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你不懂政治 五月。
武功。
駱谷水。
這里是武功縣東界,過了駱谷水,便是鄠(hu)縣地界了。
不過駱谷水東面十多里外的鄠縣地界,還有一條芒水,跟駱谷水同樣出自秦嶺,北注渭水。
兩水相夾,地勢低洼,形成了一大片濕地。
濕地里遍布蘆葦,東西寬闊十余里,南北也近十里。
司馬懿大軍在蘆葦蕩東,而幾萬漢軍此刻也到了蘆葦蕩西。
兩軍實際距離不到二十里。
在一馬平川無險可依的地方,倘若沒有這片蘆葦蕩遮擋,那么這個距離對于雙方而言就太近了。
漢軍于蘆葦蕩西五里扎營。
渭水北岸,兩三百虎豹騎隨行監視,見漢軍停下,他們便停下。
渭水南岸,五六百虎豹騎一直保持著十里左右的距離逡巡觀望。
壓縮漢軍斥候的偵查半徑,剜掉漢軍的耳目,并監視漢軍的一舉一動。
一旦漢軍暴露出什么破綻,那么就靠這么五六百騎,也有概率直接把幾萬大軍突得崩潰。
但顯然,他們眼前這支漢軍并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自打從五丈塬拔營東進開始,這支漢軍就以日行三十里的速度緩慢行軍。
一路也不嫌麻煩,遇樹則伐,遇坑則填。
為后續的糧草輜重隊伍開拓出寬闊平坦的道路。
也方便事若不濟需要撤退時,能從容撤退,保存更多實力,帶走更多輜重糧草。
非但如此,天上太陽還在最熱辣的時候呢,這支隊伍就開始找地盤安營扎寨。
壕溝、拒馬、木柵、營墻,種種防襲措施一應俱全,并不在乎要為此上兩個甚至三個時辰。
說一句謹慎得像烏龜,大概也沒多少人會反駁。
至少統率虎豹騎欲行襲擾的文欽是這么想的。
坐鎮中軍固守營寨的一眾魏將也是這么想的。
所謂知己知彼,從這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中軍大帳中,將軍賈栩飲下一口井鎮醇醪,以消熱暑,其后道:
“我大軍至此已近兩旬,按理說,細柳、棘門、高陵三屯蜀寇糧草快吃光了吧?
“那諸葛亮還如此謹慎,慢慢悠悠,不知道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
將軍魏平也飲下一口冰涼的井鎮甜醪,早已把先前斜谷敗仗拋到了九霄云外,恥笑起來:
“哼,那諸葛亮謹慎歸謹慎,可我看未免謹慎過了頭。
“照他這么慢慢吞吞日行二十里的速度,再磨下去,趙云恐怕就要糧盡撤軍了!
“依我看就是畏我大魏如虎,根本不是能打硬仗的樣子,不足為慮!”
帳中眾將多是哈哈大笑,表示贊同。
所謂兵貴神速,想他們討伐孟達,八日夜行一千里,這叫侵略如火。
而細柳、棘門、高陵三屯蜀寇的糧草之急都已經火燒眉毛了,諸葛亮統率幾萬大軍卻一再遷延,行動遲緩。
說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這句話大多時候適用于統籌戰事之時。
一旦戰端開啟,軍情似火,講的就是一個兵貴神速。
大魏先前在五丈塬遭逢一敗,士氣有些低沉。但經過十來日調整,已經慢慢緩了過來,蜀寇已然失卻了戰機。
而大魏渭水營寨堅固一日勝過一日,蜀寇現在想要強攻,必然要付出血的代價。
驃騎司馬陳圭思索著道:
“偽漢居于巴蜀一隅,小國寡民,兵微將寡。
“而我大魏富有四海,地大物博,兵精將猛。
“我大魏能輸十次,他偽漢卻不能輸一次,是以諸葛亮只能步步為營,出不得半點紕漏。
“不過也確實能看出,蜀寇與吳賊并無不同,皆是防守有余,進取不足。
“北寇以來雖僥幸得勝幾場,仔細想想,也都不過是依托地利打防守反擊罷了。
“如今攻守之勢異也,我大魏深溝高壘,諸葛亮如果不愿拿我們打孟達那種不惜代價的戰法,就只能悻悻而歸了。”
州泰微微頷首,看著自己的恩主不動聲色道:“司馬公據賊所必攻之地,蜀寇除強攻一途,無能為也。”
坐在上首的司馬懿笑了笑。
不管眾將說得有沒有道理,軍心大振總歸是好事。
另一邊,將軍周當也想到了什么,看向司馬懿:
“先前司馬公說過,我大軍所憂者,不過是諸葛亮自安定出兵,繞過我們直搗新豐倉,攻我大魏所必救之地。
“而如今諸葛亮自五丈塬徐行而來,處處謹慎,步步為營,與司馬公所憂之事截然相反,足可見諸葛亮不敢用兵出奇,并無司馬公這般膽量氣魄。”
司馬懿撫須搖頭,笑道:
“他若有勇,何以逡巡緩進?
“依我看,他沒有不惜代價的決心,攻我營寨不成后,便會放棄長安,長安已無憂矣。”
帳中眾將頓時愣住。
州泰疑惑起來:“司馬公何以知之?”
州泰問出了眾人的疑惑,眾人目光皆朝司馬懿投去。
司馬懿撫須含笑,徐徐出聲:
“諸葛亮先前拔馬謖為將,控扼街亭要地,足見其不明。
“不走番須道入安定,沿涇水出于長安,聯合高陵守軍威脅我大軍糧道,足見其不智。
“自隴右至此,耗時近月,近日亦是謹慎逡巡,失卻先機,足見其不勇。
“趙云則不然。
“若非趙云關中施計,打開局面,諸葛亮北寇隴右之戰已然敗于張郃之手。
“又非趙云疾風烈火搶盡先機,奪取了細柳、棘門、高陵三地,則長安本無憂耳。
“由是觀之,趙云用兵之能,過于諸葛遠甚。
“趙云遠在長安龜縮不出,區區諸葛亮,不明不智不勇,何來決心不惜代價來攻我這堅寨?
“這堅寨既攻之不下,又談何進取長安?”
這位驃騎將軍言罷撫須含笑。
眾將則皆是恍然大悟,緊接著又面面相覷。
雖然首戰未能取勝,但他們幾萬大軍也已在此立穩了根腳,非但不怕蜀寇來攻,反而期待蜀寇前來送死。
而此刻這位驃騎將軍分析,說諸葛亮不明不智不勇,一方面讓眾將軍心一振,另一方面卻又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焦慮。
萬一這不明不智不勇的諸葛亮不戰而走,他們當如何一雪前戰之恥?
不多時,眾將盡皆離去,只有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仍留在大帳當中。
司馬昭問道:“父帥,諸葛亮既然不明不智不勇,最后會不會不戰而走?”
司馬懿板起臉來:“什么不明不智不勇,說給諸將聽的,你二人難道也當真了?”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頓時面面相覷,大惑不已。
司馬懿負手踱步,緩緩開口,一副給兄弟二人上課的姿態:
“諸葛亮總攝偽漢一國軍政,權傾朝野,那偽帝劉禪本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可如今局勢驟然翻轉,偽帝趁諸葛亮敗軍之際,以劉備老臣趙云為將,在關中屢屢奪勝,可謂軍威日隆,權柄日重。
“一旦長安得手,那么偽漢的權柄,恐怕就不是諸葛亮這權相一府一人所有了。”
司馬昭一時撓起了頭皮。
他年紀還小,家學《漢書》都沒能通讀一遍,沒能養出什么政治素養來,是故聽不大懂老父親話里的彎彎繞繞。
司馬師卻是聽懂了:
“父帥是說,諸葛亮或許不愿讓劉禪得權,所以才逡巡緩進?
“事實上不是他如何謹慎,而是根本就不愿浪費自己的兵力,與我們相攻?”
司馬懿撫須頷首,積攢了半輩子的政治經驗,讓他眸子里蘊含著一種常人所沒有的睿智光芒:
“街亭之失的起因,是諸葛亮違逆蜀國眾將之意,拔擢馬謖這個心腹為將,意圖進一步把蜀國軍權掌在自己手中。
“結果馬謖臨陣而逃,諸葛亮之罪甚大。
“劉禪若是有權之君,直接就能把諸葛亮治罪,一步步剝奪他開府治事之權,慢慢把軍政大權收攬回來。
“可如今劉禪雖軍威日隆,權柄日重,諸葛亮卻又成功奪下隴右半壁,功過足可相抵。
“劉禪奈何諸葛亮不得,又欲進取長安,所以才命諸葛亮下隴。
“既緩了諸葛亮全取隴右之勢,以待將來自取,又能讓諸葛亮助他全取關中。
“諸葛亮軍中尚有魏延、吳懿等劉備宿將掣肘,長安于偽漢而言又意義深重,諸葛亮雖權重,卻也不能真正一言而決,不得不來。
“而劉禪仍在親征,就算諸葛亮成功將長安取下,這克復關中的潑天大功,也還是劉禪這天子的。
“可聽命于劉禪的趙云固守城寨不出,保存實力,他諸葛亮卻要率自己的親軍與我大魏血戰,教他如何能夠甘心?
“若能打贏我們還好,一旦打不贏,那么他非但損兵折將,長安不克之責,也要全部歸咎于他諸葛亮了。
“所以,倒不如趁機緩行,等趙云糧盡退兵。
“如此一來,他保全了兵力。
“而遠在長安的趙云,糧盡無援必然士氣大沮,未必不會在回師時被我大魏銜尾追殺,損兵折將。
“要是事情如此發展,那么諸葛亮便會退回五丈塬,保住劉禪所得的關中半壁。
“他也奪得隴右半壁,與劉禪算是勢均力敵。”
司馬昭似懂非懂。
司馬師恍然大悟:
“這么看來,父帥懸軍深入,斷了趙云他們的糧道,還真是幫了諸葛亮一個大忙。”
司馬昭疑惑著提問:
“阿父,阿兄,可如果諸葛亮真的不來攻打我們大寨,劉禪難道不會因此將長安不克的罪責歸咎于他?”
他大兄司馬師輕輕搖頭:
“諸葛亮不敢不來打,卻也不會不惜代價來打。
“裝裝樣子給劉禪看,總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們與諸葛亮多少會有一戰。
“如此這般,長安不克之責,就與諸葛亮無關了。
“而是趙云疏忽,把我們放到了渭水上游,卻又不趁我們營寨未穩之時前來疏通糧道,最終導致了糧盡而走。”
司馬師言罷,司馬懿略顯滿意地看著自己的長子。
這小子不錯。
至于另一個,差強人意。
次日。
已經在蘆葦蕩西安營扎寨的漢軍派出了一支輔兵,在寬闊只有百步上下的渭水上,搭建木橋,溝通南北。
渭水越到下游,泥沙於積的問題也就越嚴重。
尤其是長安戶口十不存一,沒了官方疏浚河道后,於積出了不少沙洲與灘涂。
曹操當年與韓遂、馬超戰于潼關,占據了渭北,而韓遂馬超則在渭南。
曹操時不時派人偷渡,但由于下游黏土少而泥沙多,無法版筑營寨外圍的土壁,總被馬超的騎兵偷襲,損失慘重。
最后婁圭獻計,起沙為城,以水灌之,須臾成冰,堅如鐵石,一夜之間曹軍立墻百堵,最終在渭南站穩了跟腳。
此地河畔泥沙沒下游多,但河道九曲十八彎,河沙容易於留。
河畔灘涂與河中沙洲收窄了河道,有幾段河道甚至可以南北互相射箭。
這些地方,就是最佳的建橋點了,下游的司馬懿便是把橋建在了類似的地方。
魏軍顯然沒想到,自渭南而來的漢軍竟也效仿起了大魏,想要通過木橋溝通南北,在渭水南北分別立起營寨。
更沒想到的是,自渭南而來的漢軍,猝不及防把五丈塬的兩千余騎全部調到了渭北。
魏軍騎兵雖多,也更精銳,但也更加分散。
尤其是見到漢軍自渭水南岸來襲后,魏軍大部分騎兵都布置在了渭南,尋機襲擾。
渭北則留了二三百騎,主要監視渭南漢軍動向。
于是當漢軍兩千余騎一大早突襲而來時,渭北隔河監視的二三百虎豹騎被打得猝不及防。
只糾纏了兩個回合,便直接丟下了幾十具尸體落荒而逃。
南岸的漢軍迅速在渭水上修筑了幾座木橋,溝通了南北兩岸。
魏延所部五千精銳部曲開始渡河,列陣以待。
另五千輔卒,五千役夫將早就準備好的木材、輜重、糧草,通過木橋運至渭北,修筑營壘。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這效仿司馬懿大軍,分南北立寨的舉動,瞬間激得司馬懿軍中諸將一陣喧嘩。
魏平亢奮不已:
“驃騎將軍!蜀寇這是效仿咱們的引蛇出洞之策啊!
“依我看,不如趁他營寨立足未穩,直接派兵出去干他丫的!”
州泰搖頭反對:
“驃騎將軍昨日分析得果然不錯。
“那諸葛亮果然沒有不惜代價來攻我營寨的決心,竟想靠引蛇出洞之策,勾引我軍出戰。
“依我看,我們只需固守不戰即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