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一千五百零六章

熊貓書庫    怪異管理公司
🔊點這里聽書

  按照韓非的分析秦軍攻下燕國幾乎是十拿九穩的事情,當秦國攻下燕趙之地后,華夏最北部便練成了一片,秦國便可由上自下橫推中原,這時候秦國所要面對的對手,也就只有魏國,齊國兩個國家,至于韓國根本不用考慮在內,而強大的楚國則被齊國魏國隔絕在最南方!

  韓非這套計劃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秦國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盡可能減少秦國在進攻過程中所要面對的接壤國家,難能可貴的是韓非在后面還附屬有該如何治理占領區域的相關計劃,君臣之利,根本不同;國民之欲,差之千里。君想使諸臣各安,強國圖霸,而諸臣想茍且盈利,或弒主奪權;國需法制嚴明,秩序有規,而民圖一己私利,屢破法制。所以于臣于民,要盡其勢以威逼利誘。不需要臣子不愿謀反,而要使臣子不能謀反;不需要使民樂于守法,而要使民不能違法。一切不在人心,只在時勢而已。時勢若存,法術可用,時勢若失,仁義豈留?

  依法治國理念初露端倪,深得嬴政喜愛,眼看著誣蔑自己的韓非即將得勢,姚賈心急如焚,生怕韓非上位之后會打擊報復自己,于是便四處搜集韓非的黑料,

  韓非天生口吃不善言辭,再加上學習儒法之道,整天板著臉在秦國除了李斯之外,可以說根本沒有朋友,整日深居簡出著書論道,別說黑料,就連熬夜之類的不良習慣都找不到半點。

不過姚賈是個聰明人,很快就想明白了一些關竅,韓非是李斯師兄不假,李斯對韓非備受推崇也不假,但現在韓非跟李斯因為政見不合,幾乎站到了對立的兩個面上,這點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姚賈深詡此道,他很快就與李斯走到了一起,李斯當時正視韓非為自己最大的威脅,在權力面前兄弟反目成仇,親爹都不好使,更何況是同門師兄弟,再者說同門本就是冤家,李斯這種人物又怎會將情誼這些身外之物放在心上,毫無心理壓力的與姚賈一起  商議反擊策略。兩人都認為韓非不并不忠誠于秦國,但此人又得秦王喜愛,長此下去假如韓非被重用,必會生出大禍,韓非上位對秦國有沒有好處他倆不敢保證,但韓非上位后對他倆指定沒有半點好處,一個被韓非擋了權力之路,另一個被韓非所嫉恨,身為韓非師弟以韓非的秉性絕對不會出現兔死狐狗烹的局面,李斯想必過得也不差,奈何李斯是個權力迷,韓非搶他權力比他殺了他還要難受。

  于是他倆一拍即合,開始在暗中商議該如何對付韓非。韓非子貴為韓國王子,雖然在秦國當官,但是卻沒有做任何對秦國有好處的事,仍然心系自己的國家。所作所為也都為了自己的國家著想,別看韓非滅趙計劃說的煞有其事,實際上韓非是為了避免讓自己的國家免受戰亂之苦,這個道理秦國上下都懂,只要是個明眼人便能看出來,不過韓非的計劃實在過于誘人,以至于大家都主動忽略了韓非后背的目的。

  由于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兩人思來想去也沒想出一個可以對付韓非的肯定計劃,備受打擊二人覺得也只有繼續從韓非身在秦國心在韓上碰碰運氣,就說韓非妨礙秦國統一大計,明面上是為了秦國考慮,背地里則是想要讓韓國遠離戰亂,別看現在韓國乖巧的如同兒子一樣,假若再出現四國聯盟的局勢,韓國肯定會立馬倒戈相向,若秦國在滅趙中失利,韓國說不定還會落井下石,韓國的存在對秦國來說始終是個威脅…隨后李斯就此向秦王上疏辯駁。韓非與李斯之政見相左,韓非欲存韓,李斯欲滅韓,這是嬴政早就知曉的事情,說實話他其實并不怎么在意兩人之間的政治斗爭,作為一個君王臣子間的彼此爭權奪利,在他眼中都算不得上什么事情,只要不做有損秦國的事情,只要對秦國有利,他巴不得兩人良性競爭,因此嬴政對李斯的奏章采取了留中不發的態度,既不表態支持李斯,同樣也不表態支持韓非,曖昧不明的態度令李斯十分的捉急。

  因為韓非子和李斯曾經是同窗,李斯深知韓非辯才了得,繼續爭辯下去,他肯定不如韓非,而且韓非比他還要精通帝王之術,韓非內心里很清楚,當初荀子教給他的東西并不全面卻一直說不上哪里不全,直到他看了韓非的著作才明白,當初荀子教給他的帝王之術似有所保留,擔心嬴政被韓非計謀所蒙蔽,故再次上疏嬴政,陳述其中利害。他說:“韓非前來,未必不是認為他能夠讓韓留存,是重韓之利益而來。他的辯論辭藻,掩飾詐謀,是想從秦國取利,窺伺著讓陛下做出對韓有利的事。我與他皆出自荀子門下,師承同一脈師父,沒人比我更了解韓非的狡詐,帝王之之術精于心計,韓非所學要比我還要更加全面,我不如韓非良多,陛下一定要小心謹慎才行。”

  帝王之術嬴政同樣不陌生,荀子所創之法,據說帝王掌握之后可以高枕無憂處理朝堂內外之事,當時荀子秘密入秦之時,柏氏一族曾與荀子談論過此事,柏氏一族擅長教導帝王,而荀子的帝王之術又是度測人之法,治人之道,與柏氏一族教導內容多有重合之處,隨后柏氏一族帝師與荀子相談甚歡,甚至柏氏一族的帝師不吝拿出柏氏一族的珍藏供荀子觀看學習,遺憾的是那時候荀子只有帝王之術的概念還沒有徹底感悟出帝王之術,即便觀看柏氏一族的珍藏也只是在心中有一個大概的雛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作為傳授教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