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世,長沙屬揚越之地,為百越分支。春秋戰國時,長沙又屬楚國黔中郡。秦始設長沙郡,前漢另置長沙國。
今漢復置長沙郡。改撫睦為臨湘縣,為郡治,后改漢壽。隸屬荊州刺史部,下轄:臨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國)、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容陵、醴陵十三縣。凡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乃是一等一的富庶大郡。
“此郡黃巾之亂雖未波及,然卻飽受南蠻之苦。”郭嘉將長沙諸情,娓娓道來:“有武陵蠻、長沙蠻、零陵蠻等,枝屬龐雜,更加宗賊禍亂,吏治敗壞,綱常無存。荊南四郡荼毒尤烈,其中,武陵郡為荊南四郡中最西之郡,與長沙關系亦甚密切。武陵有‘五溪蠻’。因‘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謂之五溪蠻’。主事農業,以染織著稱。前漢初設置武陵郡。光武中興,趁天下大亂,武陵蠻夷特盛。常據其險隘,大寇郡縣。后被伏波將軍馬援等將討平。后逐漸南遷。桓靈以來,趁黃巾大亂,群盜蜂起,漸有死灰復燃之勢。更有甚者,蠻人常與當地宗賊,暗通曲款,里應外合,抄掠郡縣,占據要津,阻斷道路。漸成心腹大害。依嘉所料,不出數載,必生大亂。”
“南蠻種出何處?”宋奇問道。
“民間傳說,高辛氏之犬名曰盤瓠(hù),帝妻之女,乃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是為南蠻。其后滋蔓,今長沙、武陵蠻是也。與西南夷(云貴一帶蠻族),上下呼應。穿山越水,聚散無常。”郭嘉答曰。
“內有宗賊,外有南蠻。又無黃巾余部,引為助力。此行當倍加艱難。”宋奇苦笑。
“亦有利好。”郭嘉笑道:“長沙兵素以勇猛著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瑌(乳ǎn)石武夫’。疏云:‘瑌石出雁門,武夫出長沙也。’便是指長沙卒。”
“奉孝之意,募兵討賊。”宋奇言道。
“此其一也。南蠻山越,同氣連枝。王上少時南下,堆錢伐賊。平二郡山蠻之亂。后強宗驍帥,舉族北上,遷入薊國安居。若能得王上一道詔書,則大事可定矣。”郭嘉言道。
宋奇忽笑帶深意,從袖中取敕令一卷:“奉孝且看。”
郭嘉不疑有他,急忙接過。
展開一觀,頓時淚灑當場。
宋奇笑道:“王上知奉孝欲二千及冠。便成人之美,先授千石東曹掾,兼領王宮行人。待克定河南,再酌情升遷。”
東曹掾,官名。前漢丞相府,今漢三公府皆置。自三公至郡縣,皆有掾屬,人員由主官自行選用,無需朝廷任命,長官與屬吏有君臣名分。太尉府東西曹掾,秩比四百石,月五十斛。西曹掌府史署用,東曹初出督為刺史,后掌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屬為副曹官,二百石。
薊王門下署,亦設諸曹。東曹掾,六百里授予郭嘉。俸祿遠非太尉府可比。
“臣,命令。”郭嘉撣衣整冠,面北而拜。
“王上亦有留白敕令隨同送到。命我等便宜行事。”宋奇離席攙扶。正如郭嘉所思,薊王早有準備。
二人自江北登船,泛江而下。領浩浩蕩蕩薊國海市船隊,往長沙郡而來。
“今,長沙太守,是何人也?”郭嘉問道。
便有隨船市吏答曰:“乃吳(郡)人蘇代。宗賊首領,前任太守棄官而去,遂自領太守。”
“武陵太守又是何人。”
“武陵太守乃曹寅。”市吏亦有記錄。
“南蠻因何屢叛不止。”宋奇續問。
市吏答曰:“武陵等蠻,朝廷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謂賨布。乃至蠻人,反復無常。”賨布(cóngbù)乃秦漢時,南蠻所交人頭稅。蠻人謂賦為賨。據《后漢書·南蠻傳》載,漢在武陵蠻區,“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謂賨布”在。板收蠻區,除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以外,余戶每口每年交納四十錢,是為賨錢。
“大人一匹,小口二丈。”宋奇問道:“莫非此布,比蜀錦還珍貴否?”
“非也。”市吏答曰:“乃尋常麻布。只因郡縣官吏,多加盤剝。常借口品相不足,令蠻人多納十倍,乃至數十倍賨布。故蠻人時常極怒而反。更加荊州宗賊甚盛,吳人蘇代,華容貝羽,長沙區星,零、桂周朝、郭石、蘇馬,及江夏賊張虎、陳生等,各自擁兵,禍亂地方,州郡不能制,乃至亂象漸生。”
“原來如此。”宋奇輕輕頷首。便又問道:“荊州之地,何人甚有威望。”
“當屬荊州從事朱治。”市吏答曰。
“且前往拜見。”宋奇這便定計。
“喏。”市吏遂去傳命。
郭嘉笑問:“明廷欲納南蠻乎?”
“正有此意。”宋奇笑道:“益陽不過一縣之地,然南蠻卻遍及荊南四郡。若以益陽為基,合眾南蠻。則荊南四郡,當可為王上一用。”
“若得荊南四郡,荊州半幅收入囊中。再有薊國明輪船隊,往來大江南北。薊國風物,源源舶來。久必歸于王化。”郭嘉亦會其意:“‘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于我主而言。可謂‘名不虛傳’。”
宋奇笑道:“好一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誠如奉孝所言,王上雖威信天下,卻非窮兵黷武,血戰得來。而是潛移默化,如沐春風。令人欣欣然而向往之。”
“此時當有酒。”郭嘉甚是可惜。
宋奇又笑:“王上六百里來函,特意叮囑:奉孝年幼,切莫令其沉湎于酒色…”
“知我者,主公也。”郭嘉一聲嘆。
舟楫士揮動旗語,船隊這便列隊轉向,駛往洞庭湖西濱,州治漢壽縣。
漢壽縣,前漢時為武陵索縣地。今漢陽嘉三年(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位于庭湖西濱,既是荊南山區向洞庭平原過渡之地,又是各大水系注入洞庭湖必經之所。恪控漢壽,從防備及平定武陵蠻亂而言,乃上最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