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191 想要什么賞賜?

熊貓書庫    逢晴日
🔊點這里聽書

  皇帝無召,莊元直進不去建章宮,見不到六殿下,這詢問花貍歸屬情況的心思便只好暫時忍住。

  心內驚惑不定上躥下跳,表面仍要云淡風輕,負手緩步而行的莊元直,只見邵巖打身旁經過。

  莊元直內心向來有幾分傲氣,從前便不大看得上這位作風溫馴的同僚,而今看來,倒有些別樣心情,邵巖此人雖溫馴,卻也勝在持久。

  譬如黃河水患一事,此人從他被貶之前奏到他被撈回長安,雖說未奏出個所以然,卻也當得起一句初心不改持之以恒。

  但這樣持久卻無效的奏事總是消磨人心志,邵巖時常呈失魂落魄委靡之態,動輒走神嘆氣,精神狀態堪憂。

  此刻邵巖也見幾分失魂落魄之感,亦在走神,卻未曾嘆氣,而是凝望前方,不確定地喃喃低語:“…這一回,莫非當真要不一樣了?”

  莊元直循著他的視線望去,但見高聳的宮墻之上風云流動,宮墻下一對祖孫大步行走,少女的巫服發帶亦似風云般流動著。

  “這場水患發生已有兩載,最初朝廷也試過堵住缺口,因屢屢未能成,之后朝中便出現了‘天意不可阻塞’的狗屁說法…”

  回到魯侯府,在廳中坐下,魯侯才開口說起此事:“依仗著這所謂天意之說,任下面的官員如何上奏,皆不被理會。”

  魯侯說到這里,笑著捋須看著孫女:“因此今次少微孩兒所言可謂妙極!”

  以更有說服力的天地鬼神之說推翻那些人的天地鬼神之說,頗具對癥下藥,以暴制暴之感。

  他在殿中并未說話,卻看得清楚明白,眼見那些主張放任水患之人一時全成了不敢作聲的啞巴,怎一個解氣了得。

  “胡說。”申屠夫人糾正:“豈是少微所言,乃先皇垂訓。”

  “是是,是先皇借我少微孩兒之口所言!”魯侯笑哈哈點頭,又與孫女道:“先皇在夢中是否兇煞?莫怕,若是害怕便告訴大父,回頭待大父夢到先皇,定與之好好說道說道,切莫嚇到小輩孩兒才好。”

  少微盡量從容地答:“先皇仁厚,我不害怕。”

  被她隨用隨取卻從未前來入夢呵斥過,想來該是仁厚的。

  申屠夫人則是緩聲道:“據我所知,這場水患之所以被置之不理,背后原因應不止一重,并非只天意之說那樣簡單…”

  這樣大的一件政事,天意之說固然起到推動作用,卻也只是推動。

  “這第一重原因,應是彼時與匈奴戰事未休,國庫緊張,皇上心中不愿將人力財力耗費于此等工事之上。”

  申屠夫人聲音很輕:“另有一重,未必被許多人明曉…此次黃河水決堤奔往東南,而位于決口之北的鄃縣一帶,乃是芮侯食邑所在…”

  “決口之前,位于決口上游的鄃縣兩岸農田水源不穩,而決口之后,洪水南行,鄃縣一帶既擺脫了洪流威脅,取水也更便宜穩定,而沉積留下的淤泥又形成了天然的淤田之利…”

  “如此一來,鄃縣一帶反而收成喜人,乃至可保年年豐收。”

  申屠家的田產也在這場水患中遭到一定侵毀,因此待此中利害更為明晰。

  若不涉農事、或不通水災詳確路線之人,便輕易摸不到芮家及其他相關富戶借此受益這一層。

  下游百姓受災受難,上游權貴得天賜福。

  當初聲稱理應順應天意者,自不乏與芮家利益相關者。

  而皇帝其時一心著眼于與匈奴的戰事,更傾向于將一切資源壓在北邊的戰場上,許多官員察覺到帝心所向,那順應天意之說便愈演愈烈,逐漸成為了不容撼動的共識。

  此共識如同另一道不可阻改的洪流,直到今日朝堂上,特殊之人持神鬼刀刃,不以憐惜眾生為由,不作任何解釋,只不由分說地強行將此洪流劈開一道溝壑。

  少微并不在意此事背后的受益者何人,只因她看到了想到了便去做了。

  前世直到亂世來臨,這十六郡的洪水仍未止休,不知究竟咆哮了多少年,沖走了多少像姬縉一樣的人,但那些人勢必不會人人都有姬縉這樣的幸存造化。

  流離失所的百姓只能淪為無依蜉蝣,或溺死堆積在淤泥里,尸首變作權貴肥田的養料。

  少微沉默著,心口有一絲怒氣在游蕩,從前她看不到也想不到,即便看到了也未必看得明白,許多事要站得高些,才能有機會看清它的真相。

  譬如姬縉,縱有治水救民之心,然而就算他上書千斤,也無法對癥,只會石沉大海。

  這世道在變壞,卻總要先知曉它是如何變壞,才能去思考怎樣才能讓它變好。

  “想做什么就去做。”去往膳廳的路上,馮珠牽著女兒的手,幾分出神地說:“我兒這樣不凡,既可為常人所不能為,便當大膽為之。”

  經受過苦難的人最清楚,那名為流離失所的苦難會帶來更加多樣的苦難,而自己有幸脫身,便攢下一份想要反抗、報復、誅滅那黑暗深淵的不甘。

  少微看著阿母在陽光下斑駁的側臉,抓緊阿母傷痕累累的手,向阿母承諾般點頭。

  斑駁日光投落在雕花的窗欞上,如靜伏的蝶。

  跪坐室內的芮皇后看著那一片片光影,輕聲寬慰兄長:“…在我看來,靈樞侯行事順應神靈意志,發乎自然,未必是刻意針對兄長。”

  說話間,她視線輕移,落到窗前負手站著的背影上,勸道:“或許真是太祖顯靈授意…兄長,此事原就不該,如今還是不要再一意孤行的好,以免招來更多麻煩。”

  忍耐著怒氣的芮澤發出一聲冷笑:“我倒是想要‘一意孤行’,然而她動輒以太祖之令聳人聽聞,此事又豈是我可以強阻。”

  此等大事,誰也不能擅作主張,此刻他那監國的外甥也去了建章宮,以尋求君父定奪。

  “她適才拿回這天機身份,這正是她鬧出的頭一件大事…”芮澤氣息不順地道:“若說不是蓄意報復,要我如何能信?早知她這樣不識好歹,那解藥就不該輕易賜下。”

  “兄長…”芮皇后蹙眉,重復那句話:“事到如今,不要再繼續結怨,否則怨上加怨,如何能解?”

  “那便是由她宣泄,直到她滿意消氣為止了?”芮澤咬牙切齒,只覺蒙受大辱,他流落在外與人為奴時,遭受太多輕視羞辱,正因如此,才無比厭恨此等忍氣吞聲的感受。

  他如今已貴為國舅,竟要受制于一黃毛小兒,說起來簡直匪夷所思!

  芮皇后畏懼于這份仇怨繼續放大,再三安撫兄長怒氣,另又岔開話題,說起太子妃的人選。

  然而不提這個還好,此時芮澤又想起與屈家結親未遂一事,一時肝氣更是不順,用飯的胃口也一并喪失。

  少微的胃口很好,剛結束一頓飽食。

  魯侯要拉著孫女去園中比試刀法,馮珠不贊成地勸道:“阿父,還是算了,以免誤傷…”

  “這是什么話,為父豈是不知輕重的人?”

  魯侯興致勃勃,笑瞇瞇看向孫女:“大父今日特意未曾飲酒,你母親說你自幼會武,走,今日無外人,且讓大父好好瞧瞧你的身手本領!你今日若能過上十來招,大父這里有幾套自創刀法,回頭全都傳授指點給你!”

  少微聞言躍躍欲試,祖孫二人一路大步來到園中一開闊處。

  仆從已搬來兵器架,魯侯道:“好孩子,且先試試分量,若拿不穩,便換一把輕些…”

  話未落,只見少女隨手拿起一柄厚背環首刀,向上方一拋,一手接握刀柄,一手噌地拔下刀鞘,而后挽動刀身,但聞刀風呼嘯,刀影模糊,而風影散畢之際,她已單手持刀于身側,脊背筆直,目光晶亮地道:“請大父賜教!”

  魯侯滿眼驚艷,聲音渾厚有力:“好!——刀來!”

  仆從捧來同樣的厚脊薄刃長刀,魯侯初才抽出長刀,那初生牛犢般的少女已持刀奔劈而來,魯侯未躲,欲正面格擋接下這一刀,先試一試這孩兒氣力。

  金鐵交鳴之音頓起,這一試卻叫魯侯大感震驚,他猛然一沉身形,蓄力扎根于腳下,卻仍被生生逼退數步。

  只此一試,便知眼前孩兒當得起對手二字,魯侯收斂心神,專心對“敵”。

  待馮珠追至此處,便見那一老一少打得有來有往,竟是酣暢淋漓,已打到一叢竹林前,竹葉跟著狂舞,隨著少女揮刀,刀氣橫掃,竹葉飛蕩,竟如萬箭齊發。

  手中厚背刀刃反成了次要的武器,那少女本身才是最鋒利的兵刃。

  她沒有戰場淬煉過的煞氣,一切磅礴力量與無畏皆源于本我,就如同從泥里長出來的那樣原始自然。

  莫說十來招,數十上百招也已過,魯侯越打心潮越澎湃,奈何確實上了年歲,體力有不支之嫌。

  “晴娘!”

  聽得阿母這聲喚,沉浸其間的少微連忙收勢,率先休戰。

  原本只是打算哄孩子玩一玩的魯侯此刻反被女兒來哄,馮珠上前扶住氣喘吁吁的父親,無奈怪責:“都和您說了…”

  魯侯人雖疲累,心情卻好極:“怕什么,這孩子知輕重!”

  看著那筋骨舒展,威風凜凜的少女,魯侯這才后知后覺:原以為當年殺那牲畜,這孩子憑的是出其不意的巧攻,而今看來,那怕是一場正面猛拼!

  不禁嘆道:“少微有我年輕時的風范悍勇!”

  馮珠也輕嘆,并未揭破女兒只怕未用全力的實情,否則父親臉上這金怕是剛貼上便要如數剝落下來。

  而少微雖未用全力,卻也棋逢對手,難得這樣暢快,當下要求道:“大父,您好好養著身體,我們下回還比!”

  這好似將大父養一養再打的口吻讓魯侯更加開懷,然而一笑起來胸骨竟震得生疼,生生忍住沒喊痛,笑著點頭答應。

  馮珠無奈讓人扶過一把年紀卻打算再次聞雞起舞的父親,走去女兒面前,替女兒擦汗。

  同一刻,建章宮,駘蕩殿內,跪坐答話的劉承額頭上也浸著一層細細汗水。

  他來此請父皇定奪黃河水患之事,父皇反問他的看法,他擔心父皇會猜疑他偏向包庇芮家在鄃縣的田產,于是回答:既是太祖垂訓,自當遵循而治。

  而后父皇便問他,如何治?錢從哪里出?人從何處調?以及又問起梁國增派援兵之事可有定奪,軍餉是否籌措完成?

  父皇的語氣已堪稱平和,可他答得支離破碎,大多是在復述大臣們的提議,這些提議各不相同,父皇聽了許久,喜怒不辨地道:“為君者,縱不擅謀,卻一定要擅斷。你回去好好想一想,待有了自己的見解決斷,再來見朕。”

  不同于上一次問他該如何處置北歸的大軍,未得到滿意答案后便發怒重罰,可即便君父是這樣平靜的語氣,劉承依舊感到莫大緊張與狼狽。

  這些問題,大臣們意見各異,父皇也未必有兩全之策,那他又如何答才能讓父皇滿意?劉承不禁自疑,又因這份自疑而更加不安。

  應下行禮后,他忐忑退出大殿,轉頭看去,正見一青袍少年帶著送藥的宮人穿廊而來。

  劉承立即掩去眼底狼狽不安,抿直了嘴角,接受了那少年抬手行禮,略一頷首,舉步離去。

  “六殿下…”送劉承出來的郭食垂首行禮,看一眼殿內,小聲對來人提醒:“陛下此刻心情不大好,這藥還是讓奴送進去吧。”

  “多謝中常侍好意提醒。”劉岐卻直接抬腳跨過殿門,漫不經心道:“然而為君父分憂,乃為人子本分所在,豈可避之。”

  “六殿下真乃一片孝心…”郭食贊嘆一句,笑著跟進去。

  皇帝用罷藥,卻未提及朝堂上的事,而是對那近身盤坐案邊的少年道:“京中對梁王黨羽的徹查已至尾聲,在論功行賞,太祝已有過封賞,那位有功的家人子今日也該入宮了,而你也立下大功…”

  “除去此事,你治災亦有功,朕要一起賞。”皇帝靠在憑幾里,閉上眼睛養著神,道:“回京以來,你亦曾護駕,朕都看在眼中…你是朕的兒子,做個郡王到底委屈了,不如朕也封你個王做一做,你看如何?”

  郭食垂眼含笑,心底卻一片緊繃。

  封王無可厚非,皇帝的兒子就算是那位沖撞過父皇的四皇子,也落了個廣陵王來做。

  封王沒什么,可這聲“委屈”卻很有什么…

  作為近身侍奉者,郭食最能清楚地感受到自梁王死后、這位六皇子從旁侍疾以來,所造成的帝心動搖跡象…這位不再沉迷長生的君王,接受了自己即將死去的事實,似有旁的心思在復蘇了。

  劉岐笑答:“為父皇辦事,兒臣不敢求賞。”

  皇帝哼笑一聲:“行了,不必說漂亮話來哄朕開心…或者你想要別的什么恩賜,都可說來給朕聽一聽。”

  別的什么恩賜…

  皇帝依舊在閉著眼,劉岐慢慢抬眸,看向對面跪侍著的郭食。

  秘而不宣般,郭食與之對視了。幾乎剎那間,郭食后背爬滿冷汗,似被最兇猛的鷹隼鎖定,那鷹隼下一刻便要將他俯沖捕掠。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