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明樓,宋二才這次拿的貨也不多,布料總共也就十幾匹,全是上好的布料子,還有一些空白的素紗團扇。
拿什么料子他自是不懂,出門前阿繡給他列了單子。
管事給他計了價,總共七兩銀,宋二才付了五兩銀錢,欠了二兩。
管事讓他寫了個條子,之后幫忙找了馬車,送他們去北門。
這次宋二才進城是私事,并沒有用藥鋪的馬車,不過事先他已經跟鎮上的一個車夫談好了,去到北門外將貨綁好,帶著陸保返程。
從城里回鎮,馬車走得快也要兩個時辰,兩人離城的時間本就晚,回到去時天色已經黑盡。
常氏一直點著燈在前堂等丈夫,見有馬車停至門口,放下手里的繡繃便迎了出去。
幾個人合力,十幾匹布很快就卸下來了。
這時,在里面聽到動靜的阿繡跟宋添也出來了,大家看了看貨,提到遠明樓的事,宋添便將欠二兩銀的事情說了。
阿繡目光微閃,想到放出去的消息,心中也有一些激動。
翌日,天還沒亮一家人就起了。
宋添要去上早習課,拎上一點米糧跟兩個碗,跟過來叫他的龐子默一起去學館。
以后早飯他就不在家里用了,下完早習課直接在學館飯堂里面吃,中午才會回來。
送走兒子常氏他們便忙了起來。
今天鎮上趕集,宋二才也要是去藥鋪那邊,吃過早飯便走了。
常氏帶著陸保將外面的攤子支了起來,之后準備兩串紅紅的火炮,到了吉時揭紅布,放兩串響炮,這簡單的開張禮便就成了。
今天雖是開業,不過他們的重點在后院的繡坊上,所以也沒有做什么優惠活動,只是將那些好料子搬出來做了一些展示。
鎮上就兩家布料鋪子,其中一家換了人,來來往往的民眾還沒什么,倒是惹得周圍那些小掌柜小東家都湊過來看熱鬧。
畢竟以后都要在一條街上討生活,認識一下,打聲招呼是應該的。
常氏今兒個也穿了過年過節才會拿出來的新衣,抹了口脂描了眉,二十七八的年紀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稍稍這么一打扮,來往的大姑娘小媳婦少有比得上她的。
想當年宋二才一表人才,又是童生,當初老太太給二孫子挑媳婦的時候也是看了不少好姑娘,能挑中常氏可見這人相貌一點都不差。
阿繡這兩天都忙著繡東西增加收入,不過早上開張她肯定也要出來露面的,穿著那套桃粉色的新衣裳,活像一個粉妝玉琢的瓷娃娃。
街上的人還不知道她倆是婆媳,聽到阿繡叫娘還以為是母女,打心底都快羨慕死宋二才了。
于是乎,原本只是來看看熱鬧的都湊到攤子前瞧瞧那些布怎么樣,見著有稀罕貨,手頭寬松的也掏了荷包出來照顧一下生意。
這吉時還沒到呢,生意做了兩筆,常氏眉開眼笑,正收前銀子,不遠處一個三十幾的婦人帶著個十四五的姑娘過來了。
“小娥。”
來人是常氏的娘家大嫂,送小女兒過來做工的。
常氏一看,立即笑道:“大嫂,快帶萍萍里面坐。”
常氏對娘家人還是很好的,當初宋二才讀書那邊也借過銀錢,直到后面做掌柜才慢慢還上。
“你先忙,我曉得。”
趙氏也不打擾她,說著便帶女兒先進去了,兩人看見柜臺邊有凳子卻沒有坐,就在旁邊先給著。
鋪里子擺的圓凳跟鄉下的小杌子不同,不光刷了漆,凳面上還有好看的雕花。
常氏母女都是典型的普通村人,今兒個上鎮穿的都是壓箱氏的好衣裳,不過看著也只有五六成新。
阿繡從后院端了茶水出來,撩簾便見到一位面黃臉瘦的婦人背著一個打著補丁的大布包袱。
她身邊的姑娘也瘦得很,從小跟父母勞作臉也曬黑了,一看便知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看兩人的相貌便知是母女,阿繡能猜到是誰,端著托盤過去為她倆斟了茶道:“大舅母,萍萍姐,你們將東西放下,先坐會吧。”
現在時間還早,除了外面的攤上根本沒客人。
阿繡雖然來到宋家已經好幾個月了,可常氏娘家那邊的人根本沒見過她。
常萍萍好奇地盯著她瞧,完全看懵了,心說那來這么漂亮的小姑娘呢。
趙氏卻是已經猜到阿繡的身份了,想到毀了臉的宋添,她有些擔心起來,小姑娘長得這么好,能看上她外甥?
“嫂子,這是阿繡,我之前跟你提過的。”
常氏進來了,攬過小兒媳婦的肩膀跟娘家人做了一個簡單介紹。
常萍萍聽聞漂亮小姑娘就是宋添的養媳,嘴張得能塞下一個雞蛋,要不是趙氏拍了拍她的肩膀,根本回不過神。
很快,趙氏就要走了,地里還有活要干。
送走人,阿繡帶常萍萍去里面放東西。
兩人去到后院,常萍萍左右看了看,最后將視線放在阿繡身上。
“阿繡表妹,你長得真好看,我們村龔大爺的四個女兒都沒你長得好。”
兩個小娃還沒成親,常萍萍便叫她一聲表妹了。
阿繡也是第一次這么被人直白的夸,她怔了怔,對常萍萍的印象還算不錯。
到了吉時,宋二才過來了,讓陸保放了火炮,自己親自爬樓梯去揭招牌。
“各位父老鄉親,今兒個咱們帛錦莊開業,大家不買也湊個熱鬧,沾點喜氣,回村里傳個話頭,以后有需要上我們這兒特定給便宜…”
宋二才說了幾句吉祥話,大家見是何家藥鋪掌柜開的鋪子,心中生出不少好感。
想宋二才做這幾年掌柜,生意童叟無欺,診費也合情合理,吃五谷雜糧,誰還沒個頭痛腦熱,不少人都去藥鋪里面抓過藥看過病,此時被宋二才這么一號召,大家過去瞅了瞅,不買也湊個熱鬧。
王氏背著小女兒過來的時候便看見這么一副景象,里面外面全是人,這生意得有多好啊!
“不得了啦,二房要發達了。”
王氏喃喃,背著女兒慢慢靠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