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一松口,響應最快的就是河西走廊。
這個走廊在前朝邶國建立后,設了涼州、甘州和肅州等數個衛所。
每個衛所大約三千戶。
但前有關西七衛失守,后又有韃靼頻繁襲擾,軍屬們一再往內遷徙。
加之喀什葛爾汗國的那次血洗,河西走廊的衛所形同虛設。
也就在西征軍拿下關西七衛后,荒蕪的衛所才陸續有了新的駐軍。
隨著關西移民潮的到來,河西走廊也留下了十來萬躲避戰爭和內亂的移民。
關外有關西軍強悍的武力,不僅能抵御外敵還在不斷擴張地盤。
關內,河西走廊的衛所,日子可不要太安生了。
加上高產糧種出關第一站,就是河西走廊。
事實證明,相鄰的土地,高產種子的適應性很強。
已連續數年大豐收。
河西走廊現在算上衛所駐軍、軍屬和移民,人口已經突破了二十五萬。
不少留下來的移民,卻是腸子都悔青了。
想當年,他們遠離家鄉一路逃難。
九十九步都走了,卻未能堅持到和平關。
就隔了一個和平關。
看看同期去關西的移民,人家過的是什么日子?!
不說那一戶二十畝的任務地,任意墾荒的地和桑地。
也不說那些個大尾胡羊成群,耕牛家家戶戶不缺。
就說說關西的那些個工坊。
聽說關西三分之一的年輕婦人,都有一份收入可觀的活計。
關西在他們心中是啥地界兒?
簡直就是妥妥的打工圣地啊!
可惜他們這些人沒有路引,根本出不了關。
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往來的那些商賈車隊。
琳瑯滿目的關西特色商品,刺激著他們的神經。
他們也想做行商,跑去關西販貨的。
可他們這些年攢了啥家底?
普通人家有個五六兩就不錯了。
一兩成富裕的,家資也不過才百八十兩銀。
這點家底去了關西能買到些甚?
就連販貨的馬車都置辦不了幾輛!
如今,總算是讓他們等著了各衛所同時發布的安西招工信息。
招工好啊。
去打工圣地打工,不需要掏空家底。
整個河西走廊這些天都是紅溫狀。
人群聚居處,溫度尤高。
符合條件的。
怕這個條件出個什么意外,整個家族的成員都出動了。
全家跑到登記處,為其站隊。
不符合條件的更麻煩。
十二三歲的半大小子,有跟著他們爹娘來的,被拒絕后使出了渾身解數耍賴。
還,各有各的理。
這個小子的親娘說:
“大人,您甭看我兒戶籍上是十三周歲,但他是元月生人,照我們老家的說法虛歲已經十五還多,他的婚期就在今年臘月。你說說,這都能娶媳婦兒了的小子了,怎能不算是成年?”
那個小子的親爹道:
“官爺,我家老二這長相,這大體格子您瞧瞧成年未成年?我們逃難那年丟了身份文牒,到了涼州衛登記的時候記錯了他的出生年月”
有那性子外向的小子,拍著鼓鼓的胸膛:
“我們村那些個二十出頭的都不如我力氣大,憑什么他們不如我能干都能報上名?我不服,我要和他們比試!”
半大小子,愣頭青。
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主打的就是一個,胡攪蠻纏。
負責派遣登記的衙門小吏,急赤白臉的怒吼:
“鎮國大將軍本就因為我們三州離安西最近,每州多給了一萬個名額,咱們知府大人早就叮囑過,一定要嚴格把關絕不弄虛作假。
你們的孩子尚未成年,身子骨還沒有長成,怎能去干長時間的重體力活?安西的工程又不是一兩年就能做完的,你們就不能再等個兩三年?”
半大小子和他們的家人,急得嗷嗷叫:
“官爺,不能等啊!這樣的好差事誰不上趕著去報名?以前去了關西的那些人,就沒有一個打道回老家的,錯過了今年的招工機會,我兒這輩子恐怕都沒了出頭之日。”
“干不了那些重體力活兒,還可以干別的呀!修衛所和城池都需要大量的磚塊,和泥、摔磚、燒窯這些活兒七八歲的小子都能干。”
“大人行行好吧,我們一家有七口人。爹娘年邁多病,我是老大,下面還有一對比我小一歲的雙胞胎弟弟和小三歲的妹妹。家里現在種的糧食除了留下自家吃了,賣糧錢都還不夠給爹娘抓藥”
“官爺,我們這也是為了支援安西工程的速度,那些幾千里遠的布政司,等他們的壯勞力用幾個月時間趕來,都耽擱多少事兒了?”
“對啊,對啊!安西能干活兒就夏秋兩季,早到早開工難道不好?”
“要我說,那些動輒要走三五千里的,朝廷就該勸勸他們,讓他們別來。這么遠的路,沒個十年八年都回不了一趟老家”
勸人不來打工?
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被派遣去安西掙高工錢的,誰在老家日子過的不緊巴?
糧食高產確實是好事。
都能吃飽飯了。
但,雍泰朝的糧價,創造了數百年來的歷史最低。
大部分產糧區,一石精米/面(一百二十斤)的售價才五到六錢銀。
粟米和豆類的更便宜。
農人從春日到秋日從未閑下來過,口袋里卻掏不出幾個子。
衣食住行、冠婚喪祭。
哪一樣錢?
基本實現溫飽后,百姓們就想過點富足的好日子。
眼下。
就有這么一個,由官府組織的外出務工掙大錢的機會擺在眼前。
誰都不想放棄,也不會放棄。
為了這些有限的打工名額,就是日子過得不錯的富人都心動不已。
河西走廊因著是近水樓臺,勞動派遣雙向協議的簽訂還真讓他們搶了先。
不符合招工條件的那些半大小子,人家可是長了腿的。
速度快的,三五天就出了和平關。
于關西衛所而言,到了地盤上的勞動力,甭管多少歲,都能有相應的活計。
只要不作奸犯科,幾乎是來者不拒.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