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成子文認識蘇澤,卻不認識他身邊的富貴中年人。
但是從他的衣著上看,這人應該也不俗。
蘇澤很快就介紹道:
“這位是武清伯世子李文全李公。”
果然是李文全。
成子文向李文全行禮,李文全連忙回了一個全禮。
這年頭還是文官最大,成子文是登萊巡撫,而倭銀公司的業務都在登萊,如果不是他還有一個武清伯世子的身份,反而要向成子文求見。
成子文剛剛和劉知節交談,也算是有了思想準備,但是蘇澤真的來求見之后,成子文還是有些驚訝,甚至成子文心中還生出了一絲惶恐。
這種惶恐正如自己當年第一次被閣臣接見時候那樣,可蘇澤明明只是從四品,還沒自己這個登萊巡撫官大,這是怎么回事?
成子文還沒搞清楚自己這番情緒到底是哪里來的,他又說道:
“蘇翰林來,是為了詢問老夫上任登萊之后的主張吧?”
說完這句話,成子文更后悔了!
怎么搞得自己好像是給閣老匯報工作的一樣?把姿態擺的這么低?
就像是蘇澤過來是為了聽取自己匯報上任計劃一樣!
成子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今日為何會如此進退失據,他可是官場沉浮了幾十年的老油條了啊!
好在蘇澤的態度也不倨傲,姿態也很低,他連忙說道:
“成大人何出此言?蘇某見識淺薄,又如何能置喙成大人的施政?蘇某近日來,也是受武清伯世子所托,才來拜見成大人的。”
你見識淺薄?
那滿朝文武是什么?
成子文心中吐槽,他還是說道:
“李世子是為了倭銀公司的事情來的吧?”
李文全連連點頭。
這次登萊巡撫更易,最擔心的就是李文全了。
倭銀公司的主要業務都在萊州,因為公司的特許經營權就是鑄幣火耗優惠,需要萊州的鑄幣廠配合。
而倭銀公司通航的主要就是北方的幾個港口,所以登萊巡撫確實是會影響公司業務的。
好在成子文倒是不歧視商業,他對李文全的態度還算是熱情,兩人簡單交談了一下之后,很快就達成了共識。
成子文的態度也很明確,倭銀公司在登萊開展正常業務,登萊巡撫衙門自然是的。
這次交談算是賓主盡歡,等說到了最后,蘇澤還是問道:
“成大人,我身為《樂府新報》的編輯,也還是想要代替讀者問一下,您對登萊日后是怎么看的?”
這還不是在問政!?
成子文倒是也不惱怒,剛剛的交談中他察覺到了蘇澤對自己的尊重,成子文立刻說道:
“涂巡撫做的不錯,成某上任之后,蕭規曹隨即可。”
蘇澤皺起眉頭,成子文忍不住問道:
“蘇翰林以為不妥?”
蘇澤連忙說道:
“豈敢豈敢,成大人久歷地方,自然要比我這個一天父母官都沒當過的要懂如何施政。”
成子文也是人精了,他看出蘇澤有所保留,于是說道:
“蘇翰林,世人都說,這登萊的都是你一封封奏疏堆起來的,如今我就要上任登萊,免得以后你用奏疏彈劾我,有什么還是說出來吧。”
眾人哈哈一笑,這個玩笑過后,在場眾人的關系又拉近了一些。
蘇澤于是說道:
“成大人,您以為登萊能,是因為什么?”
成子文思考了一下說道:
“自然還是因為登萊率先開海。”
蘇澤贊許說道:
“成大人高見!比起南方的港口,登萊的優勢也就是率先開海而已。”
但是成子文卻不是那種務虛的官員,他皺眉說道:
“蘇翰林也有些偏頗了,登萊的港口水深容易通航,又距離朝鮮倭國很近,無論是地理還是區位,優勢都明顯。”
“相比之下,廣西就沒有這樣的良港。”
蘇澤搖頭說道:
“僅僅是港口,能帶動富庶的僅是一城之地。”
“成大人,您可知道,戶部統計了今年上半年,各港口停泊商船的船次。”
“如今我大明,停靠船次最多的港口還是萊州港,但是登萊二港,再加上直沽的港口,都比不上江南江海港口的停泊次數。“
成子文看向蘇澤。
“長江能通航海船,如今沿江的城市都已經開埠,越來越多的商船開始集中在南直隸。”
蘇澤也嘆息,北方就算是有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再加上政策優勢,但是商人們還是會用腳投票,更愿意停靠江南。
沒辦法,長江水道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黃金的水道了!
如今的長江航道,可以容納幾乎所有的中小型海船,也就說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都可以算作海岸線,這些沿江城市等同于沿海城市。
這樣一條黃金水道還能伸入腹地,溝通長江流域的大市場。
而長江沿岸區域,一直都是富庶地區。
工業生產,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更加專業化和精細化。
比如生產蒸汽機的工廠,它需要煉鋼廠提供優質鋼材,需要加工廠制作合格的零件,還需要各種配套的工廠,最終蒸汽機工廠負責組裝,運送到山西的煤礦里。
在北方,這些零部件的運輸就要浪費不少時間和金錢,而在長江水道上,這些工廠只要沿江分布,商船就可以一下子將他們都拉到蒸汽機工廠去。
如今長江流域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產業集群。
相比之下,登萊的港口同樣是良港,但是缺乏內陸縱深。
而且蘇澤也擔憂,登萊搞貿易來錢來容易了,如果最后放棄工業,專門搞貿易和金融怎么辦?
這倒不是說貿易和金融不來錢,但是在這個物流遠不如原時空的時代,工業化才是能讓大明現代化的唯一道路。
成子文思考了一下,突然說道:
“蘇翰林的是要修鐵路?”
蘇澤本以為自己還要再花費口舌,卻沒想到成子文一下子就明白了。
蘇澤只能感慨,能做到一方大員的,果然都是有能力有眼光的!
“成大人高見!蘇某就是為了這件事來的!”
“如果貨物只在登萊二港流轉,那于整個民間是無益的,過量的銀元反而會傷害百姓。”
成子文連連點頭。
這個道理讀書人自然明白,財富的增長如果都集中到有錢人手里,必然會導致普通百姓受損,這對于朝廷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用原時空的話說,就是紅利沒有惠及百姓,大額資金都在空轉,最終就是通貨膨脹,普通人實際購買力下降。
蘇澤擔憂的也就是這樣,登萊港口是不錯,但是并沒有惠及到周圍的府縣,如果這樣下去,那往來港口的海商,和港口以外的內陸百姓,完全就是兩個物種了。
矛盾和仇恨就會積累,國家就會更加不穩定。
“如果能修建一條鐵路,從登萊出發,連通大明府。”
“那樣一來,登萊的海港,就可以和大明府的大運河連通,貨物流轉更加方便,沿途的百姓也能因此獲利。”
“成大人以為如何?”
從萊州到大明府的鐵路?
這個宏偉藍圖,讓成子文心一顫。
這么長的鐵路,維護費用要多么夸張啊!
蘇澤又說道:
“成大人,如今山西已經出現了一物,名為蒸汽機,原本是用來在煤礦抽水的。”
“范氏煤礦的工匠們,改進了蒸汽機,已經研制出可以拖著礦車自動運行的蒸汽機了。”
其實從抽水到牽引馬車,這里的技術難度并不高。
大同范氏的這個技術也沒有多先進,牽引的礦車速度還不如馬拉礦車。
但是只要走出了技術道路,距離可以真正使用的蒸汽火車也就不遠了!
可等完全體的蒸汽火車頭建造出來,再進行鐵路建設也就太晚了。
鐵路建設是一件費時費力,建設周期漫長的基礎工作,尤其是大明這樣地大物博的地方,如果不提前規劃建設,又如何能趕上突飛猛進的工業狂潮?
這條溝通運河水道和海運樞紐的鐵路,能夠讓沿線的城鎮都起來,在北方也建立一座工業基地出來。
這才是蘇澤此行的重要目的。
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簡單,成子文也明白了這條鐵路的巨大收益。
但是他是從基層一步步升上去的,對于人性有很深的理解,成子文擔憂的說道:
“可是這可不容易啊,直沽鐵路是聯通京師的,吳淞鐵路也不用說了,江南本來就富庶。”
“這萊濟鐵路要怎么募資?”
蘇澤笑著說道:
“這正是蘇某來和成大人商議的。”
“鐵路募資也是權益之策,鐵路和道路一樣,最后必然是國有的。”
成子文點頭,鐵路其實和道路運河一樣,確實不適合私有。
“所以萊濟鐵路還是需要以官方主導,正好朝廷要實行分稅改革,這筆錢應該有登萊巡撫衙門來出。”
“登萊巡撫衙門能有這么多錢嗎?”
這時候李文全說道:
“倭銀公司的總部準備遷往萊州,以后倭銀公司的稅收就要在登萊解送。”
李文全又表態說道:“倭銀公司也準備在萊州建設煉鋼廠、焦化廠、水泥廠和機械廠,這些工廠也會交稅。”
成子文心一顫。
他原來以為懷慶府的投資已經足夠大了,沒想到倭銀公司在登萊的投資更是巨大!
如果這些稅收都能征收上來,登萊地方官府,還真有錢湊齊這萊濟鐵路的啟動資金!
畢竟鐵路是一段一段修的,又不是要一下子掏出來整條鐵路的錢。
達成共識之后,成子文又和李文全詳談了一番,將很多細節敲定之后,蘇澤這才主動告辭。
等蘇澤離開之后,成子文心潮澎拜。
本以為自己到登萊,就要蕭規曹隨,在登萊巡撫任上等待致仕。
這倒不是不好,成子文很長一段時間的追求,就是在富庶穩定的地方當官養老。
可從廣西來京,成子文又有些不甘心,自己為官幾十年,一直都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
如今大好機會放在眼前,成子文豈能錯過?
這時候成子文才明白,原來人人都可以稱為“蘇黨”。
試問這朝堂上戲啊,但凡有點政治理想的,誰不想要做點實績出來?
而蘇澤是能夠幫你成就夢想的人,你啊不跟著他走怎么辦——
“辛苦世子了。”
馬車上,蘇澤向李文全表示了感謝。
李文全歸京之后,被蘇澤拉著見了劉知節和成子文,連續許下了諸多承諾。
李文全笑了笑說道:“蘇翰林哪里話,李某能有今天,都是蘇翰林提點的。”
“再說了,這些投資原本就是倭銀公司要做的,否則這些銀元躺在賬上才是最大的浪費。”
倭銀公司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公經濟體了,李文全在這個位置上,只能竭盡全力的學習進步,才能勉強控制住這艘“巨輪”。
李文全也是惡補了一些經濟上的理論,也明白資金流動起來才有意義。
而且倭銀公司的利潤如果單純依靠特許經營,那抗風險能力也太差了。
而且倭銀貿易的利潤也是在下降的,利用初期的巨額利潤投資建設工廠,這才是長久之道。
不過兩人的關系已經十分親近了,不需要過多的寒暄客套。
蘇澤說完之后,又關心起了李文全的家事。
“昨日聽殿下說,武清伯他老人家這些日子天天盯在田里?”
說到這里,李文全長長嘆氣!
他實在是不理解,武清伯這位大明第一躺贏家,為什么不好好躺著,一大把年級,還為了種糧大賽的一千銀元獎金,日夜守在田里。
女兒是皇帝的貴妃,外孫是當朝太子,兒子執掌近百萬銀元的商業帝國,武清伯為了這一千銀元獎金還差點中暑了!
按照武清伯李偉的說法,這幾天是大賽的關鍵時刻,周圍幾個田莊的勛貴,可能為了贏投機跳墻,派人破壞莊稼,所以他只能日夜守著。
蘇澤聽完也是露出笑容,也虧著武清伯如此的敬業,給肥田粉打響了。
過兩天就是頒獎的時候,再讓《樂府新報》來一篇專訪,肥田粉的名氣就打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