勢力干掉的,孫權一直以這個名義在攻打荊州的江夏郡,且殺掉了江夏太守黃祖。
荊州和江東在敵對,劉表生前在荊州境內,對孫權一方的輿論宣傳,自然不會往好的方向說,妖魔化是必然的。
被孫權殺掉的黃祖所在的黃家,也是荊州大族,在荊州境內,和各大豪族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就可能是黃家人)。
如此一來,荊州的民心和士心,基本上都跟江東對立,孫權在拿下南郡后,要想安安穩穩的統治這片地方,不是短時間內能辦到的。
因此,孫權在荊州境內的軟實力跟劉備沒法比,群眾基礎太差,兩家同在南郡時,荊州士人和百姓的動態最能說明問題,《江表傳》中記載: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南郡長江以南的部分)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這就是孫權和劉備在荊州的民心比拼結果,大多數人都支持劉備,只有少數人支持孫權(如龐統,周瑜生前,他在周瑜帳下做功曹)。
劉備統治荊州,可能會很安穩,孫權統治荊州,想安穩卻需要花費相當的代價和時間。
可一直想要全部南郡的劉備(沒南郡全境,他打益州都心慌),以及“赤壁之戰”后有著報復心的曹操,會給孫權時間嗎?
當然,周瑜的死,也是孫權放棄南郡和西進戰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主戰派沒了,主和派不愿意跟劉備交惡,孫權也只能妥協。
但最主要的,我認為還是劉備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提升,逼孫權讓步需要硬實力,更需要軟實力支撐。
硬實力讓劉備有底氣跟孫權討價還價,軟實力讓孫權覺得花費大代價和時間去安撫荊州,在曹操和劉備的覬覦下,覺得不合算,孫權經略荊州的底氣不如劉備充足。
這大概才是孫權接受魯肅的提議,在周瑜死后,以鞏固“孫劉同盟”的名義,把南郡剩下的部分全借給劉備,暫時放棄經略荊州,并放棄繼續向西發展的主要原因。
但孫權擴張的野心不會消散,荊州到底是東吳對外擴張不可放棄的地方,只是等待形勢變化而已。
特別是孫權屢次向北擴張受阻后(打合肥總打不下來),他的目光始終是要回到荊州方向的。
劉備和孫權都需要荊州,矛盾自然不可調和,后來的偷襲荊州只是雙方野心相同的結果,沒有誰一定是無辜的…
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皇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但朝政大權卻是掌握在劉邦的老婆、漢惠帝的生母呂后手中。
呂后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殘酷型的女政治家,特別是對待戚夫人的惡毒,簡直是令人發指。
包括呂后的親兒子漢惠帝劉盈,也因呂后的殘酷被嚇得郁郁寡歡而終。
呂后曾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并特意安排漢惠帝去觀賞。
坦白說,對于呂后來說,她或許還真是一番“好心”,她未必是想嚇唬自己的兒子。
漢惠帝畢竟是呂后獨子,呂后接劉邦囑托,幫助兒子看好江山,她不怎么希望兒子在政治行為上軟弱無力。
因此,呂后讓漢惠帝去見識“人彘”,是希望漢惠帝習慣政治斗爭的殘酷,初衷是想漢惠帝成為一個能狠下心殺人的皇帝。
但顯然,漢惠帝接受不了呂后的“好心”,兩人的價值觀有天壤之別,漢惠帝明確向呂后表態:“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此后,漢惠帝就干脆什么事都不管了:“帝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他無法制止呂后的想法和行為,也不愿意變得跟呂后一樣,就只能選擇逃避了。
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漢惠帝抑郁而終,時年不到24歲。
而早在漢惠帝繼位時開始,呂后因為擔心劉邦的兒子們搶奪漢惠帝的皇位,跟自己爭奪權柄,就已經陸續開始針對這些高祖子孫下手了。
下面,就對劉邦的兒子們,在冷酷的呂后掌權時期的人生結局,做個簡單的盤點…(史記…菠蘿是真的頭疼啊…還不能抄襲…)
呂后親手干掉了兩個,趙王劉如意和趙王劉友 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除呂后親生的嫡長子劉盈外,其余的全是庶子。
在這七個庶子中,呂后直接干掉了兩個,分別是兩位趙王,老三趙王劉如意,老六趙王劉友(起先是淮陽王,劉如意死后,他被改封為趙王)。
殺劉如意,是呂后最先也最想干掉的皇子,因為劉如意是戚夫人的兒子。
劉如意死于漢惠帝繼位的當年,呂后剛剛掌權,就把他召回長安并干掉。
當時,漢惠帝知道呂后的想法,極力想保住劉如意的性命,但終究沒能如愿:“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鴆飲之。犁明,帝還,趙王已死。”
劉如意死,呂后再無顧慮,其母戚夫人馬上就變成了“人彘”,被折磨致死。
另一位趙王劉友,卻是在呂后死前一年才被干掉。
劉友其實是呂后的侄女婿,他的原配夫人就是呂氏之女,所以,在呂后掌權的十多年中,劉友一直過得不錯。
但成也呂氏之女,敗也呂氏之女,呂后七年(公元181年),劉友跟老婆呂氏起了感情糾紛。
起因就是劉友寵小妾,忽視了老婆呂氏的感受,結果呂氏一怒之下,跑到呂后面前誣告劉友要謀反。
本來是簡單的家庭糾紛,卻被呂氏抬高到為國鋤奸的地步,呂后得到呂氏舉報后,勃然大怒,馬上把劉友抓起來囚禁,還不給飯他吃。
結果,劉友就因一場感情糾紛,被活活餓死。
不過,劉友的兩個兒子卻活了下來,或是因呂氏所出(只能猜測,凡是跟呂氏有血脈關系的,史書中基本上都模糊對待了),或是因年幼,沒有被呂后遷怒,并在呂后死后,被陸續封為王。
劉友的長子劉遂在漢景帝時期,還曾參加“七王之亂”,后兵敗自殺。
病死和自殺了三個,齊王劉肥、趙王劉恢、燕王劉建 呂后直接干掉了兩位劉邦的兒子,在她掌權期間,還死了三個,其中病死了兩個,自殺一個。
病死的是老大齊王劉肥和老幺燕王劉建。
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因為是皇子之長,所以被呂后忌憚,也想著要干掉他。
但劉肥機靈,愿意用忍辱負重來換取生路。
在帳下謀臣的建議下,他把自己轄下的一個郡送給了呂后的獨女魯陽公主,并認這個妹妹為母。
劉肥舍棄部分封地以及自甘降輩分的行為,成功讓呂后消除了對他的殺心:“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為王太后。呂后喜,許之。乃置酒齊邸,樂飲,罷,歸齊王。”
但劉肥沒能熬到看著呂氏完蛋,以清洗自己的恥辱,他在順利回到封地后沒幾年,就病死了。
有人判斷,他是因感到屈辱才生病,這種判斷應該是比較可信的,畢竟,堂堂開國皇帝的長子,去認妹妹為母,絕對是奇恥大辱。
劉肥死后,其長子劉襄繼承其王國和爵位,并在諸呂之亂時,率先振臂一呼,起兵討伐呂氏并獲得成功,算是為父親報了仇。
劉邦家的老幺劉建,因為最年幼,所以,呂后并沒有把他視為政治上的威脅,他雖然是病死的,但好歹是在呂后的眼皮子底下獲得了善終。
不過,劉建死后,他唯一的兒子(姬妾)卻被呂后派人干掉,劉建因此絕嗣除國。
劉建死時,都還沒有娶妻,我想,是不是因為他生前沒有娶呂氏女子為妻,所以呂后遷怒,才干掉了他的兒子。
因為留下的相關史料太少,只能如此判斷,不然的話,呂后去殺一個幼子干什么?
劉邦家的老五,趙王劉恢(早前是梁王,前兩位趙王被呂后干掉了,他改封為趙王,真是個不幸的封號)是自殺,還是殉情自殺。
劉恢雖然是自殺,不是呂氏所殺,可他的死還是跟呂氏有關。
劉恢娶的原配老婆是呂后的侄孫女(呂后侄子呂產的女兒),正常情況下,劉恢在呂氏掌權時,也應該是高枕無憂。
可他同樣因為感情糾紛導致了自殺。
原因是,他喜歡的是某位小老婆,不是原配老婆呂氏,結果,他的老婆呂氏把他心愛的小老婆毒死了。
這對呂氏來說,算是給劉恢留了面子,要知道,在劉恢之前的那位趙王劉友,可以被自己的老婆誣告謀反,從而被幽禁起來餓死。
劉恢身邊的這位呂氏的行為,只能算是給劉恢一點小警告,接受了,那就一片海闊天空。
可劉恢受不了啊,在心愛的小老婆被毒死四個月后,感覺人生毫無念想的劉恢,就殉情自殺了。
呂后因此憤怒:“太后聞之,以為用婦人故自殺,無思奉宗廟禮,廢其嗣。”
漢文帝繼位后,倒是給他的這位弟弟平了反,給了追謚,但劉恢無子,最多也就是享受香火祭祀罷了。
呂后掌權時期,全保自身安危的兩位皇子,代王劉恒、淮南王劉長 劉邦的八個兒子中,在呂后掌權時期,能夠安然無恙的,最后只剩下兩位,分別是老四代王劉恒和老七淮南王劉長。
劉恒比較特殊,放在后面講,先說淮南王劉長。
劉長非呂后親生,且其娶的原配老婆也不是呂氏之女,但他在呂后掌權時期,卻能高枕無憂。
為什么?因為他是呂后親自撫養長大的,不是生母,勝似生母。
具體過程是,劉長的生母趙姬是趙王張敖的女人,因偶爾侍奉劉邦懷有身孕,張敖后因犯罪被抓,其家中人,包括趙姬也同被抓進監獄。
趙姬已懷有劉邦子女的理由,希望獄卒幫她轉告劉邦,放自己出去,但劉邦因遷怒張敖,沒有理會趙姬。
于是,趙姬在獄中生下劉長后,一氣之下自殺了。
這時的劉邦才醒悟過來,但兒子的母親已經沒了,怎么辦?就把劉長交給了呂后撫養。
故而,被呂后撫養長大的劉長,視呂后為母,呂后也視其為子,他一點都不受呂后掌權時期的政治變動影響。
不過,劉長也因此被養成了跋扈的性格,他和他的長子劉安,分別在漢文帝和漢武帝時期參與謀反,一家子都不是甘心老老實實享受富貴的人。
劉長后來是絕食自殺,劉安也是自殺。
再來說最后一位,代王劉恒,也就是漢文帝劉恒。
劉恒在呂后掌權時期也是安然無恙,至于原因,我個人傾向于,他是娶了呂氏之女,并努力維系跟呂氏之女的感情。
這么猜測的理由是,在劉恒的歷史記載中,有一個謎團。
劉恒曾娶了一位原配老婆,并且,感情還算不錯,這位原配給他生了四個兒子。
劉恒可不是普通的藩王,他后來是大名鼎鼎的漢文帝,當了皇帝的人,為他生育了四個兒子的原配老婆,在史書的記載中,卻被抹去了姓氏和來歷。
史書中對其的稱呼,僅為“代王王后”,從劉恒后來的身份來講,這是極不正常的記載。
劉恒能跟這位“代王王后”生下四個兒子,感情自不必說,可劉恒在當上皇帝后,卻沒有對這位老婆(她在劉恒被群臣擁立為皇帝前,已經死去)有任何追封。
這就更不正常了,為自己生了四個兒子的女人,劉恒就真吝嗇到連一個追封的后位都不愿意給?
并且,在劉恒登基后沒多久,也就二、三個月的時間內,這位“代王王后”生的四個兒子全部病死,并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姓名,也沒有任何追封,這同樣不正常。
但如果把當時的政治大背景,即全國反呂氏的大環境代入其中,或許就能有一定的解釋了。
如果這位“代王王后”是呂氏之女,而劉恒,以及擁戴他上位的朝臣,卻都是因反呂氏得利,并且,一直在消除呂氏的痕跡(如不承認漢惠帝的兒子是他的兒子并干掉)。
跟呂氏有關的,不是殺死(包括劉恒的四個兒子,我一直認為在那么短時間內,連續病死四個兒子,很不正常),就是從記載中抹除。
因此,劉恒的這位原配,是呂氏之女的可能性很大,劉恒基于政治上的考慮,對她及其子,都只能采取無情的態度。
并且,也因為這位“代王王后”是呂氏之女,劉恒輕易躲過了呂后掌權期間,對劉邦兒子們的迫害。
他不但得以安然無恙,并順利地在“諸呂之亂”后,因沒有出頭,被陳平、周勃等重臣認為可以輕易掌控。
故而大家拋棄了率先起兵反呂的齊王劉襄,而選擇了低調的劉恒繼承皇位。
至于劉恒的那位原配及其所生的四個兒子,就只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了。
當然,這只是猜測,因為關于漢文帝劉恒的這位原配老婆及其四個兒子的記載實在太少,他們連姓名都沒有在史書中留下。
可在劉邦的兒子中,排序比較靠前的劉恒,不是因為原配是呂氏之女,他能躲過呂氏迫害的可能性又低之又低。
具體是什么原因,希望將來能有出土的歷史記錄來解密吧…
以上,就是劉邦所有的兒子們,在呂后掌權期間的命運。
真正熬過呂氏打擊的,其實就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
劉長是因和呂后有撫養之恩及母子之情,而代王劉恒為何能躲過打擊?就只能靠猜了。
躲過了所有打擊的代王劉恒,最終以劉邦兒子的身份成為新的漢朝皇帝,“諸呂之亂”后,劉邦的兒子也就剩下兩個了。
其中,劉長是呂氏撫養長大,朝臣們怎么都不會選他的。
如果我猜測的,劉恒原配老婆是呂氏之女的這個論斷是錯誤的話,那只能說能當上皇帝的人,果然是運氣逆天!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在曹魏都城洛陽,發生了一起宮廷政變,起兵的是曹魏皇帝曹髦,他想殺掉獨攬曹魏軍政大權的司馬昭,試圖奪回權力。
曹髦的奮起一擊迅速被忠于司馬昭的軍隊擊敗,曹髦被殺。
當時,阻止曹髦的是由賈充(他的職位中有中護軍一職,能執掌禁軍)率領的軍隊。
雙方交戰之初,因為皇帝曹髦親自上陣廝殺,賈充軍中的士卒不敢下死手,所以差點被曹髦擊敗。
關鍵時刻,賈充指使身邊的太子舍人成濟出手,《晉書·賈充傳》中記載:
軍將敗,騎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濟謂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養汝,正擬今日,復何疑!”濟于是抽戈犯蹕。
于是,曹髦被殺,“天子崩于車中”,叛亂平息,但隨后趕到現場的司馬昭就頭疼了,畢竟是死了一個皇帝。
司馬昭不是沒有殺皇帝的心思和膽量,可要殺皇帝不能這么在光天化日下殺,偷偷喂毒酒什么的都行,然后報個暴斃而亡,質疑聲會小很多。
公開殺害皇帝,不管怎么說,都無法給天下人交代,弒君之罪,誰都不想背上這個名譽。
可事情發生了,也只能想辦法善后。
阻止曹髦的軍隊是賈充的部下,指使成濟向曹髦動刀子的,也是賈充,司馬昭不想背弒君的鍋,最好就是殺掉在場職務級別最高,也是平亂總指揮的賈充。
不過,司馬昭心軟了,當尚書左仆射陳泰建議他殺掉賈充時,司馬昭卻只殺掉了奉賈充之命出手的成濟,《晉書·文帝紀》中記載:
泰曰:“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見其上。不見其次。”于是歸罪成濟而斬之。
賈充因司馬昭的袒護,逃過一劫。
司馬昭不想殺賈充,也是有苦衷的,賈充是堅決擁護司馬氏掌權的死忠。
當初,賈充之父賈逵是孫資(魏明帝曹叡死時,是他舉薦司馬懿和曹爽一起擔任輔政大臣)舉薦給曹操的,孫資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他們都是站在世家一條線上的。
曹死荀彧,把大部分世家全部推向了曹魏政權的對立面,司馬昭要是殺掉為自己干掉曹髦的賈充,怎么安撫支持司馬氏的世家們?
賈充不但在司馬氏通往掌權的道路上勞苦功勞,還積極支持司馬氏代曹稱帝。
早在曹魏征東將軍諸葛誕于淮南起兵反司馬昭之前,他就曾積極勸說諸葛誕支持司馬昭稱帝,并到處幫助司馬昭尋找和拉攏支持者。
對于這么一位司馬氏的死忠,司馬昭當然舍不得殺。
當然,對于曹髦發起政變時的司馬昭來說,也不懼袒護一名心腹,皇帝曹髦都被逼得要發動政變,還有誰能顛覆司馬氏的權位?
但司馬昭沒能料到的是,他一時心軟,沒有讓賈充替自己背鍋,沒有殺掉賈充及其家族(弒君是要滅族的,成濟就被滅族),卻導致了兒子司馬炎建立的晉朝被賈充的后人禍害到幾乎亡國。
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代魏成功,建立了晉朝,司馬炎成為晉朝開國皇帝。
司馬炎對賈充極其寵信,這是因為,司馬昭臨死前,曾想把權力交還給哥哥司馬師一脈(過繼給司馬師的司馬攸也是司馬昭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還是賈充的女婿)。
是賈充力勸司馬昭還是把權力交給司馬炎為好,因此,司馬炎得以繼承司馬氏大權。
并且,司馬昭死時,只給司馬炎指定了一位值得信任的臣子,就是賈充,《晉書·賈充傳》中記載:
初,文帝以景帝恢贊王業,方傳位于舞陽侯(司馬)攸。充稱武帝寬仁,且又居長,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寢疾,武帝請問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賈公閭也。”帝襲王位,拜充晉國衛將軍、儀同三司、給事中,改封臨潁侯。及受禪,充以建明大命,轉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仆射,更封魯郡公,母柳氏為魯國太夫人。
故而,司馬談對賈充相當感激,榮華富貴不用說了,能給的全給,還讓自己的繼承人,皇太子司馬衷娶了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當正室夫人,試圖讓賈家跟司馬家一起,富貴永遠。
恰恰是這樣的聯姻,讓司馬炎死后的晉朝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賈充去世,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馬炎駕崩,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賈充的女兒賈南風成為皇后。
因為司馬衷是個傻子,故而,他繼位后沒多久,權力就被賈南風竊取。
賈南風為掌握權力,聯合司馬氏宗室誅殺輔政大臣楊駿一族,還將司馬炎的第二任皇后,也是賈南風的恩人楊芷(楊駿之女,曾在賈南風犯罪后,幫她說好話,保住了其太子妃的位置)活活餓死。
且因賈南風無子,她還把丈夫晉惠帝唯一的兒子司馬遹給害死,使得晉惠帝無后人繼承皇位。
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司馬氏宗室、趙王司馬倫(司馬昭的弟弟)發動政變,以謀害太子的罪名,廢掉賈南風,不久后將其毒殺。
賈南風雖然死了,但因她掌權時的亂搞,以及讓晉惠帝沒了繼承人,讓司馬氏諸王們蠢蠢欲動,覬覦皇位,直接誘發了讓西晉衰亡的“八王之亂”。
晉朝的衰亡,司馬炎封藩宗室,給予藩王們權力,是主因之一,可卻是賈南風直接引發了藩王們的動亂。
可以說,西晉的江山就是被賈南風的一通亂搞給顛覆的。
她奪取西晉朝政大權時,距離曹魏皇帝被殺那一年僅過了30年。
如果在曹魏皇帝曹髦被殺的那一年,司馬昭心黑一點,不是拿小小的成濟背鍋,而是干掉賈充及其家族,或許,西晉的江山就能多延續幾十年。
歷史沒有重來的可能,只能說,司馬氏種下了因,就要吃下結出的苦果。所以,后來有人評價:“晉之篡魏以賈充,其亡亦以充。”
北宋時曾有個神童方仲永,五歲能作詩,因此揚名,但他的才華僅僅是曇花一現,至其年長,即“泯然眾人矣”。
由此,有了著名的“傷仲永”(北宋名臣王安石所作散文名)的典故。
方仲永很可惜,但他僅僅只是個農家子,就算“泯然眾人矣”,受到損害的也只是他和他的家庭,對社會的危害并不大。
而在北宋之前的七百多年前,西晉開國之初,也有個類似方仲永似的人物,因為其特殊的身份,涉及到的影響和危害就相當大了。
這位類似北宋方仲永的名人就是晉惠帝司馬衷唯一的兒子和繼承人司馬遹(同玉音)。
司馬遹也是五歲時,就因聰慧被晉武帝司馬炎看好,甚至把這個孫子比作祖父司馬懿,還當眾揚言:“此兒當興我家”。
這顯然是把西晉王朝未來的前途都寄托在了司馬遹身上。
這里面還有個小插曲,因為有野史說,司馬遹其實是司馬炎的兒子。
司馬遹的生母謝玖本是司馬炎身邊的侍女,為了教會兒子司馬衷男女閨房之事,司馬炎把謝玖安排去侍奉司馬衷。
等到謝玖被查出有身孕后,因害怕司馬衷的老婆賈南風迫害,趕緊請求回到皇宮,然后,司馬遹在皇宮中出生。
司馬遹從小就是在司馬炎身邊成長,他的生父司馬衷要到他三、四歲時,才知道有這么一個兒子。
所以,因為這個過程,讓野史專家們,有了發揮的余地。至于孰真孰假,大家自行判斷。
司馬遹的父親司馬衷是個傻子,據說,司馬炎之所以堅持不廢掉傻兒子司馬衷的皇太子之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好司馬遹。
畢竟,他都認為司馬遹“此兒當興我家”。
這和后世的明成祖朱棣看好皇太孫朱瞻基(明宣宗),清圣祖康熙皇帝看好孫子弘歷(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想法差不多。
只不過,司馬炎這位前輩看走眼了,司馬遹在成年后,就如同七百多年后的方仲永一般,“泯然眾人矣”。
司馬遹成年后的不堪,是人為造成的。
司馬炎既然看好司馬遹,又本來就一直帶在身邊撫養和培養,司馬遹本不應該墮落,他的受教育環境、條件可比方仲永強上幾千倍。
史書也確實記載司馬遹“幼而聰慧”,他有成為才學之士及合適的皇位繼承人的良好基礎。
但還沒有等到司馬遹成長起來時,最關心他的祖父司馬炎去世了,當時,司馬遹剛剛十二歲,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型期。
這個年紀的少年,以后該如何成長,長輩對其的引導相當重要,司馬炎死后,這個引導就變味了。
司馬炎死了,司馬衷繼位,司馬遹往后的教育重任就落到了父親司馬衷和嫡母、皇后賈南風身上了。
司馬衷繼位后,司馬遹變成了皇太子,按照禮制,司馬衷也給司馬遹安排了一批博學之士當老師。
可司馬衷是個傻子,他沒有關心兒子成長的頭腦,沒有盡心督促老師們教育好兒子的想法。
因此,主要是皇后賈南風在惦記著司馬遹的成長和教育。
偏偏賈南風對這個非自己親生的兒子懷著滿滿的惡意,只想著怎么干掉他,絕不會任由其健康成長。
因為沒有人督促司馬遹,他開始荒廢學業,史載:“及長,不好學,惟與左右嬉戲,不能尊敬保傅”。
在這種情況下,賈南風還安排專人繼續把司馬遹往墮落的方向去引導,讓宦官教唆他盡情玩樂:“殿下誠可及壯時極意所欲,何為恆自拘束?”
于是,司馬遹在這種引導下,越來越變得不堪,從幼年聰慧的司馬家繼承人,變成了成年后只知玩樂的紈绔。
不是沒有人提醒司馬遹,可已經性情大變的他,哪聽得進逆耳的忠言?
于是,在賈南風處心積慮的陰謀下,司馬遹也慢慢走向了深淵。
西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司馬遹二十一歲時,賈南風動手了。
她先以皇帝司馬衷身體不好為由,把司馬遹叫進皇宮,然后安排侍女灌醉司馬遹,再誘使他寫下要父親退位的謀反之語。
司馬遹完全中招,賈南風拿到了他謀反的證據,隨后,司馬遹就被廢為庶人并被幽禁起來。
再三個多月后,賈南風又安排一個宦官去毒殺司馬遹,司馬遹不愿服毒,結果被執行賈南風命令的宦官用藥杵活活給打死。
司馬遹短暫的一生結束了,從他的人生軌跡看,像極了七百多年后的方仲永,但他墮落的危害性卻遠遠超過。
司馬遹死后,西晉宗室、趙王司馬倫(司馬懿之子,司馬昭之弟,司馬炎之叔)為他報了仇,以謀害太子的罪名廢掉了賈南風。
但司馬遹之死,給西晉帶去的最嚴重政治危機并沒有結束!
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傻子,司馬遹又是他唯一的繼承人,司馬遹死了,那么,晉惠帝司馬衷死后,皇位應該讓誰來繼承?
國家沒有了法定的繼承人,晉武帝司馬炎生前封的大大小小的諸侯王,就都有理由鬧騰了。
都是司馬家的子孫,誰都有資格去爭奪這個皇位,即使晉惠帝司馬衷還活著,誰又去管他?
司馬遹死后的第二年,幫他報仇的曾叔爺司馬倫就廢掉了晉惠帝司馬衷,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然后,整個天下就亂了。
西晉的衰落跟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選擇了讓一個傻兒子繼承皇位,以及大封宗室為王,并給予一定兵權有關(目的是為了壓制士族)。
可司馬遹成年后的墮落、不作為和迅速死亡,加快了矛盾的產生。
如果司馬遹成年后不那么廢材,不被賈南風陷害致死,他可以代表父親司馬衷鎮在中央。
即使司馬衷不是個合格的皇帝,但有司馬遹這個法定的皇太子杵著,且能延續幼年時的能干,各地藩王想鬧騰就沒那么容易了。
理論上來說,司馬遹這個晉惠帝司馬衷唯一的兒子,是西晉能否正常延續和維持和諧的頂梁柱,他倒了,規矩也就沒了。
西晉的亂局和衰落,與其說是賈南風這個惡后造成的,還不如說是司馬遹的無能造成的。
請:m.yqxs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