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鐘,會議準時開始。
他們這個小組有九個人,包括林曉在內,有四位研究員,剩下的則主要是助理研究員和實習研究員。
相對于其他一些材料的研究團隊來說,這個人員的數量顯然還是太低了。
當然,對于搞研究的小組來說,數量并不重要,質量更加重要,有時候一個天才的想法,就能夠將研究進度給推進到最后。
而他們這個小組的人,當然就屬于質量向的小組了。
林曉這個開掛的就不用說了,之前林曉打電話的那位趙升,本身除了是計算材料學方面的大腦之外,在實驗上同樣是一位大牛,在國內很是出名。
至于另外兩位研究員,其中一位也是計算材料方面的大牛,而另外一位研究員則是實驗方面的大牛。
如果不是有這三位大牛一起,林曉想要這么快就將晶體結構給確定下來,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行。
會議室中,林曉在大屏幕上重新用軟件給在場的幾位展示了一下這種硅晶體在X光的照射下,對X射線的衍射圖像,X光的光源是一個平面波,其經過透鏡之后,最后在另外一塊平面上形成了一個正方形地投影,這就是這個透鏡的作用,它能夠將X光的輻照范圍局限于一個正方形之內。
這對于芯片的生產速度是很有效果的,畢竟現在的芯片都是正方形的,這也是為了提高晶圓的利用率,晶圓因為工藝的緣故,只能做出圓形,而為了更好地利用上這個圓形的每一塊,芯片也就成為正方形了。
而X光的輻照范圍變成正方形,在處理硅晶圓的時候就更加方便了,到時候再憑借著X光的強效率,屆時處理芯片的速度也將大大提升,阿斯麥爾的EUV光刻機每小時能夠處理兩百片硅晶圓,差不多每分鐘3片多硅晶圓。
如果以蘋果公司的A15芯片面積來算,假如忽略硅晶圓邊角料的損耗,一片硅晶圓就能夠生產650顆A15芯片,一個小時下來就能生產13萬顆芯片,一天就是三百多萬。
但是如果用上了X光源,每小時處理的硅晶圓恐怕能夠輕易地達到兩百片以上,說不定能夠達到4片。
這就是他們的X光源一旦運用于規模生產后的優點。
而后,林曉調整參數,讓上面的晶體透鏡開始轉動,X光也隨之開始發生變化,輻照范圍開始變化起來,在57.5度的時候,輻照范圍便和光源大小相同,當超過57.5度的時候,輻照范圍開始收斂凝聚,直到入射角轉變為垂直的90度之后,已經變成了一個點。
當然,這也就是在電腦模擬中能夠看到,實際上X光是不可見光。
而這時候凝聚成一個點的X光,能量之強,照一下,大概能夠直接上一個隨機癌變BUFF,大概類似于隔壁島國某次核電站爆炸事件導致的癌變桉例。
“太棒了!”
看著上面的結果,在場的人都歡呼起來。
他們沒有懷疑這個圖像的真實性,因為當林曉將他的波相干疊加方程組拿出來之后,他們就沒有懷疑過他們會失敗。
當初林曉告訴他們實驗的目的時,他們都是感覺自己掉進坑里面了,用衍射來控制X光的放大和縮小?
林曉哪怕說要證明NS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光滑性他們都相信,但是你要搞這個,那得處理多少的數據啊?
只不過,直到林曉拿出那個被他命名為林氏波相干疊加方程組的東西,并且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后,他們就徹底信了——當然,因為波相干疊加方程組的機密性,在林曉將方程告訴他們之前,都已經簽了保密協議,至于背調什么的,在加入定光研究所之前,早就經過了更加嚴格的背調,所以泄密的事情都不用擔心。
總之,他們設計出來的這個晶體結構,已然成功了。
回想起過程中的艱辛…呃,好吧,好像也沒有什么艱辛的。
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得到了這么重大的突破,放在他們以前參加的項目中,怎么樣都不可能。
而這個月中,他們也算是見識到林曉的數學能力有多強,構建這個結構,數學計算是其中最麻煩的,如果不是林曉那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對數學模型搭建的貢獻,就憑他們幾個人來的話,恐怕就算有林曉的這個公式,他們也需要花費不知道多久的時間才能將這個結構給搞出來。
看著林曉那年輕的面孔,他們心中都不由感慨,難怪人家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這么一個重點研究所的所長,還值得國家專門給他投那么多的錢。
不過,林曉沒有想那么多,演示完畢,他便看向在場的幾位,說道:“好了,大家現在來思考一下,我們該怎么把它給造出來吧。”
聽到林曉的話,在場的人們立馬都開始思考了起來。
普通的透鏡,可不需要考慮生產的問題,只需要考慮拋光的問題,但是他們所需要的這個透鏡,可是需要X光直接穿透進去的。
而且X光的能量很強,經過照射后的物體溫度也會得到提升,這就需要他們設計的這個材料的熱膨脹系數足夠低,當然,這一點他們也早就考慮到了,根據模擬計算,他們這個材料的熱膨脹系數很低,即使長時間接受X光照射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不過,這些就需要一個更完美的生產工藝了,生產不出來都是白搭。
當然,這樣算起來,他們這一塊透鏡的生產成本,屆時怕是要比EUV光刻機的透鏡高上許多,當然,他們只需要一塊就行了,而EUV光刻機需要的是十幾塊,所以不管怎么算,也是他們的更方便。
眾人在思考中,林曉同樣也在思考當中。
如何從無到有的生產出一個新材料,無疑是很復雜的,而盡管他們現在知道了這個晶體結構,至少不算完全的‘無’,但想要真正將其創造出來,仍然十分的困難,這需要參考各種各樣地材料學及化學的知識,同樣的,還有凝聚態知識。
不論怎么樣,只要是還沒涉及到利用弱相互作用力或強相互作用力的那種科幻材料,他們地球人類的材料仍然還是僅限于電磁相互作用力材料。
所以,也就是電子間的關系。
想到這,林曉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對了,現在關于林氏硅成鍵機制的論文有沒有出現?還是說找不到?”
“林氏硅成鍵機制?這個的話…好像沒有。”趙升說道。
“沒有嗎?”
林曉眉頭微微皺了皺。
林氏硅成鍵機制,就是根據他的林氏鈦成鍵機制的規律和研究方法找到的關于硅的成鍵機制。
這也是學術界默認的一件事,在命名上,凡是根據他的方法找到的這種成鍵機制,都要命名為林氏成鍵機制。
盡管不是他親自研究出來的這個東西,但是他作為第一人,自然能夠享受到這種待遇,而這樣也方便學術界對此進行稱呼,不然的話,以后一個張三碳成鍵機制,一個李四硅成鍵機制,顯然這等于在挑戰科學家們的記性了。
不過,并不是每一種元素都找到了這種成鍵機制,而是僅有部分元素找到了,就比如說現在也沒有找到硅的成鍵機制。
這并不是林氏成鍵機制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而可能是林氏成鍵機制還有可以挖掘的地方,這一點也讓學術界很是激動,說不定,如果能夠挖掘到林氏成鍵機制沒有挖掘到的地方,就會是化學界的一次新革命呢?
畢竟,這可是探究各種化學鍵形成的原理,并且解釋其中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人們更加本質地去理解各種物質形成的緣故,從而為控制元素之間化學鍵的形成奠定基礎。
當然,也不乏有人認為這就是林氏成鍵機制的極限所在,不能完全明晰所有元素化學鍵形成的過程,只能說去解釋少部分元素,而其他的元素則需要遵循另外一種方法來統計,而這種說法也就讓人們認為,這些能夠遵循林氏成鍵機制的元素,都有著某種同樣的性質,而其他不遵循林氏成鍵機制的元素,則是有著其他的某種性質,就像是量子力學中的費米狄拉克統計和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只不過,林曉現在沒空去管這些東西,他現在的心中只是感到有些遺憾,硅的成鍵機制居然還沒有出現。
當初他從TA1000的結構和各項數據中,逆推出了鈦的成鍵機制,所以他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清楚這個機制的運用潛力,通過運用硅成鍵機制,完全有機會讓他設計出生產出他現在所需要的這種硅材料。
“難不成,我又要重操舊業了?”
他心中不由尋思起來。
要把硅成鍵機制也給搞出來?
這讓他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了起來。
mmp,現在的化學界和材料學界的人也太拉胯了吧?
他都把方法和規律交給他們了,結果這都兩年多了,他們居然連硅的成鍵機制都沒有搞出來。
真是有點太不給力了吧?
到頭來,還得他親自來稿,真是不爭氣啊。
嘆了口氣,隨后他說道:“那你們先繼續想吧,我去看看其他幾種元素的成鍵機制,我看看能不能把硅成鍵機制給研究出來吧。”
聽到林曉這么說,在場的人紛紛眼前一亮,但半晌后又疑惑起來。
另外一位叫李斌的研究員問道:“所長,你覺得硅會遵循你的成鍵機制規律嗎?”
林曉攤了攤手,說道:“就算不遵循,但也不妨礙我試一試吧?都是搞研究嘛。”
反正對他來說,都一樣。
聽到林曉這么說,其他幾人也就不再疑惑。
確實,反正都是搞研究,哪個方向不是搞呢?
而如果林曉真的能夠將硅的成鍵機制研究出來的話,對他們來說,確實可能會有很大幫助。
那么現在看來,他們也要兵分兩路,來為制備這個新的硅晶體嘗試突破了。
林曉宣布道:“那今天的會議就到這吧,一個周后有成果了,咱們再繼續開例會。”
“好。”
其他人紛紛點頭,而后他們也不再多說,離開了會議室。