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19章 做歐洲的債主

熊貓書庫    回到過去做財閥
🔊點這里聽書

  偉大的事業,往往起源于偶然。

  45年嘉禾貿易公司成立時,只是一家規模中等的,旨在為婆羅洲建立糧食儲備,于國際市場進行糧食貿易的小公司。

  但是相比于這個時代的其它糧食企業,它所擁有的卻是近乎于無盡的資源!

  “南美的牛肉、小麥以及東南亞的大米。都是歐洲各國市場所急需的,我們可以像俄國人一樣,不一定需要硬通貨,換取機器就好…”

  又一次,在辦公室中,面對著嘉禾貿易公司的幾名高管們,李毅安強調著交易的方式——易貨貿易。

  戰后的歐洲各國的手里都沒什么硬通貨。沒有美元或者黃金,自然就不能從國際市場購買所需要的物資了,這也是為什么戰后各農業國商品滯銷,而歐洲市場物資短缺的原因。

  這也就是所謂的“美元荒”,以硬通貨短缺為標志的“美元荒”一直持續到60年代,伴隨著“馬歇爾計劃”以及后來的歐洲復興才慢慢的緩解。

  而嘉禾貿易公司,是李毅安特意成立的一家專門從事國際糧油貿易的公司,它所依托的并不僅僅是婆羅洲的商船隊,還有他手里的外匯儲備——畢竟,在美國的黑市貿易確實是掙了不少,足足十幾個小目標呢!

  這些錢就是公司從事國際糧油貿易的底氣所在。用美元從南美和東南亞購買糧食、肉類,再運往歐洲換取婆羅洲建設所需要的機器,可謂是一舉雙得,不僅可以獲得很大的利潤,而且還能加快婆羅洲的建設。

  “可是,李長官,眼下歐洲各國很多工廠都正在恢復中,而且俄國人也在出口糧食購買機器,咱們這么搶,很有可能會抬高機器價格,而且,就眼下來說,婆羅洲還不需要那么多的機器,僅僅只是在突尼斯,就積壓了超過三萬臺機器設備,在意大利,還有大約十萬臺設備等待折運,在德國搜索隊的貨場上,也積壓了超過五萬部各種機器設備,現在相比于機器,我們需要的是工廠的廠房和技術工人。”

  作為嘉禾貿易公司經理的李潔白很果斷的道出了現實,指出老板建議中最大的問題——婆羅洲不缺機器。

  眼下并不缺機器。

  “呃…”

  聞言,李毅安愣了愣,確實,他忘記這茬了,但是眼前的大好良機,又怎么可能錯過的。

  “現在歐洲各國貨幣幣值不穩定,它們是會貶值的,如果不換成實物的話,咱們是會吃虧的。”

  李毅安之所以會提到易貨貿易,是因為通過向歐洲出口緬甸大米,才讓他想起來曾看過的資料,戰后最初的兩年里,西歐各國從俄國進口了大量的糧食,進口總額甚至超過美國。

  因為進口俄國糧食、肉類,不需要外匯和硬通貨。俄國出口糧食是為了換取機器,以進行戰后重建。即使是俄國本身糧食供應很緊張,他們仍然在千方百計的出口糧食——甚至不惜加大對烏克蘭糧食的征收,這邊剛解放,那邊就要求在烏克蘭征收4億普特的糧食,相當于65.52億公斤糧食,即便是導致饑荒也在所不惜。

  重要的是機器,是重建工業所需要的機器。

  雖然婆羅洲眼下還沒有大片的水稻田,但李毅安的手里有充足的硬通貨和船,只在東南亞收購廉價的大米運到歐洲,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歐洲各國沒有硬通貨也沒關系,和俄國人一樣,婆羅洲也需要機器進行工業化。

  但是和俄國不一樣的是,婆羅洲錢是不缺機器的,相比于機器更缺人,即便是買了一堆機器,也是放在那里生銹,因為沒有足夠的工人。

  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有必要在歐洲和俄國人搶購機器,哄抬物價了。

  在成濟德的提醒下,李毅安認識到,婆羅洲并沒有那么迫切的需求。而且哄抬機器價格,對婆羅洲也不是件好事啊!

  沉思片刻,李毅安說道。

  “那么…記賬呢?”

  “記帳?怎么說?”

  李潔白等人詫異道。

  “基本上就是我們指定一家銀行,授信給某個國家,這個授信額度可以是一億美元,也可以是兩億美元,他們不需要現在交付易貨物資給我們,而是采用記賬的方式,約定一個交貨期,可以是一年后,也可以是兩年后,當然,賬期是要計算利息的…”

  隨后李毅安便解釋著戰前德國的貿易政策,戰前的德國與現在的歐洲各國一樣,都是嚴重缺乏的黃金外匯之類的硬通貨,這對德國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也正因如此,在希特勒上臺后,其便推行“去黃金化”的易貨貿易。

  就是德國和一個國家進行的貿易時要求簽訂一個《易貨貿易協定》,規定雙方的相互進出口數量要平衡,然后雙方建立一個易貨賬戶,德國從這個國家進口一筆原材料或者農副產品,那么對方就要進口德國同樣價值的工業產品,在賬戶上形成一個對沖,最終的目的是,讓賬戶處于平衡狀態,誰也不欠誰錢。通過這種易貨貿易,德國既獲得了廉價的農產品和原材料這個所謂易貨貿易體系,又搶占了英美產品的市場,加速了自己的經濟復蘇速度,也壓制了英美法的經濟。

  但這只是20世紀的“易貨貿易”,到了二十一世紀,又有了新的進化,而推動這個進化的是成為世界工廠后的中國,由于中國資源稀缺,所以需要大量農副產品和工業原料,同時出口工業制成品。但是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手中卻沒有充足的外匯。

  于是,中國便通過銀行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貸款,但是這些貸款指定只能用于購買中國商品,那些國家如何償還貸款呢?當然是用農產品和原材料了。暫時付不出來也沒有關系,計算利息,按年償還就行了。

  這一套方式,在另一個世界,被歐美指責為什么“債務陷阱啦”、“新殖民主義啦”。

  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毅安可借鑒一下它的模式——向西歐各國提供貸款,當然不是直接給他們錢,而是自己用錢在世界范圍內收購相對廉價的糧食以及肉類,運到歐洲后,以信用貸款的方式,提供給歐洲各國,當然價格是歐洲大陸的價格。

  “目前南美的牛肉、小麥、咖啡等物資與歐洲大陸的價差,可以達到三倍,這意味著我們用一億美元的物資,可以撬動3億美元的資金,這筆資金是以記賬的形式,存入指定的銀行,等到未來兩三年后,歐洲國家央行再以本國貨幣償還,我們再用其向他們國內企業發出機械設備的訂單,當然,也可以利用這些資金收購各國的優質資產。”

  而且歐洲各國也會非常歡迎這種貿易方式,畢竟對于缺乏硬通貨的他們來說,他們需要來自國外的糧食和肉類去填飽人們的肚子。

  與此同時,這種貿易方式可以帶來的幾倍的回報,無疑于為婆羅洲的發展裝了一臺強勁的發動機——歐洲的機械設備技術,將會大大加快婆羅洲的建設。即便是將來不需要進口歐洲機器,也不會有任何影響,那些錢可以收購歐洲的優質資產。

  而通過貿易記賬,還可以讓歐亞發展銀行把手伸進歐洲,悄無聲息的插手歐洲的金融命脈。

  等到那個時候,即便是歐洲人,他們自己都不會意識到在這個貿易過程之中。他們不經意間已經把自己的大門完全敞開了,甚至把金融命脈的一部分交給了歐亞發展銀行,畢竟在債務上可以做很多文章,只要愿意的話,那些債務可以化為歐洲的優質資產,而伴隨著歐洲的復興,那些優質資產將會獲得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報。

  想到這,李毅安發現自己的格局好像又小了…

  (本章完)

  請:m.minguoqiren.la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