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四百五十八章 浩罕國的經濟危機

熊貓書庫    蘭芳
🔊點這里聽書

  浩罕國這一支楞起來不要緊,他們一支楞,便把注意力轉向國外,開始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

  浩罕國建立之初,費爾干納地區是群雄逐鹿的亂局,且不說西部的布哈拉汗國,東部的準噶爾汗國也仍然對浩罕國保持著較大影響力。

  浩罕國必須要俯首做小,在兩個強大的勢力中間東躲西藏、左右逢源,才能艱難求生。

  但或許是國運來了,十八世紀中葉,準噶爾部發生內亂,進而招致帶清的大舉進攻。

  帶清是新仇舊恨一起算,恨不能把準噶爾汗國吃干抹凈,最后也的確是把準噶爾汗國給吃干抹凈了。

  準噶爾汗國被帶清一頓血屠,直接成為了歷史名詞,連地理名詞都沒混上,屬實是沒有排面。

  于是壓在浩罕汗國腦袋上的那一座大山就這樣沒了。

  趁此良機,浩罕國的新可汗額爾德尼出動軍隊,在費爾干納盆地一頓突突,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這中亞小霸王就成功統一了整個費爾干納盆地。

  在西邊大獲全勝的同時,在東邊,這小霸王也很會做人。

  準噶爾汗國無了,烏雅兆惠帶著殺紅了眼的清軍兵臨城下,問他們要不要做大清的狗。

  中亞小霸王何等識時務,看著兆惠手上滴血的刀和他身后那群殺氣騰騰擇人而噬的大清鐵騎,立刻跪下唱征服,表示能做大清的狗是他們的榮幸。

  于是,浩罕國在這段時間里就成為了帶清的藩屬國,向弘歷稱臣納貢,俯首做小。

  對于俯首做小這件事情,浩罕國實在是太熟練了,一套連招絲滑無比,很快就把弘歷舔的舒舒服服。

  帶清滅掉了準噶爾汗國之后,浩罕國面對的最大的憂患消失了,而帶清只想好好兒的經營新疆,并沒有進一步西征的打算,所以對于浩罕沒有領土需求。

  當時的圣彼得堡方面在西伯利亞地區力量不足,且與帶清在中亞問題上達成了戰略妥協,所以也沒有過多干預中亞其他地區的事務,主要精力都在哈薩克汗國身上。

  而帶英還沒有完成殖民印度,正在和邁索爾王國打生打死,也無法干涉浩罕汗國的事務。

  浩罕國周邊就此出現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權力真空期。

  于是自額爾德尼之后的幾代浩罕國的君主就是在這樣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國際環境下順利的經營著國家。

  當時在貿易方面,浩罕國保持著對帶清的朝貢,同時與也和圣彼得堡確定了貿易關系,從而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路線,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利益。

  因為其與帶清的關系愈加緊密,浩罕商人成功壟斷了新疆的進出口貿易,使得浩罕國成為了中亞最大的貿易國。

  當時中亞市場上流通的金銀裝飾物、武器甚至日用品都是由浩罕國所壟斷。

  除此之外,從帶清出口到西部的茶葉、絲綢、陶瓷器等等也都要通過浩罕國的領土。

  作為二道販子,浩罕國賺各種稅款、保護費賺得那叫一個盆滿缽滿,吃得腦滿腸肥滿嘴流油,不要太快活。

  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浩罕國也擺脫了處于邊境地區荒蕪的面貌,加速了社會基本設施的建設,逐漸成為了該地區軍事、宗教、商業的中心,國力大漲。

  國力大漲之后,浩罕國自然而然的開始了進一步對外擴張,逐漸以新銳之勢和較小的國土范圍成功威壓布哈拉汗國和哈薩克汗國,實現了屬于自己的榮光。

  此后,浩罕國進行政治改革,籠絡各族上層貴族,并積極發展灌溉農業和植棉業,將浩罕城發展成當時的中亞商業中心,發達程度超越了周邊各國。

  這其中,帶清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帶清為了顯示天朝“厚往薄來”的胸懷,以及出于穩定西北邊疆的需要,對這些中亞商人抽稅的稅率要低于新疆本地的塔里木地區商人,平均為二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可謂“輕徭薄賦”。

  再加上大量出口到中亞的貨物都要從浩罕經過,浩罕可謂是躺在金山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小日子過得不要太舒服。

  浩罕國首領原本自稱“伯克”而非“可汗”,但是近些年來,新王納爾布塔身邊已有不少臣下進言,想要讓納爾布塔自稱“可汗”,成為正式的中亞霸主。

  不過納爾布塔心里有數,自己認為浩罕國還沒有到那個地步,還沒有足夠的威勢可以讓中亞的這群豺狼虎豹承認自己的霸權。

  所以他暫時沒有答應這種勸進,但是他內心深處還是對此相當向往,并且暗自籌備著要為了這一目標奮勇前進。

  他決定積攢力量攻略目前還在布哈拉汗國手里的塔什干城。

  塔什干地區是圣彼得堡方面和東方連接橋梁,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一旦攻占塔什干城,就等于從費爾干納盆地打通了進入哈薩克草原的通道,浩罕國就會擁有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到那個時候,才是浩罕國正式成為汗國、納爾布塔正式成為“可汗”的時候。

  雖然納爾布塔的確有這樣的野望,不過他說什么也沒有想到正當自己意氣風發、準備進一步把浩罕國推上“汗國”寶座的時候,帶清這個龐然大物居然就那么沒了。

  在他的印象里,準噶爾汗國已經是非常強大的存在了,他們每每派遣騎兵過來打秋風,都能讓整個浩罕國無可奈何。

  就算背靠著希瓦汗國,他們也僅僅只能自保,更是有些時候得花錢買平安,國中人恨準噶爾恨得不行。

  所以當帶清竭盡全力把準噶爾汗國滅掉的時候,他們才會欣喜若狂,之后,在帶清將軍烏雅兆惠的威懾之下,整個浩罕國向帶清臣服,成為了帶清的小老弟。

  從那個時候開始,浩罕國就知道帶清是比準噶爾汗國更為兇悍的存在,所以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們一直對帶清畢恭畢敬,以帶清為天朝上國,不敢造次。

  就算靠著與帶清的貿易賺了很多錢,國力不斷的發展,他們也不敢對新疆有什么想法,而是把目光往西邊放,跟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屢屢交鋒,不斷的開拓領地。

  數十年的時間里,他們控制了幾乎整個費爾干納盆地,并打算進一步將塔什干地區納入統治當中,徹底打開進入哈薩克草原的通道,這是納爾布塔的野望,也是他想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達成的最大的目標。

  他想要成為可汗,想要被其他人尊稱一聲大汗,所以他厲兵秣馬的準備著。

  可天有不測風云,他還沒有準備好,浩罕國的老大哥大清帝國就沒了。

  大清帝國就那么沒了!

  消滅掉大清帝國的是一個叫蘭芳共和國的沒有聽說過名字的小國。

  這個小國把大清給消滅掉了,甚至還抓住了大清的乾隆皇帝,還把乾隆皇帝送上了斷頭臺,咔嚓一下把那尊貴的腦袋瓜子砍了下來,血淋淋的,叫人不寒而栗。

  然后,在大清帝國的廢墟之上,華聯建立起來了,一個叫做趙學寧的人成為了這個新國家的統治者。

  他不是皇帝,他自稱大總統。

  納爾布塔并不知道什么叫大總統,但是在他看來,這兩個詞或許是同一個意思,反正都是最高統治者。

  他完全可以理解為大清完蛋了,一個新的王朝建立起來了,中華大地上完成了政權交替。

  他的老大哥沒了,浩罕國從此也不再是一個有歸屬的藩屬國,從家犬變成了野狗。

  當然這些在當時看來都不算什么問題。

  因為在趙學寧出兵新疆收復新疆之前,浩罕國并沒有直接感受到華聯的軍事威懾力。

  在當時來看,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威脅對于浩罕國來說是比較有限的,但是經濟上的威脅卻是實實在在的體現出來了。

  帶清為了經營新疆并且拉攏浩罕國,的的確確是把國際商貿的一部分給放在了西線,讓浩罕國成為二道販子,狠狠的吃了一大口肉。

  可是華聯建立起來之后,西線上的貿易就完全停止了。

  理由很簡單,華聯有強大的海洋力量,他們的所有商貿需求幾乎都可以通過海洋路線釋放出去,并沒有必要去走那十分難走且危機重重、速度遲緩的陸路通道。

  絲綢之路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在大航海時代,沒有鐵路加持的陸上絲綢之路就落入下風了。

  更何況在當時新疆還不在華聯的掌控之下,就更沒有必要從西線把商品運輸出去,那樣一來成本會無限增加,趙學寧不會做那樣的事情。

  在海上貿易航線非常穩定且出貨量龐大的前提之下,西線的陸上絲綢之路在那一階段幾乎就是廢棄的。

  而暫時沒有被華聯直接控制的新疆在沒有中原商品輸入的前提之下,那些不想投降的當地部族也被逼著過上了苦日子。

  趙學寧是有意識地實施了經濟封鎖政策,斷絕了絲綢之路,停止輸送商品進入新疆。

  各種新疆部族大量需要的日用品直接斷絕來源,很多部族的日子直接掉了幾個檔次,倒退回幾百年前,很多部族爆發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內斗的一塌糊涂。

  就算有些能穩住局勢的部族也不得不面臨物資極度匱乏、生活質量斷崖下跌的事實。

  趙學寧的經濟封鎖政策殺敵一千自損為零,將當地的反抗部族給逼的越來越弱小,在新疆戰役發起之前,他通過經濟戰術就已經大大削弱了整個新疆的反抗勢力。

  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新疆各大部族被經濟封鎖了,就等于浩罕國也被經濟封鎖了。

  從蘭芳十一年下半年開始,他們是一星半點來自華聯的商品都得不到。

  別說一支商隊,就連一個落單的商人都沒有出現過,繁盛的絲綢之路瞬間就變得荒涼了起來,好像一切只是一場幻夢,夢醒了,荒涼也就來了。

  那華聯收復新疆之前的兩三年時間里,浩罕國的財政收入斷崖式下跌,大大縮減。

  原先不斷流入的熱錢和商品消失了,國內立刻爆發了嚴峻的商品、貨幣危機。

  納爾布塔本來還在雄心勃勃地準備著要對塔什干地區發動進攻,要對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發起第二次打擊。

  結果絲綢之路一斷,他才發現沒有帶清在商業上的幫助,憑借浩罕國本身的國家實力根本沒有辦法對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發動強力攻勢。

  能自保就不錯了,別想著進攻。

  小國就是小國,小癟三就是小癟三,在時代的操縱下,踩在風口上上了天,就以為自己是神仙,忽然之間風沒了,之前飄的多高,現在摔的就多狠。

  這一摔把浩罕國摔得半死不活,痛不欲生。

  從蘭芳十二年開始,浩罕國直接進入了大蕭條模式,因為此前不斷的有帶清的熱錢和商品涌入這個小小的國家,于是很多其他國家的商人也來這里貿易,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商品和工作收益的機會,使得國民普遍都比較有錢。

  國家上層吃肉,地下老百姓也能喝口湯、吃點碎肉塊,于是他們大量采購商品讓自己的生活水平直線提升,也讓貨幣貿易比較繁盛,浩罕國一度成為了中亞的經濟中心。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樣的好日子會不斷的持續。

  所以很多商人不僅會用自己的財產擴大貿易規模,甚至還會向別人借錢來擴大自己的貿易規模,他們相信只要這種日子持續下去,借的越多賺的越多,他們永遠都可以持續發展。

  結果風云突變,帶清覆亡,來自帶清的熱錢沒有了,商品也沒有了,其他國家的商人也不來了,還快速逃離浩罕國,帶走了大量的資產。

  大量浩罕商人的貨源瞬間消失,資金鏈瞬間斷裂,直接虧的連姥姥都不認識了。

  大量財富就像原地蒸發一樣,消失的無影無蹤,巨額的負債立刻把他們壓垮,家破人亡都不足以形容當時那些浩罕國商人的慘劇。

  原本人口繁盛、貿易繁盛的浩罕城瞬間變得荒涼破敗,之前的一切仿佛一場幻夢。

  而針對這種情況,納爾布塔也沒有什么好辦法,他接手這個國家的時候,這個國家實質上享受著帶清的轉移支付,小日子過得飛起。

  他沒吃過苦,也沒過過什么苦日子,更沒有什么危機意識,當危機真正來到的時候,他才意識到原來他的國家是這樣的脆弱不堪一擊。

  強大只是表象,弱小才是本質。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