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王喝多了,急著要看蓮心,他派遣手下鬼差去做這件事,快去快回。
鬼差不敢耽擱,就在劉青提熟睡的時候取走蓮心,急匆匆趕回閻王殿,給閻君觀看。
平等王看完后很滿意,蓮心確實是與眾不同,贊嘆一番后,讓鬼差趕緊把心再送回去。
回程的時候,鬼差感覺有些疲憊,不知不覺間就在路旁睡著了。
結果蓮心被路過的野狗吃掉,眼看天色即將大亮,鬼差只能把狗心取出來,用出往日里欺上瞞下的手段,裝進了劉清提的身體里。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
聊齋志異里也有愚鈍書生換心后文如泉涌,過目不忘的故事。
劉青提一覺醒來,因為狗心的緣故,性情大變。
酒也喝,肉也吃,吝嗇貪婪,對待和尚動輒口出惡言,甚至逼迫眾僧吃狗肉饅頭,把能做的壞事基本都做了一遍。
不久后,劉青提陽壽盡了,地府閻君一看這人惡事做盡,業力纏身,還在當下這個時間點得罪勢力龐大的佛門,罪大惡極,按照條例,就給她判到了餓鬼道。
如果說十八層地獄是有期徒刑,那么六道輪回中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就是無期徒刑。
生者會在各自的“道”內不斷轉生,受盡折磨后死去,之后再轉生在這里。
主打的就是一個無限循環。
目連出門游歷,回來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娘死了。
他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的親娘可是一心向佛的,他還幫忙延長了壽數,怎么就業力纏身,慘遭橫死,死后還被打入餓鬼道了呢?
目連使用天眼通,看到了餓鬼道內正在遭受折磨的母親,無可抵御的饑餓讓劉清提瘋了一樣,從一群餓鬼手中搶奪下來些許食物,代價是被毒打了一頓,可吃下去的食物像是沒吃一樣,饑餓感根本就無法滿足,她只能去搶更多的食物,同時遭受更多的毒打。
運氣好,還能活一天,運氣不好,當天就被打死了。
轉世回來,繼續搶食物。
目連悲痛萬分,就用自身法力,給母親送飯,但是他的法力剛剛進入餓鬼道,就被六道輪回的圣人偉力攔截,等到劉青提口中的時候,已經化作火炭。
目連又集合諸多佛門弟子,一起誦經,寄希望于靠著佛經的力量,幫助親娘脫離餓鬼道。
經文的力量依然被擋在六道輪回之外,目連實在忍受不住親娘時時刻刻受苦的樣子,他怒火中燒,去找閻君理論。
閻君有十位,那天喝多了要看蓮心的是平等王,而他找的是閻王十殿中負責第一殿的秦廣王。
目連二話不說,就要求重審案件,自己的親娘品行高潔,萬萬不該淪落到餓鬼道。
“允還是不允!”目連提著九連環禪杖,大聲咆哮。
換一個場所,這種拎著武器來“講”道理的畫面肯定被視作挑釁。
好在閻王殿武德充沛,秦廣王真沒覺得這里面有什么問題。
地藏菩薩如今是斬一尸的準圣,平心娘娘不怕,他們閻君還是要給兩分面子的。
不過你目連只是地藏的弟子,關系隔著一層,忌憚就小多了。
昔日猴子大鬧地府,去天庭上奏的就是秦廣王,這位算是巫族地府的一個代表。
秦廣王平日里做事風格沒那么霸道,相對來說,算是最溫和的。
目連找到他,也是這位比較好溝通的緣故。
秦廣王公事公辦,把卷宗拿出來,仔細翻看一遍,他認為閻王殿的判罰沒有問題,沒有重審的必要。
佛門勢力大,地藏斬出一尸,這些都是事實,但你佛門弟子也不能把白的說成黑的吧?照章辦事,這是最基本的準則。秦廣王相對圓滑,但沒到阿諛奉承的地步。
他斬釘截鐵地說道:“劉清提罪責明確,判入餓鬼道,毫無問題。”
目連不愿意接受這個結果,又去了第二殿,找楚江王。
楚江王脾氣暴躁,聽說要重審之前的案子,大怒,你說重審就重審?你算老幾啊?
地藏都不能說這話,滾!
目連又去第三殿,找宋帝王,這位脾氣更差。
接二連三受阻,目連的怒火再也難以抑制,他利用地藏給予的權柄,提著九連環禪杖殺入六道輪回。
“母親,我來救你了!”
他在餓鬼道里找到母親。
無窮無盡的餓鬼包圍了上來。
目連沒有半點懼意,禪杖上閃動著佛光,強闖六道輪回的事他都干了,打殺幾個餓鬼算個屁啊。
“求大師救我們脫離苦海!”
“大師慈悲!我們實在是受不了了!”
“弟子真心悔過,求大師給弟子一個機會吧!”
一眾餓鬼眼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
目連還真動心了,這些天不斷用天眼通觀察餓鬼道,他心有余悸,加上母親的遭遇,他潛意識里就認為這些餓鬼是有冤屈的。
放一個是放,放一萬個也是放.
他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從餓鬼道打開一道門戶,送親娘去人間道投胎。
其余餓鬼也跟著去人間,他默默注視著,沒有阻攔。
劉青提獲救,同時被釋放出來的還有八百萬餓鬼。
目連把母親放走后,并沒有跑,反而回來投案自首。
地藏菩薩是又氣又怒。
氣的是目連肆意妄為,怒的是這家伙犯的事實在太大,大到自己這個準圣都扛不住的地步。
他這一脈對于弟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堅韌不拔,認準一個目標,不計得失,一直做下去。
目連堅韌的性格沒得說,就是他用錯了方向。
即使知道自己轉圜的余地極小,地藏還是鄭重地拜訪平心娘娘。
雙方談了什么,誰也不知道。
反正地府對于目連的判決是在當天下達的,斬立決,但是允許他轉世,他轉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已經投胎的八百萬餓鬼重新抓回來。
一切都從嚴從速,咔嚓一刀,目連就被砍了。
地府急著讓他去追索餓鬼,轉世手續走得極快。
時間不長,曹州黃姓的一戶鹽商就有了一個兒子,黃老爺給兒子取名為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