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40章 新機遇

熊貓書庫    回到過去做財閥
🔊點這里聽書

第440章新機遇  一個構想的誕生到實施是需要時間的。

  為了達成老板的希望,婆羅洲航運公司的一艘“自由輪”駛進了長安船廠,由造船工程師們對其進行改造。

  對于船廠來說,集裝箱船是一個全新的設計,首先需要設計出一款理想的箱子并不容易,它不僅自重要輕,也要堅固不易變形,還要能便捷地用于輪船的裝卸、堆疊以及卡車的公路運輸。

  與此同時,還需要設計出集裝箱配套的船上固定設施,總之,萬事開頭難,一個想法的實施,必須要解決一系列的工程問題。

  其實,并不僅僅只是集裝箱船上的問題,作為這一系統的開創者,還需要研究出整個集裝箱物流體系。集裝箱運輸并不僅僅只是一箱子那么簡單,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巨大的集裝箱不可能像過去一樣依靠人力搬運,所以必須有塔吊等吊裝工具;另外,要高效流暢地運輸大批量貨物還需要港口、倉庫等一系列環節相互配合。

  然后再通過不斷地摸索和調整,不僅解決了用什么裝的問題,才逐漸建立起了一整套集裝箱運輸方案。

  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就在“伙伴號”自由輪駛入平安造船公司的船塢,開始進行改造時,在平安造船公司的一號船臺,一艘2.4萬噸油輪已經顯現雛形,

  油輪,是平安造船公司的開山之作――在航運公司采購了大量舊貨船的情況下,平安造船公司直接把目光投向了油輪以及運礦船,前者因為南洋盛產石油,石油總產量超過600萬噸,需要利用油輪運往其它國家銷售。后者是因為南洋需要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煤碳等礦物。

  找到了準確的定位之后,自然不愁市場,尤其是運礦船,因為南洋的航運公司最早僅僅只有三艘運礦船,還是日本充抵戰爭賠款賠付的舊船。但每年卻需要運輸數百萬噸鐵礦、煤碳,由此可以想象市場空間有多大。

  “所以,我覺得我們有必要設計噸位更大的――比如5萬噸油輪,它勢必會給船舶公司帶來前所未有的聲譽,從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的訂單!”

  手握著煙斗的施密特,抽了一口,回頭對朱萬哲說道。

  “總長178.6米,型寬25米,型深12.6米,16464總噸,24744載重噸,22300載貨噸,吃水的9.5米,主機為低速柴油機,5600馬力,航速12節,續航距離11000海里…”

  “根據石油公司的發布的年報,今年他們的石油產量將會突破1000萬噸,其中50用于出口,它們大都是由外國油輪運輸,而我們的石油和石油制品主要除了銷往澳大利亞、印度等周圍地區之外,最重要的市場還是歐洲,而且歐洲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也要日益增長。油輪越大,運輸成本也就越低,目前各國的兩萬噸以上的大型油輪非常稀缺,至于五萬噸嘛…更是前未有的!”

  于是萬噸級運礦船就成了平安造船公司的開山之作。去年10月,在第一艘1.5萬噸運礦船交付之后,在設計噸位更大的2.5萬噸運礦船的同時,船廠又把目光投向了大型油輪,在總工程師施密特的率領下,設計了這艘2.4萬噸油輪。

  對于一間船廠來說,最重要的聲譽是什么?就是建造其他國家沒有建造過的大船。只有如此能夠讓船廠在全世界眾多的同行面前顯得更加出類拔萃。

  作為船舶公司經理的朱萬哲,雖然不是一名造船專家,但是他懂市場,這也是他為什么會選擇運礦船,這種相對冷門的船只作為突破口的原因。

  朱萬哲笑著說道。

  “不過,一下子從2.4萬噸,跳到5萬噸,風險會不會太大了一點?”

  在運礦船得到15艘訂單之后,朱萬哲又把目光投向了油輪,都是因為看到它們的市場潛力――在以自由輪為主的戰時船舶充斥著市場的時候,專用船舶就是最好的選擇。

  站在窗邊,注視著船臺上的油輪,施密特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他在戰前參與設計的“斯蒂爾曼號”油輪,可載原油23060噸。那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輪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輪,在戰爭期間,于中美洲被德國的潛艇擊沉。

  “雖然是新船,但是“望加錫號”的原型還是“斯蒂爾曼號”,在其服役后,即使是奪得世界上最大油輪的稱號,也沒有任何意義,在世界人看來“望加錫號”和“斯蒂爾曼號”并沒有多少區別,兩者都是178米長。”

  “哈哈,施總工,你和我想到一起了!”

  朱萬哲有些擔心的問道。

  “有什么風險呢?我們的船臺有480米長,我們的造船設施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日本人曾經用它們超過六萬噸的“大和號”,我們用它建造五萬噸油輪肯定沒有任何問題。”

  其實長安船舶公司只有一部分設備來自日本,還有相當一部分設備,是從美德英等國進口的,可作為公司總工程師的施密特,很清楚公司的潛力有多大。

  “如果我們愿意的話,甚至可以建造10萬噸油輪,但是它沒有辦法通過蘇伊士運河,只能繞道非洲好望角航線,從運輸費效比上來說,嗯…”

  沉思片刻,施密特說道。

  “其實,如果用10萬油輪運輸石油,繞道非洲好望角航線,在燃料成本上來說,還是劃算的,在戰前的時候,考慮到蘇伊士運河在英國的控制下,我們曾經對10萬噸油輪進行過研究,但是大船成本高,且不易建造,再加上皇家海軍同樣也可以封鎖好望角,所以研究就擱置了。”

  頗為遺憾的聳了下肩膀,突然施密特就像是想到什么似的,他走到世界地圖前,盯著地圖似乎是計算著什么,見狀朱萬哲也走了過去,和他一起看著地圖。

  盡管并不知道,施密特想到了什么,但朱萬哲知道必定和好望角以及蘇伊士有關。

  在心里將兩條航線反復對比之后,突然朱萬哲的心里冒出一個念頭。

  “難道是…”

  “我們可以造10萬噸油輪!”

  施密特有些激動的看著經理說道,

  “朱經理,考慮到我們距離歐洲很遠,完全可以進行考慮建造10萬噸油輪,油輪離開太平后,從巽他海峽取道好望角,相比蘇伊士運河航程最多也就是增加2500海里,運輸燃油成本的降低,再加上沒有蘇伊士運河的通過費用,從航運成本上來說,是完全劃算的,…”

  10萬噸油輪!

  這可是人類史上噸位最大的船只!

  任何一個船舶工程師能夠主持它的設計與建造,都必定會載入史冊的!

  相比施密特的激動,朱萬哲則很淡定,他看了一下地圖,又在心里思索片刻,最后又把目光投向施密特。說道。

  “施總工,我覺得這個呢?還是先設計5萬噸油輪吧!畢竟咱們不過是剛剛起步,還是謹慎一些的好。”

  別說是10萬噸的超級郵輪了,就是五萬噸的還沒影呢,雖然做為船廠經理,朱萬哲很清楚,10萬噸油輪會造成什么樣的轟動效應,但再怎么樣…也得先找到買家吧!

  飯要一口口的吃,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啊!

  接著他又岔開話題說道。

  “對了,閣下要的那個集裝箱船,施總工,你也要親自負責啊,雖然這件事情看起來不大,但是畢竟是閣下親自部署的事情,所以容不得有絲毫馬虎。”

  經理的話讓施密特連連點頭說道。

  “我知道,閣下的關于集裝箱運輸的構想非常好,如果能夠使用集裝箱運輸的話勢必可以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現在先改裝幾艘船試試,如果成功的話,我們完全也可以設計建造新式的集裝箱船,這同樣也是一個新的機會,經理,我們應該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緊緊的抓住這個機遇。”

  對于太平船廠來說,集裝箱船同樣也是他們的機會和機遇,伴隨著新技術的誕生,同時也會成就一些的企業。只要這些企業能夠抓住機會,他們勢必能夠取得讓世人為之側目的成就。

  對于造船企業來說,無論是巨型油輪還是大型集裝箱船都是未來航運界的風口。

  在不知不覺之中,太平造船廠就已經進入了這個風口。只不過身處其中的他們并不知道而已。

  甚至親歷者的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于船舶制造業的大變革時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