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13章 那就加大裝藥

熊貓書庫    四合院:我邊做科研邊吃瓜
🔊點這里聽書

  雖然沒有實踐,可是理論上的東西兩人還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可以說,在這方面,高振東除了先知先覺,見多識廣的優勢之外,在這兩人面前還是個學生。

  聽完高振東對原理的分析,兩人在腦袋里已經分析完這條技術路線的可行性了,甚至他們想到了更多。

  齊工倒是暫時只要做好反艦導彈就好,可是在單位負責和參與多項工作的邱總,要考慮的就多了。

  他非常敏銳的意識到,這個技術,不管暫時能不能搞好,都是未來重要的導彈制導技術方向,其應用前景,遠遠不只是反艦導彈這么簡單。

  別的都不用高振東繼續說,也別說能不能要得到DJS60D,就憑高振東這一席話,這一趟就無比超值。

  甚至他都已經放下其他事情,直接就開始討論起這個技術的利弊來了。

  “這個方式,陀螺儀是直接安裝在彈體結構上,隨彈體運動,對陀螺儀的動態范圍要求,比平臺用的要大不少。”

  高振東點點頭:“對,不過這個不算太大的壞處,尤其是相對它帶來的利益來說,而且反艦導彈的運動軌跡并不劇烈,適當改進陀螺儀,加上優化一下彈道剖面,哪怕是在當前技術條件下,也是能夠解決的。”

  實際上,越劇烈的的運動軌跡,越適合捷聯慣導,因為沒有平臺系統,無需考慮框架鎖定的問題,所以捷聯慣導相比慣性平臺系統,反而是能全方向工作的。

  高振東前面說這個話,主要是為了解決短期內還不知道能把陀螺儀的動態范圍做多大的情況下說的。

  “嗯,有道理,不過這個方式,運算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與慣性平臺的輸出信號可以直接或者通過簡單轉換就可以用于制導不同,捷聯慣導是要通過大量的計算,才能輸出控制信號,從原理上就涉及到大量的差分方程的計算。

  這也是沒有小型化、微型化的計算機之前,各種戰術導彈在慣導這一塊普遍用平臺慣導的原因了,沒那個能力知道吧。遠的不說,赤劍73上面,就有一個小型的慣性平臺。

  這算是一個用技術優勢換取性能特性的典型,必須有先進的計算機,才能用這個技術來降低系統復雜度、成本、維護、工作條件改善等等一系列特性的優化。

  不過說到這里,邱總自己都笑了,這不就是DJS60D的長處嘛,我們說起這個事情,不就是因為有了它的計算能力,又不知道怎么用才引出來的,這個問題,略過略過。

  “這個技術在現有條件下,累積誤差來源多、累積量大,還是要有好陀螺儀才完美。”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寫畫畫了一會兒,邱總說出了自己的理想目標。

  不過這個問題,齊工卻不在意:“邱總,你涉及的是很多種型號,要考慮周全,可是對于我來說,我就一個反艦導彈,沒那么復雜,我這兒還有雷達末制導呢,慣導大差不差就行。”

  如果說其他導彈為了解決誤差方面的問題,尚需在陀螺儀那頭付出不小的努力和改進的話,那對他來說,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這個技術還真就是再合適不過了。

  因為相當一部分的誤差,可以在對陀螺儀進行嚴格的測試和標定后,在計算機的計算過程中中進行補償,而不需要對陀螺儀本身動大手術。

  大概就是,我知道這玩意本身的誤差是多少,我也知道運動過程中帶來的誤差是多少,誒,我在運算過程中把這些誤差給算回去。

  這種技術手段,在沒有真正的彈載計算機的情況下,是非常困難的,幾乎到了沒有實用價值的程度。

  邱總笑著開玩笑:“老齊啊,你這個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要不得啊,哈哈。”

  看得出來,他的心情非常好。

  這不廢話嘛,這情況,換誰誰的心情都壞不了。

  這番討論,蘇衛華完全插不上嘴,作為單位才分配不滿一年的新丁,又不是參與慣導這一塊兒的,他連平臺慣導還沒整利索呢,整個高度計都已經夠讓他忙活了。

  他只是滿心佩服的看著高振東隨隨便便一席話,就讓自己的型號總師和子系統總工陷入了狂喜之中,就地開起技術研討會來了。

  比不了,真比不了。

  這個老同學,完全沒有創作瓶頸。

  幾個人就這么討論了好一會兒,邱、齊二人才一臉滿足的放了一下手中的鋼筆。

  “高顧問、老齊,這個思路好,我們就按照這個思路去搞,別的不說,我估計減重的程度,要用百公斤這個級別來算。”

  “邱總,不只這些,就憑這,導彈的反應速度就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慣性平臺的準備時間就已經大大下降了,其他制造維護上的好處,更是一堆啊。”

  總結一下:這個技術,又新又好!

  邱總樂呵呵的:“哎呀,這減下這么多重量來,我得考慮考慮這些重量怎么利用,真是麻煩,哈哈哈。”

  這還真不是保持原來外形,內部隨便挖一塊扔了就行的。

  曾經有裝備,經過電子設備等的進步,減重數百公斤,因為重新處理起來代價較大得不償失,最后干脆用配重的方式又把這部分重量給裝回去了。

  這種處理方式,不完全是偷懶,至少已經提升了電子設備的先進性,降低了系統的復雜程度,提升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性能,只是放棄了減重的利益而已,好處已經不少了。

  搞實際工程應用研究,本來就是一個權衡取舍的過程,懂得適當放棄不全是壞事。

  話雖如此,邱總這話仍然是有嚴重的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嫌疑,搞得齊工都一臉不好意思的看了一眼高振東,大意應該是“我們老總就這樣,愛開玩笑,您多包涵包涵”。

  高振東卻順口道:“嗯,這的確是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個人建議,加大裝藥!”

  原本“爭先一號”的戰斗部,是500kg的聚能爆破戰斗部,和聚能破甲原理差不多,不過不靠金屬射流,而是靠把爆破能量聚集起來。

  所以兩者在外觀上區別很大,聚能破甲的藥型罩像一個深漏斗,聚能爆破的則淺得多。高振東沒見過“爭先一號”的戰斗部,不過卻見過“飛鷹2”的,圓乎乎的,還挺可愛。

  邱總饒有興趣的問道:“高顧問,為什么不是加大射程?”

  高振東笑道:“暫時缺乏中繼手段,能打那么遠,卻看不了那么遠啊。”

  邱總哈哈大笑:“有道理有道理,回頭我合計合計。”

  這個事情說得差不多,高振東轉頭說起了另外一個應用:“有了計算機,導彈日常維護測試、發射前準備工作測試等環節就能做到更加自動化了,可以直接用彈載計算機控制相關系統,自行測試并通過數據接口傳到指揮系統來,人員的工作量就小了很多。”

  其實這種技術大家都在用,只是也許沒意識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汽車的行車電腦,啟動時候的一系列自檢,汽修廠維修的時候讀取故障碼,都是靠的這套東西。

  沒有計算機,倒也不是不能搞,只是代價更大。

  這算是一個摟草打兔子的好處,反正都已經上了計算機了,順便搞一下也不錯。

  齊工沒有太大的感觸,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嘛,邱總卻是覺得這想法挺好,作為型號總師,可維護性也是他要考慮的一大方面。

  紙面戰斗力和實際戰斗力,完全就是兩碼事,實際戰斗力和訓練、維護是分不開的。

  比如某五常,紙面6條防空驅逐艦,實際上拉出來,連地中海那個澡盆子都走不過去就得全部回老家,可謂是丟人丟到姥姥家了。

  在這些方向上討論了一會兒,高振東也拿出了諸如綜合控制、地面設備協同等等功能,最后說的,卻是又回到了制導的路子上:“其實要用在彈上的制導,我感覺倒也不是不能用。”

  作為仿制對象的544,最大的缺陷是什么?不是小型化,不是射程,也不是命中率這些,而是抗干擾能力。

  基本上作為最早的反艦導彈之一,其抗干擾能力之差,基本上已經到了“一晃就瞎”的程度。

  這和其使用的是早期的雷達技術有關,雷達硬件底子差。

  這也是高振東一開始并沒有把這東西往雷達信號處理等方向上聯系的一個原因,現有的夠用了,這東西上去,改善也不見得有多大。

  實際上哪怕是到了幾十年后,如果不加紅外末制導等其他末制導技術手段的話,那導彈和軍艦的電子對抗,也一直都是軍艦一方占優,導彈在電子對抗上從來就干不過。

  原因倒也不難解釋:功率。

  用攝影界的話來說,這叫“底大一級壓死人”。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