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 下

熊貓書庫    重生南美做國王
🔊點這里聽書

  1885年8月,漢國在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的兩艘定遠艦改進型戰列艦建成歸國,隨同兩艘戰列艦一同返回南美本土的人員中,除了月派遣去的本土艦船技工和海軍官兵,還有四百余名德國艦船設計人員和專家、技工,他們將負責指導新京造船廠全體技工,完成兩艘3500噸級裝甲巡洋艦的建造任務。

  1887年9月,集合了新京造船廠全體技工和興安造船廠、皇家造船廠兩家主要技術骨干,耗費兩年時間,比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同期建設工程多花費了一年時間,兩艘3500噸級的裝甲巡洋艦終于通過技術檢驗,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下水要求。

  月,兩艘裝甲巡洋艦分別交付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服役,至此,漢國海軍總共擁有兩艘新銳戰列艦,兩艘新型裝甲巡洋艦、兩艘排水量3200噸級巡洋艦,八艘排水量1350噸級輕型巡洋艦,六十余艘各型魚雷艦、補給艦、通信艦、大型運輸艦在內,一共近八十艘各類艦艇,

  海軍主力艦艇總噸位躍居南美第二,與排名南美第二的智利海軍差距不大,總體上處于同一水平。

  年間,海陸軍整體作戰水平都提高到預期標準。

  1886年9月,本土在完成技術的引入和消化后,自主制造的150毫米重炮和150毫米艦炮相繼列裝陸海軍服役。

  月,十余萬國防軍主力部隊完成無新式武器的換裝任務,仿制莫辛納甘步槍、使用單基火藥的建業6年式步取代漢華1875式步槍,成為陸軍的制式武器,同時,本土第一款重型機槍,武器總體性能比第一代馬克沁機槍更優秀的建業5年式重機槍,也取代了加特林手搖機槍,成為連、營級陸軍單元的主要支援性重火力。

  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的時代,大量新技術在這一時期涌現,新技術迅速取代舊技術,很多在十年前、五年前剛剛研發出來的改進型技術,很可能被另一種性能更加優越,成本更加低廉的技術取代,

  因此,為了避免辛苦研發出來的技術,僅僅保持幾年的優勢,便被其他西方國家破解,漢國政府將包括即將于1884年,被法國科學家發現的單基火藥,1888年被諾貝爾發現的雙基火藥等近百種,十年內相繼被破解的技術,作為交換籌碼,大范圍的與英、法…德、意諸國進行技術交換和交流,從西方諸國手中,換取了大小三百余種新興技術,為本土的工業化騰飛,提供了技術儲備基礎。

  開放、互助、技術共享是漢國政府提出的各國間技術交流的宣傳口號,年間,近百種新型技術的輸出與交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為早前戰爭原因,與英、法、意三國間的緊張關系,各國間的經濟交往逐漸趨向于開放、緊密,漢國本土生產的化工、電氣等產品,也獲準進入德國、奧匈帝國等多個歐洲國家,并且占據了一小部分的市場份額。

  漢國政府滿世界尋找國家合作,進行技術交換的舉動,不僅補齊了本土工業的多項短板,也為本土工業商品的輸出,提供了一個渠道。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列強國家處于帝國主義經濟時期,而帝國主義經濟最典型的特征便是貿易保護主義,本國市場和本國附屬的殖民地只允許本國商品進入,外國商品不經允許,絕對不能進去本國市場。

  龐大的殖民地市場為英法兩國提供了龐大的工業市場,大量的本土工業商品通過遠洋運輸,進入殖民地,然后以壟斷性的姿態大肆傾銷,最終獲取極為可觀的經濟利益。

  后發工業國家在完成工業革命之后,本土的工業市場已經不能滿足工業發展需要,因此必須走向擴張海外市場的道路,這也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德國等后發工業強國挑戰英法殖民秩序的主要原因。

  和德國、美國相比,漢國目前的工業化水平,還沒有達到本土市場飽和的程度,但是在第一個十年發展規劃即將完成時,面對本土工業產能突飛猛進般的擴張速度,提前籌劃本土產品未來的海外市場布局,已經是一件擺在政府眼前的要事。

  年代后期,英國人托馬斯通過向襯有白云石的貝塞麥轉爐中摻入石灰的方法,解決了含磷鐵礦石的脫磷問題。

  這一技術突破使得廣泛利用含磷鐵礦、提高鋼的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等有了可能。

  1879年德國人破解了托馬斯發明的鋼鐵冶煉方法,并且將其應用于本土鋼鐵冶煉行業,

  年代初期,得知托馬斯冶煉法在歐洲諸國間的傳播和擴散,

  漢國政府對這一最新技術成就作出了迅速反應。

  月,由漢國駐德國公使館牽頭,漢國鋼鐵聯合體迫不及待地將這一技術引入了漢國,漢國的鋼產量由此而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次年,漢國生產托馬斯鋼1782噸,貝塞麥鋼1.1萬噸。

  到1889年年初,受到大辦鐵路的影響,

  漢國本土的粗鋼產量達到每年24萬噸的規模,生鐵產量達到每年31萬噸。

  同一年,世界粗鋼產量達到1000萬噸。

  美國以402萬噸居世界首位。

  英國排在世界第二,產量增加到353.6萬噸。

  德國以201萬噸緊隨英國之后,名列世界第三。

  法國雖然排在第四位,但產量僅有70萬噸,與前三強差距甚大。

  俄國產量緩慢增長到37.8萬噸,保持世界第五的位置。

  而漢國粗鋼產量排在奧匈帝國、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八。

  本土鋼鐵產量大跨步邁入世界前十的行列,本土鐵路總里程由公里長,增長至6000公里,而化工、電氣、內燃機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型行業,更是在漢國得到躍進式發展。

  大化工戰略是十年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立國二十一年,跳躍性發展十年,大化工行業已經成為漢國大工業領域成長最快、最為國民驕傲的民族產業。

  高分子化工分支領域,

  本土科研人員將硫黃與天然橡膠混合加熱,制得性能較好的彈性材料,

  應用于自行車充氣輪胎及其他橡膠制品,用途甚廣。

  1887年,利用固特異技術和引入的拉絲技術,漢國化工學會在新京建立第一座人造絲工廠。

  煤化工分支領域,

  1883年2月,漢國科學院成功地在揚州建成了有化學品回收裝置的焦爐,從煤焦油中提取了大量的芳烴,作為醫藥、染料等工業的原料。

  感光材料領域,

  1884年,由長安市政府主導,建立了長安膠片公司,主要產品為照相干版和膠片,

  1888年3月,長安膠片公司開始生產照相膠片和膠卷,從而開啟了攝影科技大門。

  1888年6月,長安膠片公司出產的膠片進入歐洲市場,8月,第一批膠片銷售一空,膠片質量獲得廣泛好評。月,長安膠片公司占據了百分之二十的國際膠片市場,與美國柯達膠片公司并列為世界兩大膠片生產企業。

  紡織染料領域,

  1882年5月,化學科學院研究員用苯乙酸合成了靛紅,從而完成了全合成靛藍技術。

  1883年1月,本土化學研究員采用高溫焙燒的方式,完成了將機物(褐煤、鋸末、紙、皮革等)與硫化鈉及硫黃合成成棕色硫化染料的技術儲備。

  1885年,歸國留學生劉臨平采用低溫、干燥等條件控制,

  將乙萘酚鈉鹽溶液浸在棉布上,然后用乙恭膠重氮鹽顯色,在棉纖維上顯現出紅色。

  因為染色過程中需用冰維持低溫,這種染料被便被稱為冰染染料。

  在本土化學染料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西方諸國的染料技術也處在快速提高階段。

  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美國等西方國家,總共新成立了數百家化工染料公司,其中以德國巴登苯胺純堿、赫司特、拜耳股份公司、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美國杜邦公司以及瑞士汽巴嘉基和山道士等公司最為著名,在國際染料市場上,這些外國化工企業與皇家制堿公司、蘇松紡織公司、江南紡織公司等本土大型化工企業同臺競爭,激烈的爭奪著國際市場份額。

  橡膠分支領域,

  由于漢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原料生產國,具有原料成本優勢和技術儲備優勢,

  因此,在1884年以后,初步成形的漢國橡膠工業已能生產膠布、膠鞋、膠管、膠板及一些日用品等。這些橡膠產品憑借產品價格優勢和稀缺性,迅速搶占國際橡膠產品市場,進而推動了以皇家橡膠制造公司、洛州橡膠產業集團為首的本土大型企業,走出國門,完成由本土國營企業,到國際大型托拉斯企業的轉變。

  至1889年,本土橡膠企業占據的國際市場份額達到百分之四十二,初步形成壟斷性格局。

  純堿工業領域,

  1876年,漢國政府利用引進的索爾維法,在本土建立皇家制堿公司,從事純堿等化學產品的生產工作。

  1886年2月,皇家制堿公司完成對索爾維法的技術改進工作,使得大規模生產以后,每噸純堿的價格由52漢元降到28漢元。

  純堿價格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皇家制堿公司生產的純堿力壓德國拜耳公司,成為國際純堿市場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但是受限于歐洲列強國家對國內市場的保護,純堿并沒有像橡膠、膠片等稀缺性或者細分性工業產品一樣,得到與歐洲諸國同行業公司公平競爭的機會。

  1887年之后,漢國公司占有的國際純堿市場份額停滯不變,而德國拜耳公司、英國卜內門化學公司等企業,則利用歐洲諸國間的貿易協定,得以快速占領歐洲市場份額,不斷縮小與漢國純堿制造企業的銷售差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