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的心情有些復雜,他不禁捫心自問。
大明,真的是自己的家嗎?
從理智上講,自己確實是一個肉身穿越來的古代穿越者,大明是自己的家;可從感情上講,自己從少年時期開始,就在現代社會長大一直到成年自己回到大明,還能適應古代社會的生活嗎?
或者說,雖然自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回到大明,只要別古崖蟲洞這扇從現代世界到古代世界的“門”開啟,自己就能回去,也能攜帶足夠在古代社會立足的物資。
可回去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僅僅是在明初做一個富家翁,似乎也沒什么太大的必要,因為在現代世界,自己同樣可以做到,而且現代世界的生活質量,跟古代世界相比肯定是更高的。
所以,朱雄英缺一個動機,或者說,缺一個足夠說服他自己回到大明世界的理由。
如果僅僅是爺爺想要他回去,那這個理由,是不夠他下定決心的。
“爺爺,我在這邊生活的很好,認識的、熟悉的朋友都在這邊,我不知道.自己回到大明的理由是什么。”
十分鐘后,時空蟲洞里,傳來了聲音。
“因為你的身體里,流淌著朱家的血。”
朱雄英猛然抬起了頭,他還想要問些什么,但時空蟲洞卻已經消失了。
“我的身體里,流淌著朱家的血”
朱家,還有哪個朱家?只有大明皇室那個朱家,才值得爺爺這樣說。
而對于自己身世的猜測,其實并不是什么難以猜度的事情,只是如今,得到了爺爺的親口證實而已。
用手指摩挲著系在脖子上的金質長命鎖,朱雄英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情緒之中,既有對于未知世界的恐慌,又有對于不平凡命運的渴望。
朱雄英看著長命鎖上自己的名字,不禁質問起了自己的內心。
——自己愿意度過怎樣的一生?
如果沒有選擇,那么自己的人生,可能就是上大學、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養老,可是,現在有的選。
“我是一個甘于平凡的人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少年時期窮苦的生活環境,并沒有壓垮朱雄英的意志,他始終以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也取得了他想要的結果,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不甘于平凡。
可究竟什么才叫不平凡呢?
在現代世界,他有了金錢,就叫不平凡了嗎?
顯然不是。
朱雄英認真地問了自己的內心,作為一個凡夫俗子,他是想要有更高的追求的。
但朱雄英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可是,我配嗎?
我的能力、抱負,配得上我追求的東西嗎?
作為一個大學生,朱雄英很清楚,自己并沒有超出常人太多的能力。
那么,自己憑什么去配得上天潢貴胄的身份呢?僅憑血脈嗎?
如果是古代人,這一條就夠了,可朱雄英畢竟是接受了完整的現代社會教育的人,他做不到心安理得。
更何況,這條路未見得能走得通,也未見得能走得順,反而有極大地可能,伴隨著腥風血雨。
陷入了迷茫的朱雄英,不知道該怎樣抉擇。
這時候,或許按照海島上的習俗,應該擲筊請示一下關圣帝君或者媽祖。
但是朱雄英并不想這么做,他不想把命運交予神明來抉擇。
拿出手機,翻著通訊錄,朱雄英找到了一個聯系人。
“姜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
“你說。”
“假如有一個穿越者,就像是留學歐洲的彼得大帝一樣,來到了現代世界留學,那么,他應該回到古代世界嗎?或者說,他無可替代的作用又在何處呢?”
電話的那頭沉默了片刻,姜老師溫醇的嗓音才傳來。
“你的第一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對于答案,你不妨換個角度去想,如果彼得大帝沉溺于歐洲的優渥生活,不回到俄國了,那么俄國的歷史會是什么樣子?要知道,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于彼得一世時代,而國家的命運,和人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一步錯,步步錯如果沒有了彼得大帝,俄國的未來,或許會變得面目全非。”
實際上,彼得大帝通過留學給俄國帶回了大量的技術和文化,這些先進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俄國現代化的進程,讓俄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先進的工業國,而彼得大帝在歐洲學到的現代化理念和制度也為俄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提供了思路。
時勢造就的英雄很多,但像彼得大帝這種能留學回來靠一己之力改變整個國家走向,或者說能夠造就時勢的英雄,卻并沒有多少。
“至于第二個問題,還記得我告訴過你的,有哪兩種方法能夠走出內卷的困境嗎?”
朱雄英當然記得,一種是環境危機引發的內生動力,另一種是擁有支配權的群體或個人,對外界環境產生了探索欲,繼而帶領整個群體試圖走出內卷。
朱雄英如實地回答了出來,也明白了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朱雄英明白了,自己或許不應該妄自菲薄。
一個現代人對于古代世界的意義,并不完全在于他個人的能力,更多的在于他所接受的完整的現代教育以及對于時代發展趨勢的理解,能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是任何古代人都絕對不可能擁有的。
或許,他的使命,也不僅僅是滿足于個人追求,而是應該有著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努力改變一個世界的命運,帶領華夏走出內卷的困境,駛向更好的那個方向。
這才是時空蟲洞出現在朱雄英生命里的意義,也是他作為一個來到現代世界的古代人,應該肩負的責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只不過在不同的人生際遇下,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如何完成它,在這個時候,或許就需要一點小小的引導不過,不管怎樣,人總要遵從內心的抉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