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638章 清修籬笆明屯田

熊貓書庫    搶救大明朝
🔊點這里聽書

  “他撤了?”朱慈烺連忙追問,“往哪兒撤?”

  閻應元被朱慈烺問得一頭霧水,撤退還能往哪兒?曲阜的東南北三面都在明軍控制下,多爾袞要撤退當然只能往西了。

  “西撤了!”閻應元說,“帶著從曲阜搶來的財貨,還抓了不少孔家子弟和曲阜軍的眷屬,一股腦往西撤了皇上,咱們要不要追啊?”

  追?哪什么去追?

  朱慈烺心說:山東諸軍的改編還沒完成呢!而且為了改編山東諸軍,朱慈烺還把手頭的八個模范步兵團給拆了——八個團拆出三十二份,每一份都是一個新編成的步兵團的底子,用來吸收山東軍的兵將。

整編完成之后,朱慈烺在山東這里就有32個由大元帥府管轄的步兵團可以用了,光是這些團就有八萬之眾!再加上黃得功和李成棟的部隊(黃得功、高杰和李成棟所部的整編還得再緩緩)和朱慈烺帶來山東的騎兵團、炮兵團,九萬人都不止了  可是現在整編不還沒完成嗎?

  整編可不是打散重編,還得整理訓練,還得重新裝備。怎么都得折騰到夏天如果多爾袞在那時還沒滾的話,朱慈烺就能發動直隸會戰或是遼西會戰了。

  但是現在,他可沒那么大膽子!

  “由他去!”朱慈烺吐了口氣,“去給黃得功傳令,讓他的人先去占地盤。”

  “喏。”

  朱慈烺留著黃得功、高杰、李成棟的部隊不整編的目的,就是拿他們應急——整編中的部隊戰斗力較弱,萬一多爾袞發了瘋打過來,得有人去把守緊要之地啊!

  現在多爾袞跑了,朱慈烺則可以用他們去收復失地。

  看在閻應元離去,陳銳也一臉輕松的對朱慈烺道:“皇上,這回不用擔心東南米貴了。”

  朱慈烺苦苦一笑:“這回是多爾袞失算了下回誰知道?這可不是個辦法啊!”

  “皇上,”陳銳道,“臣以為要穩住東南米價,就得尋找新的米糧來源如果每年能多出1000萬石,那么咱們就能逐漸存起一點米糧了。”

  朱慈烺的地盤上現在大約有1.25億人口,按照一人三石半計算,需要4.375億石米面,如果打個富裕,就是4.5億石。但是在東南這邊需要喂飽的還不止這些人,還有大量的牲畜、家禽也需要吃東西——東南貧富差距大,是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肉類家禽雞蛋的消費不少,還要釀造許多酒。

  另外,還養了許多水牛、驢子、騾馬(好馬是沒有多少的)什么的要喂養。

  所以糧食的消耗怎么都不會少于7億石!

  同時,東南、福建、廣東又種植了許多經濟作物,也占用了許多良田,從而減少了糧食供應。

  雖然蕃薯已經開始種植,但是播種面積并不很大,只是在東南一帶的山區比較多見,推廣起來也需要時間,而且也不是朱慈烺下幾道圣旨,農民就哭著喊著去種蕃薯了歷史上直到1957年,蕃薯加玉米的種植面積,占全國糧食種植總面積的比例也不到兩成。

而且清朝的乾隆嘉慶年間,這兩種作物的產量僅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幾個百分點而已  “陳先生的意思是要對安南用兵?”朱慈烺也不知怎么,聽了陳銳的話就想到發動侵略戰爭了!

  “安南?”陳銳一愣,“皇上咱們就算在安南得到1000萬石,也沒那么多船可以運啊!”

  其實安南米、暹羅米、占城米甚至爪哇米已經開始運來上海了!

  因為海關糧稅的征收,使得入口貿易的中外海商都會帶上半船的米,積少成多,一年也能有二三百萬石。

  但是再要大幅增加,譬如達到1000萬石,那可不是目前的海運能力可以辦到的。

  1000萬石約等于60萬噸,載重千噸的大帆船得600艘才能一次運完!

  朱慈烺看著陳銳:“那陳先生的意思是”

  “當然是經營山東了!”陳銳道,“萬歷年間山東有田約6175萬畝,正常的年景,怎么都能收上了6000萬石麥子。這些年雖然天氣干旱,但是高撫臺引入的蕃薯非常耐旱,在山東種植后產量不低,即便在坡地上,畝產也能達到數石之多!”

  后世紅薯的產量動輒好幾噸,的確吸引眼球。但是在明朝很難達到這樣的產量,一來是蕃薯的品種還沒有經過改良;二來是氣溫太冷。

  蕃薯是喜溫,怕冷,不耐寒的作物,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30℃。這個溫度在后世沒什么,但是擱在小冰河期的中國北方,一年當中能有幾天?

  所以山東的蕃薯產量,也就是五到七石,而且一年只能種一季,不過也相當可觀了。

  如果在江南種植,倒是可以達到十石以上但是江南的水稻畝產隨隨便便也有三四石,稻米的價格又比蕃薯貴得多,農民當然不愿意改種了。

  陳銳接著又對朱慈烺道:“現在運河以東,泰沂山以西,大片土地拋荒,無人耕種。朝廷不妨用屯田之法,諸軍募民,給予耕牛,專種蕃薯。如果能有300萬畝種植蕃薯,畝產6石,一年就是1800萬石蕃薯。朝廷一年收購到1000萬石,應該沒有什么困難!臣聽說東南有些農人會少量種些蕃薯,然后窖藏起來,以備荒年。咱們也可以這樣,在山東屯田種植蕃薯,然后加以窖藏,一年窖藏1000萬石,數年就是數千萬石,就足以應付大軍北伐消耗了。萬一東南糧荒,咱們也可以調用山東的蕃薯救急。”

  “好!”朱慈烺拍了拍巴掌,“陳先生的辦法不錯!回頭和高宏圖、左懋第他們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實行?”

  山東,聊城。

  大清皇阿瑪多爾袞并不知道自己這一退,會造成多大的禍害——他不退,仍舊占著運河以東那么多土地,朱慈烺就沒地方可以屯田種蕃薯。

  這樣東南的糧食供應總是緊巴巴的,打起仗來也放不開啊!

  當然了,多爾袞的撤退,也有他自己的盤算。他是得勝還朝,見好就收。

  打下曲阜,上上下下,也算滿載而歸了。雖然賬面上都在報虧,但是多爾袞從老八旗那些人的臉上就能看出來,他們自家都有的賺虧得是旗里的錢,賺得是自家的錢。真正大虧特虧的,估計也只有正綠旗了。

  所以還是趁早撤退吧,可別再來幾場贏不起的勝仗了。

  此外,他向西撤退,也是為了騰出一個緩沖,為營建運河防線爭取時間。

  他現在就站在毀損的聊城城頭,望著下面的正綠旗人丁忙著“扎籬笆”。

  所謂的“籬笆”,就是一道沿著大清河——大運河展開,一路修到商丘城的柵欄工事,也可以看成是一道千里長城(長約1300里)。不過城墻一時是修不起來的。

大清國窮啊,而且還虧了  所以就先用木頭修個籬笆,再每隔三十多里修一座甲喇城堡(也可以用現有的城堡改建),一共修40個甲喇城堡。也就是布署40個正綠旗的甲喇在這條千里大籬笆沿線屯墾駐守——正綠旗原本有40個甲喇,下轄200個牛錄,現在沒個甲喇抽出1個牛錄去了關外,所以還剩下160個牛錄,全都給安排在了這條長籬笆的沿線充當炮灰!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