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九十五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

熊貓書庫    重生南美做國王
🔊點這里聽書

  1882年底,第十三次經濟危機逐步顯露出它的破壞力,英、法、德、意、美國等西方工業國,皆遭受其影響。

  1882年12月,漢國政府制定歐洲技術引進計劃,授權駐歐洲各國公使館主導所在國技術引進事項。

  1883年2月,最后一批由南洋軍團士兵和安南華人組成的運輸船隊從安南北部出發,至此,歷時兩年的安南撤離行動宣布結束。

  南洋軍團和安南北坂地區華人全部撤離,諒山、廣寧、北寧等北部諸省迅速落后交趾支那殖民軍掌控。

  受歐洲本土經濟危機影響,法國政府迫切希望在海外拓展殖民地范圍,用以轉嫁本土的經濟危機。

  故此,當1883年6月,越南國王病死病死的消息傳回歐洲,共和政府立刻授權交趾支那殖民軍,開啟全面占領安南全境的作戰計劃。

  沒有了南洋軍團的牽制,腐朽、羸弱的安南政府軍隊在法國殖民軍的攻勢面前,宛如老舊的籬笆墻一般,一推便倒。

  1883年7月16日,法國進攻順化海口炮臺,17日,侵入都城順化。23日,安南守軍不戰而降,屈辱得與法國人簽訂《法越新訂和約》,即《順化條約》,共二十七款。根據這一條約,法國變安南為自己的保護國,控制越南的內政外交。法國公使何羅(木芒)當即貼出告示,聲言越南全境屬法,警告清廷軍隊不得插手安南事務。

  1883年9月,廣西清軍一部,按照清廷指示進駐安南北部,與法國殖民軍在山西、保勝一帶對峙。

  1883年11月13日,為打消清廷干涉安南局勢的目的,交趾支那總督府命令孤拔率領6000軍隊,向駐防山西(今河內西北)的清軍陣地發動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開戰伊始,清軍連戰失利,法國乘勢要挾,1884年4月17日,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并聲明將北圻清軍撤回邊界。

  5月初,法軍強行接收越南諒山附近清廷軍隊駐地,遭到還擊,法軍敗退。

  6月15日,法國海軍進犯臺灣基隆,被守軍擊退。

  七月初三日,停泊馬尾軍港的法國軍艦突然襲擊福建水師。由于清廷的避戰求和政策和指揮無能,致使艦隊倉促應戰、被動挨打,終遭全軍覆滅的厄運。初六日,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八月,法艦再犯臺灣,遭滬尾(今淡水)清軍阻擊。

  1885年正月,法艦北犯浙江鎮海,遭清軍炮擊,法軍敗退,司令孤拔受重傷,后死于澎湖。

  與此同時,在中越邊境,清軍卻抗擊不力,節節敗退,使法軍得以攻占邊防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遂起用老將馮子材為廣西軍務幫辦,重行部署戰備,二月初八日,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十三日,又取得了諒山大捷,重傷法軍司令尼格里。

  清廷軍隊的節節勝利,使河內法軍異常驚恐,準備逃竄。法國茹費理內閣亦因戰敗倒臺。而清朝政府卻乘勝求和,二月十九日,與法國簽訂了《巴黎停戰協定》,二十二日,命令前線軍隊于三月初一日停戰,十一日撤兵。四月二十七日,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由于清政府的怯懦退讓,使得中國不敗而敗,而法國卻不勝而勝。

  南洋軍團的撤離,意味著漢國政府放棄了對遠東地區的干預性政策,只要西方諸國不對納土納群島、宋卡、蘭芳大統治國做出侵略舉動,漢國政府的注意力便不會由南美本土再次轉向遠東地區。

  當清廷和法國軍隊在安南打打停停的時候,世界其他地區的形勢也迅速發生著變化。

  1884年10月,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諸國接納華工的船只相繼返回,因《排華法案》引起的華人大遷移行動進入收尾階段。

  1884年11月15日,歐洲諸國將在非洲地區擁有殖民利益的漢國政府排除在外,

  只邀請包括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意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奧斯曼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瑞典王國、丹麥王國和挪威王國在內的15個歐洲國家,

  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瓜分非洲的會議。會議時間長達104天,會議進程中,英法德諸國各自按照本方的意愿,劃分非洲殖民地范圍,各方矛盾糾紛不斷,直到1885年年初,諸國才勉強達成瓜分非洲的原則。

  這樣,歐美列強第一次在遠離非洲的柏林,在地圖上劃定了他們各自在熱帶非洲地理上的界限。

  為了避免各國在非洲的爭奪中兵刃相見,柏林會議還著重討論了“有效占領”的問題。

  經過各國與在非洲占有最多領土的英國的激烈爭論,最后通過了措詞極為含糊的決議:與會各國今后凡占據非洲沿海上地,必須分別通知其他國家;兼并同在所占領的非洲沿岸地區,有責任保證建立足以保護現有各項權益的統治權力。在討論剛果河流域自由貿易問題時,柏林會議不經漢國同意,強行把漢屬剛果殖民地與法屬剛果和安哥拉北部都劃入自由貿易區范圍內。

  關于內河航行自由問題,最后通過在剛果河流域實行國際監督下的自由通航。柏林會議最后簽訂的議定書共38條,洋洋6萬字,但大多是官樣文章,都沒有得以實施。會議所企圖解決的因瓜分中部非洲所引起的沖突問題,反倒沒有正式拿到會議桌上討論,而是在會下通過政治交易來獲得解決。

  議定書中并沒有包括這些內容。這次會議的有限成果,就是顯示了歐洲列強在非洲業已形成的力量對比,標志著它們瘋狂爭奪非洲的新起點。

  柏林會議后,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步伐大為加快。1876年,歐洲列強僅占有非洲土地的10.8,1885年增加到25,柏林會議后的1900年更猛增到90.4。

  到1912年,非洲大陸已全部被瓜分完畢,只剩下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國保持著表面上的獨立。

  在空前激烈的非洲爭奪戰中,英國制訂了從開普敦到開羅的所謂“二C計劃”,企圖建立縱貫非洲南北大陸的殖民帝國。

  法國制訂了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二S計劃”,企圖橫斷非洲東西大陸。

  德國制訂了從東非洲到西南非洲的斜穿非洲大陸計劃。

  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各有自己的擴張計劃。歐洲列強都想實現自己在非洲大陸的擴張計劃,因而引起了嚴重的糾紛和沖突。這些糾紛和沖突,將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因素。

  面對西方列強在非洲殖民地劃分上的蠻橫態度,漢國政府除了例行公事般的外交抗議,卻也沒有更多有效的辦法。

  時間在動蕩與變革中慢慢的向前推進。

  1883年6月,貴妃張寶怡懷上身孕,8月,皇后吳靈萱和兩個新納入后宮的妃子也傳出懷孕的喜訊,消息傳出,本土各地百姓都自發的為皇帝有了繼承人而舉行慶祝活動。1884年,四女相繼為李明遠生下兩子兩女,為慶祝子女誕生,李明遠特地將位于南太平洋夷州列島中的四個小島,以四個子女的名字命名。

  1885年1月,無煙火藥和使用無煙火藥作彈藥的新型步槍完成最后的驗證性工作,開始進入大規模化生產。

  1885年8月,就在西方國家還在為馬克沁研制出第一款馬克沁機槍而驚奇的時候,漢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重型機槍已經進入國防軍列裝,開始取代加特林手搖機槍,成為國防軍團、營級軍事單元的重火力支援性武器。

  1887年5月,腓特烈皇儲被查出患有喉癌,這次因為有了瓦爾馬德王子被治愈的案例,維多利亞太子妃第一時間找到留在德國皇宮,照看皇儲一家身體健康的何廉臣,然后在何廉臣以及各國醫生的正確診斷下,腓特烈皇儲和他的兒子一樣,幸運的從死亡的魔爪下掙脫了出來。

  1888年3月9日,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去世,手術成功的腓特烈皇儲接任德國皇帝職位,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二任皇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