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零五章 這是陽謀

熊貓書庫    那年花開1981
🔊點這里聽書

  “等你們的發動機可以自給自足之后,咱們馬上好聚好散.”

  譚廠長最后說出來的這句話,把李野和陸知章都給干沉默了,甚至陸知章都忍不住的動心了。

  因為譚廠長給出的合作條件,不但非常有誠意,而且還非常符合七八十年代國企之間“互相幫助”的作風。

  就輕汽公司的前身,就向全國上百家企業無償提供了京城130的全套生產圖紙,讓全國無數家中小汽車廠,因為130這款汽車而存活了下來。

  那么現在譚廠長只是要求輕汽公司這邊“成本價”采購他的發動機,而且還派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過來幫忙研發,然后還可以隨時“一拍兩散”。

  這不是兄弟單位之間的互相幫助是什么?

  但是李野,卻不相信這種“無私的幫助”。

  因為他在幾十年后,見過太多“賺小便宜吃大虧”的案例,而且也知道譚廠長的真實目的,就是要盡快提高產能,搶先形成產業規模。

  可能在陸知章的眼里,對產業規模的認識還有些模糊,只覺得譚廠長的“成本價”非常仗義。

  但是李野卻知道,一旦讓譚廠長的產品形成了規模,以后就算是自己的卡瑪斯發動機研發成功了,也會落在譚廠長的后面,甚至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困境。

  就幾十年后種花家最拿手的稀土行業,其實就是以“成本價”玩成產品規模的。

  誰能想到剛開始的時候,種花家在稀土方面是被燈塔卡脖子的,后來種花家忍著憋屈以成本價甚至虧損的方式,再加上自己家的市場需求,才一步步反向逆襲。

  有市場,有產量,才能技術迭代,你都賣不出去,都沒人買,你怎么迭代?

  這就像內地的芯片行業一樣,李野這幾年往里砸錢也砸了不知道多少了,可是依然進行的非常艱難。

  因為現在內地芯片的應用市場太小了,海外的廠商還一個勁兒的低價打壓,產品質量又比不上人家,要不是李野一再不差錢的堅持,早特么的下馬了。

  那么說到重型柴油機上,現在內地的重卡市場就那么大,譚廠長拿出成本價的誘餌,一口全吃到自己肚子里去,整個市場上全是他的柴油機,用戶心里會怎么想?

  種花家的人都認“老牌子”,幾年時間就會形成消費慣性。

  就算幾年之后李野的卡瑪斯發動機研發成功,但他面對的對手,是搭配成熟發動機的斯泰爾,到時候用戶是買斯泰爾,還是買你的卡瑪斯?

  卡車不是轎車,是要用來賺錢的,用戶要多拉快跑皮實耐用的產品,你李野的新產品剛剛上市,必然有各種實驗室里難以發現的小毛病,

  而人家譚廠長的柴油機已經通過產業規模屢次改進,李野是人家的對手才奇了怪了。

  所以李野決定委婉的拒絕。

  他露出不解的表情,問道:“譚廠長,我也說句不該說的話,其實我們的卡瑪斯,跟濟城重汽的斯泰爾是競爭關系,你成本價給我們提供發動機.這沒道理呀!”

  譚廠長抿了抿嘴,看向了幾個酒席上的幾個陪客。

  李野笑著揮了揮手,幾個陪酒的同事趕忙出門“集體上廁所”。

  等包間里只剩下李野、陸知章和譚廠長之后,譚廠長才沉聲說道:“我當然知道兩家是競爭關系,我也知道我這么做可能會受到濟城的責難,但是我相信你們才是最后的贏家。”

  陸知章驚叫出聲:“你相信我們能贏?”

  “對,你們會贏。”

  譚廠長篤定的說道:“因為你們不但有最先進的管理架構,也是最注重技術的企業,另外你們還有國內最完善的售后服務網絡,最重要的是你們對市場的培養能力,

  當初你們的新型輕卡上市的時候,大家都拿著錢在廠門口排隊提貨,提價三千都買不到,大家都說你們是有錢不賺的傻子,但是現在誰還說你們是傻子?

  而斯泰爾賣的太貴了,比三臺吉汽的141還貴,你這讓用戶怎么想?一臺車賺錢比三臺車還多嗎?

  但我認為你們不會把重卡賣的那么貴,然后用戶就會嘗到重卡的甜頭,所以只要卡瑪斯上市,你們就能贏”

  李野挑了挑眉頭,微微的笑了。

  牛人就是牛人,竟然猜到了他的策略。

  不過李野還是笑著問道:“譚廠長,那你既然知道我們會贏,還要支持我們研發自己的發動機說不通啊!”

  “嗨,剛才我不是說了嘛!你們覺得不合適咱們就好聚好散,但你們要是覺得合適呢?”

  譚廠長坦坦蕩蕩的說道:“李總,你也是去國外了解過大形勢的,現在是全球合作時代,都講究一個造不如買,如果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就沒有必要自己造啊!”

  好嘛!譚廠長這是篤定到時候李野會離不開他,另外譚廠長也很精明,只要能幫助他提高產能,他無所謂跟李野還是跟濟汽。

  就譚廠長這么大度,這份坦誠,這份陽謀,一般人還真招架不住,忍不住就遂了他的心愿。

  只可惜,他碰到了李野。

  李野把譚廠長灌的半醉,也沒有在譚廠長的一再試探之下松口。

  等把他們送走之后,陸知章才不解的問李野:“李野,你是覺得哪里不對勁嗎?如果采用他們的柴油機的話,咱們今年就能全面路試,明年就能投產.”

  李野搖搖頭道:“老陸,現在咱們內地不是計劃經濟了,市場經濟不說你死我活,但也是各憑本事,咱們不能把自己的命門,寄托在別人的信譽上。”

  陸知章眨眨眼睛,好似明白了什么,但還是憂心的問道:“可聽譚廠長的意思,他們掌握了最先進的設備,全世界只有三家,重型柴油機的缸體強度要求太高了.”

  “我們正在研發第四家,”李野淡淡的道:“在去年的時候,內地就有單位開始研發類似的大型設備了,所以你不用擔心。”

  “嗨,那我是白擔心了。”

  陸知章徹底放下了心來。

  就從他跟李野搭班子開始,就總是會遇到各種“好事兒”。

  當一分廠需要某一種配件的時候,就“恰好”有一家內地的企業,剛剛引進海外技術,或者耗費巨資研發突破,給一分廠提供最合適的部件。

  要知道這些供應廠商,剛開始全都是“吃力不討好”,為了一分廠的一點點產量,投入大筆資金生產出優異的產品,如果一分廠的汽車最后滯銷,他們全都得倒閉。

  時間一長陸知章也琢磨過味兒來了,李野這是一家打仗,八方來援,周圍都是自己人,一是全力支持李野,二是絕對不允許別人卡了脖子。

  就像這次譚廠長非常驕傲的鑄造設備,去年就由文樂渝牽頭,在國內廠家開始自研公關了。

  雖然因為各種局限因素,研發出來的設備性能或許沒有奧地利的先進,但是所有的湯湯水水,卻都落在了自己的人的兜里。

  這其實也跟“產業規模”一個道理。

  只要有研發任務,就能讓那些每個月只需要幾百塊就很滿足的內地工程師們,不會因為碎銀幾兩,去賣茶葉蛋,去擺小地攤,最終把一身的才華,浪費在那污泥之中。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