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慣例,在府軍前衛那邊吃完飯,下午就該回來上課了。
而朱雄英與李景隆問對一番后,心中對幼軍的未來規劃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要想讓這支過于年輕的軍隊在未來的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實力,除了加強火器的訓練和掌握外,還需不斷磨練他們的技戰術水平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戰經驗。
不過實戰經驗這種事情,對于幼軍可遇不可求就是了。
午后的陽光透過云層,皇宮朦朦朧朧地泛出了金黃,回到宮中后,馬三保已經等候多時。
“殿下,陛下在乾清宮等您。”馬三保行禮后說道。
“你何時出發?差事可曾交接好了?”路上,朱雄英關切問道。
馬三保點點頭,只說道:“都辦好了,過些時日等水師的艦隊從濟州島第二次回來,整備完以后就要出發了好在往南去不比往北去,接下來幾個月北邊海上要刮颶風,南邊卻風平浪靜許多,日頭也暖和。”
他的話今天格外地多,多了后面整整一句,按照他平時謹言慎行的性格,是不會說這么多話的。
而這種類似朋友聊天的話語,顯然也是朱雄英幫助他進入下南洋隊伍以后,馬三保對于朱雄英的感激與認可混雜的情緒所帶來的.在馬三保的內心深處的這種激動,他實在是不知道對宮里的誰說,只能在與朱雄英對話的只言片語中流露出來。
“水師也沒什么經驗,在那邊好好學吧,爭取做出些功績來。”朱雄英說了些囫圇的鼓勵,“不過這次要出使安南國和占城國,這兩個國家剛打完仗,可能有些不太平,要盡量小心一些,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小心駛得萬年船嘛。”
相比于日本國和高麗國,對于安南國和占城國,大明國內的官員幾乎沒什么了解,畢竟前者還至少聽說過,而后者很多人壓根聽都沒聽過。
嗯,之所以說是官員,是因為要是普通百姓,可能連隔壁的府縣都認不全,更別說把地域放到“國”這個級別了。在大明這個年代,外交是跟普通田間地頭的老百姓沒什么關系的事情。
不過馬三保雖然是宦官,但他出身的家族卻并不普通,祖輩都是到過麥加朝圣的,家境富裕而且見多識廣,對于外面的廣闊天地有著更多的認知,再加上云南部分地區是跟安南國接壤的,所以安南國和占城國,馬三保是清楚的,不僅如此,對于旁邊的真臘等國家,馬三保也知道。
而與絕大多數對外交毫無認知的官員不同,馬三保很清楚地感知到了時代的脈搏,或者說從朱雄英身上,看到了大明未來發展方向與現在的不同。
而這次下南洋,就混雜了傳統的“懷柔遠人威服萬國”的目的,以及更市儈利益一些的皇室貿易,實際上這兩者從本質上不沖突,但很多人都覺得沖突,無非就是面子抹不開,覺得堂堂上國去人家那賺錢很沒面子,可面子能換來錢嗎?恰恰相反,錢能換來面子,當與大明的貿易成為別人不可或缺的東西時,這兩者就合二為一了,畢竟想要讓別人心甘情愿地俯首稱臣,最重要的還是利益與威懾。
這一點,顯然就是以后大明行事風格的轉變方向,而馬三保是很認可的。
只是,朱雄英特意提到的這件事情,卻讓馬三保心中有些隱隱的不安 “或許沒有什么事情吧,水師艦隊這么多人,安南國和占城國沒有這包天的狗膽。”馬三保在心里如是對自己說道。
很快,馬三保就把朱雄英送到了乾清宮。
朱元璋的寢宮內,這時候馬皇后也坐在一旁,手中正織著什么東西,見到朱雄英進來,她放下手中的針線,慈愛地招呼他過來。
朱元璋攏著手坐在她身旁,見朱雄英過來,認真審視了兩眼,眼中閃過一抹贊賞的神情。
“大孫,今日幼軍演習,你表現不俗。”朱元璋對于朱雄英今天的表現相當滿意。
朱雄英躬身行禮,恭敬地回答道:“多謝皇爺爺夸獎,孫兒只是盡了自己小旗官應盡的責任。”
朱元璋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幼軍乃培養我大明軍隊未來之棟梁的,你的表現更是很多人都在盯著看的,今日演習,你展現出的指揮才能,咱和你奶奶都深感欣慰。”
馬皇后也在一旁插話道:“是啊,英兒,你今日的表現確實讓很多人都刮目相看人家都知道皇孫們在幼軍里練,卻不曉得練出個什么樣子,今天正經露了一回臉,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們回去一說,自然就都曉得了。”
馬皇后說的倒是沒錯,雖然今天朱元璋在高臺上觀戰的時候沒有明說什么,但他關注的方向和流露出的神情,可都是被將領們看在眼里的,有很多時候,這種細節上的表現,反而比言語更有力度。
而且,之所以幼軍演習要搞這么大動靜,讓這么多五軍都督府的公侯來旁觀,顯然也是為了把這件事情傳播出去。
而朱雄英的表現,配得上朱元璋費心給他搭的這么大的臺子。
朱雄英心中也是知道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對于二老的關愛有些感動,他深吸了一口氣,穩定了自己的情緒,然后說道:“皇爺爺,孫兒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和馬皇后對視一眼,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朱雄英開口道:“孫兒認為,幼軍要想繼續精進,除了加強火器的訓練和掌握以外,最重要的還需引進一批精銳的火銃手來擔任教官。孫兒聽聞西平侯沐英麾下的火銃手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曾經大破北元梁王的象兵,若是能請他們前來指導幼軍,必將對幼軍的火器訓練大有裨益。”
朱元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驕傲之色,沐英,也是他和馬皇后的孩子,雖然是義子,但是卻是親手撫養的,對于沐英的感情,跟對于其他皇子并沒有什么區別,甚至更有過之。
沐英也是濠州定遠人,父親早逝隨母度日,家境極為貧寒,江淮地區爆發紅巾軍起義后跟元軍交戰不斷,百姓因此流離失所,沐英跟隨母親躲避兵亂,可是不久母親就死在逃難的路上,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朱元璋發現并收留。
當時朱元璋與馬秀英剛成婚,膝下無子,就認沐英為義子,沐英改姓朱,在他們夫婦身邊生活,所以嚴格來講,沐英才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兩人不僅教八歲的沐英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而沐英確實也對得起朱元璋的培養,在眾多義子里,他和曾經收為義子后又讓其歸宗的李文忠是最出挑的,都稱得上是一代名將,而與擅長大兵團作戰的李文忠不同,沐英尤其擅長山地戰和火器。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你的想法很好,火器乃未來戰場之主流,大明確實應該大力發展火器。沐英麾下的火銃手也算是訓練有素,引進他們來指導幼軍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主意,而且,云南和廣西都是土司叛亂的重災區,練好了鴛鴦陣教給他們帶回去,也正好適用小規模的山地戰。”
鴛鴦陣,在抵御倭寇平定小規模叛亂上的作用,遠比其他情景要大得多,而且山地水田這種較為破碎的復雜地形地貌,也更加適用小分隊作戰。
因此,雖然不適合大兵團,北部邊境線的部隊基本上用不了這種陣型,但是教給南方的衛所兵用來平叛,卻是肉眼可見的非常好用。
當然了,沐英麾下的火銃手肯定不只是“訓練有素”這四個字這么簡單,準確地說,應該是整個大明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的火銃部隊了。
馬皇后也點頭贊同道:“沒錯,沐英的火銃手確實是我大明的精銳之師,讓他們來指導幼軍,不僅有助于提高幼軍的火器水平,還能傳給幼軍一些實戰經驗。”
想到就做,朱元璋轉向一旁的太監吩咐道:“去傳旨給沐英,讓他挑選一批精銳的火銃手前來京城擔任幼軍的教官。”
“對了,內廷兵仗局那邊,聽說狼銑也做好了,按梅殷的意思就是已經有兩個火銃手了,鏜鈀就不用了,現在用狼銑手跟長槍手搭配更好。”
朱雄英聞言先是一怔,旋即難掩笑意:“有狼銑自是再好不過,若是今日演習時候有狼銑,恐怕也沒那么容易繞開了.這樣的話,其實鴛鴦陣就完全可以改成兩個刀盾手、兩個狼銑手、兩個長槍手,然后四個火銃手,加上一個小旗官。”
鏜鈀在戚繼光的戰術里,就是有一部分火器之效的,跟明末遼東邊軍的三眼銃差不多,遠距離射一輪就可以當冷兵器用,而現在幼軍戰術里的兩個火器手代替的就是鏜鈀手的位置,屬于向著火器化發展了一步,不過在朱雄英看來,一步還不夠,既然有了狼銑,那么長桿兵器覆蓋范圍就更大了,這樣的話完全可以削減兩名長槍手,增加火銃手的比重。
“你們自己多琢磨琢磨,有什么想法就放手去試。”
有了朱元璋這句話,事情自然就都好說了平安是個喜歡琢磨戰術的,又有實戰經驗,幼軍里戰術的鉆研和改良,主要都是平安負責,梅殷則負責管理統籌,朱雄英也就是提提意見,真要上手將這些想法意見給落實到軍隊實戰上,還得是平安。
“不過,人生在世,切不可過于驕傲自滿,要常懷自省之心,爺爺怕伱最近走的太順風順水,便失了畏懼。”
朱元璋平時其實是不怎么教育朱雄英的,甚至對于他的眾多兒子、孫子,都很少會一遍一遍地說些教育的話,除非是確實生氣了。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老朱在教育方面有缺失只是他不自己反復教育,因為忙不過來,但請老師和寫一些祖訓,都是有的。
實際上,若不是重視,朱元璋是懶得教育別人的,不過眼見著最近朱雄英連著辦成了很多事情,這才跟馬皇后商量著,應該給他提提醒,免得人飄了。
馬皇后這時候也幫襯著說道:“是啊,以前我和你爺爺難的時候可多了去了,不過要說我印象里最難熬的那次,還是在滁州的時候,打下來的基業自己都待不下去,那滋味別提多難受了。”
這里有個背景,那就是朱元璋在濠州城從地窖里救出郭子興以后,人馬漸漸壯大,就出去單干打滁州了,而打下滁州沒多久,支持救郭子興的彭大,以及扣押郭子興的趙均用就開始內訌,戰斗十分激烈,義軍里驍勇善戰者幾乎死傷殆盡,而這時郭子興還受制于盱眙,遭到兩人火并波及。
而朱元璋在這時候,表現出了極為無私的一面,解救了窘境里的郭子興他自己打下的滁州并沒有據為己有,而是派人迎接郭子興至滁州,而趙均用也是考慮到朱元璋在滁州兵力不少,就放任郭子興離開了,郭子興帶領其所部一萬余人馬來了滁州城檢閱諸軍,而此時朱元璋已經有了三萬多人馬,再加上郭子興想稱王被朱元璋勸諫了下來,于是翁婿兩人之間矛盾逐漸產生,郭子興開始猜忌懷疑朱元璋,甚至把李善長都調走了,并且不讓朱元璋領軍出戰。
換任何一個人,都委屈的不行了,心生怨恨反目成仇才是正常人的反應,但朱元璋畢竟不是普通人,他就這么熬了下來,不僅對郭子興表現得極為恭順,不敢有絲毫怨言,帶領士卒作戰則身先士卒。
而這時候馬秀英也很能忍,在后宅幫助朱元璋,以后將士們有所進獻就全部送給郭子興的妻張氏,再加上又特別恭敬地奉承張氏,張氏再吹吹枕邊風,郭子興對朱元璋的觀感才漸漸好轉。
就這樣,在元末亂世一眾基本沒什么道德底線的義軍首領里,朱元璋做人做事無可指摘,等到郭子興去世,早已贏得眾人敬佩的他,很快就收攏了全部部隊,接下來,就是渡江之戰了,從此以后方才算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就是在逆境里,才考驗大丈夫是不是真的能屈能伸。”朱元璋意味深長地對朱雄英說道。
朱雄英確實沒有經歷過太多逆境,但這時候他也清楚,老人是為了他好,自己做事屢做屢成,也確實不自覺地滋長了一些驕傲之心,如果沒人敢提醒他,恐怕日后難免會栽個大跟頭。
因此,朱雄英也是認真地點了點頭:“我會時刻警醒自己的。”
“那就好。”
馬皇后這時候也說道:“中午回去歇歇吧,下午去文淵閣上課。”
很快,通過皇宮里的武樓,電報就發送到了云南昆明的云南都指揮使司那里。
沐英此時是兼著全權調配云南軍隊的職責的,云南都指揮使司也在他的管理下,再加上深受皇帝信任,名為西平侯,實則是個“云南王”。
當年平定云南的時候,傅友德是征南將軍,藍玉、沐英分別為征南副將軍,沐英在這場戰役里,可以說是打滿全場,進攻昆明外圍的戰斗就不說了,光是說北元梁王敗亡以后,大理段氏首鼠兩端,依舊想要保持完整的割據狀態,扼守蒼山的龍首、龍尾兩關抗拒明軍,就正是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方才激勵將士破關而入,才徹底平定了大理,贏得了大理段氏的敬畏,并且獲得了“永鎮云南”的特權,成為了事實上的藩王。
不過,在這份外人看來煊赫無比的榮耀,背后是沐英肩上扛著的沉甸甸的責任。
云南,是整個大明軍事任務最復雜的地區。
對內,土司叛亂頻發。
洪武十五年,土司楊苴糾集叛軍號稱二十萬攻打昆明,昆明城中缺糧士卒多病,沐英緊急從大理回師,現代高鐵幾個小時的路程,走山路急行軍了十多天,腳指甲都磨沒了,與守將馮誠合力方才打敗叛軍守住昆明。
洪武十七年,曲靖亦佐土司作亂,沐英出兵征討將其降服,同年再次平定普定、廣南一帶的土司叛亂。
洪武二十年,浪穹詔人土司叛亂,沐英在永寧至大理的一線,每六十里設置一座堡壘,留下軍隊屯田,加強了對大理方向的控制。
對外,麓川也就是緬甸正式崛起,不斷騷擾云南邊境。
洪武二十一年,作為三宣六慰之一,接受大明冊封的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思倫法舉兵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云南都指揮使寧正率軍擊退。
洪武二十二年,思倫發再次率領大軍侵犯定邊府,沐英親自率云南都指揮使司三萬主力野戰部隊前往救援,思倫發驅趕一百頭戰象身披甲衣肩扛欄盾,左右挾著裝滿標槍大竹筒,號稱“無敵象軍”,沐英再次以火銃三段擊擊破象陣,生獲三十七頭戰象,思倫發潰逃。
正是因為沐英救火隊長式的不斷撲滅內外叛亂,從唐朝開始脫離中原王朝獨立的云南,時隔六百年之久,才算是正式回到了大一統的狀態,接受朝廷流官的管理。
但云南這片地方叛亂頻發的根源,卻始終都沒有得到解決,各族文化差異極大、土民不信任朝廷、地方經濟貧窮物質條件落后.
此時的沐英站在都指揮使司的議事廳內,看著堪輿圖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
他的手指在堪輿圖上劃過安南邊界,西南方的麓川,就已經讓他非常頭疼了,如果說云南的地形是崎嶇復雜,山高林密,那麓川的地形簡直就不是人能走的,那些成千上萬年都沒有受到人類砍伐的原始森林,就像是吞噬人命的蠻荒巨獸一樣,哪怕是武裝到牙齒的精銳士兵,走進茫茫無際的原始森林,都會被里面各種防不勝防的毒蟲、瘴氣給折磨到生不如死。
沐英不是沒有想過要跨過邊境進攻麓川,畢竟現在也沒有過于嚴格的邊境概念,很多土司都是看誰在當地的勢力大就跟誰,朝秦暮楚是常態,類似三宣六慰等等接受大明冊封不代表他們就效忠大明,所以他們控制的地方,也跟著來回變,再加上這邊太多的深山老林和難以勘測的山脈,所以太清楚的邊界線肯定是沒有的,都是個大概的實控區但是,麓川人實在是太過于狡猾,每次沐英率領軍隊長途跋涉從幾條繞開深山老林的小路進軍,他們都會不斷襲擾,同時堅壁清野襲擾糧道,而沐英的糧道是非常脆弱的,大軍前出邊境數百里,不能跟敵人交戰,就不得不退回大明實控區內。
畢竟云南都指揮使司的大部分兵力都是駐守城池寨堡,給予周邊土司壓力,維持大明在當地統治的,而能夠用來野戰的機動兵力是非常精銳也非常寶貴的,不可能浪戰葬送,一旦出現這種事情,大明在云南的統治馬上就會遭到動搖。
所以,哪怕沐英知道麓川一直在壯大自己的實力,以后一定會成為大明的邊患,卻依舊是無法將其根除,只能是麓川主動進攻大明邊境的時候,才能防守反擊。
但現在思倫發也學乖了,去年定邊府大敗,這時候還蹲在老巢舔舐傷口回血呢,所以西南的麓川方向,算是暫時消停了下來。
可按下葫蘆浮起瓢,這邊麓川消停了,那邊在東南方跟云南接壤的安南國,卻有了新的動作。
“最近跟安南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動靜越來越頻繁,那些土司似乎受到了煽動,不斷挑釁我們的衛所。”
“侯爺,安南國內現在局勢不明,占城國國王制蓬峨的戰死,使得安南主力得以抽身北返,我們不得不防。”一旁的將領提醒道。
沐英點了點頭,心中明白,邊境上的土司們,本就是墻頭草,一旦有不利于大明的風吹草動,他們就很可能就會倒向安南。
云南都指揮使寧正作為沐英麾下的頭號大將,這時候也抱怨道:“現在最令人擔憂的是,廣西那邊與安南接壤,韓觀雖然鎮壓了境內土司的叛亂,但他的做法過于鐵血,導致邊境土司開始倒向安南,若是云南和廣西兩個都指揮使司不能聯手,很難有效應對安南的威脅.人家擾掠了云南就跑到廣西那邊,我們有什么辦法?”
明軍作為一支多達二百多萬人的龐大的軍隊,確實不能指望內部是完全鐵板一塊的,那不可能.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說二百萬只螞蟻或者蜜蜂,你猜猜能分多少工種或者等級出來?
所以,明軍內部實際上是根據地域、派系等等因素,成了眾多的山頭,而云南和廣西兩個都指揮使司,一貫都是不對付的。
沐英背景硬不假,韓觀那臭脾氣又真怕他不成?要知道,越權可是大忌,甭管多高的官爵,伸手往別的地方去撈,那在皇帝眼里都是不可容忍的。
不給你的,你敢伸手就要做好斷手的心理準備。
再加上廣西都指揮使司一直都是自成體系,沐英就更不可能插手進去了,所以最近安南國那邊的軍隊,襲擾了就兩頭跑的事情,根本就是無解。
沐英長嘆一聲,臉上流露出無奈的表情。
就在這時,一名親兵匆匆走進議事廳,手中捧著一份電報:“侯爺,京城來的電報!”
沐英連忙接過電報,快速瀏覽起來。
電報的內容簡短而明確,是朱元璋的命令,要求他挑選一批精銳的火銃手前往京城,擔任幼軍的教官。
看著電報,沐英的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這顯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自己的火銃手能有機會前往京城指導幼軍,不僅是對他們實力的一種肯定,更是一個向京城展示云南都指揮使司實力的好機會。
而且,還能順便派人去當面陳述一下現在他們面臨的困境。
畢竟很多東西,都是無法放到明面上來講的,基本的臉面還是要顧忌的,而且這種齟齬,說出來對自己來講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只能派特使跟皇帝單獨奏對。
“立即挑選一批精銳火銃手,準備啟程前往京城。”沐英果斷下令。
“另外,馮誠你跟我來一趟。”
沐英麾下有三員大將,分別是云南都指揮使寧正、都指揮同知湯昭、都督僉事馮誠。
這三人的出身,都非常有背景。
湯昭是湯和的遠房親戚,而寧正早年是韋德成的養子,改名韋正,跟隨韋德成歸順朱元璋,參與攻克滁州、和州、太平府、建昌等戰役,韋德成戰死于宣州,贈昭勇大將軍、中翼元帥府副元帥、京兆郡侯,寧正襲職,代替率領其部隊,在元末將領部曲制度下,自己單領一個小山頭,還是開國功臣。
而馮誠,則是開國功臣馮國用之子,宋國公馮勝的侄子,馮勝就不說了,明軍現在資歷最高的幾位公爵之一,而馮國用又是何人?為什么三員大將,沐英不派其他兩個看起來也有背景的人去?
原因很簡單,馮國用當年負責掌管朱元璋親兵,被委以心腹之任,乃是親軍都指揮使,而至正十九年馮國用病卒于軍中,年僅三十六歲,因馮誠年幼,朱元璋命馮勝代領馮國用部。
說白了,當年宋國公馮勝發家,都是代領的馮誠的部曲,再加上他爹是朱元璋早年心腹中的心腹,這兩塊護身符在身上,哪怕奏對說的實情不入耳,朱元璋也不會拿馮誠怎么樣的。
再加上如今云南的邊境局勢,確實在安南國的挑動下已經非常緊張了,與廣西的聯合作戰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可以說是不堪其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