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一家坐船沿著運河西行,船至瓜洲夜泊了一夜。
在數日前,章越便已得知了王安石復相的消息,算算日子差不多自己可以在水路上遇見他。
章越在片刻間,有想拜見王安石的沖動,憑著自己救下了王安國的功勞,以及他回朝后總要有人來對付呂惠卿。
不過章越又想想王安石有讓人將熱臉貼冷屁股的習慣,所以他糾結了一下,最后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但章越還是放慢了行程,故意停留了一天。
船經過瓜洲之地,此處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熙寧元年,王安石入京拜翰林學士時,經此作詩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章越在瓜洲渡口遙看揚州,想起王安石這首詩,后世有人說此詩是他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時路過瓜州所作。
這里章越可以幫王安石辟謠,王安石的‘還’絕對是回到江寧,而不是‘還’到朝堂上。
第一次入京時,還可以裝個逼,但第二次入京時,疲憊于權位斗爭,心所為之所累,怕是再也寫不出這么好的詩了。
這不像蘇軾,他最好的詩詞,似乎都是在貶謫的路上寫的。
‘勿Cue,嶺南荔枝多(就問你章惇氣不氣)。’
所以說文章憎命達,蘇軾也是在貶謫中,故而詩賦大盛。創作便是如此感情不到位,你不被貶謫一番就寫不出好詩來。
章越想想自己如今也在貶謫的路上。
他夜宿瓜州渡頭心思萬千,看著一輪明月正是睡不著,便下船帶著唐九,彭經義等幾個隨從至渡口一處酒肆。
此時已是熙寧八年的年初,但渡口的人很多,好幾個酒肆都是人滿為患。
章越披著氅衣走到一處酒肆,聽人說這個酒肆的廚師做得一手好鮮魚湯,因此他也是慕名而來。
酒肆里十幾張桉上都坐得滿了人,掌柜又拼了數張桌子,故而十分擁擠。
店伴聽說章越要吃鮮魚,便直接去泊在江邊的漁船上取了一尾五六斤重的大魚來,端在盆里給章越看過后,便拿去后廚里宰殺了。
鮮魚作湯擺了一大盆,配上小菜,果品,然后一壺溫好了的黃酒,章越與唐九,彭經義便在此吃魚。
隨手用快子劃拉夾一大塊魚肉,就著一盞溫酒送入肚中,再呷幾口鮮魚湯,這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唐九連呼上酒,店伴忙活個不停。
章越嘆道:“似汴京哪有這般好魚,這般好酒,這一趟出京倒還是對了。”
章越說完,鄰桌有位商人上來問詢道:“閣下是從汴京來的?”
章越點點頭。
商人道:“我等本打算去河北行商,但聽聞朝廷欲與契丹大戰,在河北保甲得兵三十萬,然而河北河東因蝗災之故,流民不絕,上戶又多遷移至別處,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可是真的?”
章越嘆道:“上戶逃移與河北多流民之事都是真的。”
商人道:“如此如何能營生?若真的契丹打來如何是好?”
酒肆里多是這般商人,一人道:“我剛才汴京來,聽聞這遼使蕭禧終于回去了,不過京中卻是人人擔憂,這時候讓蕭禧回國,必是告知眼下本朝的虛實。”
“如今朝堂上有哪個大臣知兵,能拒契丹?”
“若遼主興兵而來,朝中誰可以臨事任責?”
另一人道:“我聽說大臣之中,能知兵事的唯獨有收復西北七州的章端明!但是不知為何這時候卻讓他外出?”
“契丹大兵在境,好比強盜堵在家門口,這時候怎么能讓章端明反去東南呢?”
一人冷笑道:“這有什么好不知道的?聽聞章端明與朝中某位相公不和,對方自是盼不得他越走越遠了。”
“哎,黨爭!又是黨爭。”
“這話說不得,當今圣明天子在朝,哪有什么黨爭,我們還是不議朝政,免得惹禍上身。”
“正是,正是。”
章越吃了一大口鮮魚,本來聽到旁人議論到自己時只是笑了笑,仿佛是沒干系一般。
出京后他的心態仿佛躺平。
不過此躺平并非被貶出京后的麻木,只是不內耗而已。
朝廷用不用自己此刻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與其在朝內卷,倒不如往江湖躺平,既是呂惠卿看著自己添堵,那我大不了‘不爭’就是。
不過這番情緒被對方方才幾句話給突然勾起來,章越知道自己終究還是‘躺不平’的。
酒肆內眾人閑聊,章越的思緒卻走遠了,從渡口畔的江濤中,遙想起當初在西北時那金戈鐵馬之聲。
章越心想,平定熙河時自己躊躇滿志,以為回朝后必有一番大作用,哪知如今卻被逼得走入東南,說來真是令人笑話。
想到這里,已是半醉的章越披氅起身,走到酒肆的軒欄邊,不知何時夜晚的瓜洲渡已是下起了小雪。
雪夜之際,章越望著影影綽綽中的古渡口感懷萬千,回過頭來卻見酒肆里一處白墻上已題了不少詩句。
章越略有所思,便吩咐店伴取過筆墨來。
章越持筆蘸墨,走到墻前空處略一停頓,當場便揮毫落墨。
早歲那知世事艱,燕云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古蕭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寫到這里,章越凝視墻上方才所書心道,呂惠卿你不是讓我走得越遠越好嗎?我偏不如你的意。
章越于詩旁落款,浦城章三郎!
寫完后章越還有與呂惠卿斗氣的意思,但到了最后這番壯志報國之情卻是如何也不能消磨的。然后他呼了唐九,彭經義當即回船歇息,次日離開了瓜洲渡。
至于酒肆里章越所題之詩一時無人在意。
到了兩日后,一名官員往汴京正好路過此處,他也是慕名來酒肆吃魚吃酒的。
正是酒酣耳熱之際,他出門醒酒閑來無事卻也看起了墻上的題詩。
這些詩作多半可笑,難入對方之眼,但唯獨讀至‘早歲那知世事艱’時,卻是停頓了。
這不僅詩好,而且這字更好,官員心道何人作此詩時,直到看到了一旁落款。
這名官員見此哪還有猶豫,立即抄錄下來,數日之后,隨著對方入京,此詩也在汴京流傳開來。
便似歐陽修被貶除州作醉翁亭記被仁宗皇帝記起般,這首詩令朝堂上下的官民,又再度念起了章越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