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一十五章,電影的時代(3)

熊貓書庫    1855美國大亨
🔊點這里聽書

  《安妮日記》的首映,不僅僅有著政治上的意義,后世的影評家往往將這部電影的出現,視作是電影藝術的開始。雖然愛迪生拍攝的《歌手》才是第一部有情節的有聲電影,但是顯然,它完全被遺忘,在后來,說起最早的有聲電影,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安妮日記》。據說在后世的某個電影學院招生考試的時候,就出了“最早的有情節的有聲電影是哪一部”的題目。多數的考生的答案都是《安妮日記》,只有極少數的幾個人才回答說是《歌手》。更要命的是這幾個回答是《歌手》的考生,在這道題上面還被扣了分。

  而在二十一世紀初,美國電影協會發起的“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的民意調查中,這部在一百年以前拍攝的電影卻高居榜首。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我們現在有關電影的大部分的創作手法——無論是鏡頭的使用,還是剪切,還是特技,還是音樂的配合,這一切幾乎全都來自《安妮日記》。可以說,《安妮日記》是一個十足的奇跡——它的出現讓電影這種新興的藝術幾乎沒有了青澀的童年時代,而是一步就邁入了繁花盛開的五月。它的成功啟迪了無數后來的電影人,雖然因為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事實上,以今天的眼光,這部電影還有不少的瑕疵,但即使如此,直到今天,這部電影依舊有著震撼心靈的力量。而且當我們認真的研究此后的任何一部成功的電影的時候,我們都能在其中看到《安妮日記》的影子…”

  如果說百年之后,這部影片都能讓觀眾感到回味悠長的話,那在這個時代,它就直接讓無數人瘋狂了。在紐約,海蒂和凱蒂已經把這部電影看了整整六遍了,但這并不是最高記錄,最高紀錄是一位美國大媽,她靠著高價從別人手里買票的方式,在一周的時間里,整整看了二十遍!

  這種瘋狂當然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現在你翻開各種報紙的娛樂榜,幾乎都可以看到有關這部電影的報道。似乎不報道一下這部電影,就不算媒體了一樣。當然報道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門,有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分析,然后高呼科學萬歲的,比如《科學》雜志上的一篇報道:

  “《安妮日記》標志著有聲電影的成熟,相比愛迪生的有聲電影,《安妮日記》開創性的音軌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技術完美的解決了聲音和畫面的同步問題,而且《安妮日記》中采用的多聲軌技術更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場聽覺的盛宴。當電影中的炮聲響起的時候,一些經歷過戰爭的觀眾甚至立刻就做出了臥倒的動作,這充分說明了這部電影的音效的逼真程度。而在表現音樂方面,以前無論是我們在留聲機里,或者是在收音機里聽到的音樂,和電影中的一比,都相差懸殊。老實說,電影中的音樂效果已經非常接近現場演奏了,很多人甚至都懷疑后.臺是不是藏著一支交響樂隊。我先也許只有最專業的那些耳朵才能聽出這不是藏在后.臺的交響樂隊在進行現場演奏。

  不僅僅是音效技術,在《安妮日記》中,攝影技術的進步也是極其明顯的。我們在觀看《安妮日記》的時候能夠發現它和以前的那些電影的巨大區別。首先,相比以前的那些電影,《安妮日記》中人物的動作要顯得流暢得多。這是因為在《安妮日記》的拍攝中,攝影機每秒鐘能拍攝24張照片,遠遠超過以前16張每秒的速度。同時我們也能注意到,《安妮日記》中的畫面的分辨率也要遠遠高于此前的一些電影,這種優勢來源于兩點,一是攝影機本身。就我們了解,用于拍攝這部電影的攝影機都是在克利夫蘭大學實驗室里制造出來的,這也就是說,這種攝影機并不是現在市場上能夠買到的通常產品。為了了解這些攝影機,本刊的記者在獲得了允許后采訪了克利夫蘭大學實驗室光學研究所的彼得研究員,他告訴我們,在這些攝影機的鏡頭上,使用了很多用于最精密的天文望遠鏡的相關技術,例如非球面高透明度特種光學玻璃鏡片,以及復雜的鏡片組合:

  ‘為了保證圖片的高質量,我們將這些攝影機的鏡頭造得相當的龐大,是的,我們是按照制造天文望遠鏡的標準來制造它們的。這當然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鏡頭加上攝影機太重了,以至于穩定的移動變得很困難。而導演很多時候都要求攝影機能夠跟隨著演員移動,甚至是快速的移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模仿鐵路,在所有需要攝影機移動的場景處,都預先準備好鐵軌,然后將攝影機架設在上面…’

  除了高解像度的鏡頭,高解像度的膠卷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部電影的拍攝,所用的膠卷也都是與眾不同的高解像度膠卷,它們的銀粒的大小要比通常的膠卷小很多,當然,這也意味著更高的投資…很顯然,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這些全新的技術未必會立刻進入人們的生活,甚至考慮到高昂的成本,下一部有聲電影是不是還能保持這樣的水平都很難說,但無論如何,科學技術正在以巨大的力量影響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此前即使是在最離奇的夢幻中也不會出現的東西迅速的變成了現實。我們相信科學必定能帶領人類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有些媒體則從電影藝術本身來分析這部作品的意義,比如巴黎的《藝術家》雜志:

  “相比以前的那些電影,《安妮日記》除了它深刻的社會意義之外,還有更為久遠的意義,那就是它的藝術創新。在《安妮日記》之前,電影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它們只是技術的驗證或者是炫耀,以及低俗的獵奇而已。但是,《安妮日記》不同,(雖然它使用了更多的更先進的技術,但它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完成藝術上的創造)它是偉大的藝術杰作,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它足以流傳千古。我敢肯定,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更為先進的技術,以及用這樣的技術拍攝的無數的電影。但是熱愛藝術的人們卻絕不會忘記這部偉大的電影。在這里請允許我向創作了這件偉大的,不朽的藝術品的大師們脫帽致敬,并借用偉大的莎士比亞的詩歌來表達我對這部偉大的作品的贊頌:

  ‘你的永恒之夏不會凋謝,

  也不會失去你所擁有的美;

  死神不能夸口你在他的陰影中徘徊,

  當你在這永恒的詩行中得到永生;

  只要人們能呼吸,眼睛能看見,

  只要此詩長存,它將使你永恒。’

  在電影成為一種藝術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訴諸于視覺的偉大藝術——繪畫,也有了訴諸于聽覺的偉大藝術——音樂,還有善于用故事來打動靈魂的史詩、小說、戲劇。而這一切,都在《安妮日記》所創造的電影藝術中被綜合了起來。有些不敏感的人僅僅將它視為是舞臺上的戲劇的一個擴展,但這并不確切,首先,觀眾在觀看戲劇的時候,他的視角是固定的,很多表現手法都會受這個固定的視角的限制,比如說在一些小說中非常經典傳神的小動作,表情,在舞臺上幾乎都是無法表現的,因為即使你做了,觀眾也看不到。而且它也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像電影那樣展示出寬闊的場景。它也不存在向《安妮日記》中那樣的藝術化的攝像機的運用。電影不是舞臺的簡單擴大,它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段,藝術特點…”

  不過最能證明《安妮日記》這部電影的熱度的,歸根到底,還是票房收入。在這部電影中,新建立的“夢工廠”電影公司花掉了大約7萬美元(一些以后用得到的固定資產投資并沒有計算在內),雖然觀看者很踴躍,但是考慮到劇場分走了接近一半的收益,這個投資并沒有迅速的被收回來。這使得埃德蒙多很有些憂心忡忡。不過麥克唐納財團并沒有太過逼迫他,因為無論是麥克唐納財團還是艾德蒙本人都能肯定,電影一定能賺大錢的,如今限制著這部電影的賺錢的速度的只有一樣東西了,那就是放映機太少。如果美國的放映機夠多的話,依著現在市場的熱度,這些投資早就賺回來了。當然,借了錢終歸是借了錢,該還錢還是要還錢的。不然不好做賬目呀。不過麥克唐納財團非常厚道,允許埃德蒙多他們借新債還舊債。

  麥克唐納當然也不是完全看到遠景,事實上,麥克唐納作為一個整體到是早就賺了,那些急于購買放映機的劇場經理們,在同樣新建立的“美國特種光學設備公司”的門口排出的隊伍都能延伸到兩條街外面去。僅僅拿到手里的訂金就已經超過整個電影的成本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