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696章 訪京團

熊貓書庫    1979黃金時代
🔊點這里聽書

  香港電影界訪京團。

  此行以何冠昌為首,另有吳思遠、陳勛奇等中小公司老板十余人,外加程龍、洪金保、黃百銘、徐克、施楠生等,共26人。

  為期一周。

  新藝城在今年年初正式關門,但金公主還在支撐,還有德寶這家新銳。不過他們都被列入黑名單了,沒有參與資格。

  當飛機落地,走出機場,眾人齊刷刷一個反應:“咝!”

  “好冷哦!”

  三月份回暖,白天也只有十幾度而已,大半人第一次來京城,沒體會過北方的冷。港澳辦的人員陪同,出來就瞧見大大的條幅,寫著“熱烈歡迎香港演藝界人士”云云。

  “歡迎歡迎!”

  丁橋親自迎接,與何冠昌熱情握手,何冠昌努力說著普通話:“感謝您前來迎接,我們受寵若驚。”

  其他人也是一本正經。

  他們對官員是沒概念的,已經盡力去想丁橋的權力之大,其實還是坐井觀天。大家艱難的應付完領導,轉頭瞧見陳奇,瞬間放輕松。

  “陳先生,你在就OK了!”

  “給你拜個晚年!”

  “一路辛苦一路辛苦,方經理呢?”他見方逸華不在其中。

  “我們上車再談。”何冠昌道。

  還是專門接待外賓的日野大客車,剛好裝一車,里面有空調能暖和點。

  何冠昌這才道:“臨時出了些變故,邵仁枚先生病逝了。他們要操辦葬禮,邵氏院線的掌舵人沒有了,將來會怎么樣還不清楚。但邵氏有話留下,說支持協商結果。”

  “原來如此,唉,太不巧了。”

  陳奇陪著嘆了口氣。

  邵氏全稱叫“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兄弟指的就是邵仁枚和邵逸夫。邵逸夫負責拍攝,邵仁枚掌管院線負責發行上映,非常低調。

  邵氏不景氣,邵逸夫早有全面轉向電視臺的意思,只是礙于兄長的情面。現在邵仁枚死了,邵逸夫不再有顧慮,定然有一堆事情要處理,方逸華因此缺席沒來。

  而邵氏有十幾家戲院,歷史上都被德寶租下來,組建了德寶院線。

  陳奇了解完情況,起身站到前面,像個導游似的,道:“大家會待上一周,明天我們開第一場會,期間我陪大家去長城、故宮玩一玩。

  會議次數不固定,看具體協商的情況。

  諸位要有心理準備,這種大事不會一蹴而就。我們把時間限制在一周,也是將其劃為第一輪磋商的意思,希望能有一個階段性的進展。”

  眾人紛紛稱是,表情都有些拘謹,顯然對大陸的種種都充滿擔憂。

  程龍活躍氣氛,喊道:“陳先生,都說你在京城有萬尺豪宅,是不是真的?”

  “沒有萬尺,也就800平米。”

  “哇!那能不能帶我們參觀一下?”程龍又喊。

  “私人住宅,不方便!倒是你,難得來一次不如回老家看看?”陳奇笑道。

  “我只知老家在安徽,具體我都不清楚的。”程龍道。

  嗯,你不清楚,我清楚。

  程龍的老爹房道龍是個渣男,在安徽蕪湖有兩個兒子,拋妻棄子跑去香港,改姓陳。

  程龍這會不知道自己有倆哥哥,也不知道自己本姓房——房祖名現在叫陳祖名,直到2004年,才認祖歸宗改叫房祖名。

  陳奇本想再裝一下香江白龍王,想想算了,懶得說這些破事。

  “那京城有沒有別的院子出售?我聽說四合院很棒的!”

  “我們住什么酒店?有熱水么?”

  “這個時候還會下雪么?”

  眾人七嘴八舌的問起來,陳奇懶得一一應,交給港澳辦的同志,自己到司機旁邊,小聲道:“從長安街繞一圈!”

  “好!”

  從機場到市區所需時間不短,一路望向窗外,從農田見到平房,從平房見到高樓,陌生且新奇。后又駛入長安街,看到了天安門。

  車里頓時沒了聲音,也不知是害怕,還是害怕…

  大客車駛到了東長安街,到了一家涉外酒店,叫建國飯店。

  這是國內第一家合資酒店,與一位美籍華人陳宣遠各自投資1000萬美元,中方占股51,并且約定:在10年后,陳宣遠以1美元轉讓49股份,飯店全權歸于中方。

本作品由整理上傳  為啥呢?

  因為這件事是廖公牽的線,陳宣遠是他的遠房表親。

  到了飯店先行安頓,陳奇來到何冠昌的房間,十余個大小電影公司的老板都在,何冠昌有點緊張,問:“陳先生,你覺得把握有多大?”

  “以你們的那份提案,一條都通不過,港片在內地不可能擁有那么大的自由權。”

  “可是你把我們叫過來,不能什么都談不成吧?”有人道。

  “我召集這件事,我還得給你們保底?想吃什么飯,就守什么地方的規矩,你們去臺灣不也得乖乖配合人家審查么?你跟我亂吠什么?”

  “他們不懂事,不要介意!做生意自然要談來談去,有的談就好。”

  何冠昌打圓場,斟酌措辭:“但我們也希望能取得一點成果,這樣大家也有士氣,你說是不是?”

  “我本人是樂于看到兩地合作發展的,我盡力而為。”

  陳奇應了一句,又道:“明天上午九點鐘在文化部開會,出席者包括文化部、港澳辦的領導和相關人員,另有真理部的領導。你們都著正裝,嚴肅著點。”

  “這個真理部是做什么的?”有人不懂。

  “主管意識形態。”

  “那級別一定很高了?”

  “還行吧,比港督高一點點!”

  眾人面面相覷。

  他們擬定了一份章程,列了若干條需求,已經提前交給領導們一份,互相心里有個數,然后再見面談。

  也就是80年代陳奇才敢組局,后世哪能說談就談的。

  這會國內連進口片的配額都沒有,完全由中影自主決定。到1994年WTO成立,中國為了加入世貿,才首次明確每年引進10部進口大片。

  關于港片的放行,更要等到2003年的CEPA。

  什么時代有什么環境,80年代可不像后面那樣,現在是一邊謹慎到極點,一邊又粗獷到極點。

  (冇了,明天補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