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四百七十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熊貓書庫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點這里聽書

  “阿嚏!”

  翌日清晨,政制院內,正在辦公的趙駿打了個噴嚏。

  他摸了摸雖不算厚實,卻也是長衫的青年裝,再看了眼外面四月的烈陽,有些懷疑人生。

  難道是自己穿少了?

  抬起頭看向院內其余宰相,穿得一個比一個單薄,也沒瞧見感冒。

  真是奇怪。

  趙駿撓撓頭,不明所以,便只好繼續批閱劄子。

  此時政制院內又有新的變化,除了家具和裝修風格變了以外,宰相們穿衣風格也大變。

  就看到一個個都穿著黑色或者灰色的中山裝、行政夾克。

  頭發雖然都沒剃掉,但也用帽子遮掩起來,戴上老花眼鏡,胸口佩戴著大宋國徽,這幫老頭顯得愈發儒雅隨和。

  宋代服飾還是頗為鮮明,很有特色,達官貴人的常服主要以繒角圓領袍、楑袍、野服、繒角圓領缺胯袍等服飾為主,官員則穿著襕袍公服。

  平日里宰相們都穿著紫色的大袍,雖然個個雍容華貴,但其實并不是很方便,下擺和衣袖太長,做事很容易碰到。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聊古人寫字的時候需要左手挽住右手的衣袖,防止衣袖沾到墨水。

  趙駿執政以來,向來提倡精簡干練,實用為主。

  古人穿衣風格雖仙氣飄飄,盡顯漢服的優柔美觀,且符合儒家文化,認為穿衣服暴露是禮崩樂壞,以至于古代服飾皆是長袍。

  但這種長袍上有寬大衣袖,下有飄蕩長裙,主要是為了給不用勞作的權貴舒適用,在現實生活當中很是不便。

  比如書寫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蹭到袖子,踩到百迭裙,沾染衣服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趙駿在文化服飾上,推崇下沉親民。

  所謂下沉親民,就是貼近百姓生活,提倡簡潔、舒適、便于勞作的服裝。

  如貼身勁裝、短衣長褲等等。

  事實上那種后世的短衣長褲在古代就有,時人稱之為粗布短衣,以葛布、麻布為原材料,上身短衫,下身叫“褌”或者“袴”。

  其中對襟短衣樣式跟后世的短袖襯衫差不多,褌與袴則十分類似于普通長褲,屬于古代民間百姓穿著。

  而后世網上看到的華麗漢服,那是公卿權貴們的服飾,跟貧窮百姓沒什么關系。

  因此下沉親民之后,趙駿認為,朝廷的公服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不便于辦公,而應該轉向于方便走路辦公的貼身正裝為主。

  比如今年年初的改革當中,推出中山裝和行政夾克為中央朝廷官員辦公的常服。

  行政夾克不用多說。

  中山裝作為后世國父設計的衣服,本身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是我國后世代表性服飾之一,用來做正裝最為合適。

  宰相們穿的都是汴梁織造廠,用絲綢、羊絨、純棉所制,工藝高檔,穿著極為舒適。

  普通百姓則可以嘗試新的襯衫、短袖,服飾選擇多樣化。

  如今民間對于新式服飾沒有抵觸,短袖長褲經過十余年的推動,已經在民間生根發芽。

  上層權貴倒是有些看法,認為不合禮制。

  但宰相們以身作則,紛紛穿上了中山裝和行政夾克,自然也是慢慢上行下效,贏得百官們的喜歡。

  晏殊范仲淹他們思想早已經不是當年那樣的古板。

  除了剃頭發這件事情一直堅持“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思想以外,在服飾上倒是頗為開明,很快就能接受。

  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看的電影里,這種服飾穿在身上,看起來頗為美觀干練。

  相比于原本的公服長袖飄飄,華麗有余而沉穩不足。中山裝和行政夾克,更能體現他們這些高官大員的穩重與深沉。

  因此在沒有穿著暴露的情況下,不違背禮制,他們倒也愿意嘗試。

  不過在趙駿看來,傳統服飾也不能完全摒棄。

  百姓們的服飾已經與后世服飾非常貼近,可以向短袖、襯衫、短褲、長褲等方向發展。

  官員們的服飾則慢慢偏向于正式著裝。

  而原本的漢服則可以作為傳統民族服飾,官員在出席朝會、慶典、祭祀、儀式之類活動上必須穿著。

  民間百姓則應該在節日、冠禮、及笈、畢業、嫁娶、婚喪等活動穿上得體的傳統服裝。

  如此就能推動新事物的同時,也能保留住華麗美觀的古代民族服飾。

  這方面后世漢服雖然在民間越來越受到歡迎,但在日常的生活以及重大慶典活動當中,卻少了它的存在。

  在這一點上,殊為可惜。

  所以趙駿勢必要保留這些傳統文化,而不能全盤否定。

  這也是符合后世高中政治書里,對于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陳出新”的理念。

  “知院。”

  就在趙駿奮筆疾書,對一些部門上報過來的公文進行批閱的時候。

  蘇渙走了進來,手里還拿著公文。

  “文甫,怎么了?”

  趙駿抬起頭,略微有些詫異。

  “這是鐵道部剛送來的公文,我在門口遇到了鐵道部尚書范鎮,就順便幫他把文件拿過來了。”

  蘇渙說道。

  他是敕制司,負責政制院的文件整理歸納,起草政令等工作,主要將宰相們的決策和指示以準確、簡潔、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出去。

  送文書的活本來不應該歸他管,但政制院現在的位置是在皇宮里,以前的舊皇宮大慶殿位置一直沒變動過。

  而其余部門除了財政部、樞密院、六部等一些重要部門以外,幾乎都搬到了新擴建的皇城去了,在以前的宣德門外,離政制院比較遠。

  因此一般往宮里送的普通公文,若是有官員正好要去政制院,順路遇到,互相認識熟悉,順手幫忙帶過來也是常有的事情。

  聽到蘇渙的話,趙駿接過公文看了一眼,等了解里面的內容,笑了起來:“這范鎮有點意思啊。”

  “怎么了?”

  范仲淹扭過頭好奇地湊了過來。

  “范鎮認為電既然能夠通過銅來導電,那么不如在火車頂部安裝一個裝置,連接上面的電線,這樣火車就能夠時時刻刻供電,保證遠程電報通信,也就不需要再停車連接電線。”

  趙駿說道。

  “這可行嗎?”

  晏殊也問道。

  “應該是可行的。”

  趙駿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些民國電影電視劇。

  最典型的就是《功夫》,里面周星馳扮演的星仔和林子聰飾演的肥仔聰在車上被四眼仔暴揍。

  那種車是民國典型的電車,它上面由一個受電弓與電線連接,保證車輛供電。

  雖然他對這方面不太了解,但既然民國時期就已經出現,說明給火車持續供電并不是什么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

  “既然可行的話,那就讓他去試試吧。”

  晏殊點點頭。

  趙駿說道:“嗯,那就讓他與物理學院那邊合作,繼續深入研究一下。”

  “知院,我有些擔憂。”

  一旁新進的宰相曾公亮忽然開口說道。

  如今政制院又再次洗牌。

  除了范仲淹和晏殊因為是最早八人之一,得到趙禎特許留下以外,宋綬和蔡齊也不再擔任宰相。

  如此最早八人,除范仲淹和晏殊以外,里面的三相三參,呂夷簡、王曾、王隨、盛度四人病逝,宋綬蔡齊退休。

  之后的第二屆進政制院的宰相為張士遜、李迪、賈昌朝、蔣堂四人。

  前兩人病逝,后兩人當中,蔣堂退休致仕,賈昌朝被返聘為政制院顧問,主要給工部提供建造事宜。

  因此老一批宰相就只剩下趙駿、晏殊、范仲淹、夏竦、杜衍、鄭戩六人。

  去年十月換屆,在趙駿的支持下,范仲淹一派的富弼、文彥博、韓琦三人進院。

  而晏殊舉薦了龐籍,杜衍推薦了曾公亮,鄭戩推舉了好友宋庠。

  這六人之前這些年陸陸續續升遷,都成為了一級部門的尚書,有資格成為宰相,因才學而正式入院,并且也知曉了趙駿的身份。

  唯一可惜的是,因為怕筆記本壞掉,新入院的宰相只在成為宰相,揭露趙駿身份的那一天看了一次電影。

  讓新進的六人念念不忘。

  而范仲淹和晏殊因為資歷最早,跟著趙禎已經把筆記本里除“人與自然”文件夾的存貨看完了,成為他們時常炫耀的資本。

  此刻聽到曾公亮的話,趙駿好整以暇道:“說來聽聽?”

  “之前物理學院解決了火車空氣受阻的問題,設計了流線型,又安裝橡膠板緩解空氣阻力。后來又把車輪也改成了錐形,讓車輛運行穩定,如今蒸汽火車的車速也大幅度提升,極限甚至能達到半個時辰三百余里,這固然是一件好事。”

  曾公亮面露憂愁說道:“但車速越快,也更加不安全,若有人故意往鐵路扔障礙物,或者遭遇雪天、泥石流等,恐怕會非常危險,但凡脫軌或者翻車,后果不堪設想。”

  “不錯,現在鐵路線少,沿途都有鐵道兵把守,還能保證安全。一旦線路增多,就必然無法顧及周全,難道還處處都派兵把守嗎?”

  文彥博也說道:“一旦火車脫軌一次,那造成的后果非常大。輕則一火車的人與貨都會受到嚴重損傷,死傷慘重。重則讓全國百姓都驚懼火車事故,不再信任火車的安全,以后也沒有人敢坐火車。

  “是啊,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道路。”

  “現在還好,以后可怎么辦?”

  “得想個辦法才是。”

  其余宰相亦是覺得他們說得確實有道理。

  “唔”

  趙駿沉吟起來,思索二人的話。

  現在大宋沒有出現火車事故,那是因為大宋的火車運行非常謹慎,三個小時才有一趟。

  并且從火車頭到車軌再到車輪,都經過不斷試驗改進,增加了不少安全性。

  再加上每隔十里有巡邏亭駐扎,有一隊鐵道兵駐守巡邏,外面還修建了鐵絲網柵欄。

  重重安全防護措施之下,普通百姓想去偷鐵軌或者給鐵軌上放石頭之類的障礙物,還是非常困難。

  但如今只有一條鐵路線開通,并且服務對象是貨運與達官權貴,高額運費和票價,本身就能收回運營成本,這才可以這么做。

  然而一旦火車普及,全國都開始鋪設的話,那這么搞成本都收不回來。

  所以就必須考慮安全的問題。

  他思索道:“你們說得在理,既然如此,大家集思廣益一下,有什么好建議沒有?”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我們倒是沒什么主意。”

  “這事可以交給鐵道部和物理學院的工程師,以安全為重點,成立一個專門研究火車安全的部門。”

  “這個建議不錯。”

  “嗯,那就這樣,文甫。”

  趙駿喚了一聲。

  蘇渙走過來道:“知院。”

  “你擬個政令,給鐵道部和科學院發過去。”

  趙駿吩咐道:“讓他們成立一個火車安全小組,召集一群工程師,專門研究如何防范火車事故。”

  “是。”

  蘇渙正準備離開,出門右拐去制敕司的辦公室擬政令。

  “等會。”

  趙駿又叫住他,想了想道:“去給財政部尚書吳育再擬個政令,讓他給這個小組批十萬貫,如果不夠再申請,火車安全的事情不能馬虎,該花錢必須要花錢。”

  “是。”

  蘇渙應了一聲,正準備要走,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立于原地露出一副為難的表情。

  趙駿看到他沒走,奇道:“怎么了?”

  “下官忽然想起一件事。”

  “什么事?”

  “昨日我弟蘇洵一家坐火車來京磨勘,我侄兒蘇軾和蘇轍對火車頗感興趣,在火車上與熟知火車事務的人追問了一路。”

  蘇渙說道:“到家后他們也曾經提出火車有許多不安全的地方,下官覺得或許他們有這方面的天分。”

  “哦?”

  趙駿睜大了眼睛,然后稍微思量便追問道:“他們有提出什么建議嗎?”

  蘇渙說道:“他們說,一旦火車撞到前方障礙,恐怕會立即脫軌,每節車廂都會沖出去,若是能在火車連接的中間裝上某種東西,或許能避免,只是他們沒有相關知識,具體裝上什么,他們倒是不得而知。”

  蘇軾和蘇轍昨天確實跟蘇渙說起過這些。

  當時他們在火車上雖然覺得火車運行平穩,但他們上車下車,都是親眼看見火車是在鐵軌上運行。

  于是本能想起,一旦鐵軌上有個石頭,或者前方出現泥石流之類的障礙物,來不及剎車,一頭撞上去,那后面的車廂都會因為慣性而脫軌,然后一節一節橫七豎八地沖出去,非常危險。

  但如果在每節車廂中間搞個裝置,就像竹節蛇一樣,看似是一節一節,可一旦車頭被撞,這個裝置又能把每一節車廂拉得筆直,不會讓任何車廂飛離軌道。

  如此就會安全得多。

  這東西在后世叫做轉向架,能夠讓車輛更加穩定靈活。

  可蘇軾和蘇轍只是好奇這方面的東西,只認為火車每一節車廂都無法固定太危險,需要一個東西來牢固,可具體是什么,他們又不知道該怎么做。

  然而即便如此,趙駿也非常驚訝。

  因為這意味著蘇軾和蘇轍確實很有這方面的天賦,就像很多人小時候都對收音機很感興趣,喜歡拆解小電器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樣。

  滿足好奇心是一回事,但能夠在拆解之后,了解其中的原理,并且又裝回去,還能突發奇想,有巧妙構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趙駿沉吟片刻后說道:“你侄子很有天分,他們之前學過理科嗎?”

  “并無。”

  蘇渙搖搖頭。

  “他們多大了?”

  “蘇軾年十六,蘇轍年十四。”

  “很好。”

  趙駿滿意地點點頭道:“讓他們去汴梁初中,系統地學一學理科,也許他們是大宋未來的大科學家也說不定。”

  “多謝知院。”

  蘇渙高興不已。

  要知道汴梁初中是要考的,一般人沒有這天分,或者即便有天分,在別的方面差一些,也根本考不進去。

  現在能直接特招進去,那就再好不過,只要一步步拿到高中乃至大學文憑,以后會越來越吃香。

  “去吧,讓蘇洵先去吏部報道,下午你叫他來一趟政制院,我跟他聊聊。”

  趙駿擺擺手,示意蘇渙先去做事。

  蘇洵還是很有才能,當初自己對他很是看重,本來應該也是像王安石他們一樣屬于重點培養的對象。

  可惜因為父親去世,常年在家丁憂,走了包拯的后塵,少了這五年資歷,想以后跟上王安石他們的腳步,估計還得要幾年了。

  “是對了知院。”

  蘇渙正想離開,看趙駿比較高興,就又想起一件事情。

  “還有事嗎?”

  趙駿問道。

  “是這樣的,不知道知院與魯迅先生的關系如何?”

  蘇渙略微有些遲疑。

  他其實聽說過趙駿跟魯迅是好朋友。

  汴梁幾乎很少有人見過那位只在傳說當中的魯迅先生。

  包括現在擔任知諫院的歐陽修,都對魯迅先生非常崇拜,可惜一直遺憾無緣與他相識。

  不過很多人卻知道,知院認識這位先生。

  而且不止知院,據說晏相、范相他們都認識,似乎魯迅先生屬于宰相圈子里的人。

  所以現在斗膽一問。

  “怎么,你也想認識認識魯迅先生?”

  趙駿連連擺手道:“你不知道這位先生素來喜清靜,不喜歡外人打擾,且常隱于鬧市,觀察民間百態,不希望被人識破身份嗎?”

  “下官自然知道,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我那侄兒蘇軾.”

  蘇渙苦笑道:“昨日吵著鬧著要見先生,還說先生是他最崇敬的人,寫的詩詞就像是寫進他心坎里了一樣。”

  趙駿原本臉上的笑容一僵。

  周圍晏殊、范仲淹等知道內情的人,更是一臉看好戲地模樣望著他。

  壞了。

  李鬼又撞上李逵了。

  請:wap.xshuquge.net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