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198章 被發現了?

熊貓書庫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點這里聽書

  隨著張旭東艦長一聲令下,金城號的作戰信息中心頓時開始忙碌起來。

  與GPS那樣的無源定位系統不同,目前正在提供服務的北斗一代需要接收終端事先發出一個請求信號,再由地面控制中心站完成定位和授時服務。

  盡管這一工作模式導致其有效服務區域狹窄、終端隱蔽性差,而且沒有測高和測速功能,但對于一艘正航行在距離華夏海岸線不遠處的驅逐艦來說,倒也算不得什么大問題。

  反而首次定位速度快和授時精度比較高的優勢,對于本次任務來說相當有意義。

  短短幾秒鐘后,不遠處的一處戰位上便傳出匯報聲:

  “報告艦長…時間同步完成。”

  坐在上面的是一名身穿迷彩服,卻沒有掛銜的電科集團工作人員。

  面對軍艦上面這一副臨戰狀態的高壓場面,聲音多少顯得有些不太自信。

  “別緊張,就照著之前地面測試那樣來。”

  張旭東離開自己的位置,緩步來到那名操作員身后,伸出一只手按在對方的肩膀上。

  346雷達在最初設計時并沒有考慮過與陸基雷達站進行雙基地協同作戰,因此這個臨時安裝的模塊完全獨立于全艦作戰指揮系統以外,艦長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不能看到具體工作情況。

  有了艦長的鼓勵,幾名臨時上崗的雷達操作員多少穩定住了一些心態:

  “正在注入正交采樣和運動補償算法…”

  旁邊另外一名技術人員一邊沉聲匯報,一邊向系統中輸入了一串預設指令。

  很快,顯示器上便出現了一段正弦型的校準空間譜。

  只不過,譜線位置并不清晰,甚至連波峰的位置和高度都在不停變化。

  “通知永嘉號脫離編隊,啟動輔助天線,準備測試載頻同步和相位校準結果。”

  張旭東拿過無線電通訊器材的話筒,親自向艦隊中的另外一艘護衛艦下達指令。

  接下來,就是一段令人有些壓抑的寂靜。

  只剩下一些設備偶爾發出的短促嘀嘀聲。

  而在CIC以外的海面上,原本緊跟在金城號后面的526號護衛艦迅速調轉船頭加速向東,并在直升機機庫上方升起了一根額外的鞭狀天線。

  在輻射源數量、位置、以及陣列流形均已知的情況下,有源校正算法的效率極高。

  幾乎是在校準信號發出的同一時間,金城號雷達顯示器上顯示出的譜型就開始發生變化。

  經過幾次調整之后,譜線的清晰度和波峰的一致性已經肉眼可見地明顯好于剛才。

  而與此同時,位于浙省和閔省海岸線附近的幾部地面雷達也在進行著類似的工作。

  作為接收機,它們無需輔助天線的協助,只需要從接收到的信號中分離出直達波,并解出初相,最后在信號處理時進行補償即可…

  “艦長同志。”

  大約半個小時之后,一名技術人員摘下頭上的耳機,轉身看向身后的張旭東:

  “雷達雙機已經校準完成,各路天線的相對初相誤差集中在0.75度以內,頻偏粗差小于0.03Hz,等效輸入信噪比約為70dB…”

  張旭東航海崗位出身,并不算精通雷達,但作為華夏第一艘區域防空艦的艦長,在上艦之前就已經接受過相當長時間的培訓,所以也聽得出這些數字所代表的含義。

  “校準效果這么好?”

  他有些意外地看向面前一字排開的幾個屏幕。

  在地面測試的時候,電科集團和空軍裝備研究院的同志已經多次打過預防針,表示這種半路出家改出來的雙基地雷達效果可能不會特別理想,導致張旭東在心里已經給出了相當低的期望值。

  然而眼前的結果不僅不糟糕,甚至還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不過,技術人員卻搖了搖頭,解釋道:

  “設備現在剛剛完成調試,精度肯定是很漂亮的,只是恒溫晶振偏重于提高短穩特性,長穩能力相對一般,所以在后面的持續工作中會出現一定的積累誤差,大概連續維持搜索狀態23小時就需要重新校準一次…”

  或許對于雷達研發人員來說,這算是某種迫不得已的遺憾。

  但對于使用雷達的張旭東而言,兩到三小時的單次啟動時間其實并不算短。

  346作為全艦首屈一指的用電大戶,本來也不是24小時晝夜不停工作的。

  尤其這次任務的針對性還非常強,能在最關鍵的一段時間發揮作用,就已經足夠了。

  接下來的兩三天,一切似乎都顯得火藥味十足。

  航空自衛隊的P3C和F15J以前所未有的頻率起飛,并頻繁對其西南方向進行試探。

  而華夏海空軍航空兵的戰斗機則針對性前出,對這些明顯圖謀不軌的敵人進行攔阻查證。

  到對峙開始后的第四天,也就是7月19日,甚至連華夏方面剛剛服役不久的最新型預警機,也已經投入到了預警指揮任務當中。

  可以說,在過去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這片空域都沒有出現過如此針鋒相對的盛況…

  空警2000指揮機上,金陵軍區空軍指揮員江曾健雙手交疊,撐在頜下位置,緊盯著面前顯示器上所顯示出的對手位置。

  過去幾天,空自飛機的出動頻率堪稱瘋狂,讓新型飛機數量不足的華夏方面有些疲于應付。

  因此,上級才決定提前啟用這架飛機,發揮數據鏈和探測距離優勢,為空中編隊的指揮調度提供留出更長的反應時間。

  “泰山小隊,準備前往J7號空域,攔截標記為07的目標機群,敵方型號初步判定為F2戰斗機…”

  “淮河隊長,你們當面的04號機群已經提前降低高度撤退,注意剩余油料,準備返航…”

  “嵩山05、嵩山06…”

  盡管所有指揮命令仍然需要口述一遍,但得益于最新型數據鏈的幫助,大約有60的指令可以被直接呈現在戰斗機座艙內的多功能顯示器上,語音指令只是起到一個提醒和確認的作用而已,大大降低了機上指揮人員的工作強度。

  而在有條不紊地下達命令的同時,江曾健也在密切關注著更加靠南的那片空域。

  航空自衛隊的陣仗雖然看著很大,但絕大部分飛機甚至沒有飛過對方單方面主張的所謂“中間線”,與華夏攔截機之間更是時刻保持著30km以上的安全距離。

  換句話說,完全是在隔空斗法。

  大概率只是虛晃一槍而已。

  真正唱主角的,恐怕還是那幾架如同幽靈一般的F22戰斗機。

  當然,為了保證安全,空警2000的活動區域位于海岸線以內,在這個距離上,隱形飛機本身或許很難被探測到,但據江增健所知,F22為了保證最佳的隱蔽性,并不會使用容易暴露信號特征的通用數據鏈(只收不發),所以很難和F15等普通第三代戰機形成密切協作。

  這也意味著,隱身機的出動,必定會在整個空域內帶來一些鮮明的特征。

  而空自始終沒有出現過的那個方向,才是最需要關注的重點。

  也正是因此,無論東北方向的空中壓力再怎么大,他也始終把兩個殲11B四機編隊按在地面上,沒有允許起飛…大約400公里以外。

  埃文·羅賓遜上校正小心地操縱著自己的飛機,保持預定航線向北飛行。

  他一直在通過一架E767預警機觀察著遠處空域內熱鬧的局勢,并且此時已經基本確定,華夏空軍的絕大部分注意力,都已經被吸引到了相對靠北的方向上。

  即便對方手里可能還留有一些備份,但只要沒有絕對的數量優勢,隱身機在對抗當中都能保證優勢地位。

  這是在無數次對抗演習之后得出的結論。

  “自衛隊已經引開了敵人的注意力,我們調整方向,準備應對海岸線那邊的地面雷達。”

  羅賓遜一邊下令,一邊低頭確認了一下多功能顯示器上給出的雷達告警信息。

  盡管華夏人看似有些狼狽,但顯然也是有備而來。

  兩個威脅最大的信號,一個來自地圖上標注為荊南的地區,另一個則來自于甬城以外的海面上,相互之間呈現一個夾角。

  如果他們選擇的航向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被探測到RCS相對較大的側面,從而讓對手可以做出針對性的應對。

  好在99年那場災難之后,美國空軍也痛定思痛地總結了對抗反隱身體系的辦法,在F22上部署了一套功能十分齊全的雷達告警系統。

  當發現有威脅的雷達波掃過飛機時,系統將不僅會給出輻射源的大概位置,還會提醒飛行員隨時調整航向或姿態,以盡可能減少暴露在電磁波下的反射面積。

  相比于當年那些只能按照既定轟炸航線飛行的F117或者B2,F22已經進化成了更加靈活而游刃有余的殺手。

  他只能看到,在微微向西調整了一些航向之后,兩個放射源的標識全都回到了“完全無威脅”。

  這意味著,即便進入到200km甚至更近的距離以內,對方也沒辦法清晰地抓住自己。

  當然,實際的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并不是死板地依賴這些設備就能萬事大吉。

  所以仍然需要一個優秀的空中指揮官在一線領導作戰。

  而羅賓遜上校,自認為就是最符合要求的人選。

  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剛剛,自己剛好通過了一條由雙基地雷達所形成的Z字形連接線上…

  隨著四機編隊距離華夏空域越來越近,其余幾名飛行員也愈發興奮起來。

  “隊長,我們等一會要不要更加深入一些?”

  02號機飛行員語氣輕松地詢問道。

  美軍的無線電紀律歷來糟糕,尤其43中隊的飛行員,仗著F22同型機之間超高隱蔽性的IFDL數據鏈,更是有些肆無忌憚。

  羅賓遜并未批評這位躍躍欲試的部下,只是重新查看了一番面前的航線圖。

  但最后還是壓下了自己的沖動。

  “不,嚴格執行起飛之前的計劃。”

  他盡量讓自己的聲音顯得嚴肅一些:

  “無論對方是否有所反應,都在距離海岸線17英里以外返航,不要進入華夏空域。”

  他此行接到的指令是給華夏人一個下馬威,因此而獲得了相當高的行事自由權。

  但其中絕對不包括真正意義上入侵的內容。

  說話之間,四機編隊已經又向西北方向飛行了大約40公里。

  而眼前的空域情況,也已經發生了些許變化。

  “隊長,對方的兩架側衛采取了向南轉彎的路線返航,大約100秒后會從我們的兩點鐘方向經過,距離115英里…我們是不是稍微減慢一些速度?”

  03號機突然匯報道。

  羅賓遜重新低頭,發現確實有兩個華夏目標脫離了剛才的航線,正在用一個緊湊的航線向右轉彎。

  不過115英里這個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雖然自衛隊始終沒有和華夏飛機目視接觸,而單憑雷達根本無法確認蘇27SK和殲11B這兩種外形一致但雷達性能差異巨大的型號。

  但任何現有的戰斗機雷達,都不可能在超過180公里的距離上發現自己的前半球。

  實際上,告警系統甚至都沒有做出任何提醒。

  “暫時不用,如果對方只是返航的話,機頭方向應該只會有一瞬間掃過我們,就算他們開了雷達,也不太可能…”

  然而,他這邊話音未落,就看到那兩架側衛并沒有如他們所預料的那樣繼續向西返航,而是在轉過大約110°之后就重新改平,徑直向南飛來。

  而且同時還在加速爬升,很快便在大約9500米的高度上突破了音速。

  這顯然不是準備返航的節奏。

  “中隊長,這…”

  03號機的語氣中帶上了一些急切——

  如果按照現在的航向繼續下去,那么雙方并不會真的正面。

  但對方如此異常的動作,卻并不是什么好兆頭。

  在不能開火的情況下,如果真的被三代機逼近到2030公里以內,那仍然有可能被機載雷達發現,甚至是鎖定。

  羅賓遜重新確認了一下自己周邊,并沒有發現任何非隱身的友軍飛機。

  有那么一瞬間,他甚至以為是東南方向起飛了一批F16來湊熱鬧,從而吸引到了對方的注意。

  不過這個想法顯然有些不切實際。

  “我們下降一些高度,向西避讓,躲開東北方向的那臺雷達。”

  上校確認了一下燃油表,然后下令道。

  F22并不以航程見長,這種任務顯然也不可能帶副油箱或者進行空中加油,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并不愿意進行低空飛行。

  但事到如今,顯然不是在乎那點油耗的時候了。

  在推動操縱桿進入淺俯沖的同時,羅賓遜再次看了看雷達屏幕上的情況。

  一個念頭突然從他的腦海中蹦了出來——

  “Fxxk,我們…不會是被發現了吧?”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