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是不修邊幅的胡女。不料卻頗知禮儀。面見母親時的禮數十分周全。并無不妥。
讓劉備大為驚奇。
可再一細想,也就不奇怪了。畢竟是烏桓貴族,又內遷日久。漢話都如此流利,更何況禮儀。想必身邊就有儒師,日日隨之研習。
說到底,她也是大漢子民。
最讓劉備欣喜的是百位烏桓突騎。
精于騎射的烏桓武士不算。便是坐下那一匹匹烏桓戰馬,也是好大一筆奔馳的馬蹄金!哪一匹不作價十萬錢!
無需多言。恩師的笑容已說明一切。
見劉備顧左右而言他。恩師便說道:明日且把烏桓王妹喚來,為師為她尋個西席。
西席,便是指授業恩師。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故師曰:西席。
翌日,待劉備將烏蓮帶進學壇,只見除去恩師,堂內還端坐一人。
此人亦是劉備熟人。乃寄居白湖水榭,自號沉月閣主的士異。
沖劉備狡黠一笑。士異這便將目光投向烏蓮。審視胡女片刻,又不禁凝望劉備,眼神頗多深意。
劉備直接用白眼懟回。
根本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好嗎。
再說,彪悍如王妹,又怎會是良配?
烏桓不習跪坐。
父子男女,相對踞蹲(蹲坐)。以髡頭(光頭不留發,只在前額或兩側留一小綹)為輕便。婦人至嫁時乃養發,分為髻,著句決,飾以金碧,猶漢女有‘簂(guó)步搖’。
也就是說,此時的王妹,也是髡(kūn)頭一個!
以至于習慣了大漢風儀的劉備,根本沒發覺嘴里叼著個羊腿的髡頭少年,會是個女人!
恩師和摯友的意思,劉備都明白。想要天下名騎,籠絡這位烏桓王妹是必須的前提。可是…行美人(男)計,是不是有些下作啊。
再說,自己還年幼,根本不通男女之事啊。
看向恩師。
恩師笑著撫須:徐徐圖之。
“…”
恩師果然是恩師。
烏桓突騎對外的身份是王妹護衛。烏桓內政,皆由其自治,涿縣官吏不便插手。本朝對烏桓多行懷柔之策,只要不發生惡性事件,也就聽之任之了。
人馬具穿鎧甲。
鍛造技藝很粗糙,防護力自然也就一般。當然,這是與樓桑精卒相比。
馬鎧最初起源于戰車時代對戰馬的防護。始有皮制‘當胸’對馬匹進行單獨防護,到了當下,已有十分完備的鐵制全身鎧,魏晉時稱之為‘具裝’。
現在,就叫‘馬鎧’。或叫‘大鎧’。
馬鎧有鐵質,亦有皮質。一般由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軀干的‘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后’以及豎在尾上的‘寄生’六部分組成。戰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全身皆有鎧甲保護。
烏桓突騎的馬凱,和騎士鎧一樣。都是鐵衣、皮甲混搭。甚至還雜有獸骨縫合其上。
總之,很符合蠻族的時代風貌。
然而,在我‘桑麻為裳,樓高成夏’,的樓桑,蠻族的風格就顯得格格不入了。尤其是在校場,被崔霸、韓猛為首的驕兵悍將,連番挑落馬背。尤其是樓桑眾將身上,竟能令箭矢盡數崩落的搪瓷札甲。看的這群突騎險些崩掉眼珠。
即便是號稱射雕手的烏桓神射,也不過在札甲上崩出一個白點。
比起能挽三石弓的射雕手臉上的震驚,韓猛更是滿臉肉疼。崩掉一塊搪瓷,這塊甲片就要整個摘去,換上一片新甲。雖說爐工燒制搪瓷已十分熟練,可那也要空費少君侯私錢!
端坐在場外的劉備卻欣喜若狂。
百名突騎中竟有十多位射雕手。真不愧是王妹護衛!
黃忠亦笑。終有幾個可充作陪練的神射了。
左右看過,劉備這便向黃忠言道:校場闊而空曠,不如建滿重樓。改成競技場?
黃忠問道:敢問少主,何為競技場?
劉備這便細細說來。
黃忠聽罷,這便笑道:原來是‘演武場’。
說文解字上說:“場,祭神道也。一曰田不耕,一曰治谷田也。”場,意為祭神的平地。不事耕種的土地,以及收打、翻曬谷物的平坦地也稱之為場。
因是校場的升級建筑群,所以演武場,又叫‘大校場’。
一般來說,演武場的旁側要建一排主持練兵、教官休息、日常辦公之設施。如‘閱兵臺’及其‘三合院’形式的附屬建筑。又在三合院附近或在大門外設立臺基。臺基上做旗桿臺,以便豎桿掛旗。有的演武場還設雙旗臺。
演武場可大可小。一些大戶人家,往往在后花園辟演武場供家人練習武藝。劉備少時隨三叔練習射箭的老宅后院,便可算是一個小演武場。
比起一側建重樓的普通演武場,劉備卻決定圍繞校場,建滿一圈。
將漢代三合院,變成后世的四合院落。
三合式建筑,是當下嶺南民居的建筑類型之一。此建筑主要由三幢房子組成一個‘凹’字形。前面一幢橫置長屋,其余兩幢對稱于長屋背后兩側,當中用矮墻連接,構成后院。房屋兩側或一側,有走廊。并設斜梯通往后屋。后面的兩屋,一為廁所,一是畜舍,諸如此類。
少君侯又要大興土木?
為何我要說‘又’?
又為何我還要問?
白湖邊漸漸撤去的腳手架,和越發填滿湖岸空隙的天際線,讓早已習慣大建造的邑民們,頗為不適。聽聞藏在宗祠后的校場,要擴建成演武場,邑民們紛紛彈冠相慶。少君侯對這片哺育他的熱土,從來都滿滿的熱愛啊。
君不見就連高樓的屋檐輪廓,都被小手指粗細的鋼條包滿。
據說此能防雷擊。
反正,無論電閃雷鳴,疾風驟雨,樓桑依舊穩如泰山。
規劃中的演武場四周重樓,高低有序。地下為囚牢。一層為大馬廄、草料房、鞍具房、工具房、兵器室。二層是兵營、學堂、醫館、病舍、南側二層之上建觀禮臺。
東西二側,設有進出的門洞和譙樓(城樓)。
北側還有三樓、四樓、五樓。三樓前部是觀禮臺,后為部將精舍。四樓前部同是觀禮臺,后部亦是精舍。五樓為少君侯獨享。
待建成,名騎精卒皆駐于此。日日訓練,殺聲震天。恰逢列陣比試,宗人附民、學生游子皆登臺觀賞。遂成一景。又因校場在西,背靠野林。遂得名:西林烽鼓。
“軍中耳目,當用烽鼓,烽可遙見,鼓可遙聞,形聲相傳,須臾百里,非人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