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02章 新平之誓

熊貓書庫    虎賁郎
🔊點這里聽書

  又五日,趙基步步為營,推進到陳縣。

  陳王出迎三十里,畢竟趙基是侍中,所督兵馬名義是天子王師。

  王師入陳國,哪怕陳王名為大將軍,也要出迎。

  自從趙基全軍過睢水后,陳王就時刻關注趙基的行動。

  兩日前更是派國相駱俊督兵萬人前去迎接,沿途設立營地,以便趙基行軍、入屯。

  自入陳國境內,趙基所部有序行軍不犯百姓秋毫。

  也不會繞過陳王,對各縣下達什么物資征集命令。

  更是拒絕了陳國大姓、豪強的勞軍,不與陳國人進行接觸。

  甚至從呂布那里交割來的五千余女眷,也被趙基編為單獨一營,每日行軍休息時,這些女眷就以軍中布帛縫制軍服、鞋襪,給軍士更換。

  因此汴水一戰后的第十天,加入趙基麾下的張郃、韓猛、茍桓三部都更換了嶄新的趙部軍服。

  趙部軍服與傳統漢軍比起來就兩點不同,一個是套筒一樣的脛衣一律改成連腰褲;其次就是義從騎士、趙基的騎奴一律使用紫色衣袍。

  若是編為虎步軍,還會用五色披巾、巾幘進行分隊。

  趙基入陳國后,也比較享受陳國的風物。

  為了維持軍紀,這段時間處決的吏士已不下百人。

  “真乃王師也!”

  陳王站在戎車上,望著率先而來的千余騎陣列,他目光聚集處,正是趙基的戰車。

  趙基與駱俊同乘一車,一路閑聊,駱俊也對趙基抱有很大的好感。

  陳國的窘迫境況也只有陳王、駱俊清楚,他們迫切需要一位強援,而這個強援又不能距離陳國太近。

  陳國可以安心生產積蓄錢糧,未來遭遇侵攻的話,這些錢糧就能拿來犒賞盟軍。

  說白了,陳國可以擔任趙基在中原的錢糧后勤供給大本營。

  誰來打陳國,陳國堅守即可,只要拖到趙基抵達,就能反擊。

  不管能不能做到,但一定要給外人營造出這樣的局面。

  這樣的話,呂布、袁術也就不敢打陳國的主意。

  陳王麾下無強將,但陳國將士普遍有守土的決心。

  與趙基聯合,相互優勢互補,好處極大。

  與孫策那邊一樣,陳王、駱俊對呂布執政抱有很大的成見,不認為呂布能做好這件事情。

  一個動不動就睡麾下諸將妻子的人,這樣的人去執掌國政,誰能放心?

  對陳國軍民來說最重要的壓根不是什么漢室存亡,而是陳國的存亡。

  陳王就是他們的天,在這片天下,陳國吏民日子過的很好,普遍不想與外界有什么牽扯,只想平安度過這個亂世,迎來下一次太平。

  所以反對陳王對外擴張的不僅僅是陳國周圍的士人,陳國內部的士人也不喜歡對外擴張。

  只要活下去,撐到天下太平,那他們本身就贏了,實在是沒必要去冒險廝殺、征戰天下。

  漢室可興就興,不能興的話,舉陳國依附、投降就是,想來對方也不會苛待陳王、陳國軍民。

  特殊的陳國,自有特殊的內情。

  然而陳國之外紛擾不定,今年窮盡梁國、沛國官倉,都不能賑濟災民,還得靠陳國接濟。

  陳國的糧食也不是無盡的,拖到冬季時就得放低供給。

  陳國也要儲存足夠的糧食,以應對明年可能出現的天災與戰亂。

  如果明年梁沛地區還不能恢復生產,那災民必然會云集陳國,給陳國制造更大的壓力。

  災民涌來,你要么安置,要么以刀劍驅逐,沒有第三種辦法。

  災民也不可能引頸就戮,強行驅逐的話,陳國也會被打爛,得不償失。

  好在將曹操從豫州、兗州西部驅逐,未來有一定好轉的跡象。

  只要周圍郡國恢復生產、秩序,讓災民、流民能安定下來,陳國最大的危急也就撐過去了。

  因此巨大糧食壓力之下,陳國也非常關注孫策。

  孫策這里五六萬人,一旦絕糧,向西而來并裹挾梁沛災民,旦夕間孫策就能膨脹到十余萬人,成為繼青徐黃巾軍之后最大的一股流民軍。

  普通的流民軍還能抵御,而孫策這里不缺精兵強將,裹挾流民席卷而來,陳國怎么擋?

  顯然,陳國沒有單獨解決孫策的能力。

  又不能指望呂布,呂布這個人非常務實,搞不好會借刀殺人。

  一邊派兵助戰來吃陳國的糧食,又一邊放任孫策破壞陳國,以達成削弱陳國的目的。

  至于這個過程里會有多少陳國吏民死亡,這就不是呂布會關心的事情。

  袁術、曹操很早就想咬陳國,自然會坐視孫策破壞、摧毀陳國。

  不是陳王、駱俊多么喜歡趙基,而是只有趙基有解決孫策的動力。

  真讓孫策淪為流民軍,陳國不好受,徐州也會遭災。

  其實孫策志向高遠,都沒想過裹挾流民沖擊陳國。

  但陳國君臣必須要有這方面的顧慮,早作應對,才不至于讓危險壯大到難以控制的地步。

  畢竟孫策與譙沛災民聯合作亂,真的存在這種概率。

  呂布、陳宮一分為二,雙方軍隊迅速膨脹,靠的不就是梁沛災民?

  也就是陳王這里有限供糧,他們收編的災民、新兵數量有限。

  若是不限制供糧,這兩個家伙能抽光梁沛地區的災民青壯!

  梁沛災民就在那里,除非突然集體餓死,否則就是動亂的源頭。

  呂布、陳宮能抽青壯為兵,孫策也有裹挾他們作亂的概率,曹操、袁術也有吸納他們的可能性。

  甚至,這些災民中若有英杰登高一呼,頃刻間就能斬木為兵,成為新的黃巾軍、綠林兵。

  陳國為了避免更大的損耗,只能接濟這些災民。

  算明白這些賬,陳國君臣才大發善心。

  國相駱俊這幾日一直陪在趙基左右,該說的情況都已經說明白了。

  趙基自然也希望陳國能一直存續,比起呂布,這才是他的好盟友。

  雙方彼此有意,這一路上駱俊想盡各種辦法為趙基補充軍資、器械;趙基仗著補給充足,也就嚴肅執行軍紀。

  不僅駱俊安心,陳國各縣吏民聽聞后,也都放心很多。

  對陳國吏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太過于瘋狂。

  也有犯傻的縣,例如陳國東部的武平縣,就背離陳王,迎奉袁術委任的國相袁嗣。

  結果今年冬季曹操討平汝穎黃巾賊時,率軍進討袁嗣。

  袁嗣、武平吏民見不到袁術的援軍,武平吏民立刻拋棄袁嗣,袁嗣只能投降曹操。

  曹操就是撤兵,也對武平造成了很大破壞。

  這樣的亂世里,趙基能征善戰,比呂布、曹操更像人一些,立刻贏取了陳國上下的好感。

  至于孫策,從他交戰之際自立時,他就不可能獲取任何一方勢力的信任。

  放任、支持孫策壯大,等于給自己埋雷。

  就這樣,陳國萬余將士圍觀下,趙基乘戰車與陳王相會于國都三十里外的新平城郊。

  兩人下車,陳王拉著趙基的手走向三層彩布構建的帷幕高臺,道路兩側陳國士兵衣甲鮮艷,旗幟如林,山呼萬歲以示慶賀。

  陳王引著趙基登上高臺,環視臺下各軍以及遠處圍觀的陳國吏民,笑問:“侍中,我陳國如何?”

  “亂世之樂土,大王真乃當世賢王。”

  趙基由衷感慨:“此間男女,有幸生于大王治下。還請大王日常多帶護衛,大王安康,則陳國安樂。”

  陳王聞言只是笑笑,他也清楚徐州、河東經歷的重創。

  轉而就說:“寡人欲與趙氏結為盟好,趙侯意下如何?”

  “大王若是下定決心,某豈敢拒絕?”

  趙基側身,展臂示意陳王居中,陳王略猶豫,上前站到臺中。

  登臺時,趙基是漢天子侍中,理應站在高臺正中。

  現在趙基退讓到側旁,屈居陳王之下,則是以趙侯這個身份。

  趙基側身而立,解下佩劍,雙手遞上:“今在新平臺上,與大王結盟,愿以此劍為證。”

  陳王也立刻解下自己寶劍,與趙基換劍后,說:“若被盟違誓,寡人死于此劍之下。”

  國相駱俊看著兩人換劍,也是放心了。

  趙基不肯放棄劉備,決戰之際又資助騎士、馬匹給呂布,入陳國后更是秋毫不犯,這樣的盟友是很可靠的。

  新平縣郊外的木臺之上,陳王與趙基盟誓之事,也快速向外圍擴散。

  誓約內容就是守望相顧,趙基胞兄趙垣入質陳國,陳王拜為陳國左將軍。

  陳王長孫,跟隨趙基回并州,拜在趙彥門下求學。

  雙方交換人質,本質上是同級別的盟約,只是一個是王,一個是侯。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