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63章 陛下,臣冤枉

熊貓書庫    這個大明太兇猛
🔊點這里聽書

  圣林被燒!

  圣墳被毀!

  消息剛一傳出就天下震動,一時間南北各地的士人都是如喪考妣似的,紛紛前往本地的孔廟告罪。當然,他們告罪的時間都看得到消息的時間。

  朱國強是從派到對岸的“探馬”那得到的消息,他便在第一時間把消息告訴了外界。自然是震驚了整個桃源縣士林,一時間眾人紛紛趕往文廟告罪。

  雖然是始作俑者朱國強,可是他也不例外,他同樣也要到孔廟裝模作樣一番,但是在告罪之余,他的心里卻在那念叨著。

  “哎,你老也別怪,這事我做也就是提前幾年做而已,過幾年那可是你們姓孔的自己挖的墳…”

  這倒是事實,幾年后,在滿清入關推行“剃發令”后,當代衍圣公孔植不僅主動剃了發,而且還為老祖宗重新畫像,于是乎孔圣人也多了一個金錢鼠尾的新發形,那模樣簡直辣眼睛到極點。到后來甚至就連我大清都受不了,對讀地方上懸掛的戴帽子的孔子畫像全是視而不見。

  不僅如此,為了討好我大清,他甚至還主動把老祖宗的墳重修了一下。

  其實,漢人古代用方墳,這是從先秦時承下的規矩,無論是帝王或是普通百姓,都是以方墳葬之,“合窟為窆,方墳以堙。”,漢人用方墳是因為墳即是宅子,生前住屋,身后筑方墳,這是漢人的生死觀,千年來一貫如此。

  蒙元時蒙古人把圓墳帶到中原,這種圓墳其實就是取之蒙古包。明代恢復漢制筑方墳,到滿清入關,又令漢人從滿人習俗筑圓墳,活人有手滿勤活人的規矩,死人也要守滿清死人的規矩。

  后來這個跟著滿清的“剃發令”一起強制的推行的東西,并沒有因為辮子的剪去而消除,甚至成為了新的民俗,以至于很多人到陜西看到了秦漢以及唐代皇陵。都會覺得也許方墳是帝王的規制,其實他們哪里知道,漢人百姓同樣也是如此。

  而孔植就是直接把墳頭重筑成圓墳,算起來和挖祖墳沒有什么區別。而自己也就是讓人把它幾年后做的事情提前幾年做一下而已。

  說起來,孔家的識時務確實罕見!不僅活人拍馬屁,而且還會拿死人來拍馬屁,算起來人家能夠傳承千年也就不奇怪了。能識時務如此,怎么可能不傳奇千年呢?

  哭廟告罪,不過只是裝模作樣,可裝模做樣之余,更要挑起天下人的憤慨之情,要不然他老人家在泉下有知的話,肯定氣得連棺材本兒都得掀開了。畢竟,之所以要這么干,就是為了引起天下人的怒火,讓天下人共同聚集在抗虜的大旗下。

  于是乎,置身于桃源縣文廟前,面對桃源縣的數百名官員、士紳以及生員,朱國強憤慨的說道。

  “…自逆奴努爾哈赤稱亂以來,于今二十四年矣。荼毒生靈千余萬,蹂躪州縣數千余里,所過之境,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其擄入虜奴中者,剝取衣服,搜括銀錢,擄為奴隸…此其殘忍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也。”

  置身于臺下的龔昌允以及桃源縣的士紳生員們,聞聽著世子爺的話聲,無不是面帶驚色情,他們看著照在他那張疲倦而憤怒的面孔,照著他的身軀上。

  “這篇檄文必定要超過《討武氏檄》。”

  顧皓元心想到。作為軍中書吏的他,親手印制了這篇《討建奴檄》,他仍然記得昨天看著檄文時內心是何等的激動,何等的亢奮,恨不得立即投向沙場,殺盡建奴,還天下一片朗朗乾坤。

  為了印好這篇檄文,他設計了幾種不同的布局,比來比去,先后用了幾個時辰的時間,才終于定好檄文的印制布局。可剛提起筆,他又感到困難,畢竟,這是篇必定流傳千苦的檄文,他怕自己萬一沒有印好,那罪過可就大了!

  但是現在顧皓元發現自己真的想多了,天下人誰會在意這篇檄文印出后的布局呢?他們在意的只是文章,只是這篇振奮人心的文章而。,

  “…毀我圣林,拆我圣廟,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明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也。”

  世子爺的話聲傳入耳中時,龔昌允覺得這段寫得很好,內心激蕩間他甚至想大聲為世子爺叫好。這些話簡單就為天下斯文之輩說出了久蓄于胸的義憤。接下去,世子爺再將建奴入寇燒學宮、毀孔子木主,殺戮劫掠,無惡不做,掠漢人為奴,剃發易服,不復華夏衣冠等話一一道出,朱國強是要以此激起全社會建奴的的仇恨。

  確實也達到了目的,此時的文廟之中,士紳官員生員士子無不是群情激憤,無不是目中含淚,滿是怒色,

  最后,朱國強宣布自己“奉天子命,統帥十萬,水陸并進,誓將臥薪嘗膽,殄此惡奴”,并號召各方人士支持他…

  “…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黃河之水,幽有前此殉難各忠臣烈士之魂,實鑒吾心,咸聽吾言。檄到如律令,無忽!”

  終于,在朱國強的話聲落下時,文廟中突然是一陣雷動喝彩聲,疾呼聲,似乎在這一瞬間,所有的民心士氣,都被這篇檄文鼓動了。

  那些年青的士子們,更是紛紛表示愿意隨世子爺北擊建奴,保我名教,衛我孔孟!

  對此,朱國強當然沒有拒絕,實際上,在寫好這篇檄文后,他就命人印刷了數十萬份,一邊四處張貼,一邊四處傳播,就是要使鬧市僻壤,人人皆知,只有如此,才能爭取更廣大的支持。

  保我名教,衛我孔孟!

  這也是一個好名頭啊!

  “…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明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也。好!好文,好文!”

  這篇《討建奴檄》,最先傳到黃河對岸,傳到洪承疇的案前,幕府幕僚們念著這篇檄文時,忍不住也為它叫起好來,沒辦法,誰讓檄文寫的如此精彩。

  “好文章,酣暢淋漓,蕩氣回腸,足以激勵天下人心就是《討武氏檄》也不過的如此吧!今日終知道,為何武氏會為駱賓王叫好,這《討建奴檄》雖出自叛逆之手,可獨此文便可流傳千古,流傳千古啊!”

  帥府內,當幕僚們念完了這篇《討東虜檄》后,即便是先前他們曾對德世子痛加指責,但現在卻無不是紛紛連聲叫好。

  而身為督師的洪承疇卻眉頭大皺,瞅著叫好的眾人,他的臉色難看至極點。

  洪承疇心里苦啊!

  多爾袞那廝怎么能這般背信棄義,他不是說撤軍的時候,沿途秋毫無犯嗎?

  韃子無信無義,他知道,可是你犯就犯唄,你殺百姓也好,殺官員士紳也罷,你為什么篇篇去毀孔林?為什么要去拆孔廟?

  哦,這個還沒拆。

  可,你就是想拆,也不能大模大樣的說出來吧!

  現在好了,你一拍屁股走了,我,我可怎么辦啊!

  甚至不用去想,洪承疇都能想到消息傳到京中的時候,會在京城里掀起什么樣的風波。

  那樣的風波不是他能承受的,但更讓他擔心的卻是陛下的態度。萬一閉一下,要是追究責任,要給天下一個交代。

  到時候該怎么辦?

  共享,他都知道要用什么給天下一個交代,也就是他洪承疇甚至他洪承疇的腦袋。

  “陛下,您不會真的相信東虜來山東是為了毀孔林,拆孔廟的吧?”

  其實即便是到現在,洪承疇都覺得這件事太多的疑點。

  自己明明已經和多爾袞達成了協議,那多爾袞又怎么會違背協議呢?

  難道他就不知道,一旦皇上追究起來,他洪承疇被召回京城問罪,到時候遂在這里抵擋德世子?

  萬一要是那個人揮師京城,到時候對東虜可是沒有一丁點的好處。對東虜來說,應該是自己守在這里,防止德世子北上嗎?

  也正因如此,洪承疇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而且越想,心里的疑問也就越多。

  除了疑問之外,他還看到了很多疑點。比如那支東虜騎兵在燒了圣林之后就很快消失了,就像從來都不曾存在過似的。

  哪怕就是他派出去追蹤的兵馬,也沒有發現他們。那些人去了什么地方?他們怎么能逃得那么快?

  洪承疇的心里沒有答案,當然,他隱隱約約的覺得這件事兒沒有那么簡單。

  但是現在已經容不得他想那么多了,哪怕就是疑點再多,現在皇上所看到的可不是這些,思來想去,他還是決定寫封奏折告罪。

  無論如何都是自己督師不利啊!

  寫奏折的時候,洪承疇的心里是那個苦啊!

  陛下,臣冤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