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易安影視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摸索,顏禮親自主持了公司內部部門的劃分重組。
王牌部門影視部,拆分為電影部和電視部,電視部負責電視劇業務,電影部負責電影投資和制作。
另一個王牌部門市場部改組為發行部,內部分為兩個板塊,分別負責電視和電影的發行工作。
原來市場部有一些廣告商務等工作,全部挪出來,與藝人經紀部相關業務組成廣告部。
再加上變動不大的藝人經紀部,算是易安影視的主要幾個業務部門。
同時,高層也有點小變動。
例如原市場部總監肖貫,晉升副總,負責發行和廣告業務。
原藝人經紀部總監賈倩,晉升副總,不過仍兼舊職,負責藝人經紀業務。
原影視部負責人本來也要升職的,但顏禮覺得其能力不佳,已經考慮讓對方走人了,而電視部的接替者正是老熟人王德才,電影部新創,暫時由副總監署理。
而顏禮的秘書胡雅,也算是媳婦熬成婆,成為新成立的總裁辦公室的主任。
其實這個總裁辦,早就有這個跡象了,以胡雅等人為首,負責顏禮的各項公司及相關個人事務。
只不過之前有些含糊,沒有個具體的部門,類似于顏禮的秘書和助理扎堆,有些干脆是行政部來幫忙的。
胡雅本人嚴格來說也不算這些人的領導,只不過她資歷老,同時是顏禮最信任的秘書,有些人還是她帶出來的,所以都聽她的。
現在總裁辦成立,算是給胡雅這幫人一個正式的名分了。
這場會開了一上午,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人升職,有的人沒升,但權利擴大,自然開心高興。
有人原地踏步,或者職權縮小,甚至被打入冷宮,可以考慮下家,心情肯定好不到哪去。
顏禮把這些看在眼里,卻沒有怎么理會。
易安從創立至今,從大貓小貓三兩只,如今到現在員工人數將近300人,而且還在不斷招人。
而且,易安還僅僅只是顏禮其中一家公司。
負責投資的彥頁資本,雖然以投資為主業務,員工人數不多,但也不是個位數就能搞定的。
并且,顏禮很多投資公司和項目,其實也歸彥頁負責督管打理。
比如手握大量版權的藝安傳媒,因為本身業務有限,更偏向于皮包公司,直接就掛靠在彥頁資本。
所以,彥頁及相關公司團隊加起來,也有大幾十位員工。
而員工人數最多的是壹安院線。
因為院線涉及實體影院,并且還是直營,那員工人數肯定少不了。
光是一家直營影院,前臺、場務、放映員、保潔、設備管理、管理、營銷等諸多職工,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
即便現在壹安影院還在建設階段,但很多員工開始招募籌備了。
院線總公司、各大影院的前期人員、收購原院線影院的員工,零零散散加起來,人數已經超過了易安的員工數量。
此外還有宜安網吧這樣的小副業,正式兼職,也有一些員工。
粗略算來,靠顏禮發工資吃飯的,哪怕沒有突破四位數,也距離沒多遠了。
這么多員工,顏禮不可能照顧每一個員工的心情。
職位和實權就那么多,有人上就有人下,有人喜就有人怨。
除極少數人外,顏禮心態很從容,實在合不來,可以選擇離開,他尊重并祝福。
相比于單一員工的心情,顏禮更看重的是各個部門的協調問題。
單一員工的走或者留影響不大,但部門彼此產生糾葛矛盾,那就容易導致公司利益受損。
這次市場部和影視部改組,顏禮一度是猶豫過的。
甚至直到現在,將電影業務打包放在一起,或者分成發行部和電影部。
顏禮內心仍不確定這兩個選擇哪個好,實在是各有利弊。
不過,之所以顏禮還是分成了電影部和發行部,還是考慮電影業務太薄弱,不得不從兩個強勢部門吸取一些養分。
尤其是電影發行,人員、渠道、資源都少不了發行部的助益。
分成兩個部門,而且一強一弱,這里面的官司可就多了。
所以顏禮把發行業務單獨拿出來,等電影發行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再結合現實看看,是不是和電影業務并到一起。
就像是廣告部,原本就是市場部的一個小團伙,借助公司資源和藝人做大之后,被顏禮拎出來單獨成立廣告部。
公司發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業務重心變化而變化。
這次改組也不代表定死了,回頭哪里不對再接著修改,甚至是推翻重來。
像顏禮這種一手把公司發展起來且擁有絕對控股的強勢老板,絕不缺乏類似的魄力和威勢。
開完大會接著就開小會,甚至是顏禮和相關負責人的單聊。
發行部算是顏禮聊的最久的,主要是即將開展電影發行工作,以及內部團隊平衡,內外都是事,顏禮想不操心都不行。
負責發行業務的副總肖貫和新任發行部總監,給顏禮說了一下發行部的工作。
去年易安發行方面打響名號,一度成為電視劇方面發行的龍頭公司,不少劇組慕名而來。
電視臺那邊,因為易安發行項目的成績穩定,積累了不少信任度,也有了不少相應的長期合作對象。
發行團隊也鍛煉成熟,涌現了不少骨干,很多項目甚至不需要顏禮過問。
當然,沒有顏禮親自坐鎮,一些項目效率和收益或許會差上不少,但這就是公司做大的必要犧牲。
顏禮是老板,不可能天天去一線沖鋒陷陣。
以后,顏禮親自負責的發行業務會越來越少,甚至到了一定時期,不會再主抓某個項目。
但賣片王打下來的江山不會倒,易安積累的種種渠道和資源,將是易安未來發行的最大依仗。
彼時,易安發行或許沒有顏禮帶隊那么神奇輝煌,但依舊穩定和強大。
當然,那是以后的事了。
現在還不到顏禮這個賣片王退隱的時候,重點項目還是他親自抓,只不過會更加重視團隊培養和渠道建立,為日后放手發行業務做鋪墊。
電視劇發行,易安已經形成了固定且成功的運作模式,但電影發行,易安還在摸索。
“地推業務,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賠,百八十個人的工資公司還是給得起的,國內一二線城市的線下網絡給我鋪開……”
顏禮正兒八經研究過地推發行戰略,雖然“笨”,但確實有效。
現階段互聯網都在崛起階段,電影宣傳發行套路就是那么幾個。
主創團隊上節目、媒體采訪、發布會/首映禮,連巡回路演都不算多。
院線排片,院線方和影院有很強的自主性,劇組和發行方別說干涉,很多連了解都不了解,只知道一個大概數據。
但是,如果可以把電影發行網絡布置到線下,精準到每個城市的相關群體,那就不一樣了。
以某城市為例,當地的地推可以和當地的影院搞好關系,說服提升排片場次,或者說調整影廳。
數據上,都是一塊銀幕一場電影,但影廳大小和舒適度、是否是觀影黃金時間,都會直接導致票房變化。
一部電影是下午三點放映,偏僻小廳,空調都不開,座位只有三四十個。
另一部電影是晚上七八點,一百多個座的大廳,空調衛生全部到位。
哪個票房更高,不必多說了吧!
除了和影院交流,還可以直面線下觀眾,通過海報、展架、線下活動直接進行宣傳。
兩個人進了電影院,上映三部電影,不知道選哪部電影好。
這個時候,中間的海報最大最突出,還有工作人員給介紹宣傳,如果有碰上活動還能拿到一些小禮品,觀眾說不定就會被影響。
甚至有些觀眾是沖著另一部電影來的,但經過宣傳影響,改變想法或者是看完另一部再來捧場,都是有可能的。
除了影院本身,還可以去高校、商場、寫字樓這種潛在觀眾多的地方宣傳。
大周末的,小情侶或者朋友幾個出來玩,看電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宣傳效果給力,可能一張海報就能拉來百十對觀眾買票。
此外,還可以從本地媒體、電臺下手,別小看這些媒體,體量不大,名聲不顯,但在當地還是有很多影響力的。
什么生活雜談宣傳某部電影在本地特別火,大家都在看,很多人都會去看熱鬧。
還有一些公司、單位團票優惠,一些商店合作送優惠劵巴拉巴拉。
凡此種種,看起來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確確實實可以影響到人的選擇。
一兩個人不起眼,一兩個城市可能也不算什么,然而積小成多,全國幾十個城市加起來就很可觀了。
每年情報透露,曾大力發展地推宣傳的光線,配合媒體資源,有時候能將電影的票房促進30。
而這個成本也不算高,每個城市一兩個地推,需要的時候可以招募兼職大學生,就能做到很多事情。
哪怕在再加上一些活動和宣傳經費,對比什么天價首映禮和瘋狂砸媒體資源,成本可以說是較低,甚至是極低。
“駐地發行,人海戰術,點塊結合,本地化,精細化,顏總您這個發行策略,真是絕了。”
負責電影發行的發行部副總監佩服的豎起大拇指。
其原來是中影的人,熟悉各大院線和相關業內操作,被顏禮挖來易安。
其剛開始還多少端著點電影發行專家的架子,想給易安這幫新手上上課,結果轉頭就被易安的計劃秀了一臉。
同顏禮的發行方案相比,中影的玩法簡直可以說是“糙”,感覺大家都不是一個行業。
“不用捧,我也是拾人牙慧。”
顏禮不是謙虛,地推這項業務可不是光線發明的,早就有了,好萊塢香江都有類似的操作。
而且不僅是電影,各行各業都有地推,房地產、教育、游戲、互聯網線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推方式。
“不不不,地推是有,但像您這么詳細精準的電影發行方案,我之前是絕沒見到過的。”
副總監表達了不認可,但顏禮這次沒和他犟。
其當然沒見過,因為這套方案是顏禮根據香江、好萊塢的經驗,結合目前的內地電影市場,并添加了許多光線的策略和系統觸發的后世發行的技巧套路后,再去蕪存菁、揚長避短弄出來的。
別說這個副總監沒見過,就是甩到光線老王和高層面前,他們也得傻眼。
畢竟現階段的光線,剛剛涉足影視業務,方方面面都在摸索學習階段。
而顏禮卻是直接把光線多年踩過無數坑、吸取過無數經驗才總結出來的成功之路拿來用,還加上了一些后世優秀的發行技巧。
相當于一個是黑夜里摸著石頭過河,另一個是踩在巨人肩膀,手里提著超級探照燈。
不過,顏禮并沒有小覷光線。
他可以抄襲光線,光線也可以“抄”他。
哪怕一些關鍵要素吃不準,憑借光線這些年做電視劇節目積累的渠道、資源、團隊,也可以盡可能的追趕彌補差距。
所以搶占先機,不代表顏禮可以把光線輕松摁死取代。
未來的電影發行市場,易安、光線,包括博納,早晚會碰一碰。
當然,也可能是合作。
還是那句話,商業競爭不是你死我活,互通有無,一起發財才是硬道理。
地推網絡建設,顏禮親自盯著,要盡快完成,首戰就是6月份上映的《瘋狂的石頭》。
干發行的,名號不響不行。
顏禮有意借著這部情報透露的“大黑馬”,打開易安電影發行的局面。
等下午的會開完,已經過了下班的時間,顏禮今天沒應酬,就叫上幾個公司的高層一起吃飯。
老部下鞏固感情,新屬下拉近距離。
這也是當老板的必修課,時不時得和一些心腹手下團建,尤其是初創和上升期公司,除了待遇,感情牽絆和拉攏是必不可少的。
一手情,一手利,大家才會忠心耿耿的團結在你周圍為你和公司賣力干。
聚會的餐廳定在俏江南,這家店算是目下比較火的中高檔餐廳了,之前顏禮應酬時來過兩次,對菜品、環境、服務還算認可,這次也帶下屬們嘗一嘗。
私下自己人聚會,顏禮有言在先,不談工作,大家就是吃吃飯聊聊天,說說一些趣事八卦。
想喝酒的也可以小酌一下,別搞敬酒拼酒那一套。
顏禮自己且不說,發行部那幾個都是酒缸泡出來主兒,喝酒能讓其他部門抬出去。
正吃著飯,包廂房門敲響,有個副總監去開門,門口是兩個男人,打頭的易安多數人都認識。
鄧朝!
從《少年天子》小有名氣,去年搭檔孫麗演了一部《幸福和花兒一樣》,成績不錯,又參演《少年包青天3》,吃到了這個系列最后的紅利。
幾部熱劇疊加,鄧朝本人知名度直線上升,本人如今也勉強算是當紅小生。
鄧朝沒有貿然進來,而是詢問了一下方便與否,或者說顏禮同不同意,得到允許才進來敬酒。
“顏總,剛才看到您在,惦記給您打個招呼,冒昧過來,您見諒。”
這種上人家包廂敬酒,不是隨便敬的,關系不熟,沒個說法,那就是打擾人家吃飯。
不過,鄧朝雖然和顏禮不熟,但卻是打過交道。
當初《陸小鳳傳奇》選角,鄧朝一度是幾個主角團的熱門人選之一。
雖然沒合作成,但中間有過接觸,鄧朝也是以“感謝顏總照顧和遺憾上次沒合作”為由,專程來給顏禮敬酒。
寒暄幾句,鄧朝把口杯的白酒一飲而盡,顏禮也起身陪了一杯。
鄧朝受寵若驚,大感有面子,又給他介紹自己旁邊的男人。
其是鄧朝中戲的老師,名字叫田有良,除了教學,還從事話劇導演,有幾個比較賣座的話劇作品。
顏禮沒聽說過對方的名字,但依舊很客氣。
對于熟人,而且是沒有利益糾葛的,他一般都不會冷臉相對,給個笑臉又不累,沒必要牛逼哄哄的壞名聲。
鄧朝兩人也沒有多留,敬完酒,寒暄了幾句就撤了。
顏禮也沒當回事,把這篇揭過,繼續和下屬們吃飯,倒是回到自己包廂的鄧朝和田有良話題一直在顏禮身上。
“這位倒是不傲氣。”
田有良有些感慨,圈子里很多人當著鏡頭笑瞇瞇,沒了鏡頭,正眼都不帶瞧你的,暴脾氣嘲諷開罵也不是沒有。
顏禮少年得意,因為和張大胡子打嘴炮,在媒體的形象也比較張揚。
所以田有良對顏禮的形象刻畫是比較驕傲高冷或者盛氣凌人的那種,沒想到私下見著感覺還挺好相處。
“人家不是不傲,是不傲在臉上,更不和咱們這些人傲。”
鄧朝在娛樂圈認識的人多,對顏禮了解要比田有良強。
一個年紀輕輕就在圈子里有名號的大佬,怎么可能不傲,只不過他們對于顏禮可有可無,人家犯不著而已。
誰閑著沒事和街邊小貓小狗裝逼擺臭臉……
田有良點點頭,覺得鄧朝說的有道理,然后又咂摸了一下嘴。
“你別說,外謙內傲,自信滿滿,真有點《鉆石王老五的艱難》的那個孟浩有點像。”
“還說呢。”
雖然是師生,但兩人的歲數差距也沒有特別大,彼此也熟,所以更像是朋友兄弟,聽了田有良的話,鄧朝忍不住吐槽。
“年紀輕輕,身家億萬,容貌俊朗,性格霸道癡情,除了最后一點,哪個和顏禮對不上,要不是早就出了,我都以為照著他寫的。”
說著說著,鄧朝突然反應過來:“什么意思,不說好了我演嗎,老田,田老師,我可是你的大弟子啊。”
“誰說換人了,再說我想換,人家能演嗎?”
鄧朝一想也是,演那種商業精英,他肯定不是顏禮對手,人家純本色出演。
但顏禮夠嗆有時間也夠嗆看的上這種劇。
沒當過的才愿意演,像鄧朝就特別想演這種意氣風發的青年富豪,但顏禮本身就是了,自己演自己那有啥意思。
“你還別說,剛才見了顏總,我還真有點找到那個感覺了。”
鄧朝回憶了一下剛才顏禮坐著和他寒暄,然后起身和他敬酒的姿態,對著田有良模仿了一下。
“怎么樣,像不像?”
“不太像。”
田有良搖了搖頭,如果僅看到鄧朝這一版,他或許覺得有點那個味道。
但是和顏禮一對比,就能看出差距了,底氣不足,沒有人家那個氣場。
“我要是有那個氣場,我就是大佬了。”
鄧朝沒好氣道,演戲演的再好,也和真的沒法比,能有個幾分神韻,就非常不錯了。
再配合劇情、剪輯、氣氛營造、服化道啥的,說不定在很多觀眾眼里,比真大佬還真大佬。
田有良也不和他爭辯,轉而惦記起了另一件事:“你說易安會不會對這個本子感興趣。”
本子早就有了,但有沒有人投是另一回事,田有良又不愿意放手,之前聊了幾個資方,都不了了之。
之前他和鄧朝談過幾次這個劇本,現在都不怎么聊了。
今天碰到顏禮有感而發,也讓田有良惦記起了易安。
“哎,我覺得可以試試。”
鄧朝也眼前一亮,他聽說過,易安有錢有渠道,但是內容創作比較薄弱,之前收攏了不少編劇和劇本,但也沒看多少項目成型。
他對田有良的這個劇本還是挺有信心的,說不定會得到顏禮的青睞。
“要不,一會自薦一下?”
田有良躍躍欲試,卻被鄧朝攔住:“這樣顯得太功利了,緩一緩吧,實在不行我厚著臉皮給顏總電話推薦一下。”
鄧朝不是厚臉皮,他是怕角色被搶,所以主動牽線刷存在感。
另外,他現在待的這家經紀公司還有一年就到期了。
坦白說,公司現在能給他提供的資源有點不夠了,或者說不足以讓他往上更進一步,鄧朝已經開始考慮跳槽的問題。
而適合鄧朝跳槽的公司,一共就那么幾家。
易安雖然不是鄧朝首選,但也在列,他也想就此拉拉關系,探探易安的底……
ps:萬更一口氣寫不完,還有一更 請: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