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49章 青獅怪和白象精

熊貓書庫    西游妖帝:從小蛤蟆開始
🔊點這里聽書

  這金剛降魔杖在大力金剛的手中舞動,如同天地之柱,堅不可摧,杖影重重,每一杖揮出都如同山岳傾倒。

  兩萬五千斤二百斤的三尖兩刃刀和重逾萬斤的金剛降魔杖,碰撞在一起,每一擊都如雷霆炸響,直激起了一串串火花。

  永住金剛有“不壞尊王”之名,他修得一身金剛不壞神功,肉身強勁,也有刀槍不入之能。

  只見永住金剛冷冷地凝視著面前的楊戩,雙掌合十,口中默念佛號,他的周身開始散發著淡淡的金光,這正是他的金剛不壞神功。

  永住金剛的身后,十二條手臂一一展開,每條手臂都閃爍著金光,猶如鋼鐵般堅硬,這是他的“十二臂法相”神通。

  永住金剛的每條手臂上各持著金剛杵、寶瓶、法輪、蓮花等法寶兵器,十二條手臂揮舞,與大力金剛一齊上前朝著楊戩發起猛烈的攻擊。

  楊戩的面色也是多了一絲凝重,手中的三尖兩刃刀神鋒揮刀如風,左遮右擋,一一抵擋住大力金剛和永住金剛的凌厲攻勢。

  一時間,三尖兩刃刀和各種佛門兵器的碰撞聲不絕于耳,響徹天地。

  戰十數回合,楊戩猛然一刀擊退了大力金剛,丟出縛妖索捆住永住金剛,隨后腳踏金光來到大力金剛面前。

  勝至金剛擅長音波攻擊,他身穿金色的僧袍,頭戴五佛冠,閉目合掌,雙掌合十,低聲念誦著梵語真言,僧袍隨著他體內力量的波動輕輕搖曳。

  楊戩正要上前補刀,揮起三尖兩刃刀一刀砍向大力金剛之時。

  勝至金剛赫然睜開眼睛,他雙眼如燈,身后浮現出一頭身高百丈的金獅法相。

  勝至金剛張開大口,他怒吼一聲,那聲波如同怒潮席卷而出。

  與此同時,那金獅法相也發出一聲獅吼巨響,巨大的氣勁從金獅的口中爆發出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金色光球,光球中似乎有無盡獅子吼音在回響,直朝著楊戩沖擊而去,赫然便是“佛門獅子吼”!

  這聲音無比宏大,直接震動了四周的山巒,仿佛整個大地都在顫抖,聞者無不頭疼欲裂。

  就連幾百里之外,蕭辰身旁一些實力略低的人也都是面目失色,被震得七竅出血,抱頭倒地。

  難以想象處于戰團中心的楊戩正遭受著怎樣的沖擊。

  潑法金剛以一身深厚的佛門法術著稱,其一身的佛門法術,施展出來,法術漫天,如同潑墨一般,是得“潑法”之名。

  在勝至金剛發動音波攻擊之時,潑法金剛也是手捻佛訣,口念真言,左手一揮,只見一道道佛文化作一條條金色光鏈,鎖向楊戩,將楊戩牢牢地纏住,讓其不得動彈,與勝至金剛相互配合。

  兩大術法金剛一個打法術攻擊,一個打法術控制,二人相互配合,讓楊戩直接狠狠地遭受到了一波音波攻擊。

  大力金剛和永住金剛等幾大肉修金剛,再次撲了上來,揮舞著佛門兵器砸向楊戩。

  看著戰團中的楊戩,潑法金剛又是張開金剛怒目,發動“禪光金眼”神通,雙眼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不斷尋找著楊戩的弱點。

  突然,潑法金剛的兩眼中再各自射出一道金光,直接襲向楊戩的元神,對楊戩的元神發起攻擊。

  這五臺山神通廣大潑法金剛,再念動佛門真言,又使出“搬山”的法術,準備左手搬來峨眉山,右手搬來五臺山,將這兩座萬丈佛山,朝著楊戩砸去。

  感受到峨眉山和五臺山,這兩座萬丈佛山正在被召喚而來。

  五臺山潑法金剛再使出“佛指神通”,將強大的法力盡數匯聚于指尖,一道道光束,朝著楊戩射去。

  幾大肉修金剛和楊戩近身搏斗,幾大術法金剛則是不斷地打出法術控制和法術攻擊襲擊楊戩。

  一時間。

  靈鷲峰上,八大金剛和楊戩戰作一團。

  他們八大金剛,本就是如來佛祖的佛前護法,是靈山之屏障,豈能輕易讓一外來之人不告擅入。

  此番戰況,比起那十八羅漢和楊戩之戰又激烈上許多。

  楊戩的面色也是逐漸認真了起來,他揮刀又和大力金剛、永住金剛等相交了十數回合,憑借豐富的戰斗經驗,楊戩發現這大力金剛力量雖大,但速度卻遜色于他。

  楊戩先是猛然一刀擊退住永住金剛,隨后雙手握住三尖兩刃刀,使出了三尖兩刃刀的絕學——“流星趕月”。

  只見那三尖兩刃刀的刀尖在剎那間化作無數點點寒星,直奔大力金剛的要害處而去。

  剎那間,那大力金剛的身上就多了好多個血窟窿,慘叫一聲,八丈身軀轟然倒下。

  此時,勝至金剛那無盡獅子吼音,又是化作一道道獅子音波,如獅群狩獵般,席卷而出,撲向楊戩,再次對楊戩發動音波攻擊。

  楊戩先前已經吃了虧,此番見狀,直接使出“七十二變”的本事,變作一只大力穿山甲,直接鉆入靈鷲峰的地表中,輕而易舉的就躲掉了勝至金剛的獅子吼音。

  隨即,楊戩施展“土遁之術”,瞬息間便遁至勝至金剛的腳底下,隨后破土而出,揮刀便砍。

  勝至金剛見楊戩消失,目露驚愕,只感覺下方異動,楊戩的身形已經直接借土遁鉆到了勝至金剛羅漢的面前。

  勝至金剛慌忙地取出一條銀鈴金光法杖防備,戰五六回合,被楊戩一刀撂倒。

  隨后,楊戩腳踩金光,就要去砍了那個擅長于各種佛門大法術的潑法金剛。

  永住金剛見狀,迅速施展佛門遁術,趕到楊戩的面前,揮舞著十二條金剛手臂,持著各種法寶兵器阻擋住楊戩。

  面對永住金剛的“金剛不壞神功”和“十二手臂法相”神通。

  楊戩倒是全然不懼,他的八九玄功,那可是“修成八九玄中妙,任爾縱橫在世間”,自然是不可能輸于永住金剛的金剛不壞神功。

  他此時早已肉身成圣,那是刀槍不入,萬法不侵,索性直接憑著肉身和這永住金剛比試一個硬碰硬,直接和他刀刀到肉,戰了起來。

  戰十數合,楊戩揮刀如風,只見刀光猶如電閃雷鳴,突然一瞬間,那三尖兩刃神鋒化作一條三首雷蛟,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永住金剛十二條手臂盡數撕碎。

  “啊!”

  “啊!”

  “啊!”

  每一條手臂被砍下,永住金剛都發出一聲慘叫。

  十二聲慘叫之后,永住金剛的手臂被砍光,法寶兵器掉了一地,慘叫一聲,倒在了地上。

  潑法金剛目露寒光,故技重施,再次揮出漫天的金色光鏈卷向楊戩的四肢。

  余下的幾大肉修金剛也是再次向楊戩撲了上去。

  面對這密密麻麻的法術光鏈。

  楊戩深吸一口氣,右手揮刀擋住幾個肉修金剛的攻勢,左手單手結印,低聲念動道咒,聲音低沉而神秘,伴隨著他體內神力的逐漸積聚,周圍空氣開始產生微妙的波動,變得無比炙熱。

  楊戩的臉上呈現出淡淡的紅光,這是他體內真火力量開始涌現的象征。

  隨著楊戩一聲大喝,他張口噴出一道璀璨的火焰。

  這火焰呈現紅、藍、白三色,分別代表著不同層次的火力,每一種顏色都有其強大的破壞力,正是道家高階法術“三昧真火”。

  這乃是楊戩修成的胸中三昧真火,被放出的剎那間,靈山上空頓成一片火海,正是:“炎炎烈烈盈空燎,赫赫威威遍地紅。卻似火輪飛上下,猶如炭屑舞西東。”

  這三昧真火所到之處,直接就將那什么漫天的佛言光鏈全部燃燒為灰燼。

  潑法金剛的兩眼中又是各自射出一道金光,襲向楊戩。

  楊戩手掌在眉心之上那一道銀色的神紋處拂過,只見那道銀色的神紋猛地睜開,射出天眼神光,與那潑法金剛的金光直接對上。

  佛家的“禪光金眼”和楊戩的“天眼”對拼。

  三息之后。

  “啊!”

  這五臺山神通廣大潑法金剛慘叫一聲,雙目流血,目不能視,只是最后將手中的峨眉山和五臺山這兩座萬丈大佛山,朝著楊戩砸去。

  峨眉山何其高也!五臺山何其重也!

  “轟隆隆——”

  兩座大山,如千里烏云一般,一前一后地朝著楊戩砸去。

  這一刻,天塌了。

  此時,楊戩立于峨眉山下,避無可避。

  楊戩冷笑一聲,他哪需要施展什么“擔山趕月”的神通,他斧劈桃山曾救母,論劈山,可是最為在行的。

  楊戩輕喝一聲,使出“法天象地”的本事,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只手,舉著開山巨斧,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發。

  楊戩使出“劈山”的手段,只見那斧影如龍般狂舞,直接朝著峨眉山劈去。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峨眉山的半山腰,涼亭之內。

  有兩位菩薩正在坐而對弈,兩位菩薩的身后,分別拴著一頭青毛獅子和一頭六牙白象。

  這六牙白象,生得臥蠶眉,丹鳳眼,美人聲,匾擔牙,鼻似蛟龍。

  這青毛獅子,長相獰惡,生得鑿牙鋸齒,圓頭方面,眼光如電,仰鼻朝天,赤眉飄焰。

  一位菩薩紅光滿面,法相莊嚴,頭戴寶冠,手持八寶鈴,身披錦衣袈裟,足踏蓮花寶座,正是普賢菩薩。

  一位菩薩身著白色長袍,頭戴寶冠,面龐慈祥,目光明亮。他高大威嚴,肩寬腰細,雙手輕握魚籃,一派慈悲之態,正是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抬頭便看到楊戩拿著開山巨斧一斧子,直朝著峨眉山劈來。

  他是知道楊戩的本事的,真怕楊戩發起狠來一斧子劈壞了他的道場。

  普賢菩薩看著文殊菩薩,無奈地搖了搖頭,笑道:“大家都是老相識了。”

  “怎么這楊二郎發起狠來還是這般不認人。”

  文殊菩薩聞言也是笑道:“此番光景,你我倒是落不了清凈,避無可避了。”

  “先停了這盤棋,改日再對弈吧。”

  眼見楊戩那開山巨斧就要一斧子劈將下來,已經劈到了峨眉山萬佛頂的萬佛閣上。

  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此時,再也顧不得騎那白象青獅。兩位菩薩各自施展厲害的神通遁術,化作兩道流光,以極速飛出峨眉山,擋在開山巨斧之前。

  青毛獅子怪見到文殊菩薩走了,六牙白象精見到那普賢菩薩走了,都沒顧得管他們。

  青毛獅子和六牙白象互相看了一眼,眼神放光,頓時明白了雙方的心意。

  青獅上去幫助白象咬斷韁繩。

  白象上前幫助青獅咬斷韁繩。

  二妖忙活了一陣,終于是解開了束縛,互相看了一眼,面露喜色。

  “趁著那文殊、普賢不在,我們趕緊走!”

  青毛獅子怪化作一個黃毛青面大漢,很是威武。

  六牙白象精化作一個臥蠶眉、丹鳳眼的白皮大漢,很是俊美。

  青獅白象對視一眼,各自互作一道青光和一道白光,朝著文殊普賢相反的方向遁去,消失在了峨眉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