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一百 人人皆讀圣賢書,人人皆可成圣

熊貓書庫    我不是袁術
🔊點這里聽書

  對于袁樹的切入角度,一開始聆聽的眾人都沒有反應過來。

  他們不曉得袁樹一開始還在說之前的事情,還以為他要做一番澄清,結果他話鋒一轉,直接談起了天下大勢,甚至還說什么“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這未免有點危言聳聽了吧?

  大漢雖然有些毛病,但怎么就是“危急存亡之秋”呢?

  大漢明明還很強大,很穩妥,怎么到了你袁某人嘴里卻是一副亡國之相呢?

  你是何居心?

  不少人從這一刻開始就被袁樹轉移話題、帶跑偏了,注意力也不在之前的事情上了。

  另外一幫人雖然覺得疑惑,不曉得袁樹怎么就忽然切換話題了,但是面對如此場合,他們也不知道該做何反應。

  袁樹也根本沒有打算給他們留下什么反應的時間。

  這是我的主場。

  演講,開始!

  袁樹于是將自己在茂陵講學的時候所說的那一系列東西都給重新講了一遍。

  雖然內容大致相同,但是具體講述的方式和遣詞用句,他還是重新斟酌了一番。

  他自己寫了一份初稿,召集程立、賈詡、魏甲等人與他一同參詳,好好兒的提煉了一些精華出來,方便人理解,也更能扣人心弦,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他首先從天下局勢講到了社會具體現象,將自己在茂陵縣這幾年的具體經歷拿出來講,分析這些具體事例,以印證自己提出的“危急存亡之秋”的觀點。

  他要讓大家相信,現在是真的危急存亡之秋,不是虛假的。

  從茂陵縣一地所發生的社會亂現象就足以體現出來。

  之后,他從社會具體現象講到了事情的成因,講到了地主豪強橫行、官員貪污腐敗,然后談及了此事的表面緣由與深層原因。

  接著話鋒一轉,從西漢末年的亂象與王莽篡漢講起,把當時儒生理想破滅、自甘墮落的情況拿出來大書特書。

  這里頭,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有道理的,他就拿出了東漢初年大儒歐陽歙在太守任上貪腐千萬錢的例子作為切入點,描述儒生理想破滅之后的群體迷茫、墮落現象。

  連一代大儒尚且如此墮落,更何況其他人呢?

  人有理想的時候,可以朝著理想奮力拼搏,并為此忍受一些艱難險阻,忍受一些肉體上的折磨。

  克己復禮的理想破滅之后,人只剩下一具沒有精神的空殼,想要讓這具空殼活下去,只能填入欲望。

  整個社會上層的人們集體墮落,本該追求治國平天下的人們都找不到理想、轉而去追求欲望,這才是社會風氣敗壞、亂象叢生的緣由。

  士人總是把國家衰頹的原因歸咎為宦官亂政、外戚干政,可為什么不反思自身呢?

  宦官外戚亂政,那士人官員就沒有暴虐、貪腐、為非作歹的嗎?

  袁樹連續舉了七八個士人官員因為貪腐而被治罪的案例,表示士人若要反對宦官和外戚干政,那就必須要端正自身,連自身都端正不了,哪里來的臉面指責宦官和外戚?

  “理想破滅,欲望叢生,欲望不制,貪腐橫行,如此,吾輩士人與閹宦之徒何異?亦或是閹宦之徒貪腐便會危害國家,士人官員貪腐反而能振興國家?這是何種道理?

  自身不規范行為、克制欲望,便不能指責他人肆意放縱,這是最淺顯的道理,這也是大漢所有頑疾最根本的緣由,治病除根,根不除,病不滅,大漢的頑疾,哪里是鏟除一兩個宦官就能夠解決的?”

  拋出這個結論之后,袁樹也不給聽眾任何反應和反駁的時間,緊隨其后就開始講述了自己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想法。

  那就是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那如何解決這最根本的頑疾呢?那便是致良知與知行合一,這是樹所找尋到的治病良方,由吾輩心中最根本的良知開始發覺,以良知填補空缺,克制欲望,端正自身,重塑精神。

  良知致,則精神立,精神立,則理想歸,理想歸,則欲望遁逃,欲望遁逃,人可以為圣矣!吾輩士人學習圣人道理,所為的,應當是追尋圣人之路,直至最后自己成為那個圣人。

  讀圣賢書,走圣賢路,行至終點,立地成圣,你是圣人,我是圣人,他是圣人,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為圣人!圣人治國,國豈得衰微?圣人治國,奸佞之賊安得存?”

  袁樹再次拋出了當初在茂陵縣引起學子們大腦集體顫抖的“讀書成圣賢”和“人人皆可成圣賢”的論調。

  這些論調他沒有在《孟子解詁》和《知行論》里詳細闡述,為的就是給自己的演講留下致命一擊的武器。

  他認為有些言論,當面講出來和寫在書上給人看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就好比小胡子寫書,那叫一個又臭又長,枯燥乏味,讓人看了就想睡覺。

  但是他演講起來就激情洋溢、效果非凡,同樣的內容從他嘴里說出來就像是精神雞血一樣。

  他是個牛逼的演說家,但絕不是一個合格的作家。袁樹也參考了他的經歷,決定把一些勁爆的東西留在自己這邊,讓人們用耳朵聽,而不是單純用眼睛看。

  兩大感官要一起用上,效果才能倍增,才能更加的深入人心。

  要是再加上一些肢體上的動作,那效果就更好了。

  他揮舞著自己的手臂,換上了嚴厲的表情和語氣,用一種訓誡的態度向眾人發表演說。

  “吾輩不可妄自菲薄,不能認為圣人只有一個,不能認為圣人只在過去,而不在未來,不為成圣,何必讀書?不敢成圣,有何資格讀書?”

  “圣人修書傳學,為的是什么?為的就是讓后進學子學到圣人道理,成為圣人的繼承者,繼往開來,一代接一代的圣人薪火相傳,永不斷絕圣人之道。”

  “圣人會因為弟子虔誠如信徒一般而開懷嗎?圣人不希望自己的弟子后人能夠更勝前人、成就偉業嗎?圣人難道不希望自己的弟子后人里再出現圣人嗎?”

  “讀圣賢書,就是為了成為圣賢,若不成圣賢而讀圣賢書,最后會有什么結果?那便是歸附奸佞之輩的奸臣賊子!為何如今奸人遍地?為何如今奸邪當道?皆因吾輩士人不愿成圣!不敢成圣!”

  袁樹雙手握拳,用盡渾身力氣,撕扯著自己的聲帶,仿佛嘶吼一般的吼出了自己最后的話語。

  “不成圣,就會墮落成奸佞!”

  “不成圣,就枉讀圣賢書!”

  “不成圣,則天下再無希望!必將沉淪!”

  “人人皆讀圣賢書,人人皆可成圣!”

  “無論爾等是否愿意成圣,是否敢于成圣,當爾等拿起圣賢之書開始學習的那一瞬間,爾等,便已經是——預備圣賢了!!”

  “預備圣賢”這四個字,他吼的尤為兇狠。

  吼出來的時候,他甚至感覺自己的身體連帶著大腦一起在顫抖。

  他整個人都為此顫抖的幾乎要倒下去。

  好在他最后還是穩住了自己的身體。

  當然也有站在他身后的程立扶住他的功勞。

  否則他可能真的要仰天倒在講臺上。

  他太動情了,也太用力了。

  他的言語通過擴音裝置,傳到了很遠的地方,讓一些哪怕看不清楚他的模樣的人也能聽到他所說的話。

  他的助講們忠實的執行傳播他所說的話的任務,將他所說的話一字一句全部傳播出去,也是一樣的嘶吼著,用盡全身最大的力氣,把所有的話語和情感傾瀉出去。

  太學內外的所有人,無論是否看到了袁樹,聽到了袁樹的聲音,預備圣賢這四個字倒是十分清楚的刻在了他們的腦袋里、心臟之上。

  張纮聽到了。

  王朗聽到了。

  馬日磾聽到了。

  蔡邕也聽到了。

  士子們聽到了。

  蟲豸們也聽到了。

  每個人,都聽到了。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