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八十八章 殘卷中的歷史

熊貓書庫    幽冥畫皮卷
🔊點這里聽書

  李無相重新跳回到山頭上,又在原地坐了下來。

  今天是個大晴天,周圍峰巒迭翠,遠處一片薄霧,風景極美。他坐在這里,又能嗅到空氣中微微的濕氣、林木中的松香,于是覺得這是個可以待上一整天的好地方。

  所以這一整天,他就要用來好好看看天心幻境里的那些典籍經卷。今天之前他對這世上的修行界了解不多,可今天之后,應該也可以稱得上是見多識廣了吧。

  先看的就是手邊的兩本功法。

  翻開大劫劍經的第一頁,果然如蚣蝮所說,頭一句就是“欲練此功,先得真空”。這這一句單獨占了一整頁,仿佛是在提醒閱讀此書的人此乃重中之重。

  李無相花了小半個時辰的功夫將殘卷里的每一個字都細讀了一遍,眉頭就微微皺了起來。然后放下這一本、自己思索了一會兒,再翻開了小劫劍經。

  細讀完小劫劍經又花了將近一個時辰的功夫,太陽就升到了頭頂。

  于是他從腹中取出一個小瓷瓶。這瓷瓶中裝的不是水,而是名為“青玉涎”的藥漿,他就把這東西當成水來慢慢抿著,又皺眉細想了一陣子。

  大劫劍經是殘卷,但其中有六頁是相對完整的,再對照小劫劍經中的功法,他似乎明白這經的第一句話是什么意思了。

  要是用尋常的江湖武功打比方來說,就是這大劫劍經似乎只是理論可行,而完全沒什么實際上的可能。

  譬如一個人要打熬氣力,這大劫劍經就是告訴他,等你把自身力氣打熬到了可以揮拳便叫江河倒流的程度,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它甚至還可能給出了很詳細的步驟——比方說先在面前放上一盆水,你朝水中猛擊一拳,這水自然因為你的拳力而流淌。接著再把這盆弄得大一些、再大一些、再再大一些,循序漸進,于是終究能達到那種境界。

  然而人力有時窮啊!這大劫劍經里的許多沖擊關竅的法子就不像是給人來練的,因為李無相無法想象一個人的身軀之內怎么能容納那么多的靈氣!

  而小劫劍經,則像是大劫劍經的低配版。雖然由于“量變引發質變”的道理,使得這一部功法里的許多修行方式都不同了,然而李無相也還是能看得出兩者本質上大同小異。

  其實這小劫劍經看起來也不像是給人練的,因為許多方面也超出了修士的極限。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功法里還有許多煉體的技巧,譬如他練過的廣蟬子就是其中的一種法門,目的就是為了突破人修體內所能承載的靈氣極限。

  除此之外,兩者還都有一個共同點——氣運。

  即便小劫劍經中已經有許多如廣蟬子一般邪門而危險的煉體手段,在某些重要的節點也還是需要東皇太一大帝的氣運加護,方能叫練此功的人突破極限、越過門檻。劍宗的人將小劫劍經截取為真仙體道篇與飛仙化劍篇,或許就是因為這一點限制吧。

  這一點倒是還好說…世上存有太一氣運的東西其實不算少,至少他在幽九淵下界看到的那枚傳國玉璽就是其中之一。

  而這么一對比,大劫劍經的邏輯就更不可思議了,幾乎等于說,你想要用這功法修成金仙,可這功法偏偏就是你到了金仙的境界、得到了東皇太一的人道氣運才能練的!

  這么一看,李無相就徹底安了心——在弄到“真空”與“精要”之前,他是可以絕了別的念頭、專心修行小劫劍經的了。

  小劫劍經這功法練成了,威能應該要比真仙體道篇高出一個小境界,而從他現在的金丹修為開始練起其實也不難,因為這功法在結丹之前的修煉方式與真仙體道篇幾乎完全相同,就像三十六宗的功法在煉氣之前幾乎與真仙體道篇完全相同一樣。

  不同之處就是從結丹之后開始的。小劫劍經在結丹之后,所需要的丹力幾乎是真仙體道篇的一倍。尋常的劍俠體內是無法承載小劫劍經所需的靈力的,因此這時候,就要開始修煉廣蟬子。

  只不過在這部功法當中,廣蟬子這種修行方式叫做“九宮解體大法”,是要在結丹之后逆行經脈,使得諸節百神崩壞,將自己的內息完全廢掉。這么一來,一個人體內的經絡就被無限拓寬,然后再輔以藥浴,一點點地為自身皮囊洗髓伐脈,使之能容納更多的靈氣。

  如書中所載,這種法子的死亡率極高,全要憑借結丹之后的穩固肉身才可著手修行,但好處是有了結丹的肉身,散功之后恢復也快,慢則二三十年,快則十一二年,就能如初。

  與九宮解體大法相比,廣蟬子要溫和保守得多,它是叫一個人在沒有修為的時候開始煉化自身,幾乎沒什么死亡的風險。但代價就是效果不好——如婁何那種沒有金纏子的披金霞境界,體內所能容納的靈氣雖然也比尋常的修士多,可還是沒到小劫劍經所要求的門檻。

  這么看的話,小劫劍經這門功法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應該還沒有金纏子這件寶貝。因為如今有金纏子在身的李無相又將廣蟬子修到了披金霞的境界,似乎效果與九宮解體大法也差不多——這幾個月來連番遇險、拼死搏命,不知不覺間竟然將小劫劍經的第一重險阻給渡過去了。

  可這第一重險阻過后,接下來就是第二重。

  因為小劫劍經成丹之后丹力已遠超人類極限,因此書中說,成丹之后的三個境界都要渡劫。

  這些劫難并非逐次來到,首先的是人劫,表現就是爭斗不斷、不得安歇。這個劫難,按著梅秋露的說法他已經渡過了,就是尋常劍修在結丹的時候所渡的丹劫。

  而在經歷了養丹期、到了育丹期圓滿的時候,就要渡地劫。

  按著書中說法,育丹期圓滿要進入化丹期,其實就是體內溫陽的陽神種子開始成長、開始化為一個新的“我”。

  人是是這世上的天地靈氣之精,而修行小劫劍經的人,又已突破了這天地之精的極限,因此一旦體內金丹開始化形,就已不屬于這世上的東西了,會為陽世間所不容。

  于是這地劫,就是要想法兒從幽冥界中勾銷本人名號,得以繼續留存人間修行。

  細看到這里的時候,李無相已完全理解為什么劍俠們修的是真仙體道篇了。

  ——應該是真沒辦法的。

  太一大帝還在時,幽冥地母也是他座下弟子,去往幽冥、勾銷名號應該是沒什么難度的事情。可太一被鎮壓之后有人再往那里去?那豈不是老壽星吃砒霜?

  渡過了這地劫,下一道險阻就是成嬰時的天劫。一個人成嬰,就是擺脫了后天桎梏,返回先天嬰兒的狀態。到這一步,修行小劫劍經的人不單是為陽世間所不容,更為天地不容。

  因此,要渡過天劫就是要為自己封誥、就是此前所說的,要有東皇太一大帝的氣運庇佑,叫修行人成為他所化身的人道氣運的一部分。

  這一步在太一還在的時候應該也不難,太一出手便可。然而到了如今這時候,這一步該怎么解決?

  到了這時,李無相就不再往下細看了。因為他的心里想到了一樣東西,他還要從天心幻境里別的典籍當中求證。

  于是他把書放了下來,略想了一下自己剛才才忽然搞清楚的一件一直被自己忽略、但應該是這世上有傳承的修行人都認為是常識、因而誰都沒想過要跟他提的事情,以放松一下頭腦。

  這事就是,真仙體道篇、懷露抱霞篇、太陰歸元篇,這些功法之所以都是“篇”,就是因為它們都是從“小劫劍經”、“然山經”、“天心經”里摘出來的!

  怪不得五岳真形教的功法叫做“五岳鎮魔經”,因為他們的大帝還在,功法用不著閹割!

  他站起身,在原地走了幾步、撿起幾顆松果剝了一氣,又回到樹下坐穩,在幻境的典籍中尋找有關東皇太一的記載。

  他現在要找的不是太一本身,而是“東皇印”、或叫“傳國玉璽”。

  這東西的資料的確有,同時附贈李業早期的創業經歷——

  說,天地之間本是一片虛無的靈氣,后來一部分逐漸沉淀,化為山川大地,一部分上升,化為天空蒼穹。余下的靈氣則是較為活潑的那些,在這些當中不怎么活潑的,變成了如今世間所留存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靈氣。稍微活潑的,變成了山川大地上的各種植物。更加活潑的,變成了世間的動物。而最活潑的那些,則化成了天地靈氣之精——人。

  靈氣分布于不同的地形之中,形成了各種規則,這就是天道氣運。李業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了這種天道氣運規則的人,于是靈智大開,創造修行功法、建立王朝。

  他有了道行之后,煉制的第一件法器就是“傳國玉璽”,等到他成為東皇太一之后,這東西就被叫做“東皇印”。

  他座下共有四十三位最出色的弟子,就是三十六宗的祖師,以及之后的七位大帝。

  李業最先憑借人道氣運成就真仙。不過這氣運并非他主動選的,而是他既是人皇,于是這氣運就被他孕育出來了。人道氣運,是這世上唯一的一種后天氣運,也算是這世上余下所有修行人成仙的根基。

  關于這一部分,典籍中字句非常深奧艱澀,應該并非是專門纂寫的史料,而更像是古時候用以贊頌東皇太一的表文之類。

  李無相此前知道太一被鎮壓,只覺得是個倒霉的失敗者。可等他皺著眉一點一點艱難地看完了,才意識到太一不但是倒霉,還能稱得上憋屈和委屈。

  人既然是天地之間的靈氣所化,也就是這天地之間的氣運規則的一部分。于是無論怎么修行也都在這規則之中,是絕對無法將其駕馭的,就好比一個人身上一條胳膊的力量,絕無可能比這個人所有的力量都要大。

  但人道氣運既然是在人族逐漸興盛之后才產生的,于是就跟李業密不可分、一同成長、合二為一,也叫李業成為了這世上第一個可以超越規則、駕馭規則的真仙。

  李業成仙之后,便以東皇印封誥了他的四十三位最出色的弟子,使得他們也可以借助人道氣運超脫于某些規則之上,同樣成為真仙。

  五岳真形大帝,在業朝時被封為掌管天下山川的真仙;六瀆玄冥大帝,則掌管天下的江河湖海;東君太陽大帝、素曜太陰大帝,一同掌管天下時令;濟慈保生大帝,掌管天下的五谷牲畜;昊天五官大帝,專司天下陰陽相合、水火生克。

  有了李業的封誥在身,他們這些修士也才得逐漸觸摸規則、駕馭規則,直至與規則融為一體。

  然后,叫李無相覺得很憋屈的就來了——這世上的人道再怎么興盛,氣運再怎么強大,也是強不過世間原本就有、維系天地存在的那些規則的。于是他這七位弟子最先修成了金仙,李業自己的境界反倒蹉跎不前,直至后來失了先機、被聯手鎮壓。

  沒有他,世上就沒人能成就第二個真仙,他的的確確可以被稱道祖——這種被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弟子超越、碾壓的事,豈止是倒霉?簡直就是憋屈!

  不過這種前塵舊事,就只是叫李無相在心里嗟嘆了一會兒。他在意的是,李業當初就是用東皇印給人封誥的。

  那就是說,他練小劫劍經、要修到元嬰的境界時,似乎也可以通過東皇印來渡過天劫。

  而那東西之前就在幽九淵的下界,似乎只有姜介才知道它的存在。

  他被外邪上身、見到了那東西的時候,孔旭也是見著了的,回來一說,宗里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但是,李無相敢肯定劍俠們撤離幽九淵的時候沒把它帶走,因為當初他都是因為外邪在身才能見著那東西的,而崔道成和梅秋露他們的修為應該遠遠不及當時的外邪,別說拿,可能連找都找不到!

  那么,天劫的問題就有了解決的頭緒了。接下來,就是地劫,也是李無相原本上天心派最想要搞清楚的事——幽冥地母!

  之前在他身上的那個外邪,究竟是不是幽冥地母!

  這一部分的資料他之前就已經瞥見了,但一直留到現在才看,就是因為他其實有點擔憂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這是因為幽冥地母的來源——

  世間靈氣衍生出了活物、尤其是人類之后,也就有了生死。

  死亡也是一種規則,是天道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天道與世間生靈的靈魂密不可分,其實很類似李業與人道氣運的關系。

  又因為靈魂與活人相比雖然有些渾渾噩噩,可畢竟還是有神智的,這許許多多的神智聚集在一起,也就演化出了幽冥地母。起初它是介于有靈智與無靈智之間,只憑借本能掌管世間的生死輪回,更確切地說,這種“本能”即是“幽冥地母”。

  李業成就真仙之后發現了它,在與它慢慢接觸之后,開啟了它的靈智。

  幽冥地母既然本身就是氣運,也就不需要修行。但李業叫世間人道昌盛、定下許多的規則和禮儀教化,這些東西也就直接影響了幽冥地母的神智,叫它也變得越來越像人。而世間所有人都奉李業為帝,于是這種認識也影響著幽冥地母、叫它同樣向李業臣服,成為他的弟子之一。

  看到這里的時候,李無相意識到幽冥地母這東西的似乎與世間別的氣運、規則都不同——它是可以被塑造、改變的。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族群是什么樣子,似乎它就是什么樣子。

  所以,之前在幽九淵的外面看到幽冥地母奄奄一息、似乎蒼白腐爛,就是因為如今人道不再昌盛了嗎?

  那它應該是李業的鐵粉啊,為什么當初跟其他六位大帝聯手鎮壓太一?

  李無相就繼續查看,慢慢探尋,好像找到了一種可能——

  似乎是因為靈山。幻境里面的典籍中說,世上本沒有靈山,是在李業成就金仙之后才出現的。那時候他正與如今這六位大帝爭斗,雖然自身實力與對手是一比六,但門下弟子眾多,在人數上是占據絕對優勢的。

  低階的修士戰死之后就要去往幽冥轉世輪回,重新投得人身之后還需要前輩、朋友接引才能繼續修行,總是要耽誤數十年的時間。

  于是李業開辟出了靈山,叫修士在死后天魂直接進入靈山、成為鬼修,也就能迅速形成戰斗力。

  那時候的靈山與陽間并不像現在這樣幾乎完全隔離——癸陰真君可以在陽間開啟黃泉路,成為兩者之間的通道,方便靈山鬼修自由出入。

  但這么一來,李業與癸陰真君也就慢慢奪取了一些幽冥地母的權柄,相當于將其削弱了。而隨著戰事越來越激烈,世上的人心也開始分化,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幽冥地母的心智。

  于是,在某一個節點,平衡被打破了——幽冥地母倒向另外六位金仙,投入了對方陣營。

  李無相站起身,又在原地走了幾步。

  這么看的話李業似乎出了個昏招…低階修士的人數再多,應該也比不上一個幽冥地母的作用大,何必在那種時候叫盟友不痛快?

  可對于當時的戰事所有人了解得都不算多,也許那時候有什么迫不得已的情況吧。又或者,李業也清楚幽冥地母是否忠于他并非個人情感和個人魅力所能左右,而取決于世上的人心向背。這么一想,幽冥地母簡直像是一顆放在身邊的炸彈…他因此想要盡快將對方的氣運都奪取到自己身上,可最終沒有將奪權的進度把握好?

  但無論如何,在所有對幽冥地母的直接和間接描述之中,它的形象似乎都與自己身上的那個完全不同。

  幽冥地母似乎一直都是遲鈍的、平靜的。這其實就很類似于一個國家——國家之內的每個人思維多變、性情不同,但如果將他前世的所有國家都視作單獨的人的話,就會發現那世上的兩百多個“人”的性格其實基本都大同小異——

  是一個極度利己,異常理性,但反應緩慢的巨嬰。

  而自己身上的那個外邪,高傲、冷酷、狡詐,似乎與幽冥地母的形象完全不同,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在它出現的時候總伴隨著一種隱隱約約的貪婪,仿佛對什么東西極為渴望。

  而且關鍵是,幽冥地母還茍延殘喘地“活”著,作為一個整體,它絕不可能進入靈山,就像一個人沒法兒進入自己的體內!

  所以,他身上的那個外邪似乎不是幽冥地母。

  這個結果叫他覺得稍微松了口氣。因為即便那東西是太一、是另外六位大帝中的哪一位,他覺得自己都有一種復仇的可能性,雖然機會十分渺茫。

  但如果是幽冥地母的話,要怎么辦?滅世嗎?

  李無相再次從地上站了起來,走到這山坡的邊緣、放松雙手、挺起胸膛,向著遠處看。

  太陽已經開始西傾了,上午時的薄霧散去,視野盡頭的一切清晰可見。高處的天空是深藍色,接近地平線處則稍稍有些發紫,而廣闊的大地上,河流湖、分散的村鎮則被陽光映成了金燦燦的一片。

  姜介死后的那幾天,他對外邪痛恨得咬牙切齒,急切地希望找到緣由、立即復仇。可現在這個念頭變淡了,因為他了解得越多,就越意識到問題或許不在外邪、不在六部玄教,而在于自己。

  這世道跟他的前世不同,像是一個巨大的煉蠱房,幾乎不存在什么公義規則。無論他想要一頭跳進這團巨大的、為著終極權力而爭斗的漩渦中,還是想要抽身而退、冷眼旁觀,都必須先擁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否則,只能成為漩渦中的枯枝爛葉、永無脫身之日。

  所以如果不能成為這世上的頂尖強者之一,復仇這種想法似乎就只是一個笑話而已。劍宗的債,他覺得已經還了,接下來,他要為自己打算了。

  因為交代設定比較多,所以今天更個6000字。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