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寫出《說難》這類有關君臣關系,度測人心的巨作,足以證明韓非的陰謀嗅覺十分敏銳,在政治陰謀這方面韓非缺少的只是經驗,而不是說他是個懵懂的政治小白,冷靜下來稍加思索,便將李斯的計劃了然于胸。
韓非不禁對自己之前的魯莽舉動萬分后悔,他不后悔自己上書存韓,他只后悔自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便上書存韓,若他當時冷靜思索一番,他不難發現李斯的陰險用心。李斯是要利用他的這次上書,將他徹底放在秦國的對立面,讓他無法再秦國立足。
這對韓非也不是無解的死局,他若能早點發現這其中的陰謀,他或許可以將計就計,可以把存韓寫得更加謹慎一些,甚至還能設上幾處不被人察覺陷阱,讓李斯不知不覺陷入其中,那時的局面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主客移位,到時候現在坐蠟的應該是李斯才對,而不是他韓非。
但事已至此終究是他棋差一招輸了先機,也不容他有僥幸的余地,為今之計他只有把自己先從存韓這個泥沼里面摘出來才行,韓非算是看明白了,李斯是要用存韓這件事情做文章將他糾纏進去,他唯有先把自己撇清楚,方有一線生機,至于報仇的事情,那也得等他徹底安全了才能再做打算,韓非心里盤算著,很快就有了詳細的計劃,把自己撇清楚不一定非要把自己從存韓之事中摘干凈,只要秦國受到強大的外部壓力,不得不轉移視線將所有精力放在抵御外敵上,那么自然就沒人在意存韓之事,畢竟他與韓國的關系遠比不上秦國安危重要,到時候李斯針對他的危機也會迎刃而解。
對于該如何為秦國施加壓力這事兒,韓非心中絲毫不慌,因為他心里早有打算,這件事情早在之前他就已經在做了,趙國聯系其它諸侯國攻秦便是最好的外部壓力,在滅國危機面前,韓非相信秦國根本沒有時間去搭理他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說不定還會因此重用他,到時候他嶄露頭角,在秦國獲得高位,哪怕事后秋后算賬,他亦無懼。
甚至韓非都在心中暗自打算,一邊為秦國效力,一邊為趙國出謀劃策,讓秦國與其他諸侯國對立的戰爭更加持久一些,最好能讓秦國陷入戰爭的泥潭,無限削弱秦國國力,最終讓秦國無力控制韓國…
這不是韓非第一次渴望權力,但這一次卻是他主動想要獲取權力致一人為死地。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旦韓非謀劃起來,比起李斯那種只攻于心機的算計更顯磅礴大氣,韓非是謀國之策,從天下大勢著手,動輒便是挑動諸侯爭霸,比起李斯只會算計人心,不知高了多少倍。
韓非有蘇秦張儀之材,奈何李斯根本不給韓非發揮的機會,在韓非謀劃好,聯系趙國攻秦之時,李斯那邊就此早已展開行動,兩人之間有一道無法抹去的鴻溝,那就是韓非無法離開秦國,聯系趙國等國家,也只能暗地里偷偷摸摸進行,全靠密信交流,這種一來一回不知要消耗多少時日。
李斯不同,他本身就是秦國官員,政治忠誠度經得起考驗,之前的所作所為已獲得秦國認可,李斯可以自由行動,兩人之間的差距就體現在了這點時間差上。
可不要小瞧這點時間差,兩人之間的暗潮洶涌就好比跟時間賽跑,誰跑得快誰就能贏得先機。
在這點上韓非劣勢差了不止一星半點,韓非還在秦國苦苦等候趙國回信的時候,李斯已經向秦王嬴政上奏要出使韓國,現在秦國正苦惱趙國的秦威脅論,欲與其他諸侯國聯盟進攻秦國,李斯提議由他出使韓國,商議結盟共同對付趙國之事,一來可以試探韓王是否如韓非所說那般忠心不二。
其次,倘若趙國真的舉世攻秦,聯合韓國抵抗其它諸侯國乃勢在必行的事情,因為韓國是秦國的首要屏障,提前聯系韓王早做準備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李斯這一石二鳥之計深得嬴政心意,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于是乎嬴政便愉快的派遣李斯出使韓國。
保險起見,李斯在臨走前特意叮囑嬴政,此事一定要瞞住韓非,倘若被韓非知曉,韓非一紙傳信提前告訴韓王,便無法測出韓王是否真得忠于秦國,萬一秦國被韓國的假效忠所迷惑,與趙國對戰之時,韓國突然在背后反叛,后果不堪設想。
嬴政聽罷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他又怎么能不明白這其中的重要性,便向李斯再三保證,絕對不會走漏半點風聲,對秦國內外也宣稱李斯是帶他出去巡查各地郡縣。
同時也會派人盯住韓非的一舉一動,不讓韓非有打聽到李斯出使韓國的半點蛛絲馬跡。
得到嬴政保證之后,李斯心滿意足的離開咸陽。沒多久韓非便收到了李斯離開咸陽代嬴政巡查秦國郡縣的消息,瞬間欣喜不已,李斯這個攻韓頭號大敵離開秦國自然就沒人搞風搞雨嚷嚷攻韓一事,李斯沒時間搞事情就等于是給他韓非爭取了充足的時間,讓他可以從容的搞事情,這一來二去,韓非覺得自己賺了一個億啊。
當然只是韓非自己一廂情愿的認為,他根本不知道這時候的李斯已經在去往韓國的路上。
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都有這樣的那樣的覺悟去了解身邊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哪怕遠在千里之外也能瞬間聯系。
但在戰國那個溜達不到幾百里就有可能出國的時代,消息的傳播是極為閉塞的,只能靠原始的書信,或者耳聽口傳,對瞞住李斯離開秦國出使韓國一事不要太容易,再加上韓非在秦國又沒有什么根基,身邊也無可用的勢力,故而韓非一直被蒙在鼓里,且對李斯代天子巡游的一事絲毫沒有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