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聽車內甘夫人答曰:“妾子年幼,偶感風寒。多有不便,望都尉見諒。”
“無妨。”李肅聞聲識人。知必何后無疑,這便心安:“速速放行。”
“喏。”上命不敢違,門候遂命人放行。
待何后車駕遠去,不見蹤跡。忽聽李肅“哎呀”聲中。兩眼一黑,轟然倒地。
“都尉!”一干人等,不知所以。急忙上前查看。門候探過鼻息,這才稍得喘息:“速取清泉!”
“喏!”
受潑面冷水一激,李肅這才悠悠回魂。
“某在何處?”
“這…”眾人面面相覷。門候言道:“都尉人在伊闕。”
李肅猛然醒悟:“不好!”
見其一驚一乍,眾人未及反應,李肅已猛然站起:“速速備馬!”
“都尉意欲何往?”門候忙問。
“切莫多問。謹守關門,勿放過一人。”李肅喝道。
“喏。”眾人不敢違命。唯目送李肅翻身上馬,直奔洛陽不提。
便有軍士,近前問道:“都尉何故如此?”
門候搖頭道:“某亦不知也。”
“莫非,與先前出關之仙人有關?”便有人窺破天機。
門候心中一動:“莫非都尉,身中仙術?”
“想來,便是如此。”眾人紛紛醒悟。
門候心知事大,猛喝一聲:“速速關門!”
“喏!”
話說,李肅馬不停蹄。直沖南郭丞相府。
“丞相何在?”
“丞相正在臺上靜養。”守門兵士,不敢怠慢。
“嗯。”李肅翻身下馬,疾步登臺:“拜見丞相。”
“噢。”董卓高臥榻上,只因李肅乃門下故吏,才得以近身。
“稟丞相,先前有千秋觀中方士甘始,輕車出關。卑下近前盤問,忽中仙術,不曾查驗,便放其離去。醒來后,方知事大。”李肅“如實”相告。
“嗯?”董卓果被驚動。睜眼問道:“車內何人。”
“乃甘夫人并其子。”李肅答曰。
“甘始無后,何來甘夫人。”董卓曾為治何苗之傷,與青牛師等,素有往來。對甘始亦知之甚祥。
“莫非是…”李肅欲言又止。
董卓如何還能不醒悟:“瞞天過海。必是太后一行。”
“卑下死罪。”李肅以頭觸地。
“不怪你。”董卓揮手道:“為仙術所攝,身不由己。”
“謝丞相不殺之恩!”李肅心中大定。
“來人。”
“卑下在。”忙將千角薊鈔入袖,牛輔應聲入殿。
“速領秦胡鐵騎,出關追擊。”董卓又沖李肅言道: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喏!”二人雙雙領命。
一來二回。待領兵出關,已過半日有余。
先前閉門鎖關。前后皆滯留大隊車馬。沿途車轍凌亂,無跡可尋。牛輔勒馬問道:“當往何處。”
李肅沉聲答曰:“若果真是太后車駕,必往魯國就藩。”
牛輔幡然醒悟:“太后麟子封魯王,正當東去。”
“然也。”李肅催促道:“沿途郵亭,皆可打探。宜當速往,遲恐不及也。”
“追!”牛輔一聲令 數千秦胡鐵蹄,呼嘯而出。尋路東進。
與此同時。
送走太后一行,秦太倉,亦經暗渠入耳室,與主記蔣干相見。
“竟有此事。”知太后輕車出關,蔣干不敢怠慢。遂入國邸,稟報公孫王后當面。
魯肅言道:“出伊闕,必奔魯國。”
公孫王后,卻沉思不語。
便在此時,又有門下游繳來報:“三千秦胡騎,正奔赴伊闕。”
“太后行蹤,董卓已知。”魯肅起身奏報:“伊闕關外,乃關東群雄割據之地,太后無人可用。此行危矣。”
“華都尉領鮮卑王騎,乘船順下伊水。覓太后母子行蹤。”公孫王后,當機立斷。
“喏!”華雄領命自去。
“伊水出南陽魯陽縣西蔓渠山”,“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於洛(水)”。換言之,此水東北流。并不向東。
主簿孫乾起身奏問:“魯國在東,太后何故南下伊闕。”
“太后此行,并無目的。”公孫王后,語出驚人:“乃以身噬虎之苦肉計也。”
雖不知個中隱情,魯肅卻亦窺得天機:“莫非,太后欲成大事乎。”
“然也。”公孫王后,輕輕頷首。
“太后既行蹤不定,王后為何命華都尉,順下伊水。”孫乾又問。
此時,魯肅如何能不知曉:“伊闕關,因兩山相對如闕門,伊水流經其間,故名之。太后既出伊闕,為留后路,必沿水岸南下。”
孫乾亦有所悟:“莫非,太后故意為之。”
魯肅為其解惑:“太后神智。以身噬虎,引董卓追殺。然苦肉計,正反區分,生死有別。若求生,必留后路。薊國水軍,縱橫四瀆。順伊水追之,正當其便。”
孫乾幡然醒悟:“原來如此。”
“當于何處上岸。”公孫王后問計。
魯肅答曰:“魯陽。”
孫乾脫口而出:“伊水出(南陽郡)魯陽(縣)。”
太后借伊水指路,必至源頭。
如此,只需薊國水軍抵達,便可循蹤而至。此乃活命之機也。
“速傳語華雄,舟至源頭。尋太后行蹤。”公孫王后當機立斷。
“喏。”
是夜。
牛輔、李肅二人,一路引兵東進。無功而返。
董卓焉能不怒。
奈何胯下創傷未愈,不敢輕動。
見牛輔六神無主。李肅咬牙進言道:“卑下前為術所惑。后又不見太后行蹤。竊以為,許是妖術作祟。”
“哦?”董卓一愣。神鬼之事,不可不信。
牛輔福靈心至:“既如此,何不請仙人指路。”
董卓病急亂投醫:“京師何人,可與千秋三師比肩?”
李肅答曰:“聞白鹿師魯女生,今在京中。何不請來一問。”
董卓這便醒悟:“可是授青牛師《五岳真形圖》者。”
“正是、正是。”牛輔搶先應答。
“速速請來。”
“喏。”
長樂道人魯女生,得嵩山玉女授《五岳真形圖》,隱居華山修煉成仙。欲取華佗《青囊經》一觀。何后不惜封華妁為吳房君,賜配薊王。方才令其得償所愿。遂傳《五岳圖》于青牛師封君達。
因有此前緣。故能被董卓,請至魚梁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