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有朝廷,無公道第七百三十二章有朝廷,無公道 蘇~州府城一處尋常宅院,兩個披著官制斗篷的中年人進了院子,縮手跺腳不已,嘴里念著這江南怎么比臺灣冷了這么多。
“喲,朱縣爺杜縣爺…稍待,小的這就去張羅茶水!是啊,江南這冬日可不比臺灣,冷著呢!這里是挺偏的,龍門那租價太貴,好不容易在這里租下宅院…”
管事念叨著將兩人迎進廂房,還順手扶了扶門口歪了一半的豎長牌匾,上面寫著“福~建臺灣府江南公會”。
英華所謂“公會”涵義太廣,就是大家一起湊份子辦事,只求維持,不求獲利的“事業單位”,要獲利那就得叫公司了。最常見的是官府、工商聯會和院事一同在要緊地點辦的招待所,工商、官員來往,都能享受便利,這里就是臺灣府的官府和工商立足江南的會所。
應天府就有眾多縣府的“公會”,龍門更是熱鬧,一些偏遠縣府因為財力貧弱,無力立足龍門,就跑到蘇松一帶建公會。聽管事的招呼,這兩人竟是臺灣府的兩位知縣。
熱茶下腹,紅暈上臉,兩人才似乎活了過來。
臺灣府嘉義知縣杜君英埋怨道:“日本人也在搶咱們的鹿皮生意,知府也不跟巡撫嘮叨下,讓朝廷再抬抬夷貨的海關稅。賣跌了價,縣里那幫父老還不得用唾沫活淹了我!?”
鳳山知縣朱一貴苦笑:“海關稅的權柄在計司手里,找知府巡撫甚至湯豆腐都沒用處。別忘了咱們來江南,更主要是跟文部屈尚書爭助學銀子,那可是上萬兩,咱們嘉義鳳山兩縣…”
正說話時,一個中年儒士帶著幾個隨從進了院子,卻是福~建巡撫楊文齊,皇帝老嫡系向懷良的女婿,現任川陜總督楊俊禮的族弟。兩人趕緊起身長拜,楊文齊拱手回拜,一臉熱絡地招呼著:“朱王爺、杜大帥,二位居然也來這江南湊熱鬧了。”
圣道四年,英華收福~建,臺灣也收歸囊中,立了王號的朱一貴和自封大元帥的杜君英迫于大勢,不得不向英華俯首稱臣。每人分了個知縣,收攏各自部眾,安安生生過起自己的小日子。
轉眼六七年過去了,朝廷從農工商醫教學等各個途徑滲透下來,加之一直刻意安撫朱杜兩人,由著他們連任知縣,部眾再沒了追著誰舉大事的心思,開始跟其他地方上的民人一樣,在“國賦”、“省賦”、“府賦”和“縣賦”之間來回計較,為自己爭取好處。兩人原本一是反王一是反帥,現在也被部眾推著,過上了英華所有知~縣都痛并快樂著的日子。
英華官制異于明清,巡撫、知府和知縣雖有上下屬關系,卻并非完全統括對應,相互之間禮節沒那么嚴謹,而楊文齊叫著兩人原本很忌諱的外號,反而是親熱之舉。
一番客套后,朱杜二人就開始訴苦了,“咱們臺灣府本就是偏地,嘉義鳳山更是…窮啊…”
楊文齊笑著聽完兩人嘮叨,他本就是來江南遍訪福建縣府公會,替地方官府和工商解憂的,江南新定,大把商機,他身為一省父母,自然得撥馬在前,為一省謀福利。
不過這笑容也是虛應故事,兩人的訴苦更是沒往心里去,嘉義鳳山兩縣跟其他地方不同,幾乎就是朱杜二人的私人地盤,雖有基層官府框著,朝廷法令刷著,兩人其實已經不能在縣里呼風喚雨,但從臺灣府到福~建省,都還不太把這兩縣當自己人看。
敷衍過了兩人,楊文齊拔腳就朝另一處廂房走去,那里人生鼎沸,正是臺灣府的工商和院事,他自然對這些人更為在意。
朱一貴杜君英再落座時,心口也跟手里的茶杯一樣,由熱轉涼。
杜君英微微苦澀地道:“王爺…咱們終究不被當作自己人看啊。”
朱一貴壓下心緒,一邊翻開報紙,一邊為楊文齊說話:“咱們把得縣里太緊,也不怪朝廷。”
杜君英忽然冷了腔調:“王爺,你還真當自己是個小小知縣?當年咱們一同起事,要為天下人討公道的宏愿,就這么丟掉了?王爺…你真的甘心!?”
朱一貴眼角一跳,低叱道:“你還在胡思亂想?有這個朝廷討公道,咱們就得讓賢!我甘心…我甘心得很!”
杜君英悶了會,不服氣地道:“天下哪有公道的朝廷!?頭上有朝廷,就有不公道!”
朱一貴許久沒說話,靜靜看完報紙,然后兩眼望著屋梁,眼瞳里升起光彩:“杜帥啊,你說得沒錯,再好的朝廷,都有不公道,就像咱們掌著兩縣,平日不也是護著族人親友,為著他們的利,損其他小民利時眉頭都不皺么?”
“你說得沒錯…我是不甘心,我才四十歲,天下這么大,我當然想著干大事業!可在朝廷的眼里,我們始終得不了信任,這知縣就是頂天了。”
杜君英呼吸也重了,咬牙道:“咱們在縣里努努力,也能…實在不濟,拉到南州去拓片地立個國也成!”
朱一貴呸了他一口:“想什么呢!?你還以為咱們還是王爺,還是大帥?你相不相信,你再去振臂一呼,當年跟你起事的老伙計,十個里面能應你的絕不超過三個?就算咱們兩縣都能動,區區十來萬人,澎湖的一千灰衣就能把咱們滅了。還拉去南州?南州那幾家公司在臺灣兜了幾圈,有幾人愿去?最后不還是全抓了土人抵數?”
杜君英不說話了,眼珠子卻轉著,顯然是在認真地想著“大業”。
卻聽朱一貴道:“你剛才說的話提醒了我,皇帝開了新的天下,如今的世道,跟以往再不一樣了。如此這世道,權勢在誰手里?咱們這些官老爺手里?咱們自己再明白不過,官老爺得為工商,為農人奔忙,還得跟那幫院事干仗,什么知縣知府巡撫,其實就是個敲鑼勸事的,真正讓朝廷,讓皇帝上心的動靜,不在官府,在東西院,在民間…”
想到那楊文齊馬馬虎虎敷衍過自己,一門心思就去籠絡旁邊廂房的院事和工商,杜君英也郁悶地點了點頭。
朱一貴拍了拍報紙:“公道,你說得好哇,有朝廷,就沒公道!公道在民間,不在朝堂。這公道…才是我能大展身手的好地方。”
杜君英側頭去看報紙,有龍門出的《江南時報》,首版標題是“漕幫呈請加行腳,羅教鼓噪竟作惡”,而另一份是嶺南老報《正氣》,首版標題是“天子腳下威儀重,行營門外血重重”。
兩份報紙說的是一件事,接手漕運的船業公司漕幫船夫覺得官定的腳錢太低,齊聚龍門請愿,不知道是因鑾駕就在龍門,官府反應過激,還是漕幫背后有羅教這類江南早有的教會蠱惑,兩方起了肢體沖突,傷了十多人。
兩份報紙立場不一,各有偏幫,但杜君英卻沒看出,跟朱一貴所說的“大展身手”有什么關系。
“民心、民情、民聲,大帥啊,咱們縣院的院事都是族人鄉親,沒覺出什么。可外縣的院事卻不一般,而咱們遇上府院的院事,省院的院事,都還得拱手行禮。遇上東西兩院的國院院事,那些老爺簡直就當咱們是小民,他們是官老爺…”
朱一貴越想越通透,話也說得深了。
“就說這事,官府處置,沒敢給這些漕幫扣上邪教的帽子,是皇上仁德,朝廷憐憫?不是,是民聲廣開,有讀書人,有江南的國院院事替他們討公道!皇上擺開了一盤大棋局,讓大家都入局,以天下大利定天下,就得讓大家都能說話,就算是卒子,也得有自己的步子可走…”
話語間,朱一貴似乎也堅定了自己的決心:“既然有這么一盤棋,卒子也能自己動,我朱一貴,為什么不能成那過河的卒子,一步步去拱那將帥?”
杜君英呆呆地聽著,他還是不懂:“王爺,你到底有什么盤算?”
朱一貴捏拳道:“我這就寫辭文!再不當什么知縣了,大帥,今年福~建選國院院事,你得扶著我上去!就算選不入國院,先入省院也是好的。”
杜君英皺眉:“院事?那幫只知道挑剔、發牢騷,在官府面前擺架子的廢物,跟他們混在一起?”
朱一貴冷笑道:“他們之所以廢物,是因為他們并不知道,他們手里握著最能威脅到這個朝廷的武器,那就是公道!”
龍門,孔興聿住所,一群短打麻衣人和一群儒衫士子正面對面,高談闊論,如先秦一般辯難。而孔興聿則端坐一側,左望望右看看,顯得很是迷惘。
“天人之倫,重在公道!無公道,人人自利而相害!公道仁人,這是我們墨社跟儒家相通的根底!”
“你們墨社講的兼愛,比人人皆一更近一步,我儒家倫常該放在何處?仁者,人也,失了人之倫常,私道不具,又何談公道?咱們墨仁兩家,就沒可能并在一起!”
“孔先生立仁學,非純言孔圣之儒。而今工商群起,無人代言農稼,墨社以扶弱為志,儒家以平天下為志,既道相同,又都言仁,為何不能舍小異而求大同?”
“只以強弱論公道,天理又何在?平天下是循理求仁,而不是求一灘死水,我們仁學扶理,不扶弱!”
一方是墨社人馬,一方是孔興聿旗下的仁學人馬,爭得不可開交,但爭吵的目的,卻是求兩派合一。
可爭到這個地步,兩方差距太大,怎么也是沒辦法湊在一起了,一個短打麻衣人起身,朝孔興聿遺憾地行禮道:“孔先生,你們仁學幾乎就是天道一黨,既如此,就該亮明了根基,何苦套上仁儒之衣?”
他挺身長立,衣衫雖樸素,卻有一股傲然于天地的風骨,兩眼目光飄渺,竟像是半瞎了,但這無礙他鏗鏘話語的勁力:“道黨再有天理,人間總有疾苦!朝廷官府再仁德,也難免鄉里倒餓殍。我們墨社,不問世事背后的道理,只管眼中所見的公道…”
“我們眼中能見什么?便是黃埔那等首善之地,也有倒斃于道的乞人,萬民稱頌的清官治下,也有欺壓良民的惡吏。更不用說,工商盛,農稼傷,鎮里抬貨歡笑,鄉間扶苗哭號!”
“工商盛,也是人人皆利嗎?國中婦人喜珍珠,一粒就是珠民一年壽命。安南煤東食魚翅,一斤魚翅,就是瓊州漁民一條人命。一尺青綢是便宜,織工月織千尺,所得卻不到百尺…”
“公道!我們墨社之人,沒看到公道,反而看到這天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請教孔先生,你的仁學之說,對此有何道理可言?請教孔先生,你的仁學,要為誰而言?就為道理?道理都要握在人手,不為人而言的道理,如何能成一學!?”
這個四十多歲的麻衣人一番言語,連孔興聿都覺招架不住,壓住抹汗的沖動,孔興聿嘆道:“近人兄,白玉總有微瑕,管中總能見到斑點,立學求道,都是心懷天下,怎么能拘于…”
那人卻搖頭道:“我見不得天下,就只見一斑,既那斑在,就要求個公道!”
兩人再無話說,待那人轉身走了,孔興聿搖頭深嘆:“都說汪士慎是汪瞎子,我看他才把這天下看得最清,可什么公道…天底下,就從沒有,也不可能有他們要的公道。”
羅店黃家村私塾里,百數人濟濟一堂,煙霧繚繞,就聽米五娘如仙音一般吟唱著,這是在誦念寶卷。
寶卷誦畢,百數香火捧起,在米五娘的低喝中,黃家村的村人朝著“寶座”叩拜不停。
“一層老母三拜一叩…”
“二層老母三拜三叩…”
“無生老母九拜九叩…”
禮成,米五娘端坐圣姑蓮花座,其實也就是一圈蓬葉繞起來的書案,她俯視這伙新入幫的教眾,心中充滿了成就感,異地再起,總算有了好的開始。
“世間有朝廷,天下無公道…”
她沉沉說著,隨著她的話語,以及這些日子來,妖孽橫行村里的事實,“力殺妖孽”的經歷,朝廷等于妖孽的概念,一分分地凝了又凝。
“侍奉無生老母,避開紅陽劫數,回到真空家鄉,我們就得一心為公,再不藏私。人上就是老母,大家都是兄弟,這是白蓮的公道…”
隨著米五娘熟捻的話語響起,十多護法巡行教民之間,將教民奉上的銀錢、田契一一收下,有遲疑或沒交的,護法也不出聲,只是牢牢記下該人姓名形貌。
“老母傳下真經,我就是受經人,我就是白蓮圣姑,我請下老母時的話,就是老母的法旨…而你們若是心誠,若是有功,自然也能領得職司,更近老母一層。”
米五娘看向頭排,一個個分封了引頭、香頭,點到許三時,加重了語氣:“許三,你來作黃家村的堂頭。”
許三大喜,蓬蓬朝米五娘叩首。
“我是堂頭了!”
散了壇,許三還被留了下來,許久后,出了香壇,許三滿心歡悅,就覺自己魂魄已經牢牢有依,作什么都無所畏懼。當然,接下來的事,更不值得大驚小怪,也不能三心二意。
“王黑子、顧長腿…一家家地滅!連家財都不愿獻,他們都被妖孽蒙了心,留不得!”
對身后十來個壯丁這么說著,說到“留不得”時,牙咬得格格作響。
正要出發,小姑娘出了香壇,許三下意識地喚著大丫頭。
女兒許福娣細眉豎起,不悅地道:“許堂頭,你忘了在老母下念過的經言?你再不是我爹爹,我現在是圣姑座下弟子,你還不行禮!?”
許三心中微微一抖,看著女兒那刻意擺出來的冷臉,覺得極為陌生,可轉瞬間,香壇下的經言涌上心頭,又覺得自己還把女兒當女兒這念頭也極為陌生。
圣姑的嫡傳弟子地位超絕,即便是圣姑身邊那些護法,也要行三拜之禮,他這種小頭目,常禮也要一跪三拜。
他堆起笑容,雙膝跪倒,朝著女兒叩頭道:“小圣姑在上,請受堂口許三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