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62章 前夕

熊貓書庫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點這里聽書

  4月27日,在瀝瀝小雨中,風暴號在吊機的輔助下小心翼翼地豎著固定在了新遠二號甲火箭的中央芯級上。

  由于火箭和航天飛機的體積都極大無法送入總裝大樓,所以這一過程只能公開,外界終于拍攝到了三臺A100引擎的燃燒室。

  和常規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相比,A100的燃燒室同樣是巨大的鐘形噴管,但表面有極多凸起看起來很粗糙,同時尾部相比H2M隆起了一大部分,似乎還有可以活動的結構。

  “A100工作室會產生巨大的積熱,其中大部分可以集中在噴管上,噴管的外壁上分布著很多細密的管道,工作時會有液氫流過帶走熱量。

  另外一部分熱量就只能通過尾部的展開式散熱板暴露在真空下散熱,一共六面超過100平方米的展開面積,所以對接空間站工作的時候得小心一些防止碰撞。”

  作為風暴號的機體總設計師謝廖夫對著科學院的幾名專家淺淺介紹著核部分的布局,后者頻頻點頭。

  現在他們就在發射塔下,被組合體的陰影所遮蔽。

  這三臺A100發動機全部經受住了長試車考驗,輻射也集中在噴管后部,所以工作時航天飛機里面還是很安全的。

  返回大氣層時自然還是采用滑翔式降落不啟動發動機,但風暴號的降落還是需要特別慎重。

  三個噴管在太空中工作后也會沾染上核心堆的輻射,可以通過在進入大氣之前釋放存儲的液氮擴散帶走大部分輻射,剩下小部分剛好能降低到閾值以下。

  但相比于正常標準來說還是偏高,所以風暴號的降落地點將是草原上的半封閉機場,落地以后立即對跑道進行泡沫沖洗,同時穿戴防化服的地勤給三個燃燒室套上保護罩,再對整架航天飛機進行消洗,至少一個小時后才能讓宇航員出來。

  畢竟輻射值是頂著人類承受范圍上限,直接走普通降落流程是一種不負責任,這樣消洗過后就差不多很低了。

  所以H2N的降落保養流程比較麻煩,但是所有人都覺得完全可以接受,畢竟它的性能太超前,值得這分對待。

  科學院的眾多核科學家更是不斷圍繞A100開展新課題,對其技術奧秘充滿好奇。

  只不過A100是新遠獨立開發完成的,所以只能靠猜測去進行內部結構解析。

  林炬倒是試圖讓他們簽署技術顧問合同,可惜沒成功,要不然這么多老人里肯定有幾個A級,好多都是從一窮二白時代走過來的巨佬,現在都沒離開工作。

  謝廖夫和程南開都在瓊州,他們都必須時刻盯著風暴號,后者內部的三臺反應堆可都在運行著呢!

  反應堆想要啟動和停止條件都非常苛刻,風暴號的最后設計是終生不更換燃料,整架飛行器和反應堆同時報廢,一啟動就不會停止。

  此時三臺反應堆正在低功率運行,發射臺旁邊立著的一套冷卻機構連接著航天飛機內部,通過外置方式引出熱量,微型的蒸發塔正在冒出滾滾白煙。

  這也是外界立即確認風暴號上面是核發動機的原因,現在國際上都在盯著首架核動力飛行器的表現。

  “A100已經成功了,那你們的另一個項目呢?塞式聯合發動機也快了吧?”

  91歲的虞院士說話依然清楚,他現在已經退出一線擔任顧問,因為A100的出現又開始對核熱推進開展研究。

  他所說的塞式聯合發動機就是NPAE,鈉冷反應堆核熱電離氣尖聯合推進引擎,科學院知道這個項目的存在。

  NPAE和A100屬于兩個賽道,技術路線并不相同,一看就是為SSTO單級入軌設計的。

  既然A100都制造出來了,NPAE恐怕也不遠了吧?

  謝廖夫:“塞式部分正在測試中,SFR實驗堆已經快要建成了,很快就會試運行。”

  NPAE的進度對科學院不需要隱瞞,畢竟反應堆的建設所需的原料輸入都是通過華核,進度到哪一步看原料輸出就知道了。

  青山基地會先建一個固定的2000MW快中子鈉冷反應堆作為驗證,才會開始試制第一臺NPAE樣機。

  按理說以基地復刻的方式是不需要進行這一道驗證工序的,但基地在A100制造成功后有了新思路,計劃對NPAE進行一些改進,可以將質量從3.6噸降低到3噸的同時將推力增大到20噸,性能提升約10。

  程南開推測A100與NPAE并非來自同一個世界線,剛好可以技術互補,這是一件大好事。

  改進后的NPAE安裝在XN90飛船上可以將飛船的最大起飛質量(地球)提高到100噸左右,載荷質量提高到25噸,提升25。

  虞院士把目光重新移向風暴號,思考著給其換裝NPAE之后的樣子。

  NPAE是可以在大氣層里啟動的,兩臺推力就比三臺A100大,也就是說如果把風暴號的三臺A100換成兩臺NPAE,完全可以實現在地面啟動一路飛上太空,實現有效運載系數超過50的單級入軌。

  原本這種設想在科學院看來完全不可能,但A100都成功了,NPAE也猶未可知。

  拋開價格不談,這兩種核發動機一種用來深空航行,一種用來行星著陸,整個21世紀的宇航探索恐怕都足夠了。

  4月28日,風暴號發射前一天。

  在基地的跑道上,黃綠色外皮的C832被牽引車拉到跑道上,跑道的一側沾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他們中大約一半是基地內的人員,另一半是供應鏈各環節代表、各級政府人員、還有軍方和航天局的人。

  此時還是清晨,距離預計的首飛時間9點37分還有約兩個小時。

  1980年9月26日早上9點37分,運10在首都機場完成首飛,27年后,第二架全國產干線客機將在相同的時刻飛上天空。

  此時蓉城的天氣已經開始暖和起來,早上給人的感覺是涼爽而非清冷,但基地食堂的餐車還是提供熱豆漿和牛奶。

  由于間諜事件剛過不久,所有觀看首飛的人員無許可都不得離開跑道范圍,只能在這里等待,好在沒人抱怨。

  人群之中,132廠的廠長周禮中正在和盛京空技所的研究員訴說著C832的細節。

  “…知道嗎,前幾天進了一次C832的座艙,好家伙和波音系列完全不一樣,他們把航天飛機那一套搬上來了!”

  “航天飛機?”

  “對,我上去過堅定號參觀,內部布局幾乎一模一樣,聽說連飛控都是移植的,能完成全自動降落,布局跟開航天飛機一樣的,又大又舒服,而且智能化極高。”

  “我還沒去過航天飛機上呢,你這么說那我一定趁早進去看看,我們好歹也生產了尾翼,C832的尾翼要求還真不低,比安1250還高。

  新遠的第四架安1250進度倒是有些慢,應該是其他部件再催,我們造好的尾翼放那兒兩個月都還沒運走。”

  周禮中:“比安1250還高?不可能吧?”

  “強度要求是沒那么高,但處理工藝可是大進步,畢竟是頻繁飛行的客機,還得大幅度減重,需要全新的表面處理工藝。”

  周禮中:“真不知道為什么一家航天企業會有這么強大的航空技術造詣。”

  “那倒卻是,這才算什么,雪…咳咳,我先去拿杯豆漿。”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