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國季季稻谷,供濟天下。內河沿海,凡水路相連,必有商船定期往來。不其港亦不例外。時至今日,沿海港津,皆有客船,如期北上,往來薊國。泊入勃海泉州港者,十之八九。
繞行半島,遠赴蒼海郡,亦不在少數。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終歸是有利可圖。
將諸葛珪父子,送上客船。諸葛玄這便返鄉,打點妥當,再北上薊國。服侍兄長。
凡有薊國海市,停經沿線港津。類似事件,層出不窮。海市十令,見慣不怪。除去南下。亦有海市,定期北上半島,或順下倭島。經停海外港津。將薊國風物,源源不斷販入蠻荒之地。漢家風尚,冠絕四海。華夏風貌,蠻夷如何能擋。海市不僅販入漢家造物,亦建起支付體系。將薊鈔的使用范圍,及貨幣規模,不斷擴大。貫穿陸地、海上,二條絲綢之路。
邪馬臺(yéǎtái)國,博多港,漸與薊國港津無異。衣食住行,好惡時興,皆與薊人比同。女王那美,遂求賜國名。因立國都于筑紫島(九州島)邪馬臺地,故劉備親賜國名為“筑紫國”。邪馬臺地改稱“福岡”。以此類推,倭女王又將三十余附屬國,自行更名筑前、筑后,豐前、豐后,肥前、肥后,壹岐、對馬,諸如此類。
督造博多港城時,大量倭人被雇傭。與薊國工匠,同吃同住,同工同勞,多半已能聽說幽州漢話。漢字雖難,終歸勤能補拙。如前所說,人類之所以被視作萬物之靈。正因天生慧根。即便如時下倭人,刀耕火種,刳木為舟,以物易物,結繩記事。身長不過六尺,心智宛如幼童…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然卻皆擁有與常人無異之學習能力。機關諸器、營造技藝,生而后熟,熟能生巧。
定居港城的漢化倭人,稱“倭戶”,與深山密林中的島夷,漸行漸遠。
編為倭戶,享有諸多便利。倭人歸屬感,油然而生。再隨船往來薊國,對大漢的認知度,不斷深刻。饒是半島南端狗奴國,亦迅速漢化。狗奴好斗勇猛,尊勇者為“熊襲”。劉備遂更其國名為熊襲,定都熊本縣,立屬國都尉領護。都城熊本,位于筑紫島中部。引“阿蘇山”中熱泉,保溫采暖。饒是隆冬時節,城中亦溫暖如春。水汽升騰,云霧飄渺,故又被島夷稱為“火之國”。
四夷皆以漢化為榮。
倭人列島,不急攻占。先將筑紫島收歸王化不遲。
就劉備所知。凡島國地形,居中多山脊,四周多平地。地勢自島中向四緣,不斷降低。尤其近海多平原。故而,藏于深山密林中的島夷,不急征服。先圈占近海平原及邊緣山地,分建城池,扼守要津。二城之間,借舟船往來,遠比橫穿島嶼易。此,亦可借薊國舟船之利。
如此一來。先造港津,再擴城邑,而后筑路修橋,通渠圩田,不斷向島嶼腹地逆進。只需占據外圍,截斷出路。十面埋伏,四面合圍。鯨吞蠶食,齊頭并進。島夷不想下山投誠,唯有不斷向深處逃逸。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如此日積月累,不斷向化。島夷悉知漢人無害,亦會主動下山,投奔城邑。人皆向好,無有例外。
涓滴成海,眾木成林。薊國風物,正潛移默化,影響世界。
薊國貌似,四平八穩,不疾不徐。然凡舶入薊國風物之地,皆經翻天覆地之巨變。得大漢注火,迅速開化。
島夷不例外,蠻夷亦不例外。
沅水中游,沅陵至辰陽;沅水上游,辰陽至黔陽,逆上鐔成水路,全線疏通。海市良匠正全力督造“機關懸樓”,牽舟引路。樓內士卒佐吏,皆就地招募,隸屬于水衡都尉。領薪俸百石至二百石不等。除去搭乘過往船只,還有公船定期往返酉口,接送輪休。待遇在五溪人中,首屈一指。
凡水衡都尉所轄,皆遷居酉口,正全力督造中的酉津城。待酉津城與山上都尉城,連成一體。當為雄城一座。海市往來,互通有無。以此城為據點,漢化不斷向周邊輻射。五溪蠻人融入薊國,指日可待。
洛陽,長信宮,長秋殿。
何太后身懷六甲,孕味十足。腹中麒麟子,日日長大。何太后越發心平氣和。清心寡欲,高屋建瓴,置身于諸事之外。
先前,之所以事事爭先,不甘人后,常忙中出錯,自亂陣腳。只因,后位不穩,朝不夕保。如今,母平子貴,皇長子已為少帝,腹中麒麟子,更貴不可言。還有何懼哉。
近日常做胎夢。問過千秋觀中高人。眾口一詞,皆說乃是大吉之兆。
何太后,更加心安。雖說貴為太后,輩分崇高。然論齒齡,不過雙十之華,遠不及而立之年。
想我大漢深宮。能年滿四十,無疾而終之太后,鳳毛麟角。足見,高處不勝寒。
深宮春秋,個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熬成孤家寡人,越發顯得親情,彌足珍貴。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能四時入宮拜見,何太后亦多欣慰。
下朝后,常二人同來。
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三宮鼎立,二面受敵。互為犄角,聯手御敵,自當無往不利。
“拜見太后。”何氏兄弟,雙雙行禮。二人皆封萬戶侯,手握重兵,位極人臣。堪稱何太后左膀右臂。
“二位兄長免禮。”簾后何太后,笑容可掬。
“太后無恙否。”起身后,大兄何進言道。
“一切安好。”何太后雙手捧腹“累日常做‘火麒天降殿前,吐出獨角童子’之胎夢,不知何故。”
“此乃火麟童子。”何苗大喜“太后腹中必是麒麟子無疑!”
“麒麟乃仁獸也。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于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大將軍何進,今為宿臣,豈是不學無術之何苗可比“漢以火興。臣竊以為,太后腹中麒麟子,遠非素王可比。”
此話,正中下懷。何太后言道“既如此,二位兄長,萬不可怠慢。天降瑞麟續大漢國祚。稍有不慎,惹怒天帝,降災異以示警,非我門之福。”
“太后,所言極是。”大將軍心領神會。
何苗仍后知后覺“太后…意欲何為?”
劉備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