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零一章 一鋤頭,一鋤頭,四成新田到屋頭

熊貓書庫    圣女來時不納糧
🔊點這里聽書

  聽了霍恩的詢問,布薩克憑借過人的記憶力,開始給霍恩講述起來。

  不過霍恩沒聽多長時間便感覺到昏昏欲睡。

  “這樣吧。”霍恩站起身,伸了個懶腰,“你帶我去圣鋤修道院看看吧。”

  目前分田工作結束,變成了百戶制,霍恩肩上的擔子就少了很多。

  今天沒多少事情,他正好抽出一點時間去現場看看圣鋤修道院的情況。

  他設置圣鋤修道院的初衷,就是為了吸納剩余勞動力和開墾荒地。

  根據分田小隊的勘測,庫什領存在著不少未開墾的可耕地,光拋荒的部分都有小20萬畝。

  只不過這些田地肥力不夠,領主壓迫過甚,公簿農寧愿逃亡都不愿種這些地,導致白白空著。

  圣鋤修道院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先將這批拋荒的土地重開出來。

  從市政廳里走出,霍恩帶著幾個圣銃騎兵,便隨同布薩克往圣鋤修道院的方向走去。

  圣鋤修道院,原先是貞德堡附近三大修道院之一,傾家蕩產給霍恩天使投資了3萬金鎊。

  甚至被圣孫的圣潔所感動,主動把這座修繕完好裝飾精美的建筑,讓給霍恩使用。

  于是,這間修道院就變成了圣鋤修道院和圣鐮修道院共用的總部。

至于另外兩大修道院,則分別成了孩兒軍總部駐地和救世軍的軍官學校  孩兒軍延續了修道院之前的名字[盧比揚卡修道院]。

  至于救世軍,則在讓娜的建議下,將修道院改為了[圣丹吉戰爭學院]。

  穿過河面上的木橋,眼前便是貞德堡廣袤的原野。

  他甚至還沒來得及靠近,便聽到了一陣整齊的號子聲。

  “一鋤頭,一鋤頭,四成新田到屋頭!”

  “二鋤頭,二鋤頭,一家老小不用愁!”

  在縱橫交錯的田陌間,穿著麻布背心或者光著上半身的農夫們站成一排。

  汗水給他們小麥色的脊背打了一層蠟,手中的鋤頭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

  鋤頭抬起又落下,泥點子和雜草跳躍到他們的衣服和肌膚上。

  無數把鋤頭像是百足蟲活動的步足,如波浪般上下起伏。

  耕馬拉著輪犁,鋒利的犁刀在泥土中乘風破浪,馬蹄過后,留下一條條整齊平行的壟溝。

  另一片已經被開荒完成的田地上,雇農勞工們將苜蓿等綠肥種子丟入土中,身后還跟著潑灑農家肥的勞工。

  幾間事先搭建好的木屋前,幾個廚娘和幫工正在幾口大鍋中攪著勺子。

  由于教皇宮是圣鋤修道院的大股東,沒有太過強烈的經濟效益的追求。

  所以霍恩給院長希穆斯元老下令,要求給雇農勞工提供包吃包住的條件。

  在圣鋤修道院的墾荒隊中,洗衣做飯都有專門的人來負責。

  手里有把式的就去干精細的活,例如犁把式這種技術人才,就有優待。

  沒活干不了精細手藝,別想著靠咬火把斗狠,老老實實地去干搬運、除草和翻地等非技術性農活。

  在包吃包住外,圣鋤修道院每月額外發放十加侖口糧和一些柴火泥煤,作為其開荒的工資。

  這部分口糧省著點用,配上薯根,勉強能填補其家屬的糧食缺口了。

  為了激勵農民們,霍恩下令,開荒出來的田地中,有40作為分紅直接劃分給開荒者。

  當然,不想要地,也可以要圣鋤修道院的股份。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決定要地,尤其是數量眾多的流民們。

  盡管霍恩發布耕者有其田的法令,給大批流民分了田地。

  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一地連續耕種超過三年時間,否則沒法通過稅冊反推。

  很多流民每年都會在不同的莊園當雇農,吃了大虧。

  聽說圣鋤修道院開荒土地的40會拿出來獎勵開荒者,這些流民每天干到尿血,都恨不得尿到田地里去。

  畢竟這耕出來的,說不定就是自己的地啊。

  “這里大概有多少人?”瞇起眼睛,霍恩指著眼前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問道。

  隨同而來的布薩克眨了眨眼:“圣鋤修道院有10多個墾荒隊,這個離貞德堡這么近,應該是第二墾荒隊,有420多人。”

  在霍恩取消《逃奴法》后,農民們可以自由離開莊園,在農閑時節外出工作。

  到目前為止,圣鋤修道院在各地開荒的墾荒隊,總計招募了3000余名雇農勞工。

  以霍恩定下的計劃來計算,預計要招募5000名雇農勞工,200名廚娘,800名幫工。

  這樣一口氣提供近6000個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饑民和流民。

  由于這些地產大多是拋荒的半熟地,所以圣鋤修道院能夠以平均每天3000畝的速度進行開荒。

  預計兩個月后,即6月中旬的時候,大概能完成20萬畝拋荒地的重耕。

  6月中旬過后,正好是7月初收割米果的季節,雇農勞工們無縫銜接回家收糧,絲滑地度過了這場饑荒。

  先前是流民的勞工們雖然田地還沒來得及種植,但可以加入圣鐮修道院,開始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

  等到來年春天,他們學會了一身農副產品加工和農業技術,就能回到自己的土地上耕種。

  “圣鋤修道院到目前,一共注資了多少?”霍恩扶住一旁的山毛櫸問道。

  “目前共注資2000金鎊,救世軍注資300金鎊,教皇宮注資1000金鎊,市民注資700金鎊。”

  救世軍注資300金鎊,其實是各個軍團注資的。

  在戰爭中,每個軍團都能獲得20的戰利品,這筆錢會記在軍團賬戶上,作為軍團的公共資金。

  至于教皇注資的1000金鎊中,有200金鎊是以提供場地和糧食來抵扣。

  等兩個月后完成了開荒目標,扣掉分給雇農們的田地,還有12萬畝。

  以一年的總產出作為地價的標準來看,12萬畝差不多就相當于10000金鎊,等于圣鋤修道院的資產翻了五倍。

  當然,這只是浮盈,因為這些土地賣出或者租賃回本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目前圣鋤修道院賬上的2000金鎊中,除了500金鎊的保證金和預留工資,大多都拿去購買了農具、牛馬、種子。

  圣鋤修道院所用的農具,霍恩大多是給各個百戶區的鄉村鐵匠們下的訂單。

  這些鄉村鐵匠或許沒有灰爐鎮鐵匠師傅那么好的技術,可打造簡單農具,他們還是很擅長的。

  至于那些犁耙和木制器具,就交給百戶區的鄉村木匠們來完成。

  通過政府下訂單來制造需求,恢復經濟,后勤才會有保障,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人力和錢糧。

  “這2000金鎊夠嗎?”霍恩背對著布薩克問道。

  “夠了,本就是饑荒,他們不打算賺錢,只要夠溫飽就滿足了,所以訂單價格壓得很低。”

  “圣鐮修道院呢?”

  “圣鐮修道院目前還在培訓人手,嘗試養魚和薯根養豬,反正咱們泥煤多,薯根祛毒很方便。”

  哪怕是凈化過的薯根,都帶有微毒,操作不好,還是容易去世。

  所以但凡有選擇,薯根都無法作為主食,只能作為副食補充。

  但以上一切經濟轉輪的啟動器,并不是霍恩手中的金鎊,而是卡夏郡的糧食。

  畢竟金鎊不能吃啊。

  前幾日霍恩左等右等,才終于從卡夏郡那邊等來了消息。

  他們同意霍恩以1萬金鎊換取50萬加侖,以等價的泥煤與砂漿等貨物換取40萬加侖,總計90萬加侖的糧食。

  但他們也提了一個要求,就是期間的運輸成本,要霍恩自己來承擔。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