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徹底拉開。
其實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完全可以說是既出乎了李建成的預料也出乎了李世民的預料。
昔年的李建成還會擔憂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安危。
李世民也從未想過什么所謂的太子,什么所謂的皇位,目標始終都放在了十方征渡使上。
兩人可是親兄弟。
但權利這種東西向來就是如此。
李建成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對此還有些猶豫,但隨著身邊人不斷開口,他的心態也早就已經漸漸發生了改變。
他可以看著自己弟弟越來越強,但選擇投資他的那些人可不愿意。
這向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其實在顧易看來,且不論原本歷史如何。
在當前的局勢之下,只要李淵能夠處理好兩兄弟之間漸漸升起的矛盾,就算不給李世民十方征渡使的職位也可以給他其他東西。
讓他幫助李建成來打造大唐的盛世。
這絕對是有機會達成的。
但可惜的就是李淵對于這一切同樣也很默然。
而隨著李世民開始了反擊,那他與李建成之間的關系便會愈發難以緩和。
整個大唐朝廷圍繞著東宮與秦王府徹底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內斗。
李世民的聲望確實太強了。
他都無需做些什么,只是利用起了李淵早就賞賜給了他的開府之權,于長安城中結識世人,這就為李世民吸引了不少的人才與支持者。
李建成根本無法與其相提并論。
最關鍵的是——
對于李世民那些心腹的拉攏同樣也十分的不順利,甭說顧泉,就連其他人也不愿意背棄李世民。
顧泉是不可能會參加國本之爭的。
且不說李建成只是上疏提了提關于顧彥與平陽公主的婚事。
就算李建成再做一些事,也不可能影響到他的判斷。
家族才是顧氏子弟最在乎的東西。
尤其是經過了昔年的顧哲之事后,所有的顧氏子弟對于這一切也是極為的敏感,就不可能去參加國本之爭。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李建成也是漸漸轉變了思路。
得不到,那便毀掉。
反正是不可能將這些人留給李世民。
李建成畢竟是太子,尤其是現在他還拉攏了齊王李元吉,以及李淵的數個寵妃。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
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房玄齡以及杜如晦相繼遭受到了針對。
李建成先是讓人誣告兩人教唆秦王謀逆,但李淵并未完全相信,但在后宮寵妃的床頭風之下,疑心終是漸漸升起。
最后李建成再次以退為進,直接讓李淵下令將二人罷免出了秦王府,禁止參與軍政。
隨后便是尉遲恭、程咬金等武將。
李建成并未針對顧泉。
因為若是得罪了顧氏能產生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最關鍵的是通過這么長時間的接觸下來,李建成也清楚顧氏子弟不會參與國本之爭,完全沒必要針對。
對于其他武將,他的手段則是要更加直接。
——謀反!
這無論是在任何封建王朝都是死罪的罪名直接便被扣在了尉遲恭的身上。
在此之前,他甚至都派人去暗殺過尉遲恭,只可惜最后失敗。
這一次李淵不得不重視了。
與那些個文臣不同,尉遲恭可是勇將,在唐軍之中的聲望并不算小。
就算明明知道這是誣告。
他必須也要調查清楚。
尉遲恭當即被下獄,而程咬金則是被外調成了康州刺史,不斷削弱著李世民在京中的實力。
此事可謂是在京中鬧得沸沸揚揚。
最后在李世民的死保之下,尉遲恭這才被放了出來,但仍是直接被貶為了庶人。
除此之外,還包括段志玄張亮等人。
李建成就是利用著自己的身份上的優勢,對李世民進行著全方面的針對。
不僅僅是針對李世民的麾下,同樣也包括李世民。
耳邊風;讓人散布謠言輿論。
用盡各種辦法來針對李世民的聲望。
對于李世民而言。
局勢可謂是愈發的嚴峻。
到了如今,他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的幻想了。
他能夠感覺的出來,不僅僅是李建成李元吉,甚至就連李淵都在有意無意的針對著他,忌憚著他無與倫比的聲望。
這對于李世民而言是一件無比絕望的事。
曾經的一家人走到了今天的這個地步,他仿佛再次回到了昔年在太原時一般,不進便死。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一個人非要去做出什么選擇,而是局勢在逼著他不得不做選擇。
他同樣也是開始回擊。
但從始至終,他都未曾召見過顧泉。
自返回洛陽之后。
他從始至終就只見過一次顧氏子弟,而那一次他只是想要告訴顧泉,自己已經重新振作起來了。
此舉自是會讓人有些不解。
以顧氏的影響力,再加上以顧泉與李世民兩人之間患難與共的情誼。
只要李世民能夠獲得顧氏的支持。
屆時在天下的滾滾大勢之下,他哪怕就算做不了太子,也絕對不會再如此被動了。
但李世民給出的回應卻十分的簡單。
“顧氏數百年之業,孤豈能讓其將一切都壓在孤的身上?”
“不讓顧氏參與——”
“倘若就算他日孤身死,這天下終是也會迎來一段盛世。”
對此,眾人皆是無法再多說些什么。
這同樣也是李世民的人格魅力。
局勢愈發嚴峻。
甚至就連李淵都能明顯感覺到兩個兒子之間那愈發難以處理的矛盾,以及整個朝廷內部的分裂了。
在不斷的耳邊風的情況下,他如今已經確實對李世民有了忌憚。
但還遠遠不到想要徹底放棄李世民的時候。
眼看著朝野局勢愈發脫離掌控,他似乎也漸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的是,李淵竟然召見了顧泉。
夜,內宮之中。
穿越了層層的宮禁,顧泉終是緩緩踏入了殿內,見到了李淵。
“臣,見過陛下。”
顧泉的表情仍是如同往常那般嚴肅,認真的拱手行禮道。
“子淵啊。”李淵神色有些復雜,眼角處帶著些許的疲憊,顯然最近的他同樣也是心力憔悴,“當今天下已然一統,不知顧公他可愿入朝為官?”
“我大唐的太傅一職,朕可還給他留著呢。”
——他再次提到了顧煜。
不過如今再提到顧煜,相比于當初卻又有著完全的不同。
當初的李淵想請來顧煜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想法。
但現在,他想要通過顧煜來破局。
如今朝中大臣都在東宮與秦王府之間站隊,這讓不得不讓李淵生出了需要一個人來把控住所有人的心思。
而顧煜就是其中最好的選擇。
相比于政事,顧泉雖然更加擅長統帥和武力。
但作為顧氏長子,他可不是一個傻子,自是能明白李淵話中的意思。
不過他的回答仍是如同往常一般,并未有任何的變化:“陛下,臣實在不知父親的心思。”
李淵默默的看著他,沉默了片刻終是擺了擺手:“也罷,朕便派人親自去一趟吧。”
說著,他緩緩坐了起來。
整個人的眼神也是愈發的復雜,“子淵啊,秦王和太子之間的事你怎么看?”
殿內的氣氛瞬間一變。
李淵無比認真的看著顧泉,沉聲說道:“如今殿內只有你我君臣二人,子淵可向朕.”
還未等他說完。
顧泉便直接低下了頭,再次朝著李淵拱了拱手,從始至終都始終未發一言。
見狀,李淵的話音忽然便停了下來。
他無奈的嘆了口氣,旋即再次擺了擺手:“罷了罷了,你且下去吧。”
李淵還是李淵。
他向顧泉問出了這個問題,就是希望是如同以往那般在關鍵時刻能夠有人推他一把,好讓他能夠做出很好的決定。
但可惜之處也正是如此,他始終都是他。
在面對自己的這兩個兒子之時,他的猶豫是遠超以往的。
顧泉就不可能會以顧氏子弟的身份來參與這一切。
雖然是私自召見。
但這件事還是在各方推動之下漸漸傳了開來,但對于當前的大唐廟堂而言,已經沒有人在意顧煜這個顧氏家主到底會不會來京了。
顧氏是在兩宮相爭之外的存在,無需在意。
不,也不是無人在意。
裴寂這種人還是十分在意的,畢竟他們也害怕顧煜來朝,影響到他們的權威。
但很可惜的是,他們也不可能攔得住李淵。
李淵想要通過顧煜來維持朝堂穩定,緩解兩宮之間的矛盾。
這是他必然就要做的。
顧易原本還以為顧煜是不會在這種時候歸京的。
畢竟對于顧煜而言。
當前大唐朝廷內部的爭斗他還是十分了解的,此次前來就算在怎么躲避也難免不會受到影響。
但讓顧易感到意外的是,顧煜竟然真的答應了!
甚至就連顧易都未曾料到這事,更別說整個朝廷內部的大臣們了。
——朝野巨震!
當這個消息從巨鹿漸漸傳向四面八方之時。
無論是在大唐的朝廷內部也好,亦或是對于四方百姓們而言,都可謂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多少年了!
顧氏的家主已經有多少年未曾出現了?
雖然顧煜明明還什么都沒做,但光是如此便已經成功讓整個天下百姓更加歸心,更加加大了四方百姓對于盛世的期待。
當然——若是盛世未能到來。
這或許也就是顧氏最后的榮光了。
但顧煜從始至終倒都是十分的平靜,絲毫沒有半點的擔憂。
李淵為顧煜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無論是李建成也好,亦或是李世民也罷,兩人都跟隨著李淵一同前來迎接顧煜。
此事實在太大了。
甚至就連兩人之間的矛盾竟然都在這一刻停了下來。
雖然這注定是極為短暫的,但還是足以讓李淵十分的高興。
至少在他眼中,變數已經出現了。
這一幕對于顧氏而言,注定會被記錄在顧氏族史之中。
沉寂了多年。
顧氏終是再次踏出了巨鹿,重新回到了朝堂之中。
李淵確實是狠下了心。
雖然顧煜才剛剛踏入朝堂,他便將太傅的位置交給了顧煜。
如今的太傅可與原本歷史之中完全不同。
可并不是虛職。
而是已經成了一眾另類的丞相,雖然在名義上并不能命令朝廷百官,但對于各個部門又都能參與進去。
這是當時楊堅當時不得不做出的抉擇。
至少在當時,他不能抹去太傅之職的權利,不然的話定會引起天下百姓離心。
如今的大唐承繼隋制,這太傅一職同樣也是如此。
——變數已至!
顧煜的前來可謂是徹底打破了當前大唐朝堂內部的平衡,進而也影響到了東宮與秦王府之間的爭斗。
整個大唐朝廷內部的情況頓時就變得愈發復雜了起來。
而隨著顧煜提起了整體改革之事。
顧易也是終于察覺到了顧煜為何會在這種時候選擇出世。
這對于他而言,絕對是最合適的時機。
兩宮相爭;
朝野勢力極亂;
李淵同樣也需要他來進行一系列的平衡。
種種情況都能助力他進行改革。
除此之外便還是因為匈奴。
雖然不少人都以李世民與突厥可汗制約之事來彈劾李世民,但對于與突厥的合約卻同樣也是十分的看中。
如今李淵早已以大唐皇帝的身份與突厥定下了盟約。
但在顧煜眼中看來,大唐與突厥注定會有一戰。
這所謂的商路是注定不可能填飽他們的胃口的,九州與其注定會有一戰。
他必須要提前做出準備。
這才是顧煜出山最重要的原因。
朝堂瞬間沸騰。
隨著顧煜正式在朝堂之上提出了改革之事,所有人的目光瞬間便被他吸引了。
在這種時候,就連兩宮相爭都已經不是那么重要的了。
所謂改革就注定會影響到所有人的利益。
這才是當務之急!
太極殿。
顧煜站在殿內,向群臣與李淵說著自己這些年來所想到的改革之法。
首先——
便是當前大唐的三省六部制。
這已經是在李淵稱帝之初便已經定下的制度了,顧煜對此進行的改革并不算大。
只是在規定各部權利的同時,為此定下了更為具體的標桿。
要說有什么真正進步的話,那便是“翰林院”的雛形了,顧煜建議李淵專門成立一個部門,選拔能人入宮起草機密文書。
這絕對是吸取了昔年大漢的先見之明了。
此舉主要防范的,便是如今隨著李淵起事的關隴世族對于所有權利的壟斷。
對于李淵而言這同樣也有著幫助。
真正算得上是大張闊斧的自是針對整個天下。
顧煜提議廢除武德初年濫設的“總管府”,裁撤冗余行政層級,恢復隋朝所定的“州縣制”,兵明確州、縣官員由朝廷直接任命。
朝廷的指令下達實行的越快。
就會更加利于百姓。
這同樣也是顧煜當年行萬里路時所看到的場景。
但一切卻又與隋朝時的制度有所不同。
顧煜建議每州設刺史、別駕、長史三職,三者互不統屬,直接向朝廷對口部門匯報。
刺史掌行政之權;
別架掌監察之權;
長史掌軍事之權;
說白了,這便是“三權分立”之制。
這絕對可以稱之為跨時代的改革,其中靈機一動卡絕對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能讓顧煜通過各種的表象想到這些從根本上的改革。
此舉雖看似是加重了官員的數量。
但實則能給朝廷與天下帶來的好處是難以想象的。
三者直接對應朝廷。
不僅僅能夠提高朝廷的政令實行速度,同樣也可以通過三權分立強化集權,并能控制吏治。
其實顧煜的想法遠遠不止這些。
顧易曾看到顧煜甚至有了將“十方征渡使”之權進行分割成為一個專門的部門,用來扼制皇權的想法。
只不過是這個主意在當前氏不可能實現的。
甚至還會給顧氏帶來滅頂之災。
所以顧煜這才退而求其次,轉變了想法。
但這其中的進步同樣驚人。
三權分立。
這種制度在原本的歷史之上,其雛形甚至要追溯到宋朝時期,而從原本的制度進步到三權分立的制度,其進步所需要的一切同樣是難以想象的。
換句最直接的話而言。
這其中的跨度,可有著足足數百年。
可見此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軍事上的想法,只不過相比于對于治理地方上,顧煜并未特別大膽。
顧氏已經不復以往了。
雖然在顧泉等顧氏子弟的影響之下,如今在整個大唐朝廷之中顧氏同樣也有著十足的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卻還是不夠。
顧煜也不會動太多人的利益,讓顧氏成為全民公敵。
除此之外,還包括一些對于具體制度的改革,包括科舉等。
不過最關鍵的地方仍是地方!
當前顧氏需要一個盛世!
而地方便是其中關鍵!
雖是如此,但此事仍是在整個朝廷內部掀起了驚天巨浪。
大唐確實是需要改革。
隨著如今天下已經徹底一統,改革之事更是迫在眉睫。
畢竟李淵當初可不是繼承的隋朝天命,而是自立天命,他不可能一直維持著隋朝當初留下的制度。
整個朝堂圍繞著此事開始了一系列的討論。
這注定不是一天能夠定下來的事。
而顧煜也不心急,將這些提出來了之后,便沒了其他多余的動作。
不過這卻也是幫助李淵緩解了朝廷內部的矛盾。
但這又能持續多久呢?
李淵對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雖然也明白顧氏不會參與到這些事之中,但他還是私自見了顧煜,想要問一問顧煜對于當前東宮與秦王府的看法。
長安寢宮。
這絕對是整個皇宮之中最為核心的地方,李淵甚至為此還退去了所有下人,只留下了顧煜。
“太傅,如今這寢宮之中只有你我君臣二人。”
“朕也可以保證——”
“今日你我君臣二人之言,絕對不會有旁人知曉,不知太傅可否為朕解惑?東宮和秦王府朕該如何處置?”
李淵認真的看著顧煜,表情無比的認真。
這就已經是十分超標的信任了。
也唯有顧氏這數百年來所積累的名聲,才可以讓李淵做出這種決定。
顧煜的表情并無什么波動,先是朝著李淵拱了拱手,旋即才輕聲回答道:“那要看陛下想要何種的天下?”
“何種天下?”
李淵立刻皺了皺眉,有些不解的問道:“此言何意?”
“陛下當真以為大唐天下已然太平?”顧煜仍是沒有直接回答,再次拋出了一個問題。
李淵的眉頭越皺越深,并未開口。
顧煜就這樣等了片刻旋即才開口解釋道:“以臣之見,數年之內大唐與突厥定會有一場大戰,這是大唐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避開的。”
“陛下應該想象——”
“若是與突厥交戰,無秦王之能的話大唐何人可為統帥?”
顧煜說的十分直接。
對于這一切,他并沒有什么好隱瞞的。
作為顧氏的當代家主,他只需要保證好不直接參加國本之爭即可。
李淵都已經做到了這個份上,他若是仍舊保持著局外人,那就有點太沒有腦子了。
聽到這話,李淵的表情頓時也是微微一變。
“太子與秦王皆是有能之人,此乃陛下之幸,陛下只需要處理好局勢,無論是太子也好,亦或是秦王也罷,都可讓大唐迎來盛世。”
顧煜再次開口,向李淵說著自己對于兩人的一些判斷,不過卻也始終都未曾給出選擇。
李淵聽得十分認真。
對于自己的這個兩個兒子,如今的他同樣也是十分無奈。
其實在聽到顧煜說出的這些之后,他就已經有點后悔了,早知如此還不如直接將“十方征渡使”的名頭給李世民罷了。
繼續維持住李建成主內,李世民主外的態度。
只要他對李世民做出限制并定下約束,或許便足以解決這一切。
可現在卻終究還是有些晚了。
在他的默然態度下,如今無論是兩人之間的矛盾也好,亦或是兩人麾下之人的矛盾也罷,都已經漸漸上升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
他也無法調和。
但顧煜卻也不會再多說什么了。
隨后,兩人就又這樣就這改革之事仔細的聊了聊,顧煜向他闡述了其中所能夠帶來的好處,隨后便直接離開了皇宮。
整個長安的氣氛愈發復雜。
接下來的數日之中,不少人都前來拜訪了顧煜。
其中自是包括李建成。
他并未表現出任何想要拉攏顧煜的心思,只是就這改革之事向顧煜討教,包括一些治理天下的想法之類的蕓蕓。
李建成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
其實在顧易看來,李建成若是當了皇帝,就算大唐成就不了后世的“貞觀盛世”,但也絕對會迎來另一個盛世。
顧煜自是知無不言。
直到親自與顧煜暢談之后,李建成才徹底領會到了為何魏征會評價顧煜“深不可測”。
顧煜對于天下興衰的見解是遠超旁人想象的。
他的底子本就不差,再加上“靈機一動卡”以及“洛書協律器”這兩個道具。
在真正見識到了天下由衰轉盛再由盛轉衰之后,顧煜的見解就已經完全超越了這個時代。
雖然只是簡單的商談。
但李建成對于顧煜的態度亦是徹底拜服。
而對于李世民,兩人相談的也差不多,只不過在其中顧煜同樣向他說了,想要打造盛世所需要付出的各種代價。
這同樣也是讓李世民受益匪淺。
在此期間,李世民更是又見到了顧泉。
兩人已經許久未見了。
自兩宮之爭開始之后,李世民便再也沒有去見過顧泉。
甚至就連此次碰面都未曾多言什么。
兩人似乎已經有了一點疏遠,那其中的感情旁人又豈能得知?
顧府。
看著李世民離去的背影,顧泉的表情愈發的復雜,在無數的情緒之中掙扎。
“想要去助秦王?”
顧煜平靜的看著他,淡然開口。
“父親!”顧泉幾乎本能的便立刻搖了搖頭,“兒乃顧氏長子,絕不會置家族于險地。”
未等顧煜開口,他就再次強調了一句:“絕不會!”
看著眼前的顧泉,顧煜不由得便搖了搖頭。
他又豈能不了解自己的兒子?
李世民當初說的沒錯,顧泉就是一個外冷內熱之人。
于族內。
他會為兄弟遮風擋雨。
于外,他同樣也會為了自己覺著值得之人付出一切。
顧煜并未多言。
他相信自己的這個兒子會做出正確的決定,也不會辜負整個家族。
朝堂內的議論并未持續多久。
這就是顧煜的聰明之處,哪怕從始至終都未曾臨朝,但他也拿捏住了所有人的利益訴求。
此次的改革與根本上并不會直接影響到所有人的利益。
這就注定了改革的成功。
最關鍵的是——
此事真正的獲利者同樣也是皇室,只要李淵表明了態度,其余人自是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武德七年,三月;
轟轟烈烈的改革正式于整個大唐開始。
在此之前李淵更是舉行了一場祭祀,隨后各項政令的調整便從長安為始快速朝著整個天下蔓延而去。
四方變化不斷。
突如其來的改革就注定會引起一系列的動蕩,這無論是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
但在當前的大唐聲勢之下,這一切動蕩也終是難以阻擋此次的改革。
各地出現的叛軍每每剛一出現便會被迅速平定。
整個天下的百姓都對著接下來的世道抱有著大期待,這就是滾滾大勢!
但——
隨著改革之事的正式定下,兩宮之間的爭斗亦是在這一刻再次升了起來,并且為了趁著此次的改革爭奪利益,這一次的爭斗相比于以往要更加的激烈!
(Ps: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